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立体几何基础题题库一A

2020-01-15 来源:步旅网
立体几何基础题题库一(有详细答案)

1、二面角l是直二面角,A,B,设直线AB与、所成的角分别为∠1和∠2,则 (A)∠1+∠2=900 (B)∠1+∠2≥900 (C)∠1+∠2≤900 (D)∠1+∠2<900 解析:C

1A2B如图所示作辅助线,分别作两条与二面角的交线垂直的线,则∠1和∠2

分别为直线AB与平面,所成的角。根据最小角定理: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经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ABO2ABO1902190

2. 下列各图是正方体或正四面体,P,Q,R,S分别是所在棱的中点,这四个点中不共面的一个...图是

SPSPRQQPPSSPSPPRPQRPQRSSSSPRRSPQRPQQQRRPRQPPSRSSRPSQR

QSQQRR

QSQR

Q

(A) (B) (C) (D) D

解析: A项:PS底面对应的中线,中线平行QS,PQRS是个梯形

D'PSC'A'B'RDACB项: 如图

QB

C项:是个平行四边形 D项:是异面直线。

3. 有三个平面,β,γ,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β,γ两两相交,则有三条交线 (B)若⊥β,⊥γ,则β∥γ

(C)若⊥γ,β∩=a,β∩γ=b,则a⊥b (D)若∥β,β∩γ=,则∩γ= D

解析:A项:如正方体的一个角,三个平面相交,只有一条交线。 B项:如正方体的一个角,三个平面互相垂直,却两两相交。

aC项:如图

b

4.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动点P到直线AB与直线B1C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

ABOPABABOPB1ABADCBPD1C1PPB1O C

A1B1

A1

A1

A1B1

A1B1

D'A'B'C'PDACB解析:B1C1平面AB1B1C1PB,,如图:P点到定点B的距离与到定直线AB的距离相等,建立坐标系画图时可以以点B1B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

5.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与AD1成600角的面对角线的条数是

(A)4条 (B)6条 (C)8条 (D)10条 C

D'A'B'C'A'D'B'C'DACADC解析:如图共8条。

B这样的直线有4条,另外,这样的

B直线也有4条,

6. 设A,B,C,D是空间不共面的四点,且满足ABAC0,ACAD0,ABAD0,则△BCD是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不确定 C

解析:假设AB为a,AD为b,AC为c,且abc则,BD=

ACD=cb,BC=ab,

2222ac22acbBD如图

C则BD为最长边,根据余弦定理

cosDCBac2222cb222222ab2220DCB最大角为锐角。所以△

2accbBCD是锐角三角形。 7.设a、b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ab,a,则b// ③a,,则a// 其中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是

A.0个

B.1个

②若a//,,则a ④若ab,a,b,则 C.2个

D.3个

( )

( )

B 解析:注意①中b可能在α上;③中a可能在α上;④中b//α,或b均有, 故只有一个正确命题

8.如图所示,已知正四棱锥S—ABCD侧棱长为2,底 面边长为3,E是SA的中点,则异面直线BE与SC 所成角的大小为 ( ) A.90° C.45°

B.60° D.30°

B 解析:平移SC到SB,运用余弦定理可算得BESESB2.

9. 对于平面M与平面N, 有下列条件: ①M、N都垂直于平面Q; ②M、N都平行于平面Q; ③ M内不共线的三点到N的距离相等; ④ l, M内的两条直线, 且l // M, m // N; ⑤ l, m是异面直线,且l // M, m // M; l // N, m // N, 则可判定平面M与平面N平行的条件的个数是 ( )

A.1

B.2

C.3

D.4

CB只有②、⑤能判定M//N,选B

A10. 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1B⊥CB1,则A1B与AC1 所成的角为

(A)45 (B)60 (C)900 (D)1200

C解析:作CD⊥AB于D,作C1D1⊥A1B1于D1,连B1D、AD1,易知ADB1D1是平行四边形,由三垂线定理得A1B⊥AC1,选C。

11. 正四面体棱长为1,其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32520

0

C1A1B1A.3π B.π C.π D.3π

解析:正四面体的中心到底面的距离为高的1/4。(可连成四个小棱锥得证

12. 设有如下三个命题:甲:相交直线l、m都在平面α内,并且都不在平面β内;乙:直线l、m中至少有一条与平面β相交;丙: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 当甲成立时,

A.乙是丙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乙是丙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乙是丙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D.乙既不是丙的充分条件又不是丙的必要条件

解析:当甲成立,即“相交直线l、m都在平面α内,并且都不在平面β内”时,若“l、m中至少有

一条与平面β相交”,则“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成立;若“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则“l、m中至少有一条与平面β相交”也成立.选(C). 13. 已知直线m、n及平面,其中m∥n,那么在平面内到两条直线m、n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可能是:(1)一条直线;(2)一个平面;(3)一个点;(4)空集.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1)成立,如m、n都在平面内,则其对称轴符合条件;(2)成立,m、n在平面的同一侧,且它们到的距离相等,则平面为所求,(4)成立,当m、n所在的平面与平面垂直时,平面内不存在到m、n距离相等的点

14.空间三条直线互相平行,由每两条平行线确定一个平面,则可确定平面的个数为( )

A.3

B.1或2

C.1或3

D.2或3

解析:C 如三棱柱的三个侧面。

15.若a、b为异面直线,直线c∥a,则c与b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

B.异面

C.平行

( )

D. 异面或相交

解析:D 如正方体的棱长。

16.在正方体A1B1C1D1—ABCD中,AC与B1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A.

6 ( )

B.

4

C.

3 D.

2

解析:DB1D在平面AC上的射影BD与AC垂直,根据三垂线定理可得。

17.如图,点P、Q、R、S分别在正方体的四条棱上,并且是所在棱的中点,则直线PQ与RS是异面直线的一个图是( )

D'PSC'A'B'RDC解析:C A,B选项中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而D选项中可见图:

AQB

18.如图,是一个无盖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图,A、B、C为其上的三个点,则在正方体盒子中,∠ABC等于 ( )

A.45° B.60° C.90° D.120°

AC

B解析:B 如图

★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原正方体中,有下列命题: 解析:D

DEMB①AB与CD所在直线垂直; ③AB与MN所在直线成60°角;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A.①③

B.①④

②CD与EF所在直线平行 ④MN与EF所在直线异面 C.②③

( )

D.③④

FNAC

19.线段OA,OB,OC不共面,AOB=BOC=COA=60,OA=1,OB=2,OC=3,则△ABC是

A.等边三角形

( )

B非等边的等腰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2

2

2

2

2

2

2

2

2

解析:B. 设 AC=x,AB=y,BC=z,由余弦定理知:x=1+3-3=7,y=1+2-2=3,z=2+3-6=7。 ∴ △ABC是不等边的等腰三角形,选(B).

20.若a,b,l是两两异面的直线,a与b所成的角是则的取值范围是

A.[

56,63,l与a、l与b所成的角都是,

( )

6,2

3,2] B.[] C.[

53,6] D.[]

解析:D

解 当l与异面直线a,b所成角的平分线平行或重合时,a取得最小值时,a取得最大值

26,当l与a、b的公垂线平行

,故选(D).

21.小明想利用树影测树高,他在某一时刻测得长为1m的 竹竿影长0.9m,但当他马上测树高时, 因树靠近一幢建 筑物,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上了墙如图所 示.他测得留在地面部分的影子长2.7m, 留在墙壁部分的 影高1.2m, 求树高的高度(太阳光线可看作为平行光线) _______. 4.2米

CDCE1.2CE10.9

解析:树高为AB,影长为BE,CD为树留在墙上的影高,BE=2.71.083.78米,树高AB=

10.9,CE=1.08米,树影长

BE=4.2米。

AD22.如图,正四面体

ABCD(空间四边形的长及两对角线的长都相等)

中,E,F分别是棱AD,BC的中点, 则

BCAE四条边

EBFCD

EF和AC所成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解析:设各棱长为2,则EF=2,取AB的中点为M,cosMFE23.OX,OY,OZ是空间交于同一点O的互相垂直的三条直 线,点P到这三条直线的距离分别为3,4,7,则OP长 为_______.

22.即4.

解析:在长方体OXAY—ZBPC中,OX、OY、OZ是相交的三条互相垂直的三条直线。又PZOZ,

222222

PYOY,PXOX,有 OX+OZ=49,OY=OX=9, OY+OZ=16, 得 OX2+OY2+OZ2=37,OP=37.

24.设直线a上有6个点,直线b上有9个点,则这15个点,能确定_____个不同的平面.

解析: 当直线a,b共面时,可确定一个平面; 当直线a,b异面时,直线a与b上9个点可确定9个不同平面,直线b与a上6个点可确定6个不同平面,所以一点可以确定15个不同的平面. 25. 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求证:EF和AD为异面直线. 解析:假设EF和AD在同一平面内,„(2分),则A,B,E,F;„„(4分)又A,EAB,∴AB,∴B,„„(6分)同理C„„(8分)故A,B,C,D,这与ABCD是空间四边形矛盾。∴EF和AD为异面直线.

26. 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H分别是AB,AD的中点,F,G分别是CB,CD的中点,若AC + BD = a ,ACBD =b,求EGFH.

解析: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4分)

BDFCGEH22A

1212EGFH=2(EFFG)=

2222(ACBD)22(a2b)

2

27.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CB=90º,

AC=b,BC=a,P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B⊥AB,点,AB⊥MC,求异面直MC与PB间的距离. 解析:作MN//AB交PB于点N.(2分)∵PB⊥AB,∴PB⊥MN。

APM是PA的中

MNB(4分)又

CAB⊥MC,∴MN⊥MC.(8分)MN即为异面直线MC与PB的公垂线段,(10分)其长度就是MC与PB之间的距离, 则得MN=

12AB=12ab.

2228. 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A1A=AB, E、F分别是BD1和AD中点.

(1)求异面直线CD1、EF所成的角; (2)证明EF是异面直线AD和BD1的公垂线.

(1)解析:∵在平行四边形BAD1C1中,E也是AC1的中点,∴EF//C1D,(2分)

∴两相交直线D1C与CD1所成的角即异面直线CD1与EF所成的角.(C14分)又 A1A=AB,长方体的侧面ABB1A1,CDD1C1都是正方形 ,∴D1CCD1

∴异面直线CD1、EF所成的角为90°.(7分) (2)证:设AB=AA1=a, ∵D1F=

a2D1B1A1ECFADB

AD42BF,∴EF⊥BD1.(9

分)

由平行四边形BAD1C1,知E也是AC1的中点,且点E是长方体ABCD—A1B1C1D1的对称中心,(12分)∴EA=ED,∴EF⊥AD,又EF⊥BD1,∴EF是异面直线BD1AD的公垂线.(14分)

C1D1与

B1A1ECFADB

29. ⊿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在⊿ABC所在平面点P,PB=PC=

72D

外有一E是

,PA=

32,延长BP至D,使BD=7,PBC的中点,求AE和CD所成角的大小和这两条直线离.

解析:分别连接PE和CD,可证PE//CD,(2分)则∠PEAAE和CD所成角.(4分)在Rt⊿PBE中,

间的距

CEAB即是

PB=

72,BE=1,∴PE=

3233494=1. 322。在⊿AEP中,AE=3,cosAEP23∴∠AEP=60º,即AE和CD所成角是60º.(7分)

∵AE⊥BC,PE⊥BC,PE//DC,∴CD⊥BC,∴CE为异面直线AE和CD的公垂线段,(12分)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14分)

30.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H,M,N分别是正方体的棱A1A,AB,BC,CC1,C1D1,D1A1的中点,试证:E,F,G,H,M,N六点共面.

解析:∵EN//MF,∴EN与MF 共面,(2分)又∵EF//MH,∴EF和MH共面.(4分)∵不共线的三点E,F,M确定一个平面,(6分)∴平面与重合,∴点H。(8分)同理点G.(10分)故E,F,G,H,M,N六点共面.

31.三个互不重合的平面把空间分成六个部份时,它们的交线有 D

解析:分类:1)当两个平面平行,第三个平面与它们相交时,有两条交线; 2)当三个平面交于一条

直线时,有一条交线,故选D

32.两两相交的四条直线确定平面的个数最多的是

A.4个

2( ) D.1条或2条

A.1条 B.2条 C.3条

C.6个

( ) D.8个

B.5个

解析:C 如四棱锥的四个侧面,C46个。

33..在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上分别取E、F、G、H四点如果EF与HG交于点M,则 ( )

A.M一定在直线AC上 B.M一定在直线BD上

C.M可能在AC上,也可能在BD上 D.M不在AC上,也不在BD上

解析:∵平面ABC∩平面ACD=AC,先证M∈平面ABC,M∈平面ACD,从而M∈AC

A

34. .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其截面是一个多边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最多是 . 解析:6条

35. 已知:a,b,abA,Pb,PQ//a. 求证:PQ..(12分)

本题主要考查用平面公理和推论证明共面问题的方法.

解析:∵PQ∥a,∴PQ与a确定一个平面,直线a,点P.

pb,b,p

又a与重合PQ

36. 已知△ABC三边所在直线分别与平面α交于P、Q、R三点,求证:P、Q、R三点共线。(12分) 本题主要考查用平面公理和推论证明共线问题的方法 解析:∵A、B、C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 ∴过A、B、C有一个平面 又ABP,且AB

点P既在内又在内,设l,则pl.

同理可证:Ql,Rl

P,Q,R三点共线.37. 已知:平面平面a,b,baA,c且c//a, 求证:b、c是异面直线

解析:反证法:若b与c不是异面直线,则b∥c或b与c相交

(1)若b//c.a//c,a//b这与abA矛盾(2)若b,c相交于B,则B,又abA,AAB,即b这与bA矛盾b,c是异面直线.

38. 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D=BC=2,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3,求AD与BC所成角的大小

(本题考查中位线法求异面二直线所成角)

解析:取BD中点M,连结EM、MF,则

EM//AD,且EM在MEF中,EFEMF12012AD1,MF//BC且MF3,由余弦定理得12BC1,EM2cosEMFMF2EF22EMMF113212

异面直线AD,BC所成角的大小为6039.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为棱AA1和BB1的中点,求异面直线CM与D1N所成角的正弦值.(14分)

(本题考查平移法,补形法等求异面二直线所成角)

解析:取DD1中点G,连结BG,MG,MB,GC得矩形MBCG,记MC∩BG=0 则BG和MC所成的角为异面直线CM与D1N所成的角.

MC2

MA2AC2(32a)(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a)BCacosBOC19sinBOC45959

而CM与D1N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

40. 如图,P是正角形ABC所在平面外一点,M、N分别是AB和PC的中点,且PA=PB=PC=AB=a。 (1)求证:MN是AB和PC的公垂线 (2)求异面二直线AB和PC之间的距离

解析:(1)连结AN,BN,∵△APC与△BPC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又N是PC的中点 ∴AN=BN

又∵M是AB的中点,∴MN⊥AB 同理可证MN⊥PC

又∵MN∩AB=M,MN∩PC=N ∴MN是AB和PC的公垂线。

(2)在等腰在角形ANB中,ANBN32a,ABa,MNAN2(12AB)222a

即异面二直线AB和PC之间的距离为

22a.

41空间有四个点,如果其中任意三个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经过其中三个点的平面 [ ] A.可能有3个,也可能有2个 B.可能有4个,也可能有3个 C.可能有3个,也可能有1个 D.可能有4个,也可能有1个

解析:分类,第一类,四点共面,则有一个平面,第二类,四点不共面,因为没有任何三点共线,则任何三点都确定一个平面,共有4个。. 42.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 ] ①三角形是平面图形 ②四边形是平面图形

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面图形 ④矩形一定是平面图形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命题①是正确的,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共线,所以这三点确定平面。

命题②是错误,因平面四边形中的一个顶点在平面的上、下方向稍作运动,就形成了空间四边形。命题③也是错误,它是上一个命题中比较特殊的四边形。

命题④是正确的,因为矩形必须是平行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则确定了一个平面。 43. 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一个点不在平面上,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公共点最多有____1个。 解析:如果有两个,则直线就在平面内,那么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这就与已知有一个点不在平面上矛盾,所以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公共点最多有一个。

44. 空间一条直线及不在这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如果连结这两点的直线与已知直线_______,则它们在同一平面内。答案:相交或平行

解析:根据推论2,推论3确定平面的条件。

45. 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圆,其中一定是平面图形的有________3个。

解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故可确定一个平面,三角形在这个平面内;圆上任取三点一定不在一条直线上,这三点即确定一个平面,也确定了这个圆所在的平面,所以圆是平面图形;而正六边形内接于圆,故正六边形也是平面图形;而四边形就不一定是平面图形了,它的四个顶点可以不在同一平面内。

46. 三条平行直线可以确定平面_________个。答案:1个或3个

解析:分类、一类三线共面,即确定一个平面,另一类三线不共面,每两条确定一个,可确定3个。 47. 画出满足下列条件的图形。 (1)α∩β=1,a (2)α∩β=a,b

α,b

β,a∩b=A

β,b∥a

解析:如图1-8-甲,1-8-乙

48.经过平面外两点A,B和平面垂直的平面有几个? 解析:一个或无数多个。

当A,B不垂直于平面时,只有一个。 当A,B垂直于平面时,有无数多个。

49. 设空间四边形ABCD,E、F、G、H分别是AC、BC、DB、DA的中点,若AB=122,CD=4 2,且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12 3,求AB和CD所成的角.

解析: 由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知,HG∥AB,HE∥CD,∴ ∠EHG就是异面直线AB和CD所成的角.

12∵ EFGH是平行四边形,HG= AB=62,

HE=

12 ,CD=23,

D∴ SEFGH=HG·HE·sin∠EHG=12123.

226 sin∠EHG,∴ 12 6sin∠EHG

HCG=

EFB∴ sin∠EHG=,故∠EHG=45°.

A∴ AB和CD所成的角为45°

注:本例两异面直线所成角在图中已给,只需指出即可。

22

50. 点A是BCD所在平面外一点,AD=BC,E、F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EF=和BC所成的角。(如图)

AD,求异面直线AD

A解析:设G是AC中点,连接DG、FG。因D、F分别是AB、点,故EG∥BC且EG=

12

CD中

BC,FG∥AD,且FG=

12AD,由异面直

EGBFCD线所所成由余

成角定义可知EG与FG所成锐角或直角为异面直线AD、BC角,即∠EGF为所求。由BC=AD知EG=GF=弦定理可得cos∠EGF=0,即∠EGF=90°。

12AD,又EF=AD,

注:本题的平移点是AC中点G,按定义过G分别作出了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然后在△EFG中求角。通常在出现线段中点时,常取另一线段中点,以构成中位线,既可用平行关系,又可用线段的倍半关系。

51.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DA=DB=AC,M、N分别为BC、AD的中点。 求:AM与CN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解析:(1)连接DM,过N作NE∥AM交DM于E,则∠CNE 为AM与CN所成的角。

∵N为AD的中点, NE∥AM省 ∴NE= 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 则NC= 在Rt△MEC中,CE2=ME2+CM2=

1231612AM且E为MD的中点。

34716·3214= =

且ME=

12MD=

34

+

∴cos∠CNE=

CN2NE2CE2(34)(234234)342716232CNNE,

又∵∠CNE ∈(0,

2)

23∴异面直线AM与C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注:1、本题的平移点是N,按定义作出了异面直线中一条的平行线,然后先在△CEN外计算CE、CN、EN长,再回到△CEN中求角。

2、作出的角可能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也可能是它的邻补角,在直观图中无法判定,只有通过解三角形后,根据这个角的余弦的正、负值来判定这个角是锐角(也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钝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邻补角)。最后作答时,这个角的余弦值必须为正。

52. .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BC、AD上的点,已知AB=4,CD=20,EF=7,

AFFDBEEC13。求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的角。

解析:在BD上取一点G,使得

BGGD13,连结EG、FG

C 在ΔBCD中,

EGCDBEBC14BEECBGGD,故EG//CD,并且

EBAFGD,

所以,EG=5;类似地,可证FG//AB,且

FGABDFAD34,

故FG=3,在ΔEFG中,利用余弦定理可得 cos∠

D1A1DOACBC1B1EFGE=

EG2GF2EF22EGGF35723522212,故∠FGE=120°。

另一方面,由前所得EG//CD,FG//AB,所以EG与FG所成的锐角等于AB与CD所成的角,于是AB与CD所成的角等于60°。

53.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A1=c,AB=a,AD=b,且a>b.求AC1与BD所成的角的余弦.

12解一:连AC,设AC∩BD=0,则O为AC中点,取C1C的中点F,连OF,则OF∥AC1且OF=所以∠FOB即为AC1与DB所成的角。在△FOB中,OB=BE=

12b2AC1,

212ab22,OF=

12abc22,

14c2,由余弦定理得

D1A1C1O1B1FCOAGDB1cos∠OB=4(ab)21422142(abc)(b2222214c)2=

ab22222

22)ababc222(ab)(abc解二:取AC1中点O1,B1B中点G.在△C1O1G中,∠C1O1G即AC1与DB所成的角。

解三:.延长CD到E,使ED=DC.则ABDE为平行四边形.AE∥BD,所以∠EAC1即为AC1与BD所成的角.连EC1,在△AEC1 中,AE=

ab,AC1=

22222abc,C1E=

22222224ac由余弦定理,得

ba2222222cos∠EAC1=

(ab)(abc)(4ac)2ab22abc222=<0

22)(ab)(abc所以∠EAC1为钝角.

ab2222222根据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AC1与BD所成的角的余弦为

(ab)(abc)54. 已知AO是平面的斜线,A是斜足,OB垂直,B为垂足,则 直线AB是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设AC是内的任一条解析:设AO与AB所成角为1,AB与AC所成角为2,角为,则有coscos1cos2。

A'直线,

OAO与AC所成

BC'在三棱锥S—ABC中,∠SAB=∠SAC= ∠ACB=90,AC2,BC1,2问)

AC3,SB29,求异面直线SC与AB所成角的大小。(略去了该题的

由SA⊥平面ABC知,AC为SC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设异面直线SC与AB所成角为, 则 coscosSCAcosBAC, 由AC2,BCAB3,SB29 得

SACB17,SA23,SC2

∴ cosSCA12 , cosBAC2,

17∴ cos1717, 即异面直线SC与AB所成角为 arccos1717。

55. 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

CA11CBC1CDBCD60,证明 C1CBD。

B1C1D1(略去了该题的2,3问)

BA解析: 设CH,则CH为CH1在平面ABCD内射影为1C在平面ABCDCD射影,

∴ cosC1CDcosC1CHcosDCH, ∴ cosC1CBcosC1CHcosBCH,

由题意 C1CDC1CB, ∴cosDCHcosBCH。 又 ∵DCH,BCH[0,)

∴DCHBCH, 从而CH为DCB的平分线, 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 ∴CHBD ∴C1C与BD所成角为90, 即C1CBD

56.. 在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BC,AD的中点, 求异面直线AE与CF所成角的大小。 解析: 连接BF、EF,易证AD⊥平面BFC, ∴ EF为AE在平面BFC内的射影, 设AE与CF所成角为,

A∴ coscosAEFcosCFE,

F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a,则AECFBF3BD2a ,

EC显然 EF⊥BC, ∴ EF22a ,

内的

∴ cosAEFEFAE63, cosAFEEFCF63,

∴ cos23, 即AE∴与CF所成角为 arccos23。

57. 三棱柱OABO1A1B1,平面OBB1O1⊥平面OAB,

O1OB60,AOB90,且OBOO12,OA3,求异面直线A1B与AO1所成角的大小,

(略去了该题的1问)

解析: 在平面BO1内作BCOO1于C ,连A1C,

A1O1B1由平面BOO1B1平面AOB,AOB90 知,

OCBAO⊥平面BOO1B1, ∴ AOBC, 又 AOOO1O, ∴ BC⊥平面AOO1A1, ∴ A1C为A1B在平面AOO1A1内的射影。

A设A1B与AO1所成角为,A1C与AO1所成角为2, 则coscosBA1Ccos2, 由题意易求得 BCA1CA1B3,A1C2,A1B7 ,

∴ cosBA1C27,

在矩形AOO1A1中易求得A1C与AO1所成角2的余弦值:cos217714,

∴ coscosBA1Ccos217,

即A1B与AO1所成角为 arccos。

58. 已知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为50,P为空间一定点,则过点P且与a,b所成的角均是30的直线有且只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解析: 过空间一点P作a'∥a,b'∥b,则由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知:a'与b'的交角为50,过P与a',b'成等角的直线与a,b亦成等角,设a',b'确定平面,a',b'交角的平分线为l,则过l且与垂直的平面(设为)内的任一直线l'与a',b'成等角(证明从略),由上述结论知:l'与a',b'所成角大于或等于l与a',b'所成角25,这样在内l的两侧与a',b'成30角的直线各有一条,共两条。在a',b'相交的另一个角130内,同样可以作过130角平分线且与垂直的平面,由上述结论知,内任一直线与a',b'所成角大于或等于65,所以内没有符合要求的直线,因此过P与a,

b成30的直线有且只有2条,故选(B)

59.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相交

C.异面 D.以上都有可能 解析:D

60. l1、l2是两条异面直线,直线m1、m2与l1、l2都相交,则m1、m2的位置关系是(A.异面或平行 B.相交 C.异面 D.相交或异面 解析:D

61. 在正方体ABCD-A’B’C’D’中,与棱AA’异面的直线共有几条 ( )

A.4 B.6 C.8 D.10 解析:A

62.在正方体ABCD-A’B’C’D’中12条棱中能组成异面直线的总对数是 ( )

A.48对 B.24对 C.12对 D.6对

) 解析:B

D'A'B'C'

DCAB棱AA’有4条与之异面,所以,所有棱能组成4×12=48对,但每一对都重复计算

一次,共有24对.

63.. 正方体ABCD-A’B’C’D’中,异面直线CD’和BC’所成的角的度数是( ) A.45° B.60° C.90° D.120°

D'C'B'A'DAC解析:B

∠AD’C=60°即为异面直线CD’和BC’所成的角的度数为60°

B 64.异面直线a、b,a⊥b,c与a成30°角,则c与b成角的范围是 ( )

A.

3,2 B.

6,2

23C.

6,23 D.

3,

c2c1b解Ab成角的最小值是60°

直线c在位置c2时,它与b成角的最大值为90°,直线c在c1位置时,它与

65..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的各边及对角线长都是1,点M在边AB上运动、点Q在边CD上运动,则P、Q的最短距离为( )

A .12 B.22 C.34 D.32 解析:B

当M,N分别为中点时。

因为AB, CD为异面直线,所以M, N的最短距离就是异面直线AB,CD的距离为最短。连接BN,AN则CD⊥BN,CD⊥AN且AN=BN,所以NM⊥AB。同理,连接CM,MD可得MN⊥CD。所以MN为AB,CD

2-BM24422的公垂线。因为AN=BN=所以在RT△BMN中,MN=求异面直线的距离通常利用定义来求,它包括两个步骤:先证一条线段同时与两异面直线相交垂直;再利用数量关系求解。在做综合题时往往大家只重视第二步,而忽略第一步。

3BN=3-1=266. 空间四边形ABCD中,AD=BC=2,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3,则AD,BC所成的角为( )

A.30° B.60° C.90° D.120°

cosEMF=12+12-32211=-12A解B注: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范围及求法,需注意的是,异面直线所不能是钝角,而利用平行关系构造可求解的三角形,可能是钝形,望大家注意。同时求角的大小是先证明再求解这一基本过67. 直线a是平面α的斜线,b在平α内,已知a与b成60°

BEMD考察异成的角角三角程。 的角,

FC且b与a在平α内的射影成45°角时,a与α所成的角是( )

aAA.45° B.60° C.90° D.135°

OCbB解A

A∈a,A在内的射影是C,则AC⊥于C,AB⊥b于B,则OB⊥平面ABCOB⊥BCOCOB∵cosAOC= cosAOB=cos60=OAOAOBOCcosBOC=cos45=∴cosAOC=OCOA=cosAOBcosBOC=cos60cos45=22∴AOC=45 68. m和n是分别在两个互相垂直的面α、β内的两条直线,α与β交于l,m和n与l既不垂直,

也不平行,那么m和n的位置关系是 A.可能垂直,但不可能平行 B.可能平行,但不可能垂直 C.可能垂直,也可能平行

D.既不可能垂直,也不可能平行

解析:这种结构的题目,常常这样处理,先假设某位置关系成立,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若无矛盾,且推理过程可逆,就肯定这个假设;若有矛盾,就否定这个假设。 设m//n,由于m在β外,n在β内, ∴m//β

而α过m与β交于l ∴m//l,这与已知矛盾, ∴m不平行n.

设m⊥n,在β内作直线α⊥l, ∵α⊥β, ∴a⊥α, ∴m⊥a.

又由于n和a共面且相交(若a//n 则n⊥l,与已知矛盾) ∴m⊥β,

∴m⊥l与已知矛盾, ∴m和n不能垂直. 综上所述,应选(D).

69. 如图,ABCD-A1B1C1D1是正方体,E、F分别是AD、DD1的中点,则面EFC1B和面BCC1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等于

解析:为了作出二面角E-BC1-C的平面角,需在一个面内取一点,过该点向另一个面引垂线(这是用

三垂线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关键步骤)。

从图形特点看,应当过E(或F)作面BCC1的垂线.

解析:过E作EH⊥BC,垂足为H. 过H作HG⊥BC1,垂足为G.连EG. ∵面ABCD⊥面BCC1,而EH⊥BC ∵EH⊥面BEC1,

EG是面BCC1的斜线,HG是斜线EG在面BCC1内的射影.

∵HG⊥BC1,

∴EG⊥BC1, ∴∠EGH是二面角E-BC1-C的平面角。 在Rt△BCC1中:sin∠C1BC= 在Rt△BHG中:sin∠C1BC= ∴HG= 而EH=1,

在Rt△EHG中:tg∠EGH= ∴∠EGH=arctg

=

(设底面边长为1).

故二面角E-BC1-C 等于arctg.

70. 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AC折起,使BD=.则三棱锥D-ABC的体积为

解析:设AC、BD交于O点,则BO⊥AC 且DO⊥AC,在折起后,这个垂直关系不变,因此∠BOD是二面角B-AC-D的平面角. 由于△DOB中三边长已知,所以可求出∠BOD: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为了求体积,应求出高,这个高实际上是△DOB中,OB边上的高DE,理由是:

∵DE⊥OB

∴DE⊥面ABC.

由cos∠DOB= ∴DE=

,知sin∠DOE=

应选(B)

71. 球面上有三个点A、B、C. A和B,A和C间的球面距离等于大圆周长的. B和C间的球面距离等于大圆周长的

.如果球的半径是R,那么球心到截面ABC的距离等于

解析:本题考查球面距离的概念及空间想像能力.

如图所示,圆O是球的大圆,且大圆所在平面与面ABC垂直,其中弦EF是过A、B、C的小圆的直径,弦心距OD就是球心O到截面ABC的距离,OE是球的半径,因此,欲求OD,需先求出截

面圆ABC的半径.

下一个图是过A、B、C的小圆.AB、AC、CB是每两点之间的直线段.它们的长度要分别在△AOB、△AOC、△COB中求得(O是球心).由于A、B间球面距离是大圆周长的

,所以∠AOB=

×2π=

同理∠AOC=,∠BOC=.

∴|AB|=R, |AC|=R, |BC|=.

222

在△ABC中,由于AB+AC=BC.

∴∠BAC=90°,BC是小圆ABC的直径.

∴|ED|=

从而|OD|=. 故应选B.

72. 如图,四棱锥P-ABCD中,ABCD是正方形,PA⊥底面ABCD,该图中,互相垂直的面有

A.4对 B.5对 C.6对 D.7对 答案(D)

解析: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方法,使得计数时不至于产生遗漏

73. ABCD是各条棱长都相等的三棱锥.M是△ABC的垂心,那么AB和DM所成的角等于______

解析:90°连CM交AB于N,连DN,易知N是AB中点,AB⊥CN,AB⊥DN. 74. 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证:MN⊥CD;

(2)若∠PDA=45°,求证MN⊥面PCD.(12分) 解析:

(1)取PD中点E,又N为PC中点,连NE,则NE//CD,NE12CD.又AM//CD,AM12CD,AM//NE,四边形AMNE为平行四边形MN//AEPA平面ABCDCDPACD面ABCDCD平面ADPCDADAE平面ADPCDAE.(注:或直接用三垂线定理

(2)当PDA45时,RtPA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AEPD,又MN//AE,MNPD,PDCDD

MN平面PCD.75. 设P、Q是单位正方体AC1的面AA1D1D、面A1B1C1D1的中心。 如图:(1)证明:PQ∥平面AA1B1B;

(2)求线段PQ的长。(12分)

,

(1)证法一:取AA1,A1B1的中点M,N,连结MN,NQ,MPMP//AD,MP12AD,NQ//A1D1,NQ12A1D1MP//ND且MPND四边形PQNM为平行四边形PQ//MNMN面AA1B1B,PQ面AA1B1BPQ//面AA1B1B证法二:连结AD1,AB1,在AB1D1中,显然P,Q分别是AD1,D1B的中点PQ//AB,且PQ12AB1PQ面AA1B1B,AB1面AA1B1BPQ//面AA1B1B(2)方法一:PQMN方法二:PQ12AB122A1Ma.2A1N222a

评注:本题提供了两种解法,方法一,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得到“线线平行”,从而证得“线面平行”;方法二,通过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底边平行得到“线线平行”,从而证得“线面平行”。本题证法较多。

76. 如图,已知l,EA于A,EB于B,a,aAB.

求证a∥l

解析:

EA,EBlEAl平面EABllEB又a,EA,aEA又aABa平面EABa//l.

77. .如图,ABCD为正方形,过A作线段SA⊥面ABCD,又过A作与SC垂直的平面交SB、

SC、SD于E、K、H,求证:E、H分别是点A在直线SB和SD上的射影。(12分) 解析:

SA平面ABCDSABCBC平面ABCD又ABBC,SAABA,BC平面SABBCAESC平面AHKESCAE又BCSCCAE平面SBCAESB,即E为A在SB上的射影.用理可证,H是点A在SD上的射影.

78.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G为CC1的中点,O为底面ABCD的中心。 解析:

BD平面A1ADA1ABDBDA1OACBDA1O面A1AO又A1OOGA1G22求证:A1O⊥平面GBD(14分)

A1AAO222a(222a)232a2

OCCG22(2a2322a)()a224222A1C1C1G2(2a)(2a22)94a2A1OOG2A1GA1OOG又BDOG0A1O平面GBD79. 如图,已知a、b是两条相互垂直的异面直线,其公垂线段AB的长为定值m,定长为n(n>m)

的线段PQ的两个端点分别在a、b上移动,M、N分别是AB、PQ的中点。 解析:

(1)求证:AB⊥MN;

(2)求证:MN的长是定值(14分)

(1)取PB中点H,连结HN,则HN//b又ABbABHN同理ABMHAB平面MNHAB平面MNHABMN(2)bABb平面PABbPB.ba2在RtPBQ中,BQ2PQPB2222nPB(1)PBm(2)2222在RtPBA中,PAPBAB(1),(2)两式相加PABQab,MHN90MNMH222nm22

(PA2)(2NH2BQ2)212nm(定值)2280. 已知:平面与平面相交于直线a,直线b与、都平行,求证:b∥a. 证明:在a上取点P,b和P确定平面设与交于a,与交于a ∵ b∥且b∥ ∴ b∥a且b∥a

∴ a与a重合,而a, a,实际上是a、a、a三线重合, ∴ a∥b.

81. 有三个几何事实(a,b表示直线,表示平面),① a∥b,② a∥,③ b∥.其中,a,b在面外.

用其中两个事实作为条件,另一个事实作为结论,可以构造几个命题?请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些命题,并判断真伪.正确的给出证明,错误的举出反例. 解析:Ⅰ: a∥b a∥ b∥ b在外 Ⅱ:a∥b

b∥ a∥ a在外

Ⅰ、Ⅱ是同一个命题:两条平行直线都在一个平面外,若其中一条与平面平行,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平行.

证明:过a作平面与交于a ∵ a∥ ∵ a∥a 而a∥b

∴ b∥a且b在外,a在内 ∴ b∥. Ⅲ:a∥

a∥b b∥

命题: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这是错的,如右图

82. 两个平面同时垂直于一条直线,则两个平面平行. 已知:、是两个平面,直线l⊥,l⊥,垂足分别为A、B. 求证:∥思路1:根据判定定理证.

l证法1:过l作平面,

γ Aδ E∩=AC,∩=BD,

过l作平面,

 CB DF∩=AE,∩=BF,

l⊥l⊥AC

l⊥l⊥BD AC∥BDAC∥, l、AC、BD共面

同理AE∥,AC∩AE≠,AC,AE,故∥. 思路2:根据面面平行的定义,用反证法.

证法2:设、有公共点P 则l与P确定平面, 且∩=AP,∩=BP. l⊥l⊥AP l⊥l⊥BP

l、AP、BP共面,于是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两条直线AP、BP都与l垂直,这是不可能的. 故、不能有公共点,∴ ∥.

83. 已知:a、b是异面直线,a平面,b平面,a∥,b∥. 求证:∥.

证法1:在a上任取点P, 显然P∈b. 于是b和点P确定平面. 且与有公共点P ∴ ∩=b′ 且b′和a交于P, ∵ b∥, ∴ b∥b′ ∴ b′∥ 而a∥

这样内相交直线a和b′都平行于 ∴ ∥.

证法2:设AB是a、b的公垂线段, 过AB和b作平面,

b′

∩=b′,

过AB和a作平面,

∩=a′.

a∥a∥a′ b∥b∥b′

∴AB⊥aAB⊥a′,AB⊥bAB⊥b′ 于是AB⊥且AB⊥,∴ ∥.

84. 已知a、b、c是三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r是三个不重合的平面,下面六个命题: ①a∥c,b∥ca∥b; ②a∥r,b∥ra∥b; ③α∥c,β∥cα∥β; ④α∥r,β∥rα∥β; ⑤a∥c,α∥ca∥α; ⑥a∥r,α∥ra∥α.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 ①④ (C) ①②③

(B) ①④⑤ (D) ①⑤⑥

( )

解析:由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可知命题①正确;若两条不重合的直线同平行于一个平面,它们可能平行,也可能异面还可能相交,因此命题②错误;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命题③错误;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不重合的平面一定平行,命题④正确;若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分别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或同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或平行,或直线在该平面内,因此命题⑤、⑥都是错的,答案选A.

85. 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M、N分别是A1B1,AB的中点,P点在线段B1C上,则NP与平面AMC1的位置关系是 ( )

(A) 垂直 (B) 平行

(C) 相交但不垂直 (D) 要依P点的位置而定

P

解析:由题设知B1M∥AN且B1M=AN, 四边形ANB1M是平行四边形, 故B1N∥AM,B1N∥AMC1平面.

又C1M∥CN,得CN∥平面AMC1,则平面B1NC∥AMC1,NP平面B1NC, ∴ NP∥平面AMC1. 答案选B.

86.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棱长为a. (1) 求证:平面A1BD∥平面B1D1C; (2) 求平面A1BD和平面B1D1C的距离. 证明:(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 BB1平行且等于DD1,

∴ 四边形BB1D1D是平行四边形, ∴ BD∥B1D1, ∴ BD∥平面B1D1C. 同理 A1B∥平面B1D1C, 又A1B∩BD=B,

∴ 平面A1BD∥平面B1D1C

解:(2) 连AC1交平面A1BD于M,交平面B1D1C于N. AC是AC1在平面AC上的射影,又AC⊥BD, ∴ AC1⊥BD, 同理可证,AC1⊥A1B,

∴ AC1⊥平面A1BD,即MN⊥平面A1BD, 同理可证MN⊥平面B1D1C.

∴ MN的长是平面A1BD到平面B1D1C的距离,

设AC、BD交于E,则平面A1BD与平面A1C交于直线A1E.

∵ M∈平面A1BD,M∈AC1平面A1C, ∴ M∈A1E. 同理N∈CF.

在矩形AA1C1C中,见图9-21(2),由平面几何知识得

MN13AC1,

∴ MN33a.

评述:当空间图形较为复杂时,可以分解图形,把其中的平面图形折出分析,利于清楚地观察出平面上各种线面的位置关系.证明面面平行,主要是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出两条与另一个平面平行的相交直线,或者使用反证法.

87. 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底面边长为8,对角线B1C=10,D为AC的中点. (1) 求证AB1∥平面C1BD;

(2) 求直线AB1到平面C1BD的距离. 证明:(1) 设B1C∩BC1=O. 连DO,则O是B1C的中点.

在△ACB1中,D是AC中点,O是B1C中点. ∴ DO∥AB1,

又DO平面C1BD,AB1平面C1BD, ∴ AB1∥平面C1BD.

解:(2) 由于三棱柱ABC-A1B1C1是正三棱柱,D是AC中点, ∴ BD⊥AC,且BD⊥CC1, ∴ BD⊥平面AC1,

平面C1BD⊥平面AC1,C1D是交线. 在平面AC1内作AH⊥C1D,垂足是H, ∴ AH⊥平面C1BD,

又AB1∥平面C1BD,故AH的长是直线AB1到平面C1BD的距离. 由BC=8,B1C=10,得CC1=6, 在Rt△C1DC中,DC=4,CC1=6, sinC1DC64622313

在Rt△DAH中,∠ADH=∠C1DC

121313∴ AHADsinC1DC.

即AB1到平面C1BD的距离是

121313.

评述:证明线面平行的关键是在平面内找出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如本题的DO.本题的第(2)问,实质上进行了“平移变换”,利用AB1∥平面C1BD,把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变换为求点A到平面的距离.

88. 已知:直线a∥平面.求证:经过a和平面平行的平面有且仅有一个.

证:过a作平面与交于a,在内作直线b与a相交,在a上任取一点P,在b和P确定的平面内,过P作b∥b.b在外,b在内, ∴ b∥ 而a∥

∴ a,b确定的平面过a且平行于. ∵ 过a,b的平面只有一个,

∴ 过a平行于平面的平面也只有一个

89. 已知平面、、、.其中∩=l,∩=a,∩=a,a∥a,∩=b,∩=b,b∥b

上述条件能否保证有∥?若能,给出证明,若个反例,并添加适当的条件,保证有∥. 不足以保证∥. 如右图.

b'ba'l不能给出一

a如果添加条件a与b是相交直线,那么∥. 证明如下: a∥aa∥ b∥bb∥

∵ a,b是内两条相交直线, ∴ ∥.

90. 三个平面两两相交得三条直线,求证:这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或两两平行. 已知:平面α∩平面β=a,平面β∩平面γ=b,平面γ∩平面α=c. 求证:a、b、c相交于同一点,或a∥b∥c. 证明:∵α∩β=a,β∩γ=b ∴a、bβ ∴a、b相交或a∥b.

(1)a、b相交时,不妨设a∩b=P,即P∈a,P∈b 而a、bβ,aα

∴P∈β,P∈α,故P为α和β的公共点 又∵α∩γ=c 由公理2知P∈c

∴a、b、c都经过点P,即a、b、c三线共点. (2)当a∥b时

∵α∩γ=c且aα,aγ ∴a∥c且a∥b ∴a∥b∥c

故a、b、c两两平行.

由此可知a、b、c相交于一点或两两平行.

说明:此结论常常作为定理使用,在判断问题中经常被使用.

91.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在AB1上,F在BD上,且B1E=BF. 求证:EF∥平面BB1C1C.

证法一:连AF延长交BC于M,连结B1M. ∵AD∥BC ∴△AFD∽△MFB ∴

AFDFFMBF

又∵BD=B1A,B1E=BF ∴DF=AE ∴

AFFMAEB1E

∴EF∥B1M,B1M平面BB1C1C ∴EF∥平面BB1C1C.

证法二:作FH∥AD交AB于H,连结HE ∵AD∥BC

∴FH∥BC,BCBB1C1C ∴FH∥平面BB1C1C 由FH∥AD可得

BFBHBDBA

又BF=B1E,BD=AB1 ∴

B1EBHAB1BA

∴EH∥B1B,B1B平面BB1C1C ∴EH∥平面BB1C1C,

EH∩FH=H

∴平面FHE∥平面BB1C1C

EF平面FHE

∴EF∥平面BB1C1C

说明:证法一用了证线面平行,先证线线平行.证法二则是证线面平行,先证面面平行,然后说明直线在其中一个平面内.

92. 已知:平面α∥平面β,线段AB分别交α、β于点M、N;线段AD分别交α、β于点C、D;线段BF分别交α、β于点F、E,且AM=m,BN=n,MN=p,△FMC面积=(m+p)(n+p),求:END的面积. 解析:如图,面AND分别交α、β于MC,ND,因为α∥β, 故MC∥ND,同理MF∥NE,得 ∠FMC=∠END,

∴ND∶MC=(m+p):m和EN∶FM=n∶(n+p)

1S△END∶S△FMC=212ENNDsinEND

FMMCsinFMC得S△END=

ENFMNDMC×S△FMC

nm=

nnpmpm·(m+p)(n+p)=(m+p)2

∴△END的面积为

nm(m+p)2平方单位.

在B1C93.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N在BD上,点M上,并且CM=DN. 求证:MN∥平面AA1B1B.

解析:本题是把证“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即在ABB1A1内找一条直线与MN平行,除上面的证法外,还可以连长交直线BA于点P,连B1P,就是所找直线,然后再设法证B1P.

平面CN并延明MN∥

分析二:要证“线面平行”也可转化为证“面面平行”,因此,本题也可设法过MN作一个平面,使此平面与平面ABB1A1平行,从而证得MN∥平面ABB1A1.

94. 已知E,F分别是正方形ABCD边AD,AB的中点,EF交AC于M,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

(1)求证:EF⊥平面GMC.

(2)若AB=4,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解析:第1小题,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常用的方法是判定定理;第2小题,如果用定义来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因为体现距离的垂线段无法直观地画出,因此,常常将这样的问题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解:

(1)连结BD交AC于O,

∵E,F是正方形ABCD边AD,AB的中点,AC⊥BD, ∴EF⊥AC.

∵AC∩GC=C, ∴EF⊥平面GMC.

(2)可证BD∥平面EFG,由例题2,正方形中心O到平面EFG

95. 已知:ABCD是矩形,SA⊥平面ABCD,E是SC上一点.

求证:BE不可能垂直于平面SCD. 解析:用到反证法,假设BE⊥平面SCD,

∵ AB∥CD;∴AB⊥BE.

∴ AB⊥SB,这与Rt△SAB中∠SBA为锐角矛盾. ∴ BE不可能垂直于平面SCD.

96. 已知PA,PB,PC与平面α所成的角分别为60°,45°,30°,PO⊥平面α,O为垂足,又斜足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BC=10cm,求PO的长.

解析:

97. 已知:如图,AS⊥平面SBC,SO⊥平面ABC于O,

求证:AO⊥BC.

解析:连结AO,证明BC⊥平面ASO.

98. 已知ABCD是矩形,SA⊥平面ABCD,M、N分别是SC、求证:MN⊥AB.

解析:连结MB、MA,证明MB=MA.

99. 已知:如图,平面∩平面=直线l,A∈ ,AB⊥,B∈,BC⊥,C∈,求证:AC⊥l. 证明:∵ AB⊥,l ∴ l⊥AB ∵ BC⊥,l ∴ l⊥BC ∵ AB∩BC=B ∴ l⊥平面ABC ∵ AC平面ABC ∴ l⊥AC

100. 已知:如图,P是∠BAC所在平面外一点,PD⊥AB,D为垂足,PE⊥AC,E为垂足,在平面BAC内过D作DF⊥AB,过E作EF⊥AC,使得EF∩DF=F.连结PF,求证:PF⊥平面BAC. 证明:∵PD⊥AB,DF⊥AB,PDDF=D ∴AB⊥平面PDF ∵PF平面PDF ∴ AB⊥PF 同理,AC⊥PF

∵ PF⊥AB,PF⊥AC,BAAC=A ∴ PF⊥平面BAC

AB的中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