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MEDICINEMODERNDISTANCEEDUCATIONOFCHINA
第17卷第10期窑总第306期2019年5月窑下半月刊
适用于邪热炽盛,肺胃阴液受损。常用叶氏养胃汤,有桑叶、沙参、石斛、花粉、麦冬、玉竹等,以滋养肺胃之阴;于甘缓养胃法,适用于久劳虚损,耗伤脾胃之阴。常用扁豆、薏苡仁、山药、茯苓、沙参、玉竹、莲子肉等,健脾气与益胃阴兼顾;盂酸甘济阴法,适用于肝阴不足,化热上灼胃阴。常用乌梅、白芍、石斛、沙参、麦冬、生地黄、五味子、木瓜、阿胶等,酸甘收敛,从而使肝木平,胃阴复;榆芳香化湿法,适用于暑湿温邪,伤及胃阴胃气。常用石斛、沙参、鲜佩兰、陈皮、香豉、半夏、麦芽等,以醒脾化湿,补胃阴胃气
[10]
茯苓(包括茯神)、延胡索、柏子仁、麦芽、姜(包括生姜与干姜)等佐证了其注重胃的柔顺认为胃之病机多因》中案例及脾气血郁滞、不通则痛。而《临证指南医案胃生理特性叙述则着重强调“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表明叶氏注重胃阴的滋养。
参考文献
下[[1]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122.[M][2]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49.[J][3]刘美荷.浅谈《伤寒论》中顾护胃气的学术思想.中国中医药信息
杂志,2003,9(10):104.
[M][4]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5]刘晖.伤寒论脾胃学说浅识[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1):14鄄16.[6]黄贵华.脾胃功能在六经传变中的作用及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2007,30(10):664鄄665.
宣——寒热并用、[7]田耀洲.论《伤寒论》的寒热并用法及临床应用—畅气机是仲景诊治脾胃病的精髓[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C]会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7:4
[8]高嘉莹,刘乐.叶天士甘寒滋阴法论治脾胃病方法浅析[J].环球中
医药,2016,9(3):362鄄364.
[M][9]黄穗平.岭南中医药名家梁乃津.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56.龙铟.浅谈叶天士胃阴学说及其现代应用价值.医[10]屈园利,刘西涛,
学争鸣,2017,8(2):46鄄49.
肖凡收稿日期:(本文编辑:高尚社本文校对:2018鄄12鄄04)
。
2.4预防观点不同张仲景重视养胃气,注重胃的和降。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中所书名方半夏泻心其虚实。这是仲景于《伤寒杂病论汤的配伍特点,从此方中不难看出仲景在预防和治疗胃病—的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经典《黄帝内经》书中的思想——重视脾胃理论。当然他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多次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微和胃气”“胃气和则愈”的理念,且重视啜粥法,姜草枣法等扶正驱邪护胃养气的用药方法都能很好的体现仲景注重养胃气,注重胃的和降这一特点。
未刻本叶氏叶天士注重养胃阴,注重胃的柔顺。《
医案》释按中记载叶天士在治疗胃病时所用的药物多为
中医药治未病与当代健康理念之探讨朱琴琴
江西抚州344000)(抚州市中医院护理部,
摘要院目的探讨中医药治未病理论与当代健康理念的关系。方法建议施行融合中医药治未病思想的当代健康理念新模式。提供防治阐述中医药治未病和当代健康理念的理论基础。论述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在当代健康理念中应用于指导诊断病因,
思路上意义重大。结论将“中医药体质辨识调理+西医标准化诊疗干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关键词院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健康理念doi:10.3969/j.issn.1672鄄2779.2019.10.018文章编号:1672鄄2779(2019)鄄10鄄0044鄄03
ZHUQinqin
(NursingDepartment,Fuzhou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angxiProvince,Fuzhou34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heoryofpreventive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theconceptofcontemporaryhealth.Itissuggestedthatanewmodeofcontemporaryhealthconceptthatintegrate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shouldbeimplemented.Methodsthetheoreticalbasi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diseasepreventionandcontemporaryhealthconceptwasexpounded.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discusstheapplicationofChinesemedicineinguidingthediagnosisofetiologyandprovidingpreventionandtreatmentideasincontemporaryhealthconcepts.ConclusionTheorganiccombinationof\"identificationandconditioningofTCMconstitutionandstandardizeddiagnosisandtreatmentinterventionofWesternmedicine\"canacceleratethetransformationofservicemodefromdisease鄄centeredtohealth鄄centered,andhelpthewholepeopletoachieveawell鄄offlife.
Keywords: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ventivetreatment;healthconcepts
中医药巨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学不朽的典籍,是中华民族中医
药预防、养生、治未病的理论基石[1]。历代医家在实践应用中加以丰富、整理、诠释、论证,成就了内涵详实、
第17卷第10期窑总第306期2019年5月窑下半月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MEDICINEMODERNDISTANCEEDUCATIONOFCHINA
45
硕果累累、行之有效的健康养生理念。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导致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改变,各种慢性病、亚健康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即使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对此却束手无策,致使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这一现状迫使人们重新回到“未病先防,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因此全新的当代健康理念恰逢其时。当代健康理念可溯源至1950年代的美国,迄今已发展成为西医诊疗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2-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日益提高,当代健康理念更是发展迅猛、深入人心。怎样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树立正确的健康养生理念,摒弃负面、消极的生活、饮食、作息方式;以中医药治未病思想为基础,中医经络养生技术为主轴,调阴阳、养元气、通经络;以养为主,治养结合,先养后治,固本培元,扶正祛邪。让传承、弘扬数千年的中医药治未病思想为人类健康达成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并非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
1中医药治未病理论基础
中医“未病”一词,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
气调神论》[4-5]
。所谓“未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
病。后世医家取精去粕加以扬弃,丰富了人们对“未病”的内涵与外延,包括未病、已病未发、已病未传三个方面[6]。精髓乃是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即病防变,瘥后防复[6]。人类保持健康、阻断疾病和延年益寿,不仅是躯体健全和功能协调,尚需良好的心理状态、道德规范及社会的适应性。顺应四时变化,通过起居规律、饮食合理、精神调摄、欲望节制、运动适度、药膳足浴等调整机体状态,达到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健康长寿、度其天年。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研究了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的中医典籍。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正是源于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独特养生防病视角。中医药的未病理论指出,“未病”的第一层释义是“无病”;即机体未产生任何病变的健康者,属于无疾病的理想健康状态。第二层释义是“已病未发”;即机体功能或器质病变处于“潜伏”状态,尚无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误以为健康无病。属于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亚健康状态。第三层释义是“已病未传”;即未从单一器官、功能病变传至多脏器、功能病变。属于疾病得到控制无恶化亦未治愈的状态。“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措施,阻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未病先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保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于未然。“欲病早治”
:在疾病潜伏阶段,早期发现并运用中医药调理早期治疗,干预“欲病”向健康转化。“即病防变”: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疾病的病变规律,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转变。“瘥后防复”:在疾病好转或治愈后还要积极防止其复发及可能带来的后遗症。“治未病”中心思想乃强调“防患于未然”,预防的最佳时机当在未病和欲病之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谈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6-7]”。“治未病”的科学思想对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康复等领域指导意义突出。“治未病”中预防为主和个性化干预的理论极大的丰富了当代健康理念,是传统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为当代医学提供了疾病诊疗与慢性病管理、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及具体措施,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当今,“治未病”研究成果丰硕。治未病健康干预手段包括平衡膳食指导(药膳),膏方调补,夏季敷贴(冬病夏治),中药调理,以及针灸(毫针、电针)、耳针和耳穴压豆、推拿、拔罐、艾灸、火疗等非药物传统特色外治调理手段。彻底改变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诊疗干预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个性化医疗服务。
2当代健康理念新模式
通常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以是否有病来判断。即无病为健康,有病为不健康。
然而健康不仅仅是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代健康理念是指对人们的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判、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合理预防、干预的过程。
通过宣教、激励、训练等方式传授当代健康理念,从而有效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当代健康观念包括健康体检和健康信息调查,健康评估和疾病风险评估,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健康干预四部分。健康体检和健康信息调查包括收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生理指标、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信息,发现健康问题,为评价和干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健康评估和疾病风险预测包括将依据收集到的健康信息加以量化评估,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并为干预管理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即通过制定个人或群体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对不同危险因素
4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MEDICINEMODERNDISTANCEEDUCATIONOFCHINA
第17卷第10期窑总第306期2019年5月窑下半月刊
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健康干预包括对不同的个体健康状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的宣教、引导等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控制健康危险因子;同时根据不同个体的健康状况,推荐个性化的健康食谱,戒烟限酒、体育运动指导,有效地提升了人们健康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当代健康理念即通过先进的检测仪器、完善的评估工具、资深的健康专家、专业的治疗手段对人们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记录、咨询、干预的过程。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3结语
中医“未病和欲病”阶段最符合现代亚健康人群的状况[8]。当代健康理念却恰恰缺少了“未病和欲病”阶段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亚健康虽由西医提出,却无法通过诊疗仪器找出病因,往往束手无策。究其原因,西医只是预防单一的疾病;而中医是通过调整个人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来预防各类疾病。因此,在当今健康理念中,西医无法形成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与手段,建立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方案,导致实施“西医标准化诊疗干预”措施时常失灵,且严重忽视了疾病中人”的个体差异。
中医不同于现代医学着眼于某个特定疾病,中医药的治疗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天然具有“多靶点”多功能”“双向调节”的优势,在非特异性的预防医学中可望发挥重大作用。根据辨证结果采用中药、针推、导引、药膳、食疗、足浴等各种手段,调节体质的偏颇,可望成为非特异性的疾病预防,减少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一种措施,同时对于健康人群健康状态的维持和巩固也有一定积极指导意义。倡导“中医药体质辨识调理+西医标准化诊疗干预”的治未病”新模式。“中医药体质辨识调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的手段,从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健康干预管理方式。通过顺应天时、调摄精神、引导吐纳、不妄作劳、体质纠正、情志调和、饮食调养、药物预防、人工免疫、审慎用药等方法,对人体健康状况给予适度微调。西医“标准化诊疗干预”着重针对病因或对症治疗,通过“预防机制”对病因进行分析,前瞻性干预疾病的发生。中医药体质辨识调理+西医标准化诊疗干预”的当代
健康理念新模式,既能全面、均衡调整机体健康状态,还能有效干预致病危险因素,以此构建“标本兼治、预防为主”的中西医健康管理新模式。
中医药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就形成了当代健康理念的雏形。将“治未病”思想完美融合到当代健康理念中,服务于有健康需求的各类人群。从有效准确的中医体质辨识和四诊合参的脏腑健康状态辨识,再到个体化的养生调理方案,包括食疗、经络、药膳、膏方、草本、香疗、情志等全方位的调理养护,支持动态随访和个体化健康咨询。“西医标准化诊疗干预”则是基于疾病分析和预防干预常用的健康管理模式。“中医药体质辨识调理+西医标准化诊疗干预”的当代健康理念新模式,以“辨证施治”为指导的中医药调理方式和以“预防机制”为中心标准化干预方式有机结合,不仅深化了对人类健康或疾病状态本质的理解、证候内涵的诠释,更加丰富了当代健康理念的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正契合了在当代健康理念模式中融入“治未病”的思想。发挥中西医互补的优势,中医药治未病”理论结合现代西医诊疗仪器应用于预防保健为主的当代健康理念中,具有标准化、量化、个体化和系统化的特点,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的、亚健康的发病率,节省医疗资源,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加快推进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拉长预防、保健、咨询、养生等医疗前端链条,促进医养结合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建立覆盖全体人群、生命全过程的大健康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鄄10,130.2]黄薏.21世纪健康管理新模式:治未病[J].大众医学,2008:1,82.3]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
社,2006:35鄄80.
4]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鄄痿论[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332.
5]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鄄举痛论[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300.
6]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鄄宝命全形论[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209.
7]陈大舜.中医各家学说[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186鄄189.8]倪红梅,何裕民,沈红艺,等.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J].中国中西
医结合杂志,2009,29(8):750鄄751.
(本文编辑:高尚社本文校对:杨姚萍收稿日期:2018鄄11鄄0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