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 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 导入新课
1、 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2、 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段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 (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 (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 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 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丑到极致也是一种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