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
2024-07-24
来源:步旅网
陈寅络先生的考据方法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胡守为治学严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烙先生学识渊博仍孜孜不倦难免他毕生坚持学术著述直至晚年以及考据误解更属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只简要介绍他论及的考据方法一管之见不足以窥全豹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这是根据个人学习体会整理而成尤望研究陈寅洛先生史学思想的专家指正在他的著作中陈先生一贯重视史料的考据三个方面加以叙述一考据部分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试从考据以事证为主所谓事证即从许多事物的相互联系而不偏重于字句的比勘判断某一事的真伪考订某一玄的发生文立论变化和发展陈先生不依靠偏僻的史料或版本上的异因为用偏僻的史料或在他的著作中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常见的典籍和通行的版本版本上的异文立论见解容易陷于孤证,而孤证往往是缺乏说服力的他用这种考据方法习的诗篇陈先生用事证考订史事是为了使史料建筑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常提出一些前人所不察的精辟杜甫的《哀王孙愚”》是读唐诗的人所熟”其中“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陈先生把杜甫句注家释“朔方健儿为朔方军或泛指北方士卒好象没有什么不通写诗的背景联系起来加以推敲便发现这两种解释都不妥国破家亡因为杜甫作诗的时代朔方军隶属于郭子仪山虽为范阳李光弼平卢安禄山叛乱杜甫对此悲切陈词绝不会誉骂郭李这两员抗击安禄山的名将朔方已成当日军政区域固定的专名亦不能用以泛指北方士卒安禄河东三镇节度使却与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不睦解释更不能以安思顺之朔方军移指安禄山所统之健儿同罗部落他认为注家只从一般概念“朔方健儿”一词并未联系当”时有关的史事找出它的真正涵义同罗部本属朔方军陈先生从分析当时的史实人手”考订出“朔方健儿实指后安禄山诱杀其酋长阿布思“袭取其兵卒同罗部遂成为安同罗部虽归属安禄山军队的主力禄山击史称安禄山已得阿布思众则兵雄天下正由此而言但仍怀贰心他们随叛军攻陷长安后“又逃归其旧地最后为郭子仪仆固怀恩所邀同罗部便遭覆灭普何勇锐今何愚”乃讥讽同罗部反复叛变自取灭亡的诗句同罗部叛逃后长安的守卫力量大减叛军只能以奚兵为主力“奚兵素畏惧回纭”这时仆固怀恩已结援回绝攻两京杜李下文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赘而请雪耻说的就是这件事杜甫在诗中申明此意可通并预测安禄山部必将崩馈以此告慰困留长安的唐宗室于事于理皆都不是“朔方健儿”便可得一确解在这个问题上版本的比勘或寻求史籍中的异说正确的解决办法的乍月陈先生认为文扛的校订也是考据的一种手段也认为从文字上校订史料不需要并卜在他的著作中也重视善本书属校勘学的范畴而校勘学不过是考据学的一个部分在考证中《他把文字校勘作为事证的旁证很明显考订一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更不能”只依靠校勘桃花源记旁证》可作为事证的另一例子陈先生在文中考证了陶潜所写的桃花源并非纯出于乱世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方不少宗族乡党聚众据险自给自守意而是当时确实存正的坞堡的情况西晋灭亡后北史籍上称之为坞堡陶潜把它理想化写成小说既有寓取当日又有写实陈先生首先将离意与纪实二者分开使之不相混淆》重要然后钩索旧籍时事及地理之记载或在南方的武陵寓意的作品中为寓意《逐一证实事理明晰至于陶潜所述的桃花源究竟在北方的弘农上洛则属次要问题《桃花源记旁证的贡献在于陈先生能从一般被认为考出纪实的成份“为研究东晋卜六国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陈先生强调考证不但要注意古典还要注意“今典”所谓古典即旧籍的出处考“或可称所谓今典”即作者当日之时事或可称为纪实今典”尤需运用事证他举哀江南赋》说明庚信用古典以述今事他说“自来解释《哀江南赋”》者虽于古典极多锉说典时事亦有所征引但庚信写此赋的直接动机及篇终结语特所致意之点而不引证当时实事之止限于锉说古举其词语之所出今典则未能体会庚信有感于沈炯和陈安成感到南归”王获释遣返无望的“又得知北周杜呆使陈拒绝以元定军将士交换王褒和他本人的建议因而作赋寄托哀思是为“岂知霸陵夜猎犹是故时将军在此不一一引述咸阳布衣非独思归王子“今典《读哀江南赋》考证此事甚详陈先生认为解释古典故实自当引用最初出处然最初出处”实不足以尽之,更须引其他非最初而有关者以补足之“始能通解作者遣辞用语之妙考古典不容易但古典皆属古籍虽出处有先后犹不难寻检“得之”考“今典”则除切古典之义外还须广泛联系当日有关事迹》”“循次披寻得其脉其有关络”始能真尽通解陈先全晚年著《柳如是别传曾指出钱遵王注释牧斋两集本事者不少成一家之言但仍未完备他取当日史事即今典详证钱谦益等人的诗文发明尤多自,对音也是考据的一种方法专攻梵文和比较语言学证在陈先生的著作中却较少运用陈先生早年留学欧美诸国通晓十几种语言文字用对音考证最有条件但他说他学习各种语言文字主要是为了阅读原始材料搜罗汉文以外的史料以研究中国历史之他较少使用对音考大抵由于懂得要掌握好对音的规律实在不容易弄不好会流于穿凿附会”他举天台智者大师为例而不知“这位大师以为”“悉檀”“擅”是““檀施“之义“悉檀“”便释为遍施众生悉檀原出梵文檀施”之檀”应为“之对音两者绝无关涉从语言本身来说加了对音的困难玄奖常把语音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变化他曾谈到玄奖的《大唐西域记具体的人对语音的掌握亦会有差异更增》和玄奖翻译的佛经就有对音不准的问题音与音混淆要复原玄奖的译著首先要弄清玄奖的语音与一般的语音的差异因此用对音法考证《大唐西域记》就应审慎况且对音若无其他材料佐证“也难下确“论音定陈先生精通语言学”他却从不滥用对音考证“他锉释白居易的《阴山道按突厥方言疑》诗中““绝逻敦之译肥水泉好一句时便说纭逻敦敦””一词不易解“”绝逞”为,即玄黑或青色之义“为“之对音简译妙即草地之意“绝逻敦”便是青草但他仍不加肯》记王导于胡客面的意思下文又有““草尽泉枯马病赢”句可以对证这个解释似可以成立政事类”只称“姑记所疑兰阁域求博雅君子之教正”又如《世说新语”前弹指云兰阁以取悦胡客“兰阁可能是某种语言的音译“占今学者有不司的解释陈先生深谙多种占代各民族的语言用对台推测兰阁的含意应录有把握但他只引用陈思的《小字录》关于庚信幼时,曾被天竺僧称为“兰成”的记载说“疑兰阁与庚信小字兰成同一语”二究是否如此仍属未了公案表现出一位学者严肃的治学态度以诗文证史陈寅烙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造精很深然而倡导以诗证史“创见很多他在这方面的研更重要的贡献是为历史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清人杨钟羲的《雪桥诗话》已注意到诗陈先生实首开的题目可以核正史事并把它作为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其端讲授他的《元白诗笺证稿“》可以说是这种研究方法的示范”后期他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唐代乐府”和唐诗证史曾比较系统地阐述以诗证史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唐人擅长诗同时期的内容唐诗与现实有关的不少尤以近体诗为多关于唐诗的史料价值陈先生首先注意唐诗作者的广泛性流传至今的唐诗作者共有二千余人他们的作品不但反映了不也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的思想和生活状祝这是魏晋六朝诗所没有的特点别备异说魏晋六朝诗的作者大多属于社会的最高层可证史的几个方面因而诗的内容不如唐诗丰富陈先生列举了唐诗往往可提供确切的纠正历史上记载的错误增补阀漏说明历史的真相互相证发史料真相他认为唐诗咏事者甚多“”年月事例具体校正史籍记载的讹误历代所修的正史都是官书不免受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思想影响对皇帝劣迹诸多掩饰对朝廷和》称“德高望重者亦多回护使后世读者不能明了其例如《旧店书回绝传回绝恃功·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增帛仍岁”来市划马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一蕃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又说朝廷甚苦之这但段史料记载了回绝不管唐朝政府需要与否只说了事情的一面强行以大量马匹高价换取丝织品“固属无理白居易的《阴山道》除重述这方面的史实外嫌丝不足女工殊不合规格苦疏织短截充匹数藕丝蛛网三丈余同鹊诉称无用处”按唐朝的丝织品法定标准为阔一尺八寸实长四丈今所偿回纭马价的绢嫌疏织如蛛网短截只三丈余唐朝政府同回绝的市马贸易又正史记事其狡诈一面正史讳莫如深陈先生便么这首诗补证了当时的史仍限于一些史籍的异闻》却有“一般只取一说《通鉴考异》虽排比众说至于社会上的传说未能尽录陈先生又以杨贵妃之死为例说明唐诗能起别备异说的作用杨刘贵妃之死舞英暮山为胡””一般的说法均以为绕死于马冤但刘禹锡的《马冤行贵人饮金屑《倏忽”句说杨贵妃吞金而尽陈先生认为此说不一定可靠大抵唐代流行这个传闻禹锡根据社会上的传闻而作“因此《“马冤行》不失为保存异说的诗篇”旧唐书》称安禄这里所谓“营州杂种胡人即中亚胡人””史思明为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陈先生指出乃改““杂种并非混种的通义《新唐书“》的作者明白杂种胡的原意杂种胡”为》中“昭武九姓胡《他以杜甫诗为证》中引用《留花门》中”“胡尘逾太行收京三首“杂种抵京室”杂虏横戈数秦州见救目三十韵杂种虽高垒长驱甚建饭《功臣甲第高后等句便知《新唐书》所改是对的“杂胡”杂虏”实当时称昭武九姓胡和回纭人的习惯用语《旧唐书》因多采用实录原文故仍保留当月的习惯称呼唐武宗以实录乃后代补修史料甚不完备可供补史的诗文更多“例如李德裕的事迹正史记载不详陈先生根据李商隐的《无题》诗万里风波一叶舟”一首考订为大中六年夏间李商即可证李德裕归葬年月较隐奉柳仲郧命迎送杜惊准确的日期运用并承命乘便至江陵路祭李德裕归枢所作余唐诗外唐文可以证史的当然为数也不少这里特别要谈到陈先生用唐代小说证史的池很重视唐代小滋的史料价植从《顺宗实录弓续玄怪录》这篇出色的著作便可见陈先生根据《续玄怪录》若公平上仙一段故事指出作者李复言“假道家兵解’之词以纪宪宗被杀之实”发前人所未发之覆其后卞孝聋先生考证小说的作者李复言叩参与永贞改革的李谅的别字的隐秘关系多所讳饰见解小说写的是顺宗皇帝被杀的隐事》相互参照又进了一步陈先生的贡献在于把韩愈的《顺宗实录》和《续玄怪录探测唐中叶后宦官与帝王间不易为外间知悉并提出“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修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他综观私家著述的小说和官修史书的长短处并认为两者应等量齐观的他还提出应注意个性与为历史学和史料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课题关于用小说证史通性的问题姓李小说中的个性往往是虚托的例如说小说中的人物姓李而真正的人物却未必小说写开元年间的事而实事却未必发生在开元其道理在于作者可能故意假托也可能因为小说不是正史对年代就不大注意准确性通性是真实的即除去虚托部分事情确曾发生究表用小说证史当注意其通性而不被其个性所迷惑他还认为对小说的作者也要研小说的写作总带有一定的目的因署名常弄虚作假或伪托前人或伪托当代名人所托的当代名人多属政治派别的代,或某一社会阶层的代表因此又非随意假托再者作者对牵涉到政治上的问题只能说些神怪故事顾忌一定很多只好用其他手法掩饰如写皇帝为宦官所杀治史者要善于鉴别详加考订陈先生不止一次指导学生利用唐代小说研究唐代社会史三也说明他对唐代小说中史料价值的重视运用考据提高历史学的科学性古今著名的历史学家都有恢复历史的真实性作为历史学的任务的主张事迹之实者可褒不过所摆的位置各有不同清代学者王鸣盛认为历史家的工作当考其“惮年经事纬部居州次记载之异同《见闻之离合一一条析无疑”》至于若若者可贬听之天下公论焉可矣”十七史商榷序这种言论代表了乾嘉学者的历史观他们把考据作为历史学唯一的最终的任务考据学就是历史学这种观点自然是非常片面的乾嘉学者的学术思想自有其政治历史背景这里不能详论他们的学术以考据代替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历史学源人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前者是为考据而考据后者是重视史料的真实性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关于陈寅烙先生学术思想的渊还需进一步研究就考据学方面来说他强调史料要求其真实所不同的考史事应弄清时地其见解同上引王鸣盛的主张大抵一致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他不认为褒贬只由天下公论陈寅格史料不先生应是继承了乾嘉学者的优良传统陈先生提出要把历史学提高到如地质学和生物学一因为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陈先生的见解有可以讨论的地方样必须准确地鉴别史料准确要提高历史学的科学性便失去依据他进而认为提高考据的准确性便能提高历史学的科学性关于历史学怎样才能成为科学的问题,但他关于准确的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和前提的主张应是无可非议的史料的鉴定既然被认为直接关系到提高历史学的科学性地陈先生对此曾下过功夫除了一般的考据方法外他开辟了似诗文证史的领域对于圳诗文证史人的关系他又提出应着重考证时为此他认为确定时地人的关系》和《史事的真相才能大白》则是一气呵成他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果的探索笺证稿《元白诗笺证稿那末柳如是别传》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如果说《元白诗》各篇尚不十分连贯《柳如是别传言的巨著首尾相应或可认为是陈先生史学方法的总结陈先生早年己有笺释钱谦益与柳如是姻缘诗的志趣》这部数于万夕,晚年竟穷十余年之力略近似撰写《柳如是别传论注钱集其中虽有因为自己研治领域与钱谦益约一“欲白验所学深浅的因素亦有运用诗文系统地考’代史事的用意这部著作虽以钱柳为主体而明末清初的重大扛件诸如复社书迹钱谦益投清的背景郑成功复明的活动等等史本末甚详具有许多为正史所不载故亦可视为陈先生以诗文证自验提高历史学的科学性的著作陈先生并没有把考据作为历史学的终极目标考据求得历史的真相他的考据思想这与乾嘉考据学不同他力图通过周密的陈先生的著作中考证过于繁琐无补于史事的有之而关系却大但不能为此否定我们常看到陈先生有时考证的问题虽小》“似小见大正是陈先生具有史学卓识之处譬如讨论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一事似属生活琐事不值得花笔墨考证可是陈先生的考证是为驳宋人洪迈评议白居易夜人商人妇船为不道德之说而发的目的要证明唐宋两代男女礼法不同唐代科举出身的士子大抵不拘守礼法所关至小“当时社会下层的女子没有地位男女之间去留离合社会舆论亦不以为不道德白居易邀商人妇到船中宴乐在当时本属寻常洪迈却以宋代道学先生的礼教非议唐代士子的风尚实不合时宜”陈先生又曾考证《三国志司马芝传》“,曹洪乳母当与临汾公主侍者共事无涧神系狱诸佛典条关于无涧神的解释裴松之注云即佛家的地狱神无涧山名在洛阳东北”陈先生证接着从无指出无涧神或作无间神无间乃梵文之意译音译则为阿鼻,当时译亦作泰山裴松之没有注出无间的原意陈先生证出无间神的原意后》间神流行于曹魏宫掖妇女间的现象和司马芝又把它列为淫祀的事实推论当时佛教在民间已但广为传播并没有陷于词意的繁琐考证元模的《莺莺传前人虽有自叙之作的说法写作时间等方面仍把它视为言情小说陈先生从元植的婚姻经历记载文章体裁议论这样证明《莺莺”传》全篇结构包括史才诗笔诗歌补过之说《应为当时科举考生向“主考官投献的文备众体的作品目的为了攀附高门的婚姻元棋在作品中表白了自己对一个下层的女子始乱终弃为进身仕宦开辟道路莺莺传》还可作为唐中叶以后社这是与会门第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参证王鸣盛又说之精为人们所称道这些例子说明陈先生考证的眼光总是从大处着想他把考证史料作为史学的前提的思想相联系的“好著书不如多读书他博览群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陈寅烙先生读书之多”校书却谦称寅烙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其实他对古代儒家暇间即诵读十三的经典和《史记》汉书》都很精通他曾谈到年少时缀学侍候母疾经当时读的是巾箱本字体极少晚上油灯昏暗耗费目力尤甚后来双目失明不易邃下结论恐怕在故不愿当时己种下病根陈先生可能因为两汉以前史料不足也博览佛典而众说纷纭多涉及起的他不但博览世典《洛阳伽蓝记》由于辗转传抄正文与子注混在一后来学者想方设法析离仍未得满意的结果陈先生因通晓佛经体裁从作者杨街之习染佛法的线索提出应从佛经合本子注的体例分析这是不懂佛典的章句儒生所无法解决他所以能精校书因为他能多读书之故他并没有仿效考据学的大师把毕生精力耗于比勘典籍上而是通过考释史料创立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其他方面许多有价值的学说对我国史学界有过重大的贡献和影响陈寅格先生虽然己逝世多年果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但他在考据和历史学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原载《学术研究》他的学术成。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