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奸与雄——在看演义中的曹操

2022-02-26 来源:步旅网
 “奸”与“雄”

——再看演义中的曹操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其中塑

造了极其多的人物,这里文臣有孔明、奉孝之辈,武将有奉先,云长之流,诸侯有冀州袁本初,西凉马腾等等,这些人物或忠或奸,或美或丑,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当属曹操和孔明二人。

本文从与刘备、诸葛亮的比较以及书中暴露曹操的细节角度出发再看曹操的“奸”,细述曹操的雄才伟略,从而得出曹操“古来奸雄第一奇人”是因他的雄才伟略而来的。

[关键词]:比较、事例阐述、雄才伟略

清初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称:“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第一奇人”,曹操则是“古今来奸雄第一奇人”。

曹操跟刘备的比较

大家知道曹操跟刘备,他们是三国时期蜀魏两国的最高首脑,刘备被世人尊为“仁君”,而曹操则被世人冠以“奸雄”之名。

但是我以为三国之中,曹操虽雄霸三国、傲视古今无人能及,但若要讲“奸”、讲阴谋应该以刘玄德居首。因为刘备一直奉行这一原则,使得扫荡群雄、纵横捭阖的曹操遇到他,也只能甘拜下风。

首先我就以他们临终前托孤的情况说说,我想,大家都会记得白帝城的刘备将刘禅托给孔明时的情况,刘备将诸事于孔明吩咐完后,又在没其他官员在的情况下,密语孔明: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然后再叫自己儿子过来以父事孔明,这招实在太奸了。

诸葛亮如果想自立为王的话,凭当时他在蜀国的特殊地位,他只要点下头就可以自己当皇帝,但是他不是那种人,刘备的这话虽在表面看来是对孔明的肯定,但是聪明的诸葛亮早听出了刘备防范老师自己的心思,书中写道: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说完,叩头流血。

因为托孤的同时,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所以,我可以断定刘

备的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儿子就是一个无用的人,如果诸葛亮不扶他的话,他将坐不稳蜀国的王位,所以刘备出这个阴招,让诸葛先来个措手不及,这样即使诸葛亮最后真的自己当皇帝也不会断他刘备的后嗣。

但是曹操托孤就不是这样,他很实在,书中是这样描写的:操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同至卧榻前,嘱以后事。曹洪等顿首曰:“大王善保玉体,不日定当霍然。”操曰:“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

这里明显看得出曹操说的都是些实在话,而且他这里还数说了几个儿子的优缺点,以及立为嗣子的原因,避免了死后大臣因各自拥立自己的儿子而造成自相残杀,从而导致军事力量的削弱。

还有从他们俩的发家说说,曹操家里本来就是大地主,而且他是孝廉出身,灭黄巾时已经当上校尉,到诛十常侍,谋董卓,破山东群贼,官渡„„哪场战争不是硬碰硬,哪座城池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打出来的。

刘备卖草鞋出身,靠汉忠山靖王之后这个牌子,骗了张飞,张世平等人的家产,搞了个小队伍,先投卢植,再靠公孙瓒,然后陶谦处拣到徐州,吕布,曹操,袁绍,刘表,把当时中原地带的群雄都去靠了个遍,最后受刘璋之请,进西川抗张鲁,顺便就把蜀中给吞了,还很大方地给刘季玉封了个振威将军,关到南郡的公安。在刘璋投降时还假惺惺流着眼泪说:“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本来刘璋因为你刘备是本族兄弟,又以仁义誉满天下,所以请来帮忙抵御张鲁,但是还没到成都就开始着手收的地盘,这不是跟董卓一个德行?何来的仁义可言!而且在荆州时,刘表病危时也曾向刘备托孤,但是刘备推脱了,因为那时的荆州逢曹操大军来攻,刘备自己知道,他如果一接手荆州将立刻让曹操大军加速对荆州的攻取,所以,他不要,等荆州曹操一接手,然后他马上从周瑜手中偷了这块肥肉!这决非一个所谓的仁者的所为。

当然,作为都是天下诸侯中的佼佼者,两人都会有众多的追随者。吾观刘备笼络人的手段太虚伪了。最具有的是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当阳长坂,赵子龙孤身救主,在百万军中抢回阿斗一条小命,刚递给刘备就被刘备扔到地上去了,还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我每每看到这里,就感觉特假,感觉刘备只是为了抹去一点自己欠子龙的人情而做的。

而书中我们知道,曹操曾大哭过两个人,郭奉孝和典韦。特别是奉孝,哭得令人感动不

已,奉孝刚死时曹操用其计平定辽东,班师到易州得奉孝死讯,去祭祀他,哭着对众将士说:“奉孝死,乃天丧吾也!”又说:“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这是怎么样一种信任啊,郭嘉之死让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奸绝”对属下是如此得真情真性,这绝非刘备所能达到的。而且曹操率大军与孙刘两家会战赤壁,战败逃回南郡后大哭:“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如果一次是演戏,那么这第二次算什么呢?对,这是有埋怨文若等人的意思,但主要还是想念奉孝,还是一种对失去奉孝的伤痛。

再看刘备在刘表处栖身,表问起刘备在许昌时曾跟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之事,刘备答言:“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滤也。”但是看到刘表默然后他马上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假借喝醉告退回住处了。刘备偷了涪关设宴劳军,酒酣处,谓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然后第二天就一直找着庞统去解释。所谓酒后吐真言,这里可以看出他平时的仁义之说全是空话。但是曹操可不是这样的人,他杀吕伯奢一家,或许这是他所做的最错的一件事,但是逃难中不得不防啊,曹操那时是通缉犯,刚好吕伯奢出门,后院磨刀声大做,又听到说:要绑起来杀了这样的片言段语,当然会联想到是不是要杀自己的念头,再接下来当然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了,这里杀了人后出逃遇吕伯奢再诓而杀之,是为了稍阻当地政府对他的逮捕,这里他可没有像刘备一样去掩饰自己做的事、那么虚伪,他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就仿佛是一头受伤的狼一样发出一声哀号。是他对自己做错的事的一种承“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滤也。”认。

曹操跟孔明的比较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与博陵崔广平、颖川徐元直等人关系很好,常常自比管仲、乐毅,而司马德操更是将他比做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和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

罗氏《三国演义》中谋士众多,庞士元,郭奉孝,司马懿,周公谨,法孝直,荀文若,陈宫,元直,田丰等人无出其右,将其描绘成一个能够翻云覆雨,只手遮天的人物,实为三国智圣。

诸葛的一生的功绩主要由出山时的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然后赤壁之战中的表现,还有就是帮助刘备取得了西川,拿到栖身的场所,南平孟获,七出祁山北争曹魏等事件构成。

但是我个人以为孔明其人还是比较奸的。我知道历来诸葛孔明是十分受人喜爱的,的确,罗氏的《三国演义》将诸葛孔明塑造成了一个历久不衰,高大光辉的半神形象。

那么我为什么形容他的是一个“奸”字呢?首先,就是初出茅庐的火烧新野,并带新野之民到樊城。大家知道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基本上都用到了火攻,官渡之战火烧乌巢袁本初的粮草于是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赤壁之战火烧曹营用大铁索连在一起的众多战船于是使曹操军的优势消失殆净,等等。这里孔明火烧新野却不是直接用在战争中,而是为了留给曹操一个空城,而且发布告示带上了新野的百姓都迁到江陵去。

书中是这样写的:众将皆曰:“……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在这里,作为刘备的第一谋士诸葛孔明反倒不来做这种劝柬,这是为什么呢?“以人为本”不就是孔明所谓的“人和”吗,刘备那时没有大的地盘,经济收入也不高,从刚起兵时在张世平、苏双那骗到的基金和马匹外演义中一直没有描写到刘备得到过其他的军备援助。这里孔明让他带那么多百姓同行是有目的的,其一,使刘备这个大汉皇叔的“仁”得以宣扬,在兵败撤退时仍不忘带上新野百姓,可以使他们对这皇叔感恩戴德,从而刘备如果征军时就可以多出许多自愿加入的,这见于刘备从袁本初那里脱身到古城聚义时四五千人,到官渡之战时准备去袭击许昌案例,其次,就算就算让曹军先头部队赶上,他们也会处理不好到底要不要连百姓一起杀了,然后反过来的话,百姓看到自己爱戴的刘皇叔兵少力寡却还在为了自己的安危跟曹军撕杀,于是产生一股冲劲上去帮忙这不是不可能,试问几千人的先锋部队岂会是几万百姓加刘备军的精英的对手?第三,这百姓带走了,但是还是会产生其他的影响,至少在当时这些百姓是跟定刘备了,然后就如襄阳的一些百姓也跟上了这支奇怪的撤退大军。

曹操在对待百姓上,首先,就说影响最大的是徐州,因为陶恭祖在曹嵩家小去许昌时为结好曹操而派了个部将护送,结果那部将见财起意,杀了曹嵩家小,而使曹操大怒,起兵杀奔徐州报仇,所到之处,屠戮百姓,发掘坟墓。古语有云:杀父之仇,不供戴天。那么兴兵报父仇是情理使然。而这件事件也并不能说明其是奸绝。然后,征张绣时有这么个故事:说曹操下令征用百姓,然后百姓都逃跑了,于是曹操大怒,令下属搜找,有些百姓实在熬不过就自来投死,曹操好言安慰说是实在不得已才这样的,让他们到深山去躲起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在对待百姓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还是不错的。

下面从两个人对待下属的态度来看。孔明用张飞、关羽、黄忠等人老是采取激将法,令他们立下军令状才给军事任务,其中最有名的该是赤壁关羽伏兵华容道的那次,书中这么描写:(赵云,张飞,连刘封等人也派走了任务去了)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云长忍耐

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云长曰:“有何违碍?愿即见谕。”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云长曰:“军师好多心,当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今日撞见,岂肯放过!”孔明曰:“倘若放了时,却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于是这关老二便落入了孔明的算计中。孔明用人老使用军令状的办法,当然前期是为了博得关张的信任,但是到后来黄忠等人身上继续用这招时就感觉他统人不以信任,而是以权谋。

再看曹操用人,我想大家该都没看到过曹操让武将立军令状再去出战的。他对人信任的最著名的该是逍遥津时张、李、乐三人,和庞德的先锋的任命。先说张、李、乐三人,是曹操赤壁后留在合肥防守东吴方的。他知道张与李曼成素来不和,但是却做出这样的安排,这能够说明他对文远,曼成等人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信任。还有庞德,庞德作为支援樊城的先锋,当然有人劝柬曹操换人,因为庞德旧主马孟起以及他堂兄庞柔在蜀国,但是曹操只是跟庞德说明情况得到他肯定不叛降的承诺后,对他反而是鼓励几句,让他作为正印先锋出征。而且以魏种、毕谌先叛出后又投降受到重用为例,证明他用人是信任他们才用的。

上面所述种种足以说明孔明用人以权术,而曹操用人以信任。

具体事例

《三国演义》揭露曹操的细节主要有18处,扮中风骗其叔、杀吕伯奢一家、复仇东征徐州、杀粮官、许仲康杀许攸后命厚葬之、宴长江杀刘馥、纳张济妻而张绣叛、马踏青苗割发代首、杀孔融、杀荀文若、杀杨德祖、杀崔琰、梦中杀近侍、杀董妃、杀伏后、张松的讽刺、左慈的戏谑以及祢衡骂曹操。

待我一一叙述。首先,是曹操中风骗其叔。书中说曹少时好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恣意放纵,于是其叔常告之曹嵩。于是演出了这场闹剧,那么我们想我们如果爱玩,即使有出格之事但是老是因为叔叔的小报告而受骂,会不会反感。而曹操只是比我们走得更远了点。他装中风,这是他权谋机变的表现,如果说是“奸”的表现,那么也就只能算是小“奸”。

然后杀吕一家与征徐州,吕家是误会,杀吕伯奢却是为了减少麻烦,然后大喊“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是他当时自责的心境。征徐州是为了给其父报仇虽有杀戮百姓,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而且孙权也多有屠城之举,这是为了杀鸡儆猴,威慑敌方。刘备报弟仇准备了很久,将汉中的兵力也调出倾全国兵力去伐吴,甚至连小舅子的请降都不

允许,这不是普通意义的报仇,刘备其时已经打算侵吞吴国,与曹魏划江而治,然后再筹备北伐。此举若成不失为一石二鸟之计,但是失败了,反而丧失了联吴伐曹的大好形势。

杀刘馥、杨修、孔融、荀彧、崔琰等文士,杨修和孔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杨修几次曲解曹操之意,终于因为立世子的问题引起曹操的猜忌,在行军中以乱军心杀死,死得其所;孔融曾多次羞辱曹操,最后因为在曹军南下前劝柬,还说“以不仁伐至仁”之类的话,因而被处死,这其中还是怠慢军心的原因,曹操在此之前一直都没对他做什么足以说明操的容人之量,孔融此人也是死得其所;刘馥同样又是怠慢军心之罪而死,行军打仗军心最重要,军队刚要出战,就说出不吉利的话,一传播的话,对军心会有很大打击,这里曹操不做多的解释,一槊将其杀死便是为了不乱军心。荀彧、崔琰是在他要进爵时劝柬而最后死去的,那时汉朝的大部分领土都是曹操打下来的,而且就曹操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他曹操,天下不知道会有多少王,多少侯。进魏公,进魏王也是他应得的,后有司马昭等人也有这些举动,但并未被人如此诟病,这对曹操是不公平的。文若和崔琰之死,虽是曹操逼死,但是好象跟“奸”也有所偏颇。

马踏青苗之事,文中说曹操马受惊踏了青苗,他立刻就拔剑欲自刎,后在众人劝说下割发代首,当然这也被人诟病,但是试问还有哪位君主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就如关羽华容道放曹操走,他回去也就权记下,待立功来抵罪。

梦中杀近侍,杨修说此非丞相在梦中,乃君在梦中尔。我不否认这种说法的成立。张邈与陈宫的反叛差点令他失去了兖州,更令他对身边的人失去了完全信任的信心。杀一人只为警示他人而已。杀董妃、诛伏后只为断后患,这是所有的权臣都会这么做的。

左慈,光观书中所写便知纯属虚构,不足为信;祢衡骂曹,他恃才傲物,将曹营所有精英说得一文不值,其也不可为信,何况曹操最后没有杀他;张松,说他长相猥琐,说话也不中听,还自夸川中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既有如此大贤,何来为拒张鲁而求助于曹操,而张松之人品,历来人所不齿,不足为道。投其不好,揭其伤疤,没有杀他也可见曹操容人。

而纳张济妻而张绣叛,也体现不了曹操“奸”。

何谓“奸”,在词典内的解释有四种:1.奸诈、虚伪、诡诈;2.不忠于国家或国君;3.出卖国家、民族或阶级利益;4.自私、取巧。

其一者,奸诈,所谓兵不厌诈,说明凡用兵之人,必会使诈。曹操最经典的该是与许攸的粮草对话,一年、半年、三月、一月,令观者不禁大笑。然,曹操的诈如蔡氏兄弟,必不如黄盖,所以以此推,曹操不如周公谨。其二者,不忠于国家或国君,曹操未当政前,董卓

废帝另立献帝,曹操之后,司马师废曹芳,当权之中,曹操算是为国家同意鞠躬尽瘁之人,且无不忠国君之事,如此推,曹操不如董卓、司马师。其三者,出卖国家、民族或阶级利益,这个该无异议,这里的曹操都没有触犯。其四者,自私,取巧,曹操曾说过,天下若无他曹操,不知道会出现多少皇帝。而且当权势日益庞大,近臣劝其进帝位时,他说过:“……名爵已极,何敢更有他望,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这说明他并不自私,那时天下都是他打回来的,他要做皇帝,只要他开口就行了,但是他没有做,他认为自己已经位极人臣,已经够了。取巧之说,孔明偷荆州,司马炎受禅可谓取巧,如此推,曹操不如孔明、司马炎。

雄才伟略:

曹操雄才伟略该是无人能否认的。首先从诸多人才前来投靠开始讲,从起兵时的曹洪,夏侯渊等开始,于禁、李典、文若、公达,到后来的许攸、高览等,哪个不是当世的豪杰,但是他们在天下纷乱、诸雄并立的情况下,选择了曹操就说明曹操肯定是一个诸人景仰的英雄人物,而且就在三国鼎力以后,也当属魏国人才最多。如奉孝等人,本是本初手下谋士,但觉得本初不是成事之人,于是后投靠曹操,并且觉得相见恨晚,这也是曹操雄才大略的一个侧面。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最成功的一步,当时凉州军自己内乱,混战不休既削弱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也使得民怨沸腾,献帝被军阀劫来劫去不得安生。于是曹操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既打败了凉州军系,也同时削弱了杨奉等其他军阀的实力。迎天子到许都,一者曹操的老巢在许;二者,长安宫城被烧毁、洛阳宫殿亦破损不堪,而且洛阳出现大荒,去许昌不失为上策。于是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了极大的优势,得到了大将军的官职,而且手下诸将都得到了封赏。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最辉煌的战争,以自己的七万军队,面对本初的七十万大军,不曾退却,在许攸献上烧粮之计后,亲帅五千马步军前往乌巢,而且在乌巢救兵到的情况下,果断决定不回头迎战救援部队,而是选择一直烧粮。而且在军营附近让夏侯兄弟、曹仁、李典埋伏在军营外,防止袁绍军劫营,这计策又中,同时兼得了张颌、高览两位猛将。然后又派兵去劫袁绍军营,一战定下胜负。

在平定并州之后曹操商议西击乌桓,众将不以为然,认为后方空虚,应该回防。独独一个奉孝同意这个观点,于是军队想西轻进,平定了乌桓再一次让袁氏兄弟出亡。

以上种种都是曹操雄才伟略的地方。而且鉴于曹操在“奸”问题上比不过上述众人,我以为毛评曹操“古今来奸雄第一奇人”是在“雄”才伟略上做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三国谋事变术》中国国际出版社 2004年01月出版 2. 《三国智谋应用》长春出版社 2004年05月出版 3.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08月出版 4. 《三国妙计》沈阳出版社 2005年07月出版 5. 《说三国话权谋》京华出版社 2004年1月出版 6. 《三国演义论稿》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年12月出版 7. 《三国演义与诈》辽海出版社 2005年05月出版 8.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06月出版 9. 《正品三国》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6年08月出版 10. 《评三国人物》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 11. 《三国演义悬案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年01月出版

12. 《胡适、鲁迅等解读〈三国志演义〉》辽海出版社 2002年06月出版 13. 《三国演义》北京出版社 2006年08月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