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摘
峰
要: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教育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1世纪教育应适应信息化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因此,教育的出路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信息化带来了一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革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革新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从技术的本质意义上,首先,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运动状态实施干预,即信息施效。
二、教育信息化(一)教育信息化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人的信息器官主要包括:(1)感觉器官———获取信息;(2)传导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
神经系统———传递信息;(3)思维器官———加工和再生信息;(4)效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应器官———施用信息。
导入神经网络(传递信息)思维器官(加工/再生器官)导出神经网络(传递信息)化教育的过程。即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
效应器官(施用信息)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外部世界(信源/信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信息器官及其功能系统
向着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人类的这四类信息器官和它们的信息功能是有机地联系在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一起的,这种有机的联系使它们能够执行一种整体性的高级功
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所需要的智力功能。上图显示了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到投影仪、幻灯机进入课堂,然后到录音机、语四种信息器官相互联系形成智力功能的情形。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再到电影、录像机和广播电视教育,现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们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过程,就是人们认在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基本过程和基本回合。一般来说,要经过在传统教学手段下,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只是一味地多个这样的回合才能逐渐接近预期的目标。从以上给出的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得到信息技术的比较具体的定义,即:(员)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圆)信息技术是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显然,这些定义是等效的。不过,第一个定义是最基本的,第二个、第三个定义则比较具体、直观。
(二)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信息技术的四项基本内容,就是“信息技术四基元”:员.感测技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
“学”,形成的是一种单方向的灌输,根本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通道同时发挥作用,更不用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了。面对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显然,这种教学手段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
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借助一定的控制系统互通信息、搜集和传递数据。它提供了融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于一体的认知环境。它可以多方位地刺激感觉通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减轻了在加工信息中的认知负担,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它能在较短
而且还能增添新的特色,如实现教学双感测技术包括传感技术和测量技术,也包括遥感、遥测技术时间内传授更大的信息量,
向互动,学生网上提问、做作业,教师网上答疑、布置作业、改题、命等。它能使人们更好地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
学习内容、进度任意选择、难点可以反复学,已掌握的部分可它的作用是传递、交换和分配信息,消除或克服空间上的限学习;以跳过;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自己制,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使人们点,突出自己的个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利用“虚拟能更好地加工和再生信息。
4.控制技术———效应器观功能的延长
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参与过程控制,犹如身临其境。
可见,现代教学手段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
-3-3.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思维器官功能的延长
的特长、天赋、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
2.通信技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
题、考试等;学习时间、地点任意选择,只要学生方便,可随时上网
控制技术的作用是根据输入的指令(决策信息)对外部事物的机和活力,是传统教育教学远远不能企及的。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理论创新
(三)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
2.教学媒体作用的变革
2012-07
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构建者。
教学媒体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教学媒体由演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工具变革为认知工具。
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提书及其他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构建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新定位
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现代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认知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建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照超文本结构组织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造的。这一理论决定了教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向传统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自我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所以说的教育教学提出挑战。信息技术正在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为学习者实现自我探索式、能化以及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不仅需在这种信息化教育模式中,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要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审视和指导教育(如呈现教学信息)和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
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下的媒体教学使学习成为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系统知识的整体传授,在各教学环构、
节中,通常以教师为中心组织、监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显然,在这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将成为十分个人化的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事情。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入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教师主
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教育
已经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生产力,并将以掌课堂,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习惯全盘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最终将会影响接受老师的观点,对陌生的知识点不再有好奇、探究的精神,更不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置身于教育发展的中心地位,敢向教师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和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从而大大促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记忆各种知识,或称之为记忆某种“信息”。但是在信息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充分体现的今天,我们着重强调的不再是记忆本身,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师不再以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传递者的角色发挥作用,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学生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由过去的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的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掌、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员]黄荣怀援信息技术与教育[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圆园园圆.
[圆]傅德荣援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允].教育技术通讯
网,2001(1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双教一课”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文/杜英秀
刘同华
刘瑞军
使两校同科教师实现优势在区域教师发展还不太均衡、教师的教学还相对封闭的小城这也增加了两校教师接触交流的机会,市,需要有一种新的教研模式和教育思想。这种模式将汇集广大教互补,和谐发展。师集体的智慧,凝结成一种更优质、更高效的课堂活动。“双教一课”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孕育而生的。
“双教一课”从狭义上说是两名教师共研一节课,共上一节课;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比以往更加认真,语言更精练、精彩,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态度更加积极,思维更加活跃,知识接受快且落实好。
评课是一位教师博采众长最佳的时刻,各位同仁广开言路,积
踊跃评说,使整节课得以升华。而从广义上讲,实则是两校教师在共研一节课。当传统的教学手段极探讨,和新型的教学模式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势必会在课堂中出现新的
“双教一课”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博采众长的想法。作为一个
不论从选题,还是从研究过程看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亮点,这个亮点的作用是让知识植根于学生心底,从而迸发出思维科研课题,上的灵感,当不同的教学风格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势必会使教师的意义。回眸参与过程,确实提升了课堂效率,积累了宝贵经验,传承教学方法更加完善并得以升华。
了优秀教法,发展了课程结构。“双教一课”将带动区域教学质量更
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要了解两校学生学情。根据教材、大纲加均衡地发展。和学生实际,做好课前充分的准备,这使教师的备课比以往更细致
(作者单位杜英秀:吉林省蛟河市第十中学刘同
入微,参与教师在授课前要相互切磋,商定选课和确定课堂内容,华,刘瑞军: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九年制学校)-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