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冬
【摘
要】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通过发掘文本契合点、拓展活动探究点两个角度,
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堂,将地方“文化遗产”融入综合学习,有效地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切实培养起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融入地方文化创设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910(2019)09B-0037-01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将地方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课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语文课堂“真起来、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列的知识储备后,再来学习课文,学生就能明白《苏州园林》一课究竟好在哪里。基于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更加透彻。接着,我辅之以习作《我眼中的房湖公园》,让学生将前期的游览、参观的内容,依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有条不紊地介绍给他人,并增强了自己的地方文化自豪感。
一、发掘文本契合点,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地方文化元素,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打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此,我们要依托教材,适时、适量地在课堂中讲解与文章有关的地方文化知识,催化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自豪感。这样,教师不但可以带动学生认真学习相应的篇章,而且还可以引发他们更广泛、更深入地阅读相关的课外书。例如,《苏州园林》一课第一段就明确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的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它的影响。而这样的园林建筑,与广汉房湖公园设计建筑不谋而合。于是,我努力发掘这一文本的契合点。在讲授课文前,我让学生利用周末,带着问题重游房湖公园,并思考:公园修建于什么时候?公园建筑有什么特色?你最喜欢公园的哪一个地方?你发现房湖公园和苏州园林有哪些异同……于是,在游览时,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参观房琯纪念馆时,学生会主动去搜集关于房琯的相关背景知识;驻足精品园时,学生会认真观察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游览园艺园时,学生会更深刻地感受近景远景的层次,感悟留白和镂空的设计精妙……通过这一系
2019.09B·
二、拓展活动探究点,将地方“文化遗产”
融入综合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课堂上,我在将地方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传承探究、勇于创新,从而形成独到见解。当然,学生在接触与了解地方文化的过程中,也许会产生一些疑惑与思考。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引导学生确立研究专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教会学生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尽可能使资料丰富、全面,并确保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例如,在开展“走进三星堆,探索古蜀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时,我让学生走进园区,体悟园林设计的大气美观;走进1、2号馆区,聆听远古先民的声音;走进月亮湾古遗址区,体验开掘现场的磅礴气势。同时,我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继续去探索三星堆的诸多未解之谜:古蜀国是如何消失的;与古玛雅、古埃及文化有何联系;三星堆出土陶器上的符号有何意义……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鼓励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并通过搜集、整理、归纳资料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了广泛性的研究和学习。
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魂。为此,教师将本土文化融入文本和综合性学习,既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还有效地传承了优秀的本土文化,守护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广汉中学实验学校高新分校)
(理论)·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