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Vol.31,No.3
May2001
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
张家成
(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其他任何宗教一样,其宗旨是追求出世解脱,是与人文精神相对立的。
然而佛教自传入中国内地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及中国社会生活相结合,逐渐中国化。而中国化的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其鲜明的入世精神。通过辨析“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这两个概念,通过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与印度原始佛教,传统佛教与中国儒、道文化的异同比较,从佛性与人性、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可发现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佛教有既出世又入世的思想性格,这将为当代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佛教;禅宗;入世与出世;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B948;B82-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2001)03-0045-07
ABriefCommentonChineseBuddhismandtheSpiritofHumanismZHANGJia2cheng(DepartmentofPhilosophy,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Abstract:Likeanyotherreligions,ThetenetofBuddhismwhichisoneofthebigthreereligionsintheworldisinpursuitofstand2
ingalooffromworldlyaffairs,andisoppositetohumanism.ButwhenitwasimportedintoChinaandcombinedwithChinesevulgarcultureofConfucianism,Taoismandsociallife,itgraduallygotChino2nationalization.TheimportantcharacterofChineseBuddhismisitsvividagreementwithworldlyaffairs.Thispaperfirstanalyzedthetwoconceptsof“ChineseBuddhism”and“thespiritofhuman2ism”,comparingChineseBuddhismwiththeoriginalBuddhism,BuddhismwithChinesevulgarcultureofConfucianism,Taoism;thenexpatiatedonthecloserelationbetween“ChineseBuddhism”and“thespiritofhumanism”intheaspectofthenatureofBuddhismandhumannature、standingalooffromworldlyaffairsandagreementwithworldlyaffairs,idealityandreality,inordertoclarifytheideal2isticcharacterofChineseBuddhism,andthustoprovidetheusefulrevelationforthemodernizationofthepresentChineseBuddhism.
Keywords:ChineseBuddhism;Zen;agreementwithworldlyaffairsandstandingalooffromworldlyaffairs;thespiritofhumanism
在正式论述“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这一主题之前,有必要对“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这两个
概念略作说明。在学术界,虽然对“人文精神”这一概念的内涵有着不同的意见和争论,但对于“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当是一致的: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人文”所指应是关怀人(类)、关注社会、关乎人性的,是与神鬼、上帝等超越性的存在相对立的。这一点在中国文化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佛教”这一概念是指“中国的”或曰“中国化的”佛教,它有别于“在中国的”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与其他任何一种宗教一样,是追求出世解脱的,一般认为应是与“人文”对立的。但佛教自传入中国内地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及中国社会生活相结合,逐渐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各宗,从而中国化。中国化的佛教,尤其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其鲜明的入世精神。由此使得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达到了沟通。本文即通过中国佛教(特别是中国禅宗)与印度佛教、传统佛教与中国本土固有的儒道思想的异同的比较,从佛教哲学的角度对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的密切联系作一简略的阐述。
[收稿日期]2000-06-30
[作者简介]张家成(1965-),男,安徽宁国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及宗教方面的研究。
4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第3期张家成: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47
48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第3期张家成: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49
50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第3期张家成: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51
中国佛教以为“,涅”作为成佛的精神境界不离现实人生,而佛所住的世界也是如此。作为佛教所向往的社会理想,佛所住之处称为“佛国”或曰“净土”“、净刹”“、净界”,而与世俗众生居住的所谓“秽土”“、欲界”相对。佛教经典所描述的“佛国净土”很多,有弥陀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弥勒净土、药师净土(东方净琉璃世界)、莲花藏世界以及唯心净土等等。其中尤以属于彼岸世界的弥陀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最为有名,宋元以来它在中国民间的影响也很大。然而,应当说,秽界、欲界与净土相对立,净土属于超越现实、远在西方的彼岸世界的思想,它并非中国佛学的主流。就佛教教义而言,此岸与彼岸并不矛盾。如《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只要内心清静,此岸(秽土)就是净土。《华严经・世界成就品》云“:染污众生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转变;修广大福众生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也认为只要众生修广大福,也可转变为净土。“心净土净”,这一思想经中国佛教徒的充分发挥,演变为中国禅宗的“即心即佛”,从而否认了在现实之外另有佛国净土之说。而“唯心净土”这一观念亦遂演绎为“禅净合一”的思潮,并成为宋元以后中国佛学思潮的主流。到了近现代,释太虚依佛教的上述教义,正式提出了“人生佛教”的思想。他在《人生佛教》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建设人间佛教的方法、步骤和目标:在个人由奉行五戒十善始,渐而四摄六度,信解行证而成佛果;同时,以个人人格影响社会“要去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合力净化社会,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而在当代中国,赵朴初居士提倡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亦已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成为中国佛教未来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与深具人文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洽或相冲突,已深深打上“人文”之烙印,从而具有了人文之特色。当然,我们不能说中国化的佛教已转变为入世的宗教,但建立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显然已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时代对中国佛教的要求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明显特征是走向社会,走进人生。在此仍需强调的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与人文思想毕竟有别:人文之于佛教,仅为“方便”、“善巧”,非为究竟。因此,如何在实现佛教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身的神圣性、超越性,乃是当代中国佛教不可回避的又一重大历史课题。
[参 考 文 献]
[1](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二)[A].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之第二册)[C].北京:中华书局,
1983.153.
[2]释印顺.大乘三系判教[A].黄夏年.印顺集[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9-33.[3]赖永海.佛学与儒学(第三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30-43.[4]鲁迅.吃教[A].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0.
[5](唐)慧能.六祖坛经(曹溪原本)・般若品第二[A].不慧.白话佛经[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5,43-44.[6](梁)慧皎.高僧传(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2.178.
[7](宋)克勤.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上)[A].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之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
1983.429.
[8](宋)契嵩.寂子解.镡津文集(卷八)[A].(日)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二)[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本,1990.686.
[9](宋)契嵩.上皇帝书[A].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之第一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3.30.[10](印)龙树.中论・观涅
品[A].(日)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1990.36.
[11](宋)颐藏主.古尊宿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15,54.
[责任编辑 徐 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