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安石变法

2022-02-15 来源:步旅网

  第1课  的历史背景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背景

  (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

  (1)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2)人民赋税负担沉重;(3)战事连年不断;(4)自然灾害频繁。

  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

  3、统治阶级间的朋党之争

  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宋统治者对军队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在宋与辽、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失败。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形成

  积弱局面)

  原因:国家权力过于集中

  [目的: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1]集中军权;

  [2]集中行政权;

  中央:      

  地方:

  [3]集中财政权。

  中央:     

  地方:

  影响:[1]行政上抑制了官兵的进取心,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2]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缺乏临机决断权;

  [3]财政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总之,集权的皇帝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进而导致对辽、西夏的战争中非常软弱。]

  表现:宋辽“澶渊之盟”

  2、积贫局面的形成

  ①为了防止文官武将专权,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僚队伍庞大,既影响办事效率,又成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恩萌授官;形成冗官的弊端。

  ②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造成冗兵问题。

  ③养官、养兵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巨额赔款,形成“冗费”。

  ④“冗费”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往往隐瞒土地数量,逃避赋税,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三冗”出现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

  原因[表现]:[1]冗兵

  [原因:a、采取“荒年募兵”政策;b、加强对辽、西夏的防御;c、防止地方割据。

  影响:军费开支过大]

  [2]冗官

  [原因:a、官僚机构重叠;b、科举取士越来越多;c、“恩荫”法泛滥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影响: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冗费

  [原因:a、冗兵、冗官;b、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

  影响: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影响:

  (1)随着冗兵、冗官、冗费的增加,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2)北宋统治者把这些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庆历新政

  根本原因:吏治不整

  中心内容:整顿吏治

  主要措施:

  1、改革官吏升迁办法;2、严格“恩荫”制;3、改革贡举制;   4、慎选地方官;5、减轻徭役;6、重视农桑。

  结果: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影响: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四)目的实质

  目的: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

  实质: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发展生产。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仁宗   d.宋神宗

  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c.国家财税收入锐减      d.少数民族政权大量收编流民

  3.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a.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          b.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相互牵制

  c.设三司管财政,削弱宰相权力      d.首创皇帝制度

  4.北宋加强专制皇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

  a.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b.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c.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与北宋并立的建都今宁夏银川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辽    b.西夏    c.大理    d.金

  6.签订“澶渊之盟”的双方分别是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

  7.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打击官僚贵族

  c.提高官僚素质       d.增强军事力量

  8.庆历新政主要针对

  a.土地兼并严重         b.军队数量庞大

  c.官僚制度腐败         d.军队战斗力不强

  9.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10.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主要目的是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保卫皇室需要              d.防止军事割据

  11.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 ①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它是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出现国库亏空,导致“积贫”局面的诸多原因中,错误的一项是

  a.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    b.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

  c.给辽和西夏的“岁币”        d.“计相”掌管财政,措施不力

  14.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       b.丈量土地     c.整顿吏治      d.奖励垦荒

  15.阅读下列材料: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xx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宋仁宗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后结果如何?

  答案:反映了冗官现象。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16.北宋庆历新政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改革主要针对官僚制度?并简要分析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北宋封建统治。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内容(特点: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富国之法

  1、青苗法

  目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作用: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局限性: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迫百姓向政府借贷,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2、农田水利法(成效最大)

  目的:通过“治水土”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

  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免役法(募役法)[类似于唐朝时期的“庸”]

  目的: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局限性: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是沉重负担,许多人家为此家破人亡。

  4、市易法

  目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方田均税法

  目的: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6、均输法

  目的:保证皇室、贵族、中央政府消费物资的供应。

  作用: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总之,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但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同时也给不法官员从中牟利提供了方便。

  (二)强兵之法

  1、保甲法、连坐法

  目的:治安、御外、节支(即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作用: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2、保甲法

  目的:改变宋朝步兵作战的不利地位,提高官府饲养战马的质量和数量,少占粮田

  作用: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3、将兵法

  目的:改变军队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战斗力低下的状况。

  作用: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设军器监

  目的:改变北宋武器生产和管理混乱的状况

  作用:武器生产产量增加了,质量改善了,战斗力提高了。

  5、精简军队

  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开支。

  这些措施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西北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

  (三)取士之法 [为变法服务]

  目的:为了给变法制造舆论,推动变法的顺利发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同时,还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措施:1、改革科举制度

  目的: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

  内容:

  作用: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

  2、整顿太学

  目的:使学校成为变法的舆论工具;

  内容:

  作用: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3、唯才是举

  目的:调整行政管理机构,为变法服务;

  内容:

  作用:打破了按资升迁的成规,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北宋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高宗

  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主要在于

  a.开支过多  b.生产过少    c.官员太多    d.军队太弱

  3.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整顿吏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农民的负担

  4.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a.理财       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    d.科举

  5.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徭役繁重                   b.高利贷盘剥

  c.“冗兵”与“冗官”          d.“积贫”与“积弱”

  6.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7.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不包括

  a.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

  c.设明法科                  d.首创武举制度

  8.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王安石变法中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的有① 青苗法② 募役法③ 农田水利法④ 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10.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与唐代的“庸”相似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马法

  11.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12.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13.王安石推行的旨在强兵的措施有

  ① 均输法②市易法③ 保甲法④保马法⑤将兵法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14.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免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     b.对农民的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得到保证

  1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16.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17.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收效最大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18.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材料二  (王安石)原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和“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目的。

  答案:(1)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20.试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前后实行十几年,这是统治者为摆脱社会危机而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造就学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四).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的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变法过程中就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就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元佑更化后新法淡出历史舞台,1093年哲宗亲政后虽有志于恢复新法,启用变法派,但是到徽宗时新法成为聚敛的工具。原有的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五.失败原因:

  (1)这场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

  (3)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死去;

  (4)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六.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七.经验教训及认识

  1、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

  2、认识:

  (1)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谈谈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古代中国史规律总结

  1、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

  (1)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

  (2)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

  (3)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4)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5)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6)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2、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

  (1)继承性因素:前代文化成果的继承

  (2)社会环境因素: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社会大治(社会安定必然导致文化繁荣、兼收并蓄如两汉隋唐)或者社会大乱(社会动荡必然导致思想冲突激烈、变化多端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3)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

  (4)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5)文化交往因素: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交往是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具有补充和推动作用)

  (6)群众作用:人民群众尤其是杰出文化人的努力

  (7)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条件)

  3、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

  (1)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3)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4)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4、中国古代得以统一的原因:

  (1)经济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2)政治制度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防止地方叛乱

  (3)文化因素:中国统一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4)群众作用: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加强,人民渴望统一

  (5)个体作用:一批杰出人物的个人贡献

  (6)地理环境因素: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而集中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2.宋神宗死后,废除新法的北宋宰相是

  a.文彦博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司马光

  3.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使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被清丈出来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4.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

  c.青苗法、免役法              d.保甲法、保马法

  5.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6.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7.有利于改变北宋积弱局面的措施有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9.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10.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

  a.改革都获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一帆风顺                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1.从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国运艰难是改革变法的催化剂

  b.人民群众是变法改革的主力

  c.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改革变法的社会基础

  d.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变法改革中才能前进、发展,否则就会停滞倒退

  12.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变法期间,宋神宗曾经召集大臣议论变法的事,枢密使文彦博、王安石等都参加了。他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文彦博曰:“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祖宗以来,法制未必不可行,但废坠不举之处耳。”

  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

  王安石曰:“朝廷但求害民都去之,有何不可?万事颓堕如西晋之风,兹益乱也。”

  ——上述材料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文彦博和王安石对变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2)宋神宗对变法态度如何?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上述争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2)宋神宗对变法持支持态度。根本目的是维护北宋的封建统治。(3)上述争论说明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一开始就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13.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有些变法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结合教材举出相应史实加以说明)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习武图

  回答: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材料二  (苏轼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  (王安石)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2)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3)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答案:(1)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大地主、官僚立场上。(3)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掏“兼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3.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试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措施?

  答案:(1)社会危机的表现:① 土地兼并严重;② 农民起义不断;③ 冗官、冗兵、冗费;④ 辽和西夏的威胁。(2)教育改革的措施:① 改革科举制度;② 整顿太学。(3)① 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②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