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这十一句话告诉你,学习和品德的重要性

2024-08-21 来源:步旅网
这十一句话告诉你,学习和品德的重要性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孟子》

【释义】河水如果没有源头的水源源不断,不填满一路上的沟沟坎坎,是没有办法奔流入海的。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才能达到求真的目标。科,是指凹陷之处,以此来比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求学、治学的态度。一个人在没有机遇时,要善于储蓄实力和智慧,一步步地来展现自己。人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命的价值也要慢慢来体现。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要一步一步来,不可急于求成。

劳谦,君子有终。吉。 ——《易经》

【释义】君子勤劳刻苦,谨慎谦虚,会有好的结果。吉利。 成功,说来容易,做到却很难。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事实也一再证明,任何人做任何事都离不开勤奋,勤奋是成功之舟。一个人笨没有关系,所谓“勤能补拙”,只要他勤奋就行。勤奋是成功的阶梯,成功是勤奋的结果。天道酬勤,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收获。只要我们勤奋地学习和实践,成功就是迟早的事。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

【释义】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做人讲求“本”,心中有了“本”,道才能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吧!“犯上”是指在宗法制度统治的社会下,冒犯社会或家庭中的长官或长辈。“作乱”是指滋事生非,使社会中原来严格的等级制度发生上下错位,以下凌上。“本”是指个人方面道德本质的确立。“道”即个人在社会层面以“本”为基础行事,从而在社会中建立的一种榜样或标准。一个人的素养、知识、水平是在长期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不论是在校求学阶段,还是走向社会独立工作阶段,都要保持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释义】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那些三心二意的人是最难有收获的。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在做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失败,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怕失败,那么我们一定会成功。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释义】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

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礼记》

【释义】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量,就会孤陋寡闻;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人违背师长的教导;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朋友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好比“闭门造车”,这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察纳雅言”,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

并获得更多知识。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

【释义】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小的方面,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什么地方不可以学习呢?他(孔子)又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对任何一个期待事业有成的人来说,仅凭从某个名师名校学到的一点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多方求教,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现实中,才会造就成功。以所有人为师,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大学》

【释义】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学问所得的资料,是思辨活动所依循的基础。不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认识就会陷入空想,不致知,就会被各种现象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唯心之谓欤? ——《孟子》

【释义】品德之树(人心)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有位哲人说,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愚笨;没有高尚的品德,就是卑俗。所以品德如果不注意滋养,也会像茂密的山林一样,在人性“贪婪”

斧头的砍伐下,荡然无存。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

【释义】对于千里马,不要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又非常强,野心往往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

【释义】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

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但现在,丰厚的俸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作丧失了本性。

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眼前利益之间,绝不能为了一时私利而丢掉本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