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简介: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以胃粘膜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增厚及伴肠上皮化生(肠化或IM),异型增生(ATP)为病理特征,并伴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的一类慢性疾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难治病之一。临床以上腹胀胃痛,纳少嗳气,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CAG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据调查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慢性胃炎发病率可达30%,而在慢性胃炎中,CAG占30.9%。CAG发病率占纤维胃镜受检病人的13.8%左右,在胃癌高发区可达28.1%,胃癌病例50%以上有CAG病史。国外有文献报告CAG,特别是伴肠化和异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率可高达9~10%,我国为7%。
适应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特色:
本技术操作简便,方法规范,便于推广,疗效好,无副作用。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
肝腧,胃腧,大肠腧,足三里。
2.2 操作
用10 ml的一次性针筒,吸取黄芪注射液4 ml,复方当归注射液4 ml,摇匀,换用5号局部封闭针尖。先俯卧,选取一侧肝腧,胃腧,大肠腧,常规消毒后,快速将针刺入,进针2~3 cm,稍稍提插,局部有酸胀感为度,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后,快速出针,使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然后患者仰卧,取同侧足三里,重复以上操作,每穴注射量均为2 ml。体型消瘦的患者,进针深度减少,并将针尖斜向脊柱方向,防止刺伤重要脏器。
2.3 疗程
每周治疗3 次,穴位两侧交替选用,3 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疗效。治疗前后做胃镜及病理检查比较。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①临床治愈: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减轻,心下痞满消失,食后无饱胀感,无隐痛、嗳气和泛酸,胃镜检查镜下形态明显改善,腺体细胞有所恢复。②好转:症状明显减轻,个别症状表现消失,胃镜检查镜下形态有所改善。③未愈:症状稍微改善或无改善,主要症状表现没有减少,胃镜检查无明显改观。
肝腧,胃腧,大肠腧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背腧穴,肝腧能疏肝理气,行气化滞,滋
肝阴,柔肝阳;胃腧能益胃气,养胃阴,调中和胃,并化湿行滞;大肠腧能调肠胃而通肠腑,三者配合,使肝气得舒,中土得健,气机升降有序而诸证逐渐平息。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土中之真土,经气之枢纽,有升清降浊,化积行滞之力,主管胃肠道的一切疾病,可代脾胃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4]。如此,背腧穴以梳调为主,足三里以培本为期,诸穴合用,配合当归黄芪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其功效相得益彰,所以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穴位注射。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穴位注射。
3.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穴位注射。
4.对于肝俞、胃俞,刺入深度不超过2cm,以防刺入胸、腹腔。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5.各穴进针到指定深度后,均应在回抽无回血后,方可缓缓推入药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