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2018年

2020-02-17 来源:步旅网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2019年

给孩子学习时统计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单元

一、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答、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2、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3、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三、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答: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四、为什么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我们只有主动关系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1、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3、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六、网络的积极影响?

答: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七、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因?

答: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舍尔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八、网络弊端表现?

答: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九、如何合理利用网络?

答:1、合理利用网络,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合理利用网络,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4、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十、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

答: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

第二单元

一、 社会生活有秩序的含义?

答: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二、 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社会规则的含义?

答: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 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答: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2、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职守,各得其所;

3、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五、规则和自由的关系?

答: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力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违法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六、怎样自觉遵守规则?

答: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七、怎样维护规则?

答:1、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

2、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八、怎样积极改进规则?

答:1、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2、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式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三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维护秩序

1. 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哪些?

答:社会管理秩序、生存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

2. 社会秩序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3. 为什么说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答: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此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水平。

4. 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它是如何体现的?

答: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5. 什么是社会规则?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哪些?

答: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6. 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答: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7.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包括哪些?

答: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遵守规则

8. 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如何?

答: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9.什么是他律和自律?

答:他律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自律即自我约束,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习惯,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10.我们为什么要积极改进规则?

答: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1.维护与改进规则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

答:1)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2)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2.如何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答: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尊重他人

13.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答: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14.尊重他人对社会有哪些作用?

答: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5.怎样尊重他人?

答: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平等对待他人。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让我们学会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以礼待人

16.礼体现一个人哪些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2)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17.文明有礼对个人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18.文明有礼对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答: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19.文明有礼对国家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20.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

答: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以礼相待,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做到着装得体,举止稳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诚实守信

21.什么是诚信?

答:1)基本含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2)道德角度: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法律角度: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现代社会注重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民法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更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22.诚信对个人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

23.如何理解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答: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24.诚信对社会、国家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1)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2)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3)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5.怎样树立诚信意识?

答:1)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2)我们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

3)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就应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26.我们为什么要运用诚信智慧?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诚实与保护隐私的关系?

答:1)原因: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

2)处理原则: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

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27.请说出珍惜个人诚信记录的原因和怎样珍惜?

答:1)原因: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2)做法:我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28.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践行诚信的要求)

答:树立诚信意识,运营诚信智慧,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

29.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的准绳。

30.违法行为分为哪些类型?说明其内涵。

答: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31.如何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答: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犯罪。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键在于判断社会危害性是轻微还是严重。无论社会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2.举例说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有哪些,并说说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答:对于治安管理处罚法,我们平时了解的少,有些行为我们全然不知是违法行为,而一旦违法就应承担法律责任。例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33.社会生活中的民事活动有哪些?请举例。

答: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都是人们经常从事的民事活动。

34: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

答:从个人角度来看,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遵守法律、规避侵害;从社会的角度看,要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预防犯罪

35.请说出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答: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36.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答:1)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7.刑罚的含义、主要内容、种类、

答:1)含义: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2)主要内容:限制或剥夺犯罪人的权益。3)种类:主刑和附加性。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38.我们为什么要预防犯罪?

答: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

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39.怎样预防犯罪?

答:1)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2)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善用法律

40.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哪些?

答: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41.说出诉讼的含义、重要性、分类。

答:1)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42.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1)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43.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为什么要善于斗争?

答: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但是,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44.生活在法治的国家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1. 什么是责任?

答: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

2.责任的来源有哪些?

答: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

3.生活中你扮演哪些角色,分别承担哪些责任,并总结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答: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是我们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做到“位卑未敢忘忧国”,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责任与角色的关系: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4.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谁负责?其表现有哪些?

答: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小到按时完成作业、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承诺、认真做事,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5.哪些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父母、老师、解放军战士等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启示: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在辛苦付出中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

6.承担责任的意义是什么?

答: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才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人

7.承担责任会付出哪些代价?会获得哪些回报?

答:代价:无论是谁,承担责任都会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因为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的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回报: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这种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等。

8.我们怎样对待那些自己可以选择的责任?

答:1)我们应该有勇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正确的评估,作出合理的选择。

2)我们一旦作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9.我们怎样对待那些不是自己自愿选择的责任?(或怎样理解“我承担,我无悔”?)

答:1)虽然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

2)我们往往无法改变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位置,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

3)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的很出色。

10.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意义有哪些?

答: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和回报的人。正因为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勇于承担责任,在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关爱他人

11.什么是关爱?关爱有哪些特点?

答:关爱就是关心爱护。每个人都被他人关爱着,也都在关爱着他人。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2.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互相关爱?(关爱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1)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2)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3)关爱他人,收获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13.怎样关爱他人?(或关爱他人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关怀。

2)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

3)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面对复杂情形,要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

14.关爱他人的技巧和策略有哪些?

答: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面对复杂情形,要

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

服务社会

15.为什么要服务社会?(或服务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答: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得到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只有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

16.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或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做法有哪些?)

答: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17.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形式有哪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具体形式: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都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形式。我们可以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可以到科技馆、博物馆做志愿者。

注意的问题: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果。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

1. 什么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涉及哪些领域,包括哪些利益?

答:1)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它们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2)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

2.国家的核心利益有哪些?

答: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家主权又称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国家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

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怎样的关系?

答:1)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

2)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3)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国家和人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4.我们怎样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答:1)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心怀爱国之情,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3)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我们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答:1)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3)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局面。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6.什么是国家安全?

答: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可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7.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

答:1)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

2)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政权和主权受到威胁,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国家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3)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定,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8.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或怎样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

答: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9.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我们怎么做?

答: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我国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维护国家安全

10.我们应该怎样维护国家安全?

答:1)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作出贡献。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2)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既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可以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

11.我们怎样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答:1)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

2)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

关心国家发展

12.用自己的观察或感受的一件事说说祖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答:感受:飞驰的高铁列车大大方便人们出行,异彩纷呈的演出和展览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听证会的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让政府决策更加透明,我们的衣食住行用条件也更加充分……..

成就:我国经济增长成就显著,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文化建设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科技创新成就斐然;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祖国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让我们倍感自豪。

13.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发展中仍面临哪些问题?国家采取了哪些积极措施?

答:面临的问题:例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还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等等。

采取的措施:国家正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

险,着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14.为什么说劳动非常重要?

答: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勤劳智慧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15.把美丽的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发扬什么精神?

答: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1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青少年有哪些要求?

答: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者、劳动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4.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

(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6.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7.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8.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9.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实现的)

(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10.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又是如何贯彻执行的?

(1)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11.我国宪法是如何规范权力运行的?

(1)宪法不仅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

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2)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

(3)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4)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5)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

12.我国宪法的组成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

(1)组成: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基本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13.为什么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14.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如何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15.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

3)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

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4)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5)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6.为什么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

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17.如何保证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

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

18.人大如何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

19.如何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

1)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

2)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20.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1)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就是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学习宪法。②认同宪法。③践行宪法。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第二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第三课 公民权利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由谁规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有哪些?依法

行使这些政治权利和自由有什么意义?【版权所有:21教育】

(1)由宪法规定。

(2)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3)意义:我国公民依法行使这些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2.公民的监督权表现在哪些方面?行使这项政治权利的重要性或意义是什么?

(1)表现: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重要性或意义: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自由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1)含义: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2)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意义: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4.除三项政治权利和自由外,我国公民还享有哪些基本权利?这些权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公民基本权利:①社会经济权利:主要有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②文化教育权利:主要有受教育权、文化权利。③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

(2)权利的共同特点:由宪法规定,并受到宪法和法律保障。

5.教育的地位(或作用)是什么?我国为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制定的政策是什么?

(1)地位(或作用):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2)保障政策: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6.我国公民应该如何行使基本权利?

(1)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公民权利

如果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维护权利要用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进行。

7.为什么公民行使权利要遵守正当的程序?

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

第四课 公民义务

8.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基本义务有:①遵守宪法法律。②维护国家利益。③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④依法纳税。⑤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9.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坚持二者的统一?

(1)二者关系: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③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2)坚持二者统一做法: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10.什么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我们应该如何履行法定义务?

(1)含义: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

(2)要求或做法:①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如履行受教育义务、依法纳税、遵守公共秩序、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依法服兵役、爱护公共财产等。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出处:21教育名师】

11.什么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其后果是什么?

(1)含义: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2)后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民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第五课 我国基本制度

1.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2.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地位: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形式: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作用: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发挥主体作用。

3.我国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含义: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

4.我国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含义:是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5.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

(2)作用: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国家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或态度是怎样的?这两种经济的地位如何?

(1)公有制经济:①对于国有经济,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②对于集体经济,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2)非公有制经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地位: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8.我国人大和人大代表各自的权利或职责是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

9.我国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10.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支

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机关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1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

(1)政党制度:我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12.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3.我国的民主党派的地位或作用是什么?

这些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

14.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5.中国人民政协的地位、工作主题和职能分别是什么?

(1)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工作主题:团结和民主。

(3)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6.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21·世纪*教育网

17.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国形成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民族分布特点又是怎样的?

五十六个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18.我国的民族制度是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实行这一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19.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实施的?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即根据本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20.什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什么?(1)含义: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组织: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21.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产生及与居民(村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1)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

2)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

为。

第六课 我国国家机构

2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2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是怎样的?它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5.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

(1)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根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地方立法权。

(2)决定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

(3)任免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决定、罢免的权力。

(4)监督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

26.什么是行政机关?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如何组成的?

(1)含义: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

(2)组成: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27.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28.行政机关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1·cn·jy·com

29.如何理解行政机关的职权?

(1)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2)行政机关层级不同,职权也不同。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0.如何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1)从行政机关自身来讲,行政机关享有哪些职权,具体如何行使职权,都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2)从外部来讲,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履职不力、监管缺失、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1.什么叫自由?自由的意义有哪些?

(1)含义: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21cnjy.com

(2)意义: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2.如何理解自由的限度?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正如火车有了轨道的限制,才能顺利地行驶;车辆有了红绿灯的限制,才能安全地通行。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1-cn-jy.com

3.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2·1·c·n·j·y

4.从法律意义上理解平等的含义。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5.平等的意义是什么?

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来源:21cnj*y.co*m】

6.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21教育名师原

创(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7.我们应该如何珍视自由?

(1)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为此,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2)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8.什么是特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

(1)含义: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2)表现: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等。

9.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不平等现象?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危害是什么?

(1)现象列举:就业歧视、性别歧视等。

(2)危害: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10.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平等?

(1)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2)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一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4)需要每个公民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

11.什么叫公平?它的内涵及具体要求是怎样的?

1)含义: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2)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

(3)具体要求: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

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12.公平的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1)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21教育网

13.怎样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

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14.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有怎样的价值或力量?国家或政府应该怎样维护正义?

(1)价值或力量:①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②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③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它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2)国家或政府维护正义要做到:①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②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③制定正义的制度,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④出台体现正义原则的法律法规,使之成为维护正义的

有力保障。⑤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

15.如何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

(1)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2)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事。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3)制度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16.如何守护正义?

(1)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2)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3)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

法、公正。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思品应考口诀

学好政治并不难,课本内容要记全。知识框架记心间,前因后果穿根线。

重点考点心有数,主千知识最关键。死记硬背不可取,理论实际紧相连。

解题要领

选择题,很容易,“排除法”,试一试;材料题,要注意,审命题,要仔细;

读材料,分层次,搜信息,抓主旨;定思路,有逻辑,多角度,有条理;

透表面,揭实质,找原因,细分析;阐意义,说做法,四步骤,一体系;

分清晰; 有国家,有自己;漫画题,有寓意; 对画注,要重视;

结合画,扣紧理; 多角度,从整体;若不足,找措施; 若成就,谈意义;

评价题,定标准,课本中,找依据;定性质,追责任,指做法,谈启示;

开放题,举例子,提建议,想点子;太笼统,答“跑题”,有重复,三大忌;

记口诀,很容易,灵活的,试一试

中考思品答题技巧

选择题型,喜有技巧; 基本结论。不可变更;一排除; 单选多选。注意区别。

无关错误,材料表明.逐句分析; 中心要点。分清抓全;图表漫画.细筛信息;

比较归纳。由表及里。

辨析题目,思路清晰; 正确错误,立场摆明;完整观点,科学阐述; 分清主次.原因写清。

做法建议.看清角度; 政府公民。表述不同;理论实践,相辅相成; 针对材料.千万谨记。

审好题目,析全要求; 未做题目.决不放弃;试卷资源不可浪费; 类似题型.不忘借鉴:

依关键词,扩展联想; 相关知识.有序排列。答题规范,书写清晰; 规定位置.沉着应对;

用好序号.注意“区别”: 细致谨慎,方可成功

选择题

读懂题意要细审,正向反向须区分,

常见陷阱要认准,多项沾边不矛盾,

说法绝对常错误,正确无关不选它,

多选不定保守答,理解意图无偏差。

辨析题

辨析题,并不难,找准辨点是关键。一辨二析三总结,遇到缺项要补全。

原因建议和关系,灵活运用依题意。轻判断,重分析,判断自在分析里。

逐步辨析当简答,正误全析要牢记。

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题审题须认真,先把材料过。思维要发散,回答角度多。

答案序号化,多给一两个。切记按要求,不做马大哥。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知识点梳理

宪法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追求授予并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宪法核心价值

宪法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国家权利属于人民

1、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国家权利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重要作用: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有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

5、宪法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基本途径和形式,将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惯穿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6、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保障: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并规定其担负捍卫国家主权,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的使命,从而保障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得以实现。

7、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3)人身自由。 4)宗教信仰自由。5)社会经济权利(6)受教育权。 7)监督权.

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人权的实质和目标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2、宪法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

3、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的原则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4、我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官方文件:1991年11月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

5、中国的人权的显著特点: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6、发展权的主体:人民

7、人权的主体: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不仅包括个人,也包括群体

8、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利,又包括财产权、继承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9、教育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包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在内的教育的法律体系

10、现代法治国家的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11、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立法过程中和体现:立法过程中应当依据宪法,规范立法权和行使,丰富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保证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

12、尊重和保障人权对行政机关的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证、文明,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13、尊重和保障人权对审判机关、检查机关的要求:审判机关、检查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检查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14、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贫穷

15、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中国的减贫行动

16、中国的减贫行动的意义:中国的减贫行动有利的促进贫困人口发展权的实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

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实现到2020年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的宏伟目标,中国正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第一框“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知识点梳理

一、组织国家机构:

1、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新中国的最早的立法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

5、临时宪法: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6、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7、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第一部宪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宪法保证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 明确国家机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

10、立法的价值取向:在立法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主立法的价值取向

11、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

1)、在国家机构与人民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

2)、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主导地位

3)、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主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4)、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也要实行民主集中制

二、规范权力运行

1、在宪法面前,任何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没有“绝对权力”。

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的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2、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因宪法和法律对某一领域未作规范擅自行使权力。

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4、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5、国家权力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第一节坚持依宪治国知识点梳理

为什么要保障宪法实施?

如果宪法得充分、有效的实施,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那么,国家行使将会违反法治的要求,我们的幸福生活就不能真正实现。

怎么保障宪法的实施?

保障宪法的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加强宪法监督。

一、根本活动准则

1、宪法的构成:宪法除序言外,设有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微、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我国现行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实施的新中国第四部宪法。

3、我国宪法的本质: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4、宪法的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5、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6、宪法权威的重要性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 ,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7、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8、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

9、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10、宪法和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的区别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二、最高法律效力

1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1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表现

(1)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2)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13、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1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可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得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1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从规定内容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从法律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6、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宪法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以宪法为核心

18、怎样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

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节加强宪法监督知识点梳理

一、监督权力行使

1、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

2、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监督

3、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行使职权的法定方式:询问

4、实施监督权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的实施的职权

(2)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对人 民政府、人民法院、和

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

(3)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

方式行使监督权

5、公民行使监督权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有何积极意义?

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

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有利于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二、增强宪法意识

6、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目的

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努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7、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

(2)、有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其忠于和维护宪法。

(3)、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宪法情感。

(4)、有助于在全社会传播宪法理念,树立法治信仰。

8、增强宪法意识1)、学习宪法 2)、认同宪法3)、践行宪法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公民权利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1、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1)政治权利和自由(2)人身自由(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4)平等权(5)宗教信仰自由(6)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权利受宪法和法律特殊保护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地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些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1)年满18周岁2)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6、政治自由的内容: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7、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意义: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8、监督权的意义: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网上评议政府的意义:

1)网上评议政府,有助于政府接受市民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

2)有助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精神。

10、网上评议政府的内容:

1)工作业绩2)工作效率3)执行力建设

11、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12、人身自由的含义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3、人身自由的内容: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4、人身自由的地位、作用:

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15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16、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17、人格尊严权内容

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18、住宅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19、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1、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内容

1)财产权2)劳动权3)物质帮助权4)受教育权5)文化权利

2、财产权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财产权的内容

1)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

2)依法对财产有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的权利

4、劳动权的含义: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5、劳动权的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6、劳动的作用

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7、物质帮助权的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8、国家保障公民实现物质帮助权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9、受教育权的含义

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10、教育的作用

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11、公民的文化权利的内容

(1)科学研究的自由(2)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3)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12、文化权利的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13、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二节依法行使权利知识点梳理

一、行使权利有界限

1、行使权利的界限

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公民行使权利的要求

1)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2)不能滥用权利3)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

二、维护权利守程序

3、公民怎样行使权利

(1)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3、遵守正当程序的意义: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

4、公民权利受到损害维权要求?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

5、维护权利的方式: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6、适用于协商的维权行为:一些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7、协商的优势: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

8、协商的程序

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直接对话,摆事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

9、调解的含义:调解人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10、调解方式:我国的调解方式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

11、仲裁的适用: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可以申请仲裁。

12、仲裁程序: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并受仲裁裁判约束。

13、与其他争议解决方式相比,仲裁具有以下优点:

1)在仲裁中,当事人有选定仲裁地,仲裁语言以及适用法律的自由。还可以协议设计符合自己特殊需要的仲裁程序。与法院严格的诉讼程序和时间表相比,仲裁程序较为灵活。

2)仲裁决不同于法院判决,仲裁决不能上诉,一经作出即为终局,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3)仲裁案件不公开审理,从而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商业信誉。

4)《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现有缔约的国家和地区100多个,根据该公约,仲裁裁决可以在这些缔约国得到承认和执行。

14、诉讼种类:1)民事诉讼2)刑事诉讼3)行政诉讼

15、诉讼机关:人民法院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公民义务

第一框“公民的基本义务”知识点梳理

一、不履行自己法定义务的后果: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2、维护国家利益3、依法服兵役4、依法纳税5、其他义务:劳动的义务 、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三、遵守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具体表现:

1、保守国家秘密2、爱护公共财产3、遵守劳动纪律4、遵守公共秩序5、尊重社会公德

四、全国各族人民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和法律

五、建设法治社会的做法

建设法治社会,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同时,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

六、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七、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容 :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八、维护国家荣誉的内容: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

九、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容: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

十、国家安全法通过的时间: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十一、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每年的4月15日

十二、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意义:有助于帮助公民认清国家安全形势、增强危机

忧患意识、树立国家安全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法和机关法律,积极支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履行职责,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十三、我国的兵役制度:我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十四、兵役的种类: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

十五、现役军人的职责:现役军人的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

十六、预备役人员的职责: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

十七、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公民义务

第一框“依法履行义务”知识点梳理

一、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

1、公民的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宪法规定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的二项内容:劳动和受教育

三、如何正确对待义务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四、为什么说法定义务须履行?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五、怎样履行法定义务

1、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2、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六、举例法律要求履行的义务有

1、履行受教育的义务2、依法服兵役3、遵守公共秩序4、保护野生动物5、遵守交通规则

6、依法服兵役7、爱护公共财产8、……

七、法律要求做的,我们为什么必须去做

依据法律规定,有的法定义务要求公民必须做出一定行为,公民必须按照法律要求去做,否则,就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八、法律禁止做的为什么要坚决不做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实施某些行为,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九、违反法定义务的后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十、违反不同的法律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

1、违反民事法律,承担民事责任2、违反行政事法律,承担行政责任

3、违反刑事法律,承担刑事责任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

第二节基根本政治制度知识点梳理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国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3、根本组织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

4、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

6、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义务)

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 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二、坚持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人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

8、坚持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机关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

第三节基本政治制度知识点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怎样确立的(为什么我国的政党制度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我国的民主党派的地位或作用

这些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

5、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6、八大民主党派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2)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3)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4)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5)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6)中国致公党

7)九三学社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7、人民政协的地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8、人民政协的工作主题: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9、人民政协的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0、坚持我国政党制度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民族

12、我国形成的民族关系: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13、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14、我国的民族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实行这一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1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即根据本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我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1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现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8、我国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含义

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0、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21、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产生: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22、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委员职责: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

22、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及与居民(村民)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

23、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职责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有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的提出建议。

24、实行基层群众性自治的作用

实行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

第一节国家权力机关知识点梳理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

我国国家机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面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统称。

二、国家机构的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6、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立法权。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根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地方立法权。

(2)决定权。

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

(3)任免权。

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决定、罢免的权力。

(4)监督权。

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

第二节国家行政机关 知识点梳理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1、行政机关含义

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

2、行政机关的组成

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3、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如何运行的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设若干工作部门,这些部门分工不同,分别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它们又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5、行政机关与人民的关系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行政机关的职权

6、行政机关的职权

(1)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2)行政机关层级不同,职权也不同。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7、怎样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1)从行政机关自身来讲,行政机关享有哪些职权,具体如何行使职权,都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2)从外部来讲,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履职不力、监管缺失、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8、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

9、现代政府的要、基本特征:法治政府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

第三节国家司法机关 知识点梳理

一、人民法院

1、我国的司法机关是什么?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国家的审判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

3、人民法院性质:国家的审判机关

4、人民法院分类: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等。

5、人民法院基本职权

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6、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则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于涉

7、人民法院作用

人民法院对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A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二、人民检察院

8、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

9、人民检察院性质

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10、人民检察院分类

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

11、人民检察院基本职权

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公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12、人民检察院工作原则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3、人民检察院作用

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公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

第一节自由平等的真谛知识点梳理

一、无法治不自由

1、如何理解自由的限度?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21·

2、自由的含义

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www.21-cn-jy.com

3、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4、自由的意义: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5、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违反法律的代价: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二、法眼看平等

7、平等的含义: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8、平等的意义

(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9、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平等

10、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21教育网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1cnjy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

第二节自由平等的追求知识点梳理

一、珍视自由

1、怎样珍视自由?

(1)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2)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2、怎样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3、怎样依法行使权利

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二、践行平等

三、4、特权含义: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

5、特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现象列举:就业歧视等

7、不平等现象的危害

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8、我们该怎样践行平等

(1)反对特权。(2)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4)需要每个公民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9、基本的行为准则:法律

10、面对一些不平等现象怎么做: 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

第一节公平正义的价值知识点梳理

一、认识公平

1、公平含义: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2、公平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

3、公平的具体要求

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4、公平的意义或作用

(1)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

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二、正义的力量

5、正义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6、抗日战争的性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大决战。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面对侵略战争,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这次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辟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8、正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或力量

①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②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③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它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9、国家或政府维护正义要做到

①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

②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③制定正义的制度,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④出台体现正义的原则的法律法规,使之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

⑤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

10、制定正义的制度的意义

制定正义的制度,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

第二节公平正义的守护知识点梳理

一、坚守公平

1、怎样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怎样实现或坚守公平)

(1)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2)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3)制度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2、面对利益冲突,我们怎么做

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怎么做

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4、立法怎样坚守公平

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

5、司法怎样坚守公平

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守护正义

6、公民的基本德性:正义感

7、我们的共同心声: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

8、怎样守护正义?

(1)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

(2)个人守护正义。

面对非正义行为,

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3)司法维护正义。

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4)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9、个人守护正义

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

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10、司法维护正义

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11、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

12、司法改革的核心:以司法公正为核心

13、国家怎样实现司法正义,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

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14、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公平正义

15、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