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 树立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提倡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全面沟通,把生活当作大课堂。作文教学更不能离开生活,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既是事实,也是法则,我们应当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向多彩的生活要素材、要激情、要技法,使学生记生活之事,抒体验之情,提高写作水平。
一、全方位接受信息,引发表达欲望
对小学生来说,迫切的任务是要学会在生活中用观察来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习作的内容,增加可应用的词汇。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强调观察,忽视了对诸如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忽视学生用心感悟与观察过后思考能力的习惯的培养。我国著名的脑科学专家张相桐院士曾讲过自己一段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在美国看一场演出,只因为座位靠后了一点,演员的演唱总是听不太清楚,后来,他索性站了起来,看到了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可是,他马上觉得原来听不清楚的声音似乎增大了许多,其实声音并没有增大,主要是他从其他的感觉渠道获得的信息弥补了声音的不足。同样的道理,在学生观察的同时,要注意动员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故而,我们要解放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放飞“小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感触。另外,还要十分注重学生感悟与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要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能从一粒水珠折射的光线中领悟七彩阳光的美妙,使他们从中获得独具个性的感受,培养独具个性的思考能力。如在《记一次活动》的作文指导中,我根据家乡秋天的一些特色,把孩子们带进了农民种的一片枣园,组织他们参观、调查、访问。然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来反映这次活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拟出的题目新颖多样。如《家乡的蜜枣》、《世外枣源》、《了不起的家乡》、《今天我真高兴》……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种种观感,从不同的角度截取活动的一个侧面为重点,选择一个画面,当然活动中的一些趣事那是万不可错过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各个感觉器官,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知识的内化提炼过程,寓习作于交际活动当中,各取所需,各抒其情,自主表达。其中有几位同学在文中一个个片段中这样写道:①不同品种的枣红着脸冲着太阳微笑。“胎里红”是枣中的珍品,从一出生到成熟一直是红色。咦?那边那个头好大啊!哇,真的跟鸡蛋差不多,大的可以和苹果一比高下。还有一种外形奇特的果子,有点像葫芦,又有点像吃的那个柿饼,味道一定也不赖。其实,这种果子也是枣,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凑近一细闻,似乎感觉到枣的一丝甜香……。②没成熟的枣,摸起来硬帮帮的,上面还有一些细小的绒毛。③突然,我发现了一颗红枣,它正藏在树叶下面。我赶忙伸出手来,想偷偷摘下占为已有,谁知张明也发现了它。我们相视一笑,决定摘下它,共同拥有。这也成了我们的秘密。
全方位具体真切的感受,使同学们有内容可写,表达了真情实感,从景物有规律的过程中,陶冶了审美情趣。
二、开拓习作思路,引导乐于表达。
凡是实际应用的作文都是先有写作的动机,然后才有作文的内容和题目的,都是不需要由别人来命题的。学校的作文是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服务的,它完全应当与生活中的作文保持一致,应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和拟定作文题目。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在师生共同审清“题”意之后,我多采用创设情境、小组讨论、翻阅日记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回忆往事,从中筛选最佳写作题材。确定最愿意写的作文题目。同时,我还把选择和创造写作方法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布局谋篇,自由地表达。主要方法有:多角度地启发学生思维,联系阅读过的文章选择写作方法,如记叙一件事,我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艾滋病小斗士》、《鼎湖山听泉》、《观潮》等课文,从“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按地点的转换顺序”、“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等三种写法中任选一种,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独创某种写法。其次在作文评讲活动,选择学生作文中较优秀的,提供一篇或者是几篇,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现象,创作者的描绘是千差万别的,展示不同的写作方法,启发他们取长补短,独创新法,从而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终极目标。作文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思维在作文中充分表达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鉴别加以体验,从而产生不同感受,自由抒发。这样,文章才不会千篇一律,才能达到情真意切。如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我想对你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想一想自己最想对谁说什么,把题目补完整,并鼓励大家,借这次作文机会,尽量把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实话实写,想写啥就写啥。此时学生兴趣盎然,个个畅所欲言。一篇篇作文感人肺腑,恳切、真诚坦然的语言令人感动,有位同学说:“妈妈,我能理解你那望子成龙的心情,可生活在城市中的我,竟连麦苗、韭菜也分不清,我不愿做巢穴里长大的鸟,我要做雄鹰,去搏击那万里长空!”,这样的作文训练,紧紧抓住学生的内心感受,辅以适当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作文兴趣。
三、抓住偶发事件,激发习作热情
俗说话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
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是也。所以发现感知和捕捉写作素材乃是作文必不可少的前提。学生作文常为没有写作素材发愁,写出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即景生情,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作文就在身边。有一次我刚走进教室,就有一股浓浓的桂花香扑鼻而来。再往教室里一看,一些同学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枝枝桂花,有的同学还把鼻子贴在花枝上闻一闻,然后作深沉醉状。原来这些同学把校园里的桂花枝折下来,据为已有了,见此情景,我想应该放弃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充分地讨论这一件事的利弊,把这一件事作为一次很好的作文素材。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喜欢桂花吗?你们知道其他同学也喜欢桂花吗?怎样才能让全校师生更长时间闻到桂花香呢?同意折桂花的同学作为一方,不同意这种做法的同学作为另一方,我们来开个辩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同学们兴致盎然,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争得面红耳赤,经过辩论,学生明白是非,懂得一定道理,我达到育人的目的。接着又紧抓住机会,让学生把这件事写下来。由于此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而且感触较深,不长时间,许多学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文章。而且学生也明白了只要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文章。
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习作教学必须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善于捕捉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着眼于主体性的发挥,参与度的提高,创造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增添点嬉戏的欢乐、挫折的忧伤,登攀的磨难与漂流的惊险,从而拓宽空间,使其有所为、有所思、有所感、有话说、有情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