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宅基地纠纷的法律处理程序是怎样的?

2023-07-06 来源:步旅网

宅基地纠纷的法律处理程序包括协商、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司法解决以及人民调解。当事人可通过村委会、土地管理部门、人民法院或其他相关部门解决纠纷。

法律分析

宅基地纠纷法律处理程序如下:

1、协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是争议双方对自己权利处理的一种方式,是私法自治原则的体现,所以,协商必须建立在自愿、平等、真实的基础之上;

2、调解。争议双方不能达成和解协议或者一方对调解协议反悔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相应的人民政府或土地主管部门申请调解。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宅基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

3、行政裁决。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人民政府或土地主管部门对宅基地权属争议案件受理后,未达成调解协议的,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在5个工作日内应当报上级或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即行政裁决。侵犯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犯、赔偿损失;

4、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对于宅基地非权属争议纠纷的处理,如宅基地侵权、宅基地违法或其他宅基地纠纷,不牵涉宅基地确权问题的,争议双方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申请调解、行政裁决。对于处理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5、司法解决。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这表明公民之间就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发生的纠纷,先经过有关行政机关的处理,对于处理决定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对于侵犯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被侵权人可以不经行政机关的处理,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6、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是指在调解委员会(包括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进纠纷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从而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

发生宅基地纠纷,可找以下部门解决:

1、村委会或镇、乡政府,或者县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调解处理;

2、可以找土地管理部门进行确权申请;

3、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4、其他部门。

综上所述,宅基地纠纷法律程序包括申请、举证、调解、调解未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人民政府处理。土地纠纷可以找村委会、土地管理部门、人民法院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结语

宅基地纠纷的法律处理程序包括协商、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以及司法解决等多个步骤。在纠纷发生时,当事人可以先尝试协商解决,若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则可申请调解或行政裁决。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此外,人民调解也是一种群众自治活动的方式。当事人可向村委会、土地管理部门、人民法院或其他相关部门寻求解决方案。综上所述,宅基地纠纷的法律程序相对复杂,但通过合理的途径和程序,纠纷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六十二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