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恩施城区清江河段的景观生态分析与管理

2022-01-25 来源:步旅网


恩施城区清江河段的景观生态分析域管理、

摘要

随着恩施市的经济发展,恩施市城区内的清江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保护恩施母亲河-清江,已经成为现在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清江,不仅能够维护清江的景观生态系统稳定,也能够促进恩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清江河道;生态治理;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清江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岗刘发源于利川市龙洞沟上十庙。干支流流经恩施州的利川市、恩施市、建始县、咸丰县、宣恩县、巴东县、鹤峰县和宜昌市的长阳县、五峰县、枝城市10县市,在枝城市陆陈镇注入长江。清江干流全长423千米,流域面积17029平方千米,流域内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近年来,随着人口与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增加,清江流域的开发程度与官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的问题日益凸显。为全面实施湖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保护和改善清江流域的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积极配合,并将编制《清江水污染防治规划》作为十大重点工作之一。

1.2 研究的意义

城市绿地是城市“混凝土森林”中的缓冲空间,为人类提供了视觉缓冲、季相景观、娱乐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拓展,使这种“绿洲”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一系列的景观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景观视觉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等。对恩施城区清江河段展开科学的景观生态学研究,以重建和恢复人类及动植物生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1. 景观生态学理论工具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为清江流域的景观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严谨的理论依据。

2. 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学规划增添了实例,为清江流域的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1.3 研究的方法

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GIS和遥感影像的结合为主要分析方法,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对恩施城区清江生态系统中的“斑块-廊道-基质”各要素进行科学界定,对其整体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和依据,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新的绿地系统规划思路及方案。

2. 恩施市的概况

2.1 地理位置

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位于清江流域的中、上游。是一个以山地为主,

峡谷、丘陵兼有的山区, 处于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末端。

2.2 水文气候

恩施市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北端,加之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内,形成了该区水文气候上一般的特征,如梅雨、初夏暴雨及秋雨,但是由于境内绝大多数地方群山环抱,山峰叠嶂,地形多变,又形成其独特的地方气候,云、雨、雾小气候特别多,因地表高悬殊,反映出气候的垂直差异,形成了山地特有的垂直气候带,在同一海拔高度,因坡向、坡位、坡高、坡形及其小地形结构给合的不同,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2.3 社会状况

恩施市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万亩人口万人截止年底。除汉族以外,境内还聚居着土家,侗、苗族等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30%,其中土家族是恩施自治州的自治主体民族,在恩施市境内均有分布,清江沿岸最为集中,有土家族人约19万人,苗族6万人左右,侗族人近万人,其次还有白、壮、回、满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恩施市所辖乡镇22个。恩施市区建设区面积11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7.8万人,流动人口平均3万人。

3. 清江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3.1 河水污染严重

清江河道污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染源所占比例较小,主要集中于恩施州境内的巴东县,对于恩施城区的水源污染并无影响。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例较大,

包括农田径流、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例如利川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较大。三是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垃圾的随意倾倒,河道沿线洗车场、餐饮企业、养殖企业及居民户垃圾、生活污水、油污废水直排问题,集镇和乡村几乎没有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绝大多数地区产生的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清江,造成了局部严重污染。四是初期雨水带来的污染。由于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前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通常超过了普通的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前期雨水直接排入自然承受水体,对水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

3.2 截污治污基础设施落后

3.2.1 管网覆盖率低。

由于以前规划设计欠合理,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导致城区管网覆盖率偏低,污水回收率仅为45%,半数以上污水未进入收集管网。

3.2.2 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低。

目前恩施市内仅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处理厂的规模不大,日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污水量的增加的处理需求。未来的水量增加主要源自: 城区人口规模的增加,导致新增污水量随服务人口增加而增大;新区新建分流制管网,导致收集污水量增加;城区污水管网的改建与修缮,增加了城市生活污水的接管率,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3.2.3 河道淤泥淤积和污染严重

一方面,由于河道作为输送水资源的载体,流水冲击造成土壤的迁移、沉积,大量有机及无机垃圾进入河道,河道水力坡降小,水流速度慢,导致河道中固体颗粒的沉积,城市未进行系统的河道清淤工作,长期下来,导致河道淤积情况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清江城区段及其各支流大量接纳生活污水、农业等地表面源污染和大气降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泥污染普遍较严重,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水透明度下降。此外,由于清江及其支流流域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餐饮业增多等诸多原因,受氮、磷污染严重,亦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

3.2.4 河道管理工作薄弱

河道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周边民众环保意识不强,河道护岸结合土地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挤占河道,城市垃圾随意倾倒等现象时有发生。人为设障使城区河道断面不断缩小,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加重了城市防洪负担。

3.3 人类活动对清江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河流水文、水力学和河道地貌特征的改变。水坝造成了河流纵向的非连续化,不仅对鱼类的洄游形成障碍,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营养物质的输移条件。水库形成后,动水生境变成静水生境,泥沙在库区淤积,清水下泄引起下游河道冲刷等。这些都会对栖息地条件和结构功能的连续性产生重大影响。防洪堤防阻碍了汛期主流的侧向漫溢,使主流与河漫滩、湿地、静水区和河汊之间无法沟通, 阻碍了物种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侧向的连续流动,出现一种侧向的河流非连续性特征。不透水的防护结构也阻隔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通道。

4. 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的原则

4.1 综合性原则。

河道生态治理应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水等传统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水生态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兼顾亲水休闲设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4.2 景观协调性原则。

河道生态治理体现河道与周围环境及生态景观的风格相协调;

5. 人类工程对河流的恢复作用

5.1 严格控制干支流沿江的污水排放

作为一个重要的水源,沿江居民的污水随意排放一直是清江河段的一个重要的生活污水来源。近几年恩施市持续开展清江干流及龙洞河、高桥河等支流的综合整治,对清江河道进行了全面清污,对河道沿线洗车场、餐饮企业、养殖企业及居民户垃圾、生活污水、油污废水直排问题进行整治。

5.2 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近年来恩施市政府多次的组织开展了“保护清江母亲河”系列活动,动员广大市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环保志愿者高校学生等等加入到清江流域环境保护行动中来,持续开展清理“白色垃圾”、铲除河滩菜地等环保行动。

5.3 完善治污设施

政府投入资金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和城市主要排水河道,合理设计污水收集区。根据污水片区的规划,结合已有的截污管道,沿江铺设截污干管,实现截污全覆盖,彻底拦截污水源。修建了37公里截污主管道和117公里污水支管,并且新建高桥河中途提升泵站、大沙坝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扩建红庙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才能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 巩固河道治理的成效。

5.4 修建生态辅助设施

清江主河道和支流进行河道辅助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效应能得到人民的亲自接触、亲自感受和亲自体验,从而完善河道的水环境修复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5.5 开展河道整治工作

实施河道清淤工程、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护坡护岸工程等,在东门修建拦水坝,保证城区河段的水量。

5.6 修复人工湿地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不破坏原始湿地,以岸边滩涂形式营造湿地。可以促进水源生态系统的平衡,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也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6. 结语

清江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使河流在发挥防洪排涝的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景观和休闲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达到生态、人

文、景观的协调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