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类型的特征和不足
摘要:农村剧在改革开放前已有些零星的创作,随即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2000年以来的全面确立期。本文着重于论述新世纪头10年的中国农村剧的特点。
关键词:2000—2010年、农村题材电视剧、特征、不足
引言: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主体,是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农村又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瓶颈,中国要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国发展壮大起来。
一、农村剧的总体特征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以凝视农村发展变迁的基本现状,反映农民主体的思想感情、心路历程与命运轨迹,聚焦农村经济、社会与文化转型中的艰辛与酸楚为主要表现对象,秉承记录显示农村、批判并借助声音与光影等电子媒介予以生动影像观照的一种电视剧类型,即农村剧。[1]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电视剧类型,和中国农民人数众多和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着必然联系。电视剧是大众艺术,收视环境的家庭特征决定了他对观众的依赖,日益发展的农村的经济文化水平则使得电视机成为农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人数
1
众多的农民正是电视剧庞大的手势群体。纵观其发展历史,农村剧在改革开放前已有些零星的创作,随即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2000年以来的全面确立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新世纪农村剧乘着“三农”政策的春风扬帆起航,进入了比较繁荣的全面确立期。2002年《刘老根》的播出掀起了新世纪农村剧发展的新高潮,紧随其后出现了一批以《希望的田野》《当家的女人》、《烧锅屯钟声》、《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等一系列作品为代表的农村剧。
这一时期,农村剧的创作数量直线上升,成为堪与历史剧、军旅剧、都是题材剧甚至清宫剧比肩的大剧种,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接受和认可。
总的来说,2000—2010年农村剧有以下几个特征。
1、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农村剧作为现实主义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剧种,其叙事的纪实性尤为明显。农村剧的现实主义风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故事精神的现实性以及创作者对故事的真实化包装。
(1)故事精神的现实性,即当代社会生活本身以及主体内在世界的客观真实。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跨越式的转变,这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真实,创作者通过观察,把这些真实表现在作品里,从而反映出贴近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
近年来农村剧在表现主体的政治立场上选择了人性化表述,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丰富
2
多样,不仅表现了国家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实惠,还打破了以往惯用的模式化套路,勇于揭露农村存在的种种腐败现象。如《希望的田野》中批判了以华乡长为首的基层干部无视法纪,伙同地痞流氓将秀水乡的青苗用拖拉机全部铲除,又嫁祸于人,以达到挤走新乡长徐大地的目的。
农村剧是和国家政策、时代环境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剧种,它的创作随着政策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时期的农村剧着力表现农民“勤劳致富、科技兴农、合作经营、创业打拼”的艰难历程。如《刘老根》直面“乡镇企业、家族企业”的发展困境;《圣水湖畔》安和了党中央呼吁保护耕地的号召;《喜耕田的故事》就以2006年中央免收农业税为背景,讲述了喜耕田返乡务农后的一系列经历;《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女人的村庄》则关注留守妇女与儿童的生存状态等等。
(2)表现手法的逼真性。农村剧立足于客观事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通过表现手法的逼真性,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状貌及人物、环境的细节加以描绘,注重对艺术的真实表达。其中包括对乡土造型的真实还原(对农村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民居住环境和服饰打扮等的还原)和人物形象的逼真再现(表现在人物语言的口语化、演员表演的本色化和人物造型的典型化)。例如,《插树岭》中展现了东北冬天的壮美,白茫茫的雪野、皮棉帽子、笨重的棉大衣以及东北特有的篱笆小院,这些都逼真地还原了东北特有的乡土造型;《圣水湖畔》中大量使用质朴风趣的东北俗语,精炼又寓意深长,如马莲在抱怨自己命苦的时候说:“这赶上横垄地里打兔子了,一步一个坎儿,一步一个坎儿”,“这马粪胆子发烧,眼瞅板上钉钉子的事儿了,到家就给你出岔”。
2、鲜明的文化地域性
3
地域文化特色是经过世世代代生活积累而成的,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的微观缩影,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气质,使其建筑、饮食、风俗各个层次散发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农村剧具有鲜明的文化地域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民风民俗中传达地域文化意蕴。在《插树岭》中多次表现了东北农村的风俗习惯,如过年时家家门前都要点上火堆,希望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党员二愣妈》中表现了西北地区抬花轿、贴剪纸、上坟等各种民风民俗。
(2)借助音乐凸显地域文化印迹,即借助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来表现文化地域性。东北农村剧多以其特有的“二人转”来展现其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采,如在《刘老根》中大量融入了“二人转”艺术,把东北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直率性格和质朴的民风民俗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福贵》中用湖南花鼓戏朴实、明快、活泼的曲调贯穿剧情,且不断地为剧中苦难的人开启一扇扇欢乐之门,对比的美学效果提升了电视剧的文化韵味。
农村剧的发展脉络丛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与华北着三大区域,其中农村剧的创作势头尤以“东北风”最为强净和猛烈,出现了“赵本山现象”与“吉林农村剧 ”两股创作思潮并且备受瞩目。
3、源自农村生活的喜剧性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其功能不仅仅在于宣传教育,还在于带给观众更多的精神抚慰和审美愉悦,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期望能从电视剧中得到放松和欢笑。因此,编导们开始淡化前期农村剧低沉、伤感与凝重的气息,在农村剧中注入喜剧元素,代之以明朗、喜庆和积极向上的艺术氛围。如依靠夸张的表演、诙谐幽默的台词等来博取观众的欢心,制造笑料与卖点。农村剧的喜剧性源自于“俗”,“俗”是农村文明的真状态。广大农民往
4
往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各种文化加以改造,自然而然形成了众多的俚语、谣谚、顺口溜、歇后语,农村文化体系也自发形成并保存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因此,观众很容易感受到那些源自生活的喜剧性。比如,在《刘老根》中,“药匣子”的喜剧性来自于人物言行的反差:他貌似比其他村民有文化,于是经常卖弄文采,却又常常犯“张冠李戴”的毛病;他貌似有高超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却又常常追名逐利,谋取私利;晚上偷偷去向山庄的顾客兜售自制的治疗不孕不育的药品时,却又无意间透漏自己膝下无子的难堪事实……这些矛盾的戏法,制造出喜剧效果,然观众忍俊不禁。
4、着力表现时代农村社会生活中新一代农民形象
这一时期,多数农村剧在最为深广的程度上表现了我们这一时代的农村社会生活中新一代的农民形象,是真正的认命的艺术。如《希望的田野》中的徐大地、“八路国”,《喜耕田的故事》中的耕田、二虎为农村的发展与和谐殚精竭虑、忘我奉献。正是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与优秀农民形象的刻画,将全面确立期的农村剧推向了新的思想与美学高度。
二、农村剧的不足
全面确立时期的农村剧无疑已经成为中国不可小觑的一大剧种,它在二十余年的岁月中已经由一株小苗长成一棵大树。但是农村剧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现实深广度的缺失
纵观新世纪农村剧,多数作品在反映现实方面采取一种蜻蜓点水般的创作姿态,创作者不能潜入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伦理道德的深层内力去洞悉农村与农民的变化,习惯于以想象的方式去代替对农村现实直接而鲜活的生命体验,使得农村中真正的、更深层次的
5
现实不能反映出来。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村剧中人物类型化倾向单一的弱点,其中,善恶分明、好坏有别是其主要特征。例如,《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中的赵喜富、《插树岭》中的杨叶青、《农民代表》中的徐志诚都是人们社会记忆中“好官”形象的现代版,他们不计名利和个人得失,一心扑在老百姓的大事和小事中,共同的生活轨迹就是带领乡亲们致富,是百姓心目中“主心骨”和“当家人”的象征符号。《都市外乡人》中的郭老师、《农民代表》中的贺云强、《乡村爱情》中的谢大脚、《插树岭》中的五婶子是典型的“好人”形象,他们在复杂的日常纠葛中间来回穿梭、扮演着“调解员”和“和事佬”的固定角色,是农村生活中的消防队员,充当着“灭火器”或“减震器”的作用,只要在矛盾的节骨眼和冲突的白热化时刻,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乡村爱情》中的谢广坤、《插树岭》中的二歪、牛得水、《都市外乡人》中的艾武装是乡村中“恶人”形象的代表。他们是农村中良心泯灭、道德沦丧的一族,性格的共同特征是无事生非、蛮横无理、逞强好斗、动辄就大打出手,不是和你玩命,就是暗中使坏。在农村剧中这类人往往是矛盾的导火线和冲突的引爆者,是事件过程的始作俑者,也是叙事节奏的主要调控者,这些人一出场,总预示着生活中的风波即将拉开帷幕,总能引发叙事的小高潮。
2、叙事的类型化趋向单一
叙事的类型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俗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另一方面是视听化的商业性叙事策略。通俗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策略说穿了就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借助大众平台或中介进行有效传播的手段,是主流话语和大众话语妥协和共谋的结果。通俗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在农村题材剧中的主要表现就是去伦理化,通过主人公牺牲自己正常的情感需求和生命欲望来达到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譬如《插树岭》中的党支部书记杨叶青和村民奚粉莲都对老支书马百万情有独钟,但杨叶青为了成人之美,为了维护干部的形象和影响,割舍了内心的真情,故意疏远马百万,甚至有意无意地为成全马、奚二人的婚事创造条件。商业性的叙事策略遵循的是市场逻辑,服务于制作者的赢利目的。
6
在农村题材剧中表现为电视剧的小品化,人物的语言、行为、造型都带有鲜明的小品化印记。《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中由潘长江饰演的赵喜富,包括台词和说话的腔调带有明显的小品表演的影子。《都市外乡人》中钱秀滑稽的外貌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的喜剧演员,人物出场还没启齿,观众已经捧腹大笑了。《乡村爱情》中的结巴刘能,属于戏剧和小品中典型的丑角形象。
结语:总的来说,新世纪农村剧的发展令人瞩目,它的几个特征也是它受到追捧的原因所在。但农村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需要编导们加以关注并且完善的。
注释
[1] 魏江南在《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中提出这一概念。
主要参考文献
魏江南:《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感谢老师的指导与审阅。
附:
2000—2010年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作品:
《刘老根》(2002年)、《希望的田野》(2002年)、《刘老根2》(2003年)、《当家的
7
女人》(2003年)、《烧锅屯钟声》(2003)、《马大帅》(2004)、《插树岭》(2004)、《圣水湖畔》(2005)、《福贵》(2005)、《乡村爱情1》(2006)、《别拿豆包不当干粮》(2006)、《柳树屯》(2007)、《文化站长》(2007)、《乡村爱情2》(2008)、《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008)、《喜耕田的故事》(2009)、《大地》(2010)、《乡村爱情3》(2010)
相关论文索引:
《浅析农村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乡村爱情>为例》,作者刘辞。
《央视刮起“乡土风”——由<乡村爱情><喜庆农家>、<福星临门>说起》,作者徐旭。
《乡土中国的朴实书写——论当下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作者林岚。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