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时间的脚印》教案

2023-06-20 来源:步旅网

  一、情境引领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下面由我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提到时间, 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世龙。(点击下一页)

  二、走近作者

  陶世龙,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 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楔形(xiē)

  我让班长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他读得很好,下面我们一齐读两遍。

  五、要点探究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0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要求: 速读课文,独立自主完成问题。

  1、 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不含小诗)明确:共30个自然段。

  2、 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我这里有四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岩石领我们找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石头是时间的脚印”。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 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三、 岩石是无字的史书(21——28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四、 岩石领我们找宝藏(29——30自然段)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通过贴标题,我们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们全班推荐一个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迁移内容看时间而定是否讲解)

  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已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用8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同时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

  挡的威力。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的过程。

  这些句子,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4、找出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过渡自然的段落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教师明确: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当然,这些对文章内容有引领、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多见于一些段落的开头,如:第25自然段的开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第28自然段的开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七、疑点探究

  跳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问题。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有争论价值的议题,说偏离主旨或没有偏离主旨,都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等价性。学生的回答,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八、拓展迁移

  1、 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有关时间的记录?

  动植物的化石、鹿茸、树木的年轮、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2、 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九、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十、布置作业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