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质复习资料

2023-06-06 来源:步旅网
参考书:1、潘钟祥,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李亚林, 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 1994 3、夏邦栋,普通地质学,1995

4、徐子牛,地质学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中文期刊:1.石油学报;2.沉积学报;3.石油勘探与开发;4.天然气工业;4.石油与天然气地质;5.石油实验地质;6 各油田的刊物

外文期刊:SPE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 AAPG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 JPT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

CAPG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

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央相对下凹且较平坦(平原或丘陵)的地形称盆地。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等。

莫霍面:位于地表一下30—40km深度。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其速度由平均的6—7km突然升到8.1km /s,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

古登堡面:位于地面2900km,横波到达这一界面后消失,纵波能通过,通过后其速度由原先的逐渐加快转变为逐渐减慢。(由13.64km/s降为8.10km/s)。 矿物:指由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严格按一定结晶方向破裂并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断口:矿物受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后,如果其破裂面不平整、不光滑无确定的结晶方向而是随机分布的,这种破裂面叫断口。

主要的造岩矿物为: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云母,橄榄石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使岩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包括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指原有的岩石在一定的深度,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结构或矿物组成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过程。

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石的全部地质过程。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于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重力以及日月引力等能源的作用下,发生在地球的表层,使地表形态、物质成分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指地壳表层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的影响下,发生机械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影响因素母岩的成分,雨量和温度(气候),地形。类型有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原始物质(主要是母岩的风化产物)的形成阶段

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搬运和沉积阶段(沉积物的形成阶段)

沉积后作用阶段(包括沉积物的同生作用和准同生作用阶段、沉积物

的成岩作用阶段、沉积岩的后生作用阶段)

成分成熟度:碎屑沉积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碎屑岩的命名规则:

以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粒级定岩石的主名,在相应的粒级后加“岩”字; 含量介于50%—25%的粒级以形容词“××质”的形式写在主名以前;

含量在25%—10%的粒级作次要形容词,以“含××”的形式写在最前面;

含量小于10%的粒级一般不反映在岩石的名称中。

若碎屑岩的粒度分选较差,没有大于或等于50%的粒级,而大于或等于25%小于50%的粒级又不止一个。这时则以含量为50%—25%的粒级进行复合命名,以“××—××岩”形式表示,含量较多的写在后面。其它含量少的粒级仍按第一条原则处理。

若碎屑岩的粒度分选更差,不但没有含量大于50%的粒级,而且含量为50%—25%的粒级也没有或者只有一个。则应将全部粒度组分合并为砾、砂和粉砂三大级.然后按前两条原则命名。

结构成熟度:碎屑沉积物在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洪积扇: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流出山口因坡度急剧变缓,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锥状或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锥或冲积扇。因其搬运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洪水期,又称洪积锥或洪积扇。

洪积相:随着冲积扇的发展,其范围逐渐扩大,山前的冲积扇彼此逐渐联结起来,并掩埋和充填了山前早期的坡积和坠积物,形成了环绕山脉的山麓。 河流相: 三角洲相:

湖泊相: 海相组:

古生物:目前一般全新世以前的生物归入古生物的范畴。

化石: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地壳运动:指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又常称构造运动。

岩层的产状是以岩层面在三度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来确定的,即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

褶皱:是指层状岩石受力后所产生的弯曲变形现象,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具体表现。 断层: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

不整合接触: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的地层,这种关系就叫不整合接触。分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石油的组成:由烃类和非烃类,烃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类包括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凝析气:当地下的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矿化度:指单位体积的水中所含溶解状态的固体物质总量。 沉积有机质:随沉积质点一起堆积,并在岩石中保留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包括生物的遗体,分泌物,排泄物。

干酪根(Kerogen)——泛指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煤型气:凡与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有关的天然气。 油型气:与成油有关的Kerogen在热演化过程中达到成熟、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所生成的天然气。分为:石油伴生气(湿气),凝析油伴生气,腐泥型裂解气。

生物化学气:还原环境下,温度<75度,细菌分解有机质产生的CH4气体。 沉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是有机质不断的去氧、加氢、富集碳的过程。

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成石油的温度,或称成熟温度。达到门限温度的深度叫成熟点。

生烃模式(分三个阶段)1. 生物甲烷气阶段——成岩阶段2 、石油形成阶段3 、热裂解甲烷气阶段——准变质阶段

烃源岩:曾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张厚福: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镜质体:富氢的显微组分;干酪根的基本成分为镜质体碎片和非晶质有机物。 烃源岩的评价标准:丰度指标,类型指标,成熟度指标,有机物转化指标。

储集层(reservoir) :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但不一定含有油气)。 有效孔隙度:在当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使储集层的油气达到工业油气流下限的孔隙度值称为有效孔隙度下限值,凡等于或大于有效孔隙度下限值的孔隙度称为有效孔隙度。 渗透性:在有压差存在的条件下,岩石本身容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渗透率(permeability):衡量流体在岩石中渗滤能力大小的参数。 排驱压力(Pd):指压汞过程中非润湿相流体开始大量排驱孔喉中润湿相流体所需的最低压力。与排驱压力Pd相对应的孔喉半径即是最大连通孔喉半径Rd。 储集层的类型: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储层以及其他岩石类型储层。

影响碎屑岩储层的因素:沉积作用的因素(母岩性质及物源供应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岩石组分对储层的影响、岩石结构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沉积构造对储层孔隙度发育的影响),成岩作用的因素(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交代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构造因素(断裂、区域性抬升)。

影响碎屑岩储层的因素:沉积环境(各类浅滩环境,生物礁环境,潮坪环境),成岩作用(溶解,胶结,白云石化,重结晶作用),构造作用(控制裂缝发育的岩性因素,控制裂缝发育的构造因素)。 盖层(cap rock):位于储层之上,能封隔储集层中的流体,免于向上逸散的岩层。 盖层特征:封隔性(1)岩性致密,细粒,无裂缝,渗透率极低(2)具较高的排驱压力 盖层类型:(按照岩性分)蒸发岩类盖层,粘土岩类盖层,碳酸盐类盖层,其他岩类。 (分布范围)区域性盖层,局部性盖层。

盖层封闭油层机理:物性封闭,异常压力封闭,烃浓度封闭。

毛管压力封闭:岩性致密,无裂缝,毛管阻力 > 浮力;排驱压力Pd极高,封存压力大。 异常高压封闭:巨厚泥岩层在压实过程中,水不能顺利排出,造成泥岩中部滞留水形成异常高压(欠压实结果),形成巨大的孔隙流体压力可以封闭油气。

烃浓度封闭:具有一定生烃能力的地层,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止下伏油气向上扩散运移。 影响盖层封闭性的因素:

1、岩性:泥质含量增加会降低岩石的渗透率。2、连续性

3、韧性:岩盐>硬石膏>富含有机质页岩>页岩>粉砂质页岩>钙质页岩等4、厚度 油气运移的两个阶段:——初次运移: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疏导层)的运移。 ——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后至聚集起来的一切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1、水溶相态运移2、游离相态运移3、气相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渗析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其他作用。

时期 一般认为, 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与烃源岩的主生油期相对应。

油气是以自己的固有相态进行二次运移,储集层中的孔隙水是油气二次运移的运载体。 浮力: 动力;水动力: 动力 或 阻力;毛细管力: 阻力

二次运移时期:一般是与初次运移主要时期相当的时期。 二次运移通道:储集层(疏导层)的孔隙、裂缝

• 断层中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散失的主要通道类型。

• 不整合面常作为油气大规模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圈闭(trap):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 圈闭的三个要素:

1.供油气储渗的储集层

2.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

3. 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条件 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外溢出的位置点。

闭合高度(闭合度):圈闭中储集层顶面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油气藏:油气在地下岩层运移过程中,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使,油气就会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 油气的单一性是指油气藏在空间上的独立性。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油气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结合,有效的圈闭,必要的保存条件。 断层在油气藏聚集中的作用: 油气藏类型:

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 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以及具备油气生运聚条件的沉积盆地。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首先必须是沉积盆地;

• 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地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与聚

集的有利条件;

三是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油气生运聚,或者已经发现过油气显示或工业油气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