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维”目标之 ——行为与创新

2022-05-15 来源:步旅网


“四维”目标之 ——行为与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2007年《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省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又提出了一项新的课程目标——行为与创新。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技能”走向了“多元化”,从“三维目标”发展到如今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四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其中“行为与创新”是信息技术教学新增的目标。

《省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行为与创新”提出了具体内容:

一、小学

1.能够规范、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注意维护与保养;

2.形成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

3.能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一)行为目标

1、细化

《省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义务教育阶段只是综合地提出五点总要求。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把行为目标细化,教师要善于发现,因时、因地、因人、因课制宜把它分成若干

小类。比如:安全有序地开关机、病毒的防护、诚实地交流、自我的保护、文明的上网、桌椅的摆放等等。再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分类引导、培养。

2、持久性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是靠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结果。比如:小学三年级《指法》教学,光靠一两节的讲解练习,学生是无法熟练掌握,运用自如的。那我们可以在每次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键盘练习。使这项练习变成学生的一个行为习惯——课前一练。在开始阶段,不要求速度,只要求准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正确率会越来越高,速度会越来越快,这时打字内容的难度也要相应增加。从而使这项基本功的练习不再枯燥乏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学生会完美地达到课程预期的目标。

3、循序渐进

行为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螺旋交替上升。从接触信息技术开始,教师就要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比如:三年级要培养学生安全有效地开关机、维护电脑的整洁、遵守电脑房的制度等行为习惯。五、六年级要培养在线用语温文儒雅、尊重他人隐私、不浏览不良信息、不侮辱欺诈他人等习惯。随着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的提升,行为目标的要求也要越来越高。学生养成一系列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在未来的信息时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4、评价监督

对于学生的行为,教师要予以评价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善自己。首先,

教师要提出一些明确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完成。在完成过程中,要对正确的给予肯定,作出表扬。其次,可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第三,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行为竞赛”,评出“优秀小组”。以制度制约行为,以鼓励激励行为,以“评优”促进行为,使学生的行为更加完美。

(二)创新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具有创新能力也是个人发展与生存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领域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如今,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交互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著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创新目标的达成,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具有创新的意识。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对教材进行创新,进行二次创作,做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才会更好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重点、难点。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才会想创新,才会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设计创新情境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一些情境,如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内容或学生的生活问题,通过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想去了解“为什么”,探求还有“什么”。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究,进而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他们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3、培养创新兴趣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同样,创新也要有兴趣,只有对他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去思考,才会同中求异,才会探索新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往往有多种方法。这就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为创新兴趣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去操作,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想得多。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你追我赶,去寻求多解。比如:在教三年级《修改图形》一课,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对图形进行修改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会去想“我还有哪些方法”、“怎么做更简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先完成,看哪个小组方法多。学生兴趣盎然,每一任务都有多种操作方法。

4、展示创新成果

学生最想听到的是:“这位同学真会开动脑筋,继续努力一定会成为一名发明家。”“这个同学真棒,他又发现了一个新方法。”“他还知道一方法,让他来教教我们好不好。”“你

看他的作品真有创意!”“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等等诸如此类的夸奖和表扬。这些鼓励性、表扬性的语言和成果展示也是学生创新兴趣产生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言行,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创新成果的展示,让学生参与创新并体验创新的快乐。

总之,信息技术“四维”目标的提出,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开放思维,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为今后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