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授导型”教案
2024-02-24
来源:步旅网
教学设计表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 初三 学校:马腰中学 教师姓名:周新 章节名称 《那树》教学设计 计划1 学时 《那树》是初三语文第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2课。《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一篇散文,通过一棵大树长期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王鼎钧的散文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的文章揭露社会种种流学习内容分析 弊,引发深沉思考。他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作家,是人生、社会的冷静思考者。文章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审美性,有着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寄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索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味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处于这个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学习者分析 方法,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课程标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解决措施: 1.小组合作学习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探究,注重多层对话,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全面挖掘课文多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有收获。 依据的理论 让语文真正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生命的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丰富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质量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媒体内容与形知识点 生字词 认清字形 作家 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归纳总结。 多媒体音像图片资料 了解作家 视频、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学习水平 式 激发学生的学 教师展示, 习兴趣, 创设学生自学 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教师展示,学习兴趣,从多角生讨论合作学度刺激学生理习,教师点拨 解课文。 教师展示,学生人类如何对待那树 引发思考 多媒体图片资结合实际讨论、料 评说 深层思索 拓展视野,引发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设计思路 那树的命运 品味关键句子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学会运用重点词语品析句子的方法 对待文明与自然的态度 教师展示,学生多媒体课件 讨论、交流 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意识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教师播放《地球你还好吗》的视频,让学生谈谈感受 观看、欣赏,并 做相关点评。 2.树对人类的庇 一、导入 佑,却被人类无情的屠杀,引发学生教师展示音像思考 资料。 3.学生介绍作者 5 己的感想 观赏,发表自通过视频播放,调动多重感官,进入课堂情境 通过树和人两方便的反差,引发学生思考,并把感情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作家情况 资料,了解作家 二、自由朗读,(一)自学课文,5 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要求。 求,自读课文 能力。 课件出示自学根据自学要培养学生自学1、指明学生读(二)自学反馈 字词、谈感受 1.字词处理 (1)生字词注音 (2)重点词语解释 2.划分段落层次,深切关注那树的命运,思考:那树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用简明的一段话讲述那树的故事 3.结合课文内容以“这是一棵--------的大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4.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棵大树的? 5.引申到“那熊、那鲸、那湖、那水” 15 2、课件出示问题,展示答案。 3、对学生的回答适时地评价。 4、课件出示:指导学习生字词及对故事的概括 5.指导方向: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5)从作者对树的感1、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理解意思 2、概述那树的经历 3、谈谈对树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 3、培养合作探究、口语表达能力 4、角色转换 5、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 情方面概括6)的认识 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6.通过图片展示“那熊、那鲸、那湖、那水”,触目惊心的画面进而引发对周边环境的思考 4、引发对周边环境的思索 5、角色转换谈认识 品味语言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 数量词:“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 2、文明的发展如 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请同学们用破浪线1、过渡: 2、课件展示授予语言品析方15 法 3.播放音乐,评价学生角色转换表演 1、通过关键词,掌握品析语言方法 1.培养学生品析句子表达效2.同桌之间,果的能力 互相交流,扮演蚂蚁和大2.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三、再读课文、划出描写工人砍深入研讨 伐那树的语句并朗读;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这棵大树是有灵性的,它预知到自己的结局,它先告知了体内的蚂蚁,请你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什么? 作为人类一分子,四、联系实际、感受了那树的命拓展延伸 运,对自然与文4 树两个角色,培养小组合作把离别的场景表演出来。 意识 提出练笔要求 书写随感 培养写作能力 明,又该有怎样的态度呢? 1、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吗? 五、布置作业 2、请你以“人类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这篇课文的思考详细的写下来。 1 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个人以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应该是系着线的风筝,教 而不应该是系着牛绳的耕牛。在课堂上,也许教师要做的,更多的是:如何为发现学 寻找一片利于放飞的天空,让鱼跃于阔海,鸟飞于高天。 反 所以在《那树》的设计中的三大板块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己的活动生说说让自己最感思 慨万千的句子,生写写“如果我是一棵树,我要对人类说什么”。设计之初希望: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预设,那将是既符合现实又合乎理想的一种课堂形态。 二、把“背课”还原成“备课” 很多时候,当我们夹着备课笔记自信满满地走进课堂的时候,我们的自信来自于“预设完毕”,但是课堂并非完全靠预设,更多的是生成。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自然带来更多的生成的危险。 所以在《那树》的准备中,我竭力作到备课而非背课。如自己对文本多方位揣摩,不放过一个读音,一个句子的理解。如竭力设想学生的回答,希望做到兵来将挡。 然而,预设是美丽的,生成却是危险的。 经过反思,问题的出现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始料未及。 一、课堂活动形态和活动内容的不协调。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你是一棵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小组讨论, 写下来,请发言人来发言”。这个环节设计的本意在于:学生在对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加入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进而做到自我的发现。然而,小组讨论的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使问题的解决更全面,更深入的过程。而此时,学生对老树被杀一事,已经有了很感性的自己的理解,其实“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指向个人的,这是一个学生个人对文本阐发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后来的书写也多表达了个人的意见。 所以,课堂上形式的热闹与否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教师要巧用课堂形式配合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价值的发现。 二、学生发现以后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 在发现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 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现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现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现。事后,我想,教师的点评是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发展:延伸式的点评 ;问题式的点评;归纳式的点评;指摘式的点评。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二、重视语言实践,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写作训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学生课件设计的还不够精细,某些细节掌握还不是很精确,对此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 教 学 流 程 图 专 家 点 评 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欣赏,并做相关点评。 教师播放音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