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2023-08-03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作者:谢敏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11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教师如何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问题因素,通过多种渠道诱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以下结合教材,阐述本人对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善用问题,激活课堂

1.读题发问。这样的问题切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在阅读时会将思维集中到文本关键处,围绕问题开展有效探究。如在教学《认识自我》这一组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主题发问:如何“认识自我”?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当疑问产生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参考阅读进行品味,体会作者如何“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如阅读参考阅读《我很重要》时,我首先提问:文本一开始为什么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去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接着提问:作者认为“我很重要”的依据是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段,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2.设境发问。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即使问题教学也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之中,导致学生缺少发现问题的意识,思维僵化,提问教学失去了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引发认知冲突,诱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如在学习《毛泽东词两首》之《沁园春·长沙》时,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毛主席诗词中语言的精炼及深远而优美的意境?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深秋季节时的长沙橘子洲,汹涌的湘江水滚滚北去,远处的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尽在眼底。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让师生仿佛与作者一起重游了橘子洲,感受着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教师借情景引导学生发问:这首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教师以这一问题为探究点,让学生深入课文,并借助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这首词所传递的情感。 二、适时发问,激活课堂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语文教学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就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三类:第一类是与课文不太相关的,这类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发问;第二类是与课文内容相关,但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题难度较小的,这类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助解决;第三类是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能让学生突破对课文的理解的。

如教学《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篇课文是能引起高中生的兴趣的,因为每个高中生都希望通过高中三年学习,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而课文中呈现的作者作为一个高考状元,在取得高分后内心的困惑和思索,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学习时,学生对课文的一些字句和作者内心的想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悟。如当学生读到“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这句话时,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疑问,我便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质疑、交流,明白一个道理:要成功,必须得付出。 三、及时追问,激活课堂

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问题”就犹如航海中的大船失去了指南针。问题教学法不仅倡导发现问题、提问问题、解决问题,还包括问题反思,及时追问等。教师如果能抓住恰当的问题,将问题进一步深化,追根溯源,就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

如学习《我的母亲》一课,这是一篇文字朴素却蕴含着作者感人至深的情感的文章。高中生对母爱并不陌生,但是要深刻理解“母亲”这两个字并非易事,生活的阅历让高中生缺少感悟的经历。教学时,我首先通过问题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借助语言文字感悟老舍母亲的形象。接着抛出问题二:你的母亲与老舍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高中生已经相对成熟了,他们已经会思考了,通过将自己的母亲形象与作者的母亲形象进行对比,课文中母亲的形象和自己母亲的形象会逐步被放大,“可怜天下父母心”,学生的情感被进一步激发了。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鉴赏语言特色,文中一些看似平凡简单的动作语言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赤子之心,溢于篇外,余味无穷。

总之,要构建有效的“问题导学”课堂模式,需要教师立足高中生实际,抓住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关键点,借助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深入文本,品文悟理,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韦淑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