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

2021-04-22 来源:步旅网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后将其代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

A.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B.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单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D.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2.在原核生物中,DNA位于( )

A.细胞核 B.核糖体 C.细胞质 D.蛋白质 3.下列哪种情况产生新的基因( ) A.基因的重新组合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D.基因分离 4.基因是指( )

A.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脱氧核酸序列

C.有遗传效应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D.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5.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6.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的理论依据分别是( ) A.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基因分离 D.基因重组、基因分离 7.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的特点有( ) ①能大幅度改变某些性状 ②能形成新的基因 ③能形成新的基因型 ④环境条件的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杂交育种除能选育新品种外,杂交的另一个好的结果是获得( ) A.纯种 B.杂种表现的优势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

9.下列不属于诱变育种特点的是( )

A.具有不定向性 B.变异频率较高 C.多数有害 D.多数有利 10.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 C.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11.基因工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 )

A.定向提取生物体DNA分子 B.定向对DNA分子进行剪切 C.定向对DNA分子进行改造 D.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12.人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据此推测胰岛细胞中(

)A.只有胰岛素基因

B.比人受精卵的基因要少

C.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但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13.如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14.下列实例与所利用的育种方法中,连线不正确的是( ) A.中国荷斯坦牛﹣﹣杂交育种 B.三倍体无子西瓜﹣﹣单倍体育种 C.“黑农五号”大豆﹣﹣诱变育种 D.抗虫棉花﹣﹣基因工程育种

15.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成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医药卫生方面,主要用于治疗疾病

B.在农业上主要是培育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和具有抗性的农作物 C.在畜牧养殖业上培育了体型巨大,品质优良的动物

D.在药品生产中,能高效率地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药品 16.某科技活动小组将二倍体番茄植株的花粉按如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据图所示实验分

析错误的是( )

A.由花粉培养到植株A,体现了植物的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B.植株A一定为单倍体植株,其特点之一是高度不育

C.在植株B细胞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都是纯合的 D.由花粉培养到植株B,所有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培养

17.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骡子,骡子能够正常生长,但不能生育后代.这种现象称之为 ( )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 C.生殖隔离 D.基因重组 18.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19.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20.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摄氏度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摄氏度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C.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害的

21.如图是最早生活在某个区域的群体,由于水的阻碍已经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群体.如果A生活的环境经历了剧烈变化,而B的环境没有变化,则A种群的进化速度( )

A.始终比种群B慢 B.始终比种群B快 C.同种群B一样 D.先较慢,后比种群B快

22.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表述是( )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

B.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3.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图中黑色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24.如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自1900年至1970年间的遗传学测量数据.下面由该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1900 1910 1920 1930 B基因的基因频率 0.99 0.81 0.64 0.49 b基因的基因频率 0.01 0.19 0.36 0.51 A.该种群中由B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 B.1900年该种群杂合子比例为0.99%

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 D.基因型为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

2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基因突变决定的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不断施用农药的结果

1940 0.36 0.64 1950 0.25 0.75 1960 0.16 0.84 1970 0.10 0.90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D.只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

26.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里氏8.0级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例如,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寄生虫感染 B.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C.肾小球发炎 D.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27.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细胞外液中吸收葡萄糖( ) A.血浆 B.淋巴 C.组织液 D.以上都可以 28.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液 B.血浆 C.血液和组织液 D.血浆和组织液

29.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小红将酸奶饮入胃中 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洗澡时耳中进水 30.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

B.主要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31.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人体血浆的pH通常是7.35~7.45

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3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人体体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可以维持在37℃左右

33.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3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D.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丙液减少 3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肝脏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细胞内液,其都属于内环境

B.任何生物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人体表皮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但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D.口服药物进入胃就进入了内环境

35.下列各物质中,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有( )

①葡萄糖 ②血浆蛋白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⑤尿素 ⑥氨 ⑦激素 ⑧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⑧ C.②④⑤⑦⑧ D.④⑥⑦⑧ 36.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37.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38.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

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39.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40.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请认真审题作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41.Aa为中产,aa为低产.设小麦的高产与低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AA为高产,抗

b表示)锈病与不抗锈病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B、,只要有一个B基因就表现为抗病.这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高产不抗锈病与低产抗锈病两个纯种品系杂交产生F1,F1自交得F2.

(1)F2的表现型有 种,其中高产抗锈病个体的基因型为 ,占F2的比例为 . (2)选出F2的高产抗锈病个体之后,对高产性状 (填“需要”或“不需要”)继续自交,原因是 .

42.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表示 、 .

(2)判断蜥蜴新种产生的标志是新种与原种之间出现 .

(3)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该个体的总和称为 ,这是生物繁衍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

43.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环境是能够相对稳定的,这种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体血浆的pH值为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 等离子有关.

(2)如果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的含量会明显降低,从而引起内环境中细胞间隙液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 .

(3)调节人体体温恒定的神经中枢位于 中,若某人持续高烧39℃,此时体内产热量 (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44.图A、图B分别表示反射弧和突触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分别指出图A中的S、①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 .

(2)在反射弧中,决定兴奋单向传导的原因是兴奋在 (填序号)中单向传导.

(3)假设M是一块肌肉,在离肌肉5毫米的I处给予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 II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 毫米/毫秒.

(4)根据图B回答: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 (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在此信息从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的过程中,其信号类型发生的变化是 .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

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后将其代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

A.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B.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单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D.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厌氧型到需氧型.

【解答】解:单细胞生物比多细胞生物更低等,根据生物进化的过程,最早出现的应该是单细胞生物,地球早期的环境是无氧的,因此最早出现的应为进行无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 故选:C.

2.在原核生物中,DNA位于( )

A.细胞核 B.核糖体 C.细胞质 D.蛋白质 【考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分析】原核细胞其结构为:

①无核膜、核仁,只有核区,核区内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染色质(体); ②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不含其他任何形式的细胞器;

③细胞壁:有细胞壁,但其成分为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肽聚糖,而非纤维素和果胶. 【解答】解:A、原核细胞无成型的细胞核,A错误; B、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无DNA,B错误; C、原核细胞无细胞核,DNA存在于细胞质中,C正确;

D、蛋白质和DNA属于并列的两种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蛋白质上无DNA,D错误. 故选:C.

3.下列哪种情况产生新的基因( ) A.基因的重新组合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D.基因分离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1、基因突变的意义:(1)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2)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3)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基因.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这些能导致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改变,但不能产生新基因.

【解答】解:A、基因的重新组合能形成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 B、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B正确;

C、染色体的数目变异能改变基因的数目,但不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 D、D错误.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不能产生新基因,故选:B.

4.基因是指( )

A.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脱氧核酸序列

C.有遗传效应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D.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考点】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解答】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故可以说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故选:A.

5.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一个特定的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有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解答】解:A、大多数基因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少数位于细胞质中,故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正确;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一条染色体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其上有多个基因,C正确; D、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错误. 故选:D.

6.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的理论依据分别是( ) A.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基因分离 D.基因重组、基因分离 【考点】诱变育种;杂交育种.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杂交→自辐射诱变、激光诱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秋水仙素处理萌发法 交→选优 变、化学药剂处理 加倍 的种子或幼苗 原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染色体变异(染色理 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农作物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理论依据依次是①基因突变、③基因重组、④染色体数目变异、④染色体数目变异. 故选:B.

7.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的特点有( ) ①能大幅度改变某些性状 ②能形成新的基因 ③能形成新的基因型 ④环境条件的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分析】1、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突变

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

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能根据人的预见把位于两个生物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缺点: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解答】解:①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能大幅度改变某些性状,①正确; ②诱变育种能形成新的基因,②正确;

③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能形成新的基因型,③错误; ④诱变育种不能导致环境条件的改变,④错误. 故选:A.

8.杂交育种除能选育新品种外,杂交的另一个好的结果是获得( ) A.纯种 B.杂种表现的优势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除了可以选育新品种,杂交育种还可以获得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例如不同品系、不同品种、甚至不同种属间进行杂交所得到的杂种一代往往比它的双亲表现更强大的生长速率和代谢功能,从而导致器官发达、体型增大、产量提高,或者表现在抗病、抗虫、抗逆力、成活力、生殖力、生存力等的提高.

【解答】解:A、杂交育种的另一个结果是获得杂种优势,A错误; B、杂交育种除了可以选育新品种,还可以获得杂种优势,B正确; C、基因突变是诱变育种的原理,不是杂交育种的结果,C错误;

D、染色体变异是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不是杂交育种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9.下列不属于诱变育种特点的是( )

A.具有不定向性 B.变异频率较高 C.多数有害 D.多数有利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诱变育种:

(1)概念: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

(2)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 (3)原理:人工诱发基因突变.

(4)优缺点: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5)实例: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解答】解:A、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所以具有不定向性,A正确;

B、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从而可能创造人类需要的新类型,B正确; C、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D错误. 故选:D.

10.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 C.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1、基因重组: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 B、基因重组不能形成新基因,但能形成多种基因型,B正确; D、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是一种可遗传变异,C正确;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A.

11.基因工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 )

A.定向提取生物体DNA分子 B.定向对DNA分子进行剪切 C.定向对DNA分子进行改造 D.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解答】解:基因工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D正确. 故选:D.

12.人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据此推测胰岛细胞中( ) A.只有胰岛素基因

B.比人受精卵的基因要少

C.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但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同一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基因,且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但由于细胞分化,即基因发生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所含的RNA和蛋白质种类有所差别.

【解答】解:A、胰岛细胞含有该个体全部的基因,A错误;

B、胰岛细胞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所含的基因与受精卵相同,B错误; C、胰岛细胞除了含有胰岛素基因,还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C正确; D、胰岛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基因,D错误. 故选:C.

13.如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分析图解:图①双链DNA分子中间出现了黏性末端,图②两个具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成一个完整的DNA分子,图③中DNA分子的双链解开,图④是以解开的单链DNA作为模板形成子链的过程.

【解答】解: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因此作用于①;DNA聚合酶用于DNA分子的复制,能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因此作用于④;DNA连接酶能在具有相同碱基末端的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作用于②;解旋酶能够将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开,故作用于③. 故选C.

14.下列实例与所利用的育种方法中,连线不正确的是( ) A.中国荷斯坦牛﹣﹣杂交育种 B.三倍体无子西瓜﹣﹣单倍体育种 C.“黑农五号”大豆﹣﹣诱变育种 D.抗虫棉花﹣﹣基因工程育种

【考点】杂交育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诱变育种. 【分析】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1)杂交→自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花药离体培养、秋水 秋水仙素处理萌法 →选优(2)杂交 化学药剂处理 仙素诱导加倍 发的种子或幼苗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染色 染色体变异(染原基因突变 理 体组先成倍减少,再色体组成倍增加) 加倍,得到纯种) 优 不同个体的优良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点 性状可集中于同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一个体上 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缺 时间长,需要及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点 时发现优良性状 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与杂交育种配合;不确定性 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高杆抗病与矮杆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三倍体西瓜、八倍体抗病植株的育成 例 抗病小麦杂产生育成 小黑麦 矮杆抗病品种 【解答】解:A、培育中国荷斯坦牛采用的是杂交育种的方法,A正确; B、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是采用的多倍体育种的方法,B错误; C、培育“黑农五号”大豆是采用的诱变育种的方法,C正确; D、培育抗虫棉花采用的是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D正确. 故选:B.

15.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成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医药卫生方面,主要用于治疗疾病

B.在农业上主要是培育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和具有抗性的农作物 C.在畜牧养殖业上培育了体型巨大,品质优良的动物

D.在药品生产中,能高效率地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药品 【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1、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抗虫转基因植物;(2)抗病转基因植物;(3)抗逆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总之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品种,能产生抗逆性品种. 2、动物基因工程的成果:(1)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外源生长激素基因;(2)改善畜产品的品质;(3)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4)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

3、医药卫生方面的成果:主要是生产基因工程药物,如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干扰素等.

4、环境保护方面:环境监测和对污染环境的净化.

【解答】解:A、在医药卫生方面,主要用于生产药物,A错误;

B、在农业上主要是培育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和具有抗逆性的农作物,B正确; C、在畜牧养殖业上培育出了体型巨大、品质优良的动物,C正确; D、在药品生产中,能高效率地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药品,D正确. 故选:A.

16.某科技活动小组将二倍体番茄植株的花粉按如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据图所示实验分

析错误的是( )

A.由花粉培养到植株A,体现了植物的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B.植株A一定为单倍体植株,其特点之一是高度不育

C.在植株B细胞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都是纯合的 D.由花粉培养到植株B,所有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培养 【考点】单倍体诱导与利用;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是单倍体育种的过程,结合题图梳理单倍体育种过程相关的知识点,分析选项描述,针对选项做出判断.

【解答】解:A、细胞全能性是已经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花粉细胞发育成植株,体现了花粉细胞全能性.A正确; B、植物A是由花粉细胞发育而来,一定是单倍体,由题意知花粉细胞的染色体组只有一个,所以植物A是高度不育的.B正确;

C、由于花粉细胞的染色体组只有一个,植物A的染色体组也只有一个,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组加倍,基因加倍是纯合的.C正确;

D、由花粉培养成植株幼苗需要无菌环境,幼苗移栽后则不需要无菌环境,D错误. 故选:D.

17.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骡子,骡子能够正常生长,但不能生育后代.这种现象称之为 ( )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 C.生殖隔离 D.基因重组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马和驴杂交后代骡子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生殖细胞,所以高度不育.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

【解答】解:马和驴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是因为马和驴是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故选:C. 18.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在种群中,已知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解答】解:B的基因频率=18%+×78%=57%,b的基因频率=4%+×78%=43%. 故选:C.

19.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主要内容: ①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不足:缺少科学的支持观点;过于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

【解答】解: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神创论),也不是不变的( 如特创论),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故选:B.

20.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摄氏度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摄氏度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C.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害的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由题意可知:果蝇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当气温高过25.5℃时,突变体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说明这种温度环境条件对果蝇的突变体来说是适应的,对它的生存有利.

【解答】解:A、突变是不定向的,但本题没有涉及多种变异个体,A错误;

B、由题意知,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基因突变的有害性),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有利性),这说明同一种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于生存能力的影响不同,即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B正确;

C、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但无法从题干中去说明,C错误; D、环境的变化对突变体有的有利,有的不利,D错误. 故选:B.

21.如图是最早生活在某个区域的群体,由于水的阻碍已经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群体.如果A生活的环境经历了剧烈变化,而B的环境没有变化,则A种群的进化速度( )

A.始终比种群B慢 B.始终比种群B快 C.同种群B一样 D.先较慢,后比种群B快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环境变化越剧烈,基因频率变化的速度就越快.

【解答】解:如图AB两个种群由于屏障的阻碍,造成两者之者存在着地理隔离.两个种群中生活环境变化越剧烈,基因频率变化的速度就越快.群体A经历了长期的生活环境剧烈的变化,基因频率变化的速度就越快,因此群体A的进化速度较快. 故选:B.

22.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表述是( )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

B.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正确;

B、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地理隔离,故B错误;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故C正确;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能够在生存斗争中保留下来,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故D正确. 故选:B.

23.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图中黑色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型频率的知识.

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

黑色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由图可知aa的繁殖成功率最高,AA的繁殖成功率最低,Aa的繁殖成功率在它们之间.因此后代aa的个体数比例最大,其次是Aa的个体,最后是AA的个体.

【解答】解:ABCD、由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可知:aa的繁殖成功率最高,其次是Aa,最后是AA.后代中aa的个体数比例最大,其次是Aa的个体,最后是AA的个体,所以aa基因频率是最高的,Aa次之,AA的最低,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4.如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自1900年至1970年间的遗传学测量数据.下面由该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B基因的基因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b基因的基因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该种群中由B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 B.1900年该种群杂合子比例为0.99%

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 D.基因型为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从1900年到1970年之间,B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b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解答】解:A、由表格信息可知,B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因此该种群中由B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的生存能力更弱,A正确;

B、1990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B=0.99,b=0.01,因此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是2×0.99×0.01=1.98%,B错误;

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是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实现的,C正确;

D、由表格信息可知,在1900年到1970年之间,b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基因型为bb的个体更适应环境,D正确. 故选:B.

2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基因突变决定的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不断施用农药的结果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D.只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A错误; B、害虫抗药性个体属于变异,在施用农药之前就存在着,喷施农药对抗药性个体起了选择作用,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新物种的形成可能不经过基因突变,如多倍体植物的形成,D错误. 故选:C.

26.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里氏8.0级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例如,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寄生虫感染 B.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C.肾小球发炎 D.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这些人出现的全身浮肿现象是由于长期缺乏食物导致营养不良,使血液中严重

缺少蛋白质,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故选:B.

27.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细胞外液中吸收葡萄糖( ) A.血浆 B.淋巴 C.组织液 D.以上都可以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解答】解:人体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葡糖糖. 故选:C.

28.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液 B.血浆 C.血液和组织液 D.血浆和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血浆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一般为单层细胞,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境为血浆,而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D.

29.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小红将酸奶饮入胃中 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洗澡时耳中进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据此答题.

【解答】解:A、胃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耳与外界相同,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30.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

B.主要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A、细胞液为植物细胞液泡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 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B错误; C、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C错误;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31.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人体血浆的pH通常是7.35~7.45

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A正确; B、人体血浆的pH通常是7.35~7.45,B正确;

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C正确;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回流受阻,进而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3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人体体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可以维持在37℃左右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A正确;

B、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B正确; C、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 D、D错误. 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稳态的相对平衡的,故选:D.

33.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3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D.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丙液减少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图可知,甲为血浆,乙为淋巴,丙为组织液.1为毛细血管壁,2为毛细淋巴管壁,3为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终回流到血浆中.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为血浆,乙为淋巴,丙为组织液,甲、乙、丙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

B、3中的有氧呼吸产物二氧化碳可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

C、人发生过敏反应,1毛细血管壁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C正确;

D、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由于营养不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使组织液增加,D错误. 故选:D.

3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肝脏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细胞内液,其都属于内环境

B.任何生物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人体表皮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但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D.口服药物进入胃就进入了内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解答】解:A、肝脏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A错误; B、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错误;

C、人体表皮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但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C正确; D、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35.下列各物质中,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有( )

①葡萄糖 ②血浆蛋白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⑤尿素 ⑥氨 ⑦激素 ⑧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⑧ C.②④⑤⑦⑧ D.④⑥⑦⑧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解答】解:(1)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环境吸收葡萄糖和水,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尿素和部分水通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这些物质都需要通过循环系统进行运输.

(2)血浆蛋白和激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不能排出体外,也不与外界环境交换. 故选:C.

36.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解答】解: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兴奋传向神经中枢的通路正常,所以针刺会有感觉,但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不能接受信号,所以不能运动. 故选:B.

37.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解答】解: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A错误;

B、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B错误;

C、该反射由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有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参与,C正确;

D、小脑主要功能是调节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D错误. 故选:C.

38.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

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一般需要经过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突触的传导是单向的. 【解答】解: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同一个神经元上细胞体不用通过突触,A错误;

B、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B正确;

C、神经递质有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四类,因此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C错误;

D、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D错误. 故选:B.

39.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即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行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答】解:A、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A正确;

B、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不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不属于反射,B错误;

C、一定强度的刺激是反射反射的必要条件,C错误;

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错误. 故选:A.

40.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分.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兴奋部位是A,A错误;

B、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C、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C错误;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请认真审题作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41.Aa为中产,aa为低产.设小麦的高产与低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AA为高产,抗

b表示)锈病与不抗锈病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B、,只要有一个B基因就表现为抗病.这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高产不抗锈病与低产抗锈病两个纯种品系杂交产生F1,F1自交得F2.

(1)F2的表现型有 6 种,其中高产抗锈病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AABb ,占F2的比例为

(2)选出F2的高产抗锈病个体之后,对高产性状 不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继续自交,原因是 高产性状的个体全都为AA纯合子,可以稳定遗传 .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根据基因型AA为高产,Aa为中产,aa为低产,说明A对a是不完全显性.抗锈病与不抗锈病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1)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Bb,自交得F2,表现型有3×2=6种,其中高产抗锈病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占F2的比例为

(2)由于高产性状的个体全都为AA纯合子,可以稳定遗传,所以对高产性状不需要继续自交,但抗锈病个体不一定是纯种,因此选出F2的高产抗锈病个体之后,需要继续选育. 故答案为:

(1)6 AABB、AABb

(2)不需要 高产性状的个体全都为AA纯合子,可以稳定遗传

42.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表示 变异(突变) 、 自然选择 .

(2)判断蜥蜴新种产生的标志是新种与原种之间出现 生殖隔离 .

(3)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该个体的总和称为 种群 ,这是生物繁衍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基因库 .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蜥蜴原种出现不同的形态,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于,有利变异被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正确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与原有物种之间发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因此该图中,X是变异,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 【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X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 (2)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故答案为:

(1)变异(突变) 自然选择 (2)生殖隔离

(3)种群 基因库

43.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环境是能够相对稳定的,这种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体血浆的pH值为 7.35~7.45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 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2)如果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的含量会明显降低,从而引起内环境中细胞间隙液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 组织水肿 .

(3)调节人体体温恒定的神经中枢位于 下丘脑 中,若某人持续高烧39℃,此时体内产热量 等于 (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H2CO3/NaHCO3,可起到缓冲作用,所以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的热多,散的热也多. 【解答】解:(1)正常人体血浆的pH值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 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如果长期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3)调节人体体温恒定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中.持续高烧39℃,体温维持在39℃,此时体内产热量仍然等于散热量. 故答案为:

(1)7.35~7.45 HCO3﹣、HPO42﹣ (2)组织水肿

(3)下丘脑 等于

44.图A、图B分别表示反射弧和突触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分别指出图A中的S、①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2)在反射弧中,决定兴奋单向传导的原因是兴奋在 ③ (填序号)中单向传导. (3)假设M是一块肌肉,在离肌肉5毫米的I处给予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 II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 30 毫米/毫秒.

(4)根据图B回答: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 兴奋性 (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在此信息从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的过程中,其信号类型发生的变化是 化学信号→电信号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图A:反射弧是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的;由于

①有神经节,所以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③是突触;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

图B:是突触的结构,但生物膜不发生兴奋的时候,电荷的分布是内负外正,从图B的结

果看,生物膜的电荷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说明突触间释放的神经递质属于兴奋型的.

【解答】解:(1)根据分析,图A中的S所代表的结构名称是感受器,①所代表的结构名称是传入神经.

(2)在反射弧中,决定兴奋单向传导的原因是兴奋在③突触中单向传导.

(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50﹣5)÷(5.0﹣3.5)=30毫米/每秒.

(4)根据图B可知: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兴奋性.在此信息从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的过程中,其信号类型发生的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传入神经 (2)③ (3)30

(4)兴奋性 化学信号→电信号

2016年10月3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