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一种针对轻微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要求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受到行动自由的限制。取保候审的适用情形包括犯罪不严重、已过追诉时效、特赦免罪、未告诉或撤回告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以及其他法律规定免责的情况。
法律分析
律师解析:
取保候审,是指侦查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它通常对犯罪较轻,不需要拘留、逮捕,但需要对其行动自由作—定限制的犯罪嫌疑人采用。
取保候审检察院不起诉适用情形如下: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政策的适用范围及检察院不起诉的具体情形
《取保候审政策的适用范围及检察院不起诉的具体情形》
取保候审政策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被侦查机关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一种法律制度。其适用范围包括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取保候审,避免羁押的弊端,保障其合法权益。
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于是否起诉犯罪嫌疑人具有决定权。在取保候审中,检察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犯罪事实的严重性、证据的充分性等因素,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起诉。具体情形包括但不限于证据不足、犯罪事实轻微、社会危险性较低等。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政策的适用范围涉及一系列条件,而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则是在综合考虑案件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做出的。这一政策和决定的制定旨在平衡刑事诉讼中的公正与效率,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
结语
取保候审政策在刑事诉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种避免羁押的手段,保障了其合法权益。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决定是否起诉时会综合考虑案件具体情况,确保公正与效率的平衡。这一政策和决定的制定体现了法律的尊严,维护了社会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八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超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