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家谱》 一、关于“家谱”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
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
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
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
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二、历史上家谱的内容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
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
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1、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
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2、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
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3、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
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4、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
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5、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
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6、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
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7、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
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8、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
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9、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
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10、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
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11、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
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
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三、现当代家谱内容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历史的书,一般来说,很多家族都有自
己的家谱,只是这些家谱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
历史上,孔子的家谱是最全的,他的后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能
倒推到孔子,这完全得益于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除此之外的家谱,能倒推到元末明初的就很不错,再往前的就不一定有说服力了。
作为一个完整的家谱,在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
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
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
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
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图片、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
个世系表。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
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
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我曾看过几本家谱,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
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四、如果写家谱
有了上面家谱的格式,下面就是如何写了,很多人都想写,
但感觉自己对家族一无所知,所以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到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家谱最多的图书馆)看看,80%的都是从某个时期开始记录的,真正能倒推上千年的几乎没有。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现在不写,你的孙子还知道你的存在,你的曾孙、玄孙恐怕就很难说了。
因此,对于家谱,如果你想写,马上要做的就是:Just do it。 决定了做,就是怎么做了,说着简单,实际做起来却不容易。
一般来说,首先是赶快问你的爷爷或爸爸,一般来说,每个人一生都知道自己爷爷、爸爸、儿子、孙子这几代,而你的爷爷自然能帮你把祖先提高两代。1949年建国新,真正在城市里长大的并不多,所以到你的故乡里找找,是第二步要做的事。通常如果能到找本族人,或祖坟,通过墓碑碑文也能查到一些资料。
如前所述,编族谱最忌讳的就是乱写祖先,乱写祖先既没什
么意义,也会使后人信以为真。我认为努力去找自己祖先是谁,还不如把现代的优秀的人好好写写,让后人知道自己。当然写现在人是很
难的,众口难调,不管怎么写,通常总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
家谱格式
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档案研究传统,春秋时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大量采用当时公卿贵族如鲁国三孙、晋国六卿等家族的家谱档案资料,成为家谱档案利用研究的篙矢。汉代司马迁编撰《史记》,更是大量采用家谱档案,使家谱档案利用研究正式起步。晋代贾弼撰《姓氏簿状》,这是第一本家谱档案研究专著,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趋于成熟。南北朝王僧儒继承发挥贾弼研究成果,编撰《十八州谱》,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达到鼎盛。唐太宗、武则天撰《姓氏录》、《氏族志》,林宝撰《元和姓纂》,家谱档案研究虽在发展,但水平没有太大突破。宋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收录百余部家谱,延续了家谱档案研究的传统。明清时代,虽然私家编撰家谱风气很盛,但家谱档案研究已经接近尾声。
“五四”运动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利用开发家谱档案,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呼声,著名学者潘光旦、杨殿询适应时代要求,对家谱档案经过科学推理分析,发表大量有关家谱档案研究著作、论文,初步完成家谱档案研究从古典到现代、从手工到科学的转变。可惜此后家谱档案研究陷于停顿,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稀少,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作为现代档案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
根据家谱自身状况和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完整系统整理,可以发现家谱档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生死。家谱档案中最首要、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详细记录本家族男性成员的出生、死亡的时间、地点、状况,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本家族人口发展繁衍变化状况。
二、血缘。家谱档案详细勾画了本家族男性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构成一幅完整复杂的男性中心、直系血亲关系网络。
三、婚姻。家谱档案还描绘了本家族男性成员的婚姻关系网络,每个男性家庭成员妻、妾的姓氏、年龄、家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记载内容。
四、籍贯。家谱档案对本家族的祖籍、原籍、现籍都有详细记录,这些记录综合反映出该家族长时期迁徙移居的漫长过程。
五、事迹。撰制家谱档案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本家族成员树碑立传,在家谱档案中记载本家族成员的主要经历,取得的身份、地位、成就等,理所当然。
六、规则。家谱档案大多附载了本家族的清规、戒律、训示,这些清规、戒律、训示的思想内涵,不外是告诫后代要忠君报国、光宗耀祖、弃恶扬善等,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七、文献。家谱档案中附录了大量的家族文献,如家族成员创作的著作、文章、图画、书法等,家族成员获得的旨意、封赠、官诰等,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不可多得。
家谱档案作为一个特殊的专门档案种类,与其它档案种类相比,它所蕴含的信息资源自有其固有的特性。
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隐秘性。家谱档案的形成、保管、利用都是由本家族、甚至本家族中特定的人物负责的,往往秘不示人,外人不能接近,这就决定了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强烈的私有性、隐秘性,更需要开发利用,使其变成公共资源,为社会服务。
二、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长久性。家谱档案本身和它的信息资源都是在长达数百年或数千年间形成的,信息涵盖时间跨度较长,可供长期开发利用。
三、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原始性。家谱档案的内容是记载者或保管者的亲自经历,是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后天雕琢加工,朴素无化,其信息资源经过加工,便可成为精美玉雕。
四、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稳定性。家谱档案的内容、形式长期以来都已形成固定格式,变化极少,其信息资源比较稳定,有规律可循,开发利用较简易。当然,勿庸讳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也存在某种缺陷、不足,有的宣传反动血统论,有的鼓吹个人英雄观,还有的散布封建迷信说,这些都是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中的糟粕,应当予以废弃.
家 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
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家谱种类与沿革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 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 结绳家谱:中国古代在文字产生以前,曾经历结绳记事时代。东北鄂伦春人,到17、18世纪,还在马鬃绳上打结记事,通过打过多少结,知道本家族有几代人,五个结表示五代,十个结十代,他们将这种表示世代的绳结,挂在房子木樑正中,非常崇拜。东北地区锡伯族,到20世纪初,仍保留结绳记载一家人辈数、人数、男女数的习惯,生一个儿子,在绳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儿,则系一根红布条。 口述家谱:比结绳更为原始的一种家谱形式。我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都保存口传家谱的习惯,他们采取父子连名的形式,即父亲名字之后的一二个字,是儿子名字的前一二个字。一般家族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祖先世系,最多的能背出90多代。 甲骨家谱: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其中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儿氏”甲骨,上面记载一个家族十一代十四个人的名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甲骨家谱,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家谱。 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即金文家谱。在出土商代末年的青铜器中,就有几件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在出土的周代两件青铜器中,有380字铭文,记载了一个家族七代世系和事迹。 石碑家谱: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家谱。所谓“刻谱于石,以垂永久”。早在汉代,这种家谱形式较为盛行。如汉代的孙叔敖碑。民国初年,广西南丹县壕塘村竖“莫姓哨目族谱”,共412字,不仅记载莫姓家族世系,而且记载了家族源流。较之甲骨、青铜家谱,石碑家谱要成熟得多。 书本家谱:即是
书写、印刷在纸上的家谱,又分古籍和铅印家谱。这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谱,数量在5万种左右。 此外,尚有塔谱、布谱等。 三千多年来,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历了不断丰富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家谱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已具备了家谱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汉代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已出现谱牒之名。尤在南北朝,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唐代:家谱发展,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计293姓,1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来显赫的家族,列为三等。武则天掌权时,又组织人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再次打击旧有的士族势力。 宋代:转折时期。家谱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家谱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明、清以及民国时代:家谱普及,私修家谱蔚然成风。清代康熙、雍正号召修家谱。家谱普及,尤浙、苏、皖、赣、湘等地,家家修、族族修,有的续修二十余次(一般30年一修)。少数民族也仿效修谱。修谱成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 近50年:续修新谱。尤在海峡两岸,台湾、福建等省较为突出,各省市均有。台湾近50年来,新修家谱约有六七千种。台湾2200余万人,绝大多数来自大陆,近50年遭人为隔离,他们以修谱表达心向大陆回归祖国的心愿。福建新谱有数千种,其它省也有。福建修谱不少是海峡两岸同一家族共同编修的。大陆修新谱已尝试用新的观点、资料、体例、方法来续修。这是群众中自发兴起的修谱活动。如何看?从主流来看,应予肯定:有利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当然也有个
别少数利用修谱敛财,乃至复活和增强封建的家族势力,则要注意与警惕。 二、家谱内容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 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
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迹,本族人撰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三、家谱的价值与弊端 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可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家谱的体例
尽管中国家谱是“人自为书,家自为说”,但它还是有体例可循的。所谓家谱体例,简而言之,就是家谱的编写格式;具体地说,就是指谱书表现自身内容特有的、不同于其他著作的体制形式,主要包括体裁、格局结构和文字表现形式等。家谱的体例和内容有密切联系,从而又与编纂宗旨、指导思想、谱书特点等有密切关系,受其制约。家谱体例是家谱有机整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现家谱基本面貌、体现家谱风格特征的体制形式。
一、家谱体例的演变
家谱的体例,是家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完善起来的。 先秦时期,中国家谱处于始创阶段,其时家谱的体例都非常简单,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后,简单地叙述宗族人名,交待人物的世系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曾经指出,先秦家谱体例的基本特征是“独记世谥,其辞略”。
如我们多次提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就是
典型之例。该家谱共十三行,每行一句,行间无直线。这份家谱的体例特征是按父子、兄弟先后排列儿氏家族的十一代十四个人名。商代甲骨家谱体例如此,周代的谱牒著作《世本》的体例也大体如此。例如《世本》记载周先公世系的体例是这样的:
后稷生不窑为昭,不窑生鞠陶为穆,鞠陶生公刘为昭,公刘生庆节为穆……
这与儿氏家谱的体例结构基本一样,只是在叙述方式上,将儿氏家谱以父子、兄弟为次序换成以昭穆为次序。
汉代,中国家谱进入发展时期,家谱的体例也有新的发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记事范围有所扩大。汉代家谱不仅记世谥(即人名),而且记得姓的起源,不仅记字号,而且有官位者还记其官位,这样就打破了先秦家谱“独记世谥”的局限而有新的发展。第二,在表现形式上,汉代家谱邑有三种形式。据陈直先生研究,这三种形式分别是:一为横格制,分代分格顺序写;二为以姓为单位,先叙得姓的起源,再叙世系及官位,三为一贯连叙。这种家谱体例,比先秦家谱体例完整得多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体例又有新的发展。这也同样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婚姻集团的综合家谱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豪门士族在政治与婚姻上享有极大的特权。此时家谱的纂修宗旨是用以选官和婚姻。为适应这种修谱宗旨的需要,以一个宗族为中心,同时记载婚姻集团的世系人名、官位的综合家谱就盛行起来,这样,家谱的记事范围又有了进一步扩展。第二,在书写形式上,一般是分行写,也有的是连行写,每一代低空一格。
此时家谱总的体例特征是,纵向世系记载较略(只记祖、父、本人及子女四代),横向亲戚名位记载详(追叙每位姻亲祖、父、子三代),因此,家谱记事范围就极广。从这份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体例至少有五项组成部分:宗族世系、姻亲世系、墓地、官位、承嗣。
唐代的家谱大都因战火而损毁。其家谱体例特征不得其详。陈直先生根据林宝的《元和姓纂》及欧阳修《新唐书》宗室表、宰相世系表推测,认为此时家谱形式可分为两种:一为以姓为单位鱼贯连写,
一为分代分格顺写。
【图片说明: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天水赵氏世系表】 宋代是我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家谱体例发展到此时已基本定型。我们知道,北宋时,政府已罢谱局,每个宗族都可自行修谱,政府不加干涉。所以许多文入学士对修谱活动都热情很高,他们不仅亲自参与修谱活动,而且亲自创制谱例,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肇、苏洵等。其中尤以欧阳修和苏洵影响最为深远,他们所创立的谱例,并称为“欧苏谱例”。后世修谱“动引欧、苏谱例”,因而成为私谱体例之圭臬。
欧、苏谱例,重在图表之创新,都是五世则迁的小宗谱法。每图只谱五世,五世以后,格尽另起。在形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图五栏;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只列五世。其实,都是《史记·三代世表》演化而成的。再具体地说,欧体五世一图,自上而下为五代世系次第,即依次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祢(父);自右而左为同辈兄弟长幼,即由大到小排列五世排满一图后,则另起一图,但第五世必须同见于第一图的末一栏和第二图的第一栏,两图共列九世。第三图由第
九世到十三世构成,余此类推。
【图片说明:欧式谱例】
【图片说明:苏氏谱例】
苏体原则同此,但条件更严,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说:“其五世则迁之原则,初与欧阳氏无殊。顾其方法中有不易履行亦不甚可通之二端。一曰人自为谱,世须易谱:既拘执高曾祖祢之称谓,而高以上必迁,则凡易一世,谱须重作,迁者一世,而易称谓者四世,其手续之繁复,非常人所能堪。二曰非嫡长不能作谱;大凡贤子孙始作谱,而嫡长未必贤,贤者不必为嫡长”。因此,相比而言,欧体影响更大,人们对欧体更为信奉。如颖川堂《义门陈氏族谱·凡例》说:“谱之法欧苏尚矣,但苏则散见而难稽,欧则合收而易考,自上而下直书相承见高曾祖考儿孙,由右而左横书相属见伯叔昆季,自一世至数十世,虽有亲疏远迩之不同,而昭继以穆,穆继以昭,罔不丝联绳贯,井然不紊,秩然有条,一本欧家之法也”。
欧苏谱例由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内容构成。书写原则是,只书男与嫡妻,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
元代,家谱体例沿着欧苏谱例发展。正如元人许有人所说:“宋欧阳公因采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百世不易之法也”。元人胡助也说:“昔欧阳公、苏老泉皆尝作族谱,后学之所师法,若苏子之言,尤感于人心,可不绎其意乎”?可见元人仍然是以欧苏谱例作为修谱的依据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前进,元人修谱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借鉴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元人家谱体例的发展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在谱法上,元人已不囿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制,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的现象;谱图也突破了五世一图的局限,出现了以大宗谱法作的大谱图。前者可以浙江东阳《黄氏族谱图》为例。该谱图“不以亲疏为间而有所或遗者,恐诸房子孙不必人能有其图谱,而于所亲各致其详也。精者思补其所未备,而无厌其伤于繁哉”?后者可以浙江黄岩《童氏族谱》为例。该谱“所作五世图者十有六,各自为小宗,则首作合族大图”,可见是小宗法与大宗法的综合。在体例构成上,元代族谱已由欧苏谱例的五项内容增加为十一项,即在原来五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告身、家训、字辈谱、科举、传记、墓图、著述六项。这些内容的记载,事实上已揭开了仿照正史体裁编纂族谱的序幕。
明代,家谱体例总的原则仍然是参照欧苏谱例。但发展的成份更为突出。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突破欧苏谱例之局限。明代,家谱不仅书五世之近亲,而且还书五世以外之远亲,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使谱成为百世之纲纪。前文已述,欧苏谱例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明代的谱例则扩而大之,不少明代家谱,不仅书生女,而且书生女出嫁之夫名与官爵;不仅书继娶、书妾,而且妻妾并书,如若妾之子长,必位于嫡子之前;不仅妻妾并书,而且书妻妾之外家,颇有魏晋婚姻集团综合家谱之遗风。这样,就冲破了欧苏谱例的狭隘界限,更进一步地发展和扩大了欧苏谱例。二是统谱的流行。明代在扩展欧苏谱例的基础上编修的族谱,多半是大宗谱。随着修谱的普及和宗族人口的繁衍,这种大宗谱越编越大。至明中叶“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干百世于一人”的统谱,逐渐流行起来。三是记事范围进一步扩大。明代确立以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为修谱宗旨后,记载光宗耀祖的“恩荣”业绩,颂扬“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不凡行实,就构成了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孝女传》、《烈女传》、《贞女传》等妇女传记,是前代所未有的。传记的增多,使家谱中的传记体裁逐渐强化起来。此外,在修谱过程中,书写《姓源》用纪事本末体,排列《科第》、《遗文》、《碑碣》等多用编年体,这样便把编修正史所用的几种体裁全部引入修谱,使家谱的记事范围日益扩大起来。
清代,可谓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代。其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谱书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记、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序、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字号等三十余项,使宗族史变成宗族百科全书。另外,在修谱时还讲究一定的叙述原则,即讲究谱书的书法。如《兴化戎氏重修宗谱》的书法是:“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传而不朽”。又如江西《东隅袁氏族谱》的书法是:“谱次:首祠宇,尊神寝也;次祭图,
隆祀典也;次家政,明教化也;次坊匾,荣君恩而志贤达也;次派图、次世系,所以序昭穆别长幼而纪子姓之繁庶也;次艺文、次公产,所以表彰前烈而纪财赋所自出也,具兹数者而谱事毕矣。”当然,家谱讲究书法,宋元已开始,而清代在宋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使书法更臻于完善。
以上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演变的粗略轮廓,从它的演变轨迹中,我们可以窥见,家谱体例的演变反映着家谱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研究家谱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家谱的基本格式
这里所指的家谱,是宋代以后的私修家谱。就现存的数量而言,宋、元代是微乎其微,明代已属少见,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综观现存诸家家谱,其修纂形式虽有所不同,收载亦有多寡,重点各有侧重,但就整体而言,多数家谱的基本格式是统一的,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如下各项:
1.谱名
谱名多称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会谱、统谱、大成谱、房谱、支谱等,也有的称为故谱、族谱图、谱传、族系、族讲、世家、谱牒、家谱图、石谱、源渊录等。为了明血统、序昭穆,防止乱宗,谱名前多注明里籍和郡望。如《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先生家族),就在谱名前注明“镇海横河堰”。清代大学问家纪昀对此作了阐释。他在《景城家谱序例》里说:“谱题景城,示别也,有同县而非族者也。崔庄著矣,曰景城不忘本也。汉将军、晋司徒族系既别,少瑜吴姓,史亦明书,流令源殊,邈无显证”。家谱前注明郡望、里籍是必须的,有意义的。但是,在传统社会里为了炫耀自己的祖先,多虚张勋伐,自抬声价,家谱作为史料的缺点正在于此。如全国许多地方的王氏家谱前都注明“三槐堂”,张氏家谱,大都注为“清河堂”便是明证。对此,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曾提出过批评。他说:“魏晋以门第权士,单寒之家,屏弃弗齿士大夫抬以郡望自矜。唐宗重进士科,士皆怀牒就试,无复流品之分。士既显贵,又多寄居他乡,不知有郡望者,盖已五六百年。惟民间嫁娶名帖,偶一用之。言王必日琅琊,
言李必日陇西,言张必日清河,言刘必日彭城,言周必日汝南,言顾必日武陵,言朱必日沛国。至于始祖何时,迁徙何时,则概之不问,此习俗至为可笑者也”。
谱名前除了著名里籍外,还常常冠有修谱时间、修谱次数、祖先官职、字号等,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同治九年(一八七一),表示修谱的具体时间;重修,表示编修的次数。记载孙中山祖先事迹的江西宁都县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伯房,表示本谱为房谱,十二修,表明本谱为第十二次修纂。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九牧,先祖林苇、林蕴等兄弟九人曾同为唐朝刺史,故冠“九牧”于谱前。山东曲阜《孔子世家谱》,即是将其先祖“孔子”冠于谱前,等等。因此,谱名能反映家谱的里籍、修谱时间、编修次数、祖先官职、名号等情况。
2.谱序
谱序是家谱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修谱人员构成、历次修谱概况、谱学理论等内容。谱序的数量多寡不一,少则一篇,多则十数篇甚至数十篇。按修谱时间,谱序可分为新序、旧序,新序为本次编修时撰写的序文,旧序是历次旧谱中的序文。一般情况下,续修的家谱都会将以往旧谱中的序文全部保留,因此有些续修次数较多的家谱的序文篇幅较大,往往有二三十篇,多达三四万字。
按撰序者的身份,谱序分为本族人写的序和族外人写的客序。客序大多请地方官员、绅士撰写。跋文与序文比,相对较少,其内容主要是补充说明修谱的某些具体情况。
在谱序中,常可见到名流硕彦撰写的序文。如《延陵吴氏通谱》中,名士撰写的谱序就有《朱文公旧谱序》(朱文公即朱熹)《王十朋旧谱序》《文天祥旧谱序》《真德秀旧谱序》《吴登三旧谱序》《杨继盛宗支志》等。在名人序文中,谱学大家欧阳修、苏洵以及朱熹、文天祥等人的序文最为常见,几乎见于各姓家谱之中。其次,便是各姓中值得夸耀的名人。例如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的大儒,人称“读书种子”,后人尊为“有明之学祖”。靖难之役中,方孝孺誓死不为朱棣
草拟登基诏书,慷慨就义。由于方孝孺以节义与文名并重于世,为后人景仰,方姓的家谱中便常可看到方孝孺的序文。
不过,在为数众多的名人谱序中,有相当数量其实并非出自名人之手,而是编谱者的假托与伪造。如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收录了一篇署名朱熹的序文,落款是“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晦庵氏拜书 淳熙十五年(1188)”然而,朱熹并未当过龙图阁大学士,落款都出现差错,可见这篇序文是颇有问题的。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几乎同样的序文又分别出现在了周肇丰《周氏合修宗谱》和泉州《刘氏宗谱》之中。伪造名人谱序,大多出于炫耀的目的,以此显示家族的出类拔萃,夸耀家族的社会地位。这些伪托的名人谱序,往往漏洞百出,有的是时间上相差甚远,如(《象山梁氏家谱》中的朱熹序文,从内容看,朱熹只有在自己死后数百年才能如此撰写。也有的在官衔的使用上一不小心就犯了错,误用其他王朝的官职名称露出了假托的痕迹。
3.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纂修原则、记叙方法,诸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规则,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如何避讳等行文规范等内容。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一般来说,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家谱采取了书善不书恶的手段,几乎所有家谱的凡例中都有“不书”的规定,诸如不道、乱伦、乱宗、绝义、辱先等,都不准修入家谱,以免使家族蒙羞。这或许正是“我在坟前愧姓秦”的心态在家谱中的反映。凡例是我们了解古代家谱体例和古人谱学理论的重要材料。
4.目录
也称“总目”,说明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多不注明页码,给检索带来一定困难。“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一般说来,总目是全谱的目录,而目录是各卷、各册的目次。钞本另当别论,刊本一般在卷首或卷一刊有目录,而山东等地的刊本中不常见到。广东地区等地的目录中被分类为宗支谱、恩荣谱、祠宇谱、坟茔谱、艺文谱、杂录谱等。
【图片说明:家谱的目录】 5.谱论
谱论又称谱学论略、谱说等,专门收录古代经典中有关家谱的论述及先贤有关谱论、谱说、谱议的篇章语录,主要是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阐释。其中以欧阳修、苏洵等谱学名家和朱熹、程颐、曾巩、张载等理学名家的语录最为常见。如张载提出的家谱可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些思想正是家谱得以滋生发展的温床。
6.像赞
家谱中一般都绘有家族祖先和历代英贤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通常正面是画像,背面是赞词。家谱中设置先贤画像和赞词,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人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夸耀家族门望的目的。家谱中的画像一般数量有限,大多为三五幅,常见的是得姓始祖、始迁祖和家族中名望最为卓著的先贤。如吴姓家族中最常见的便是得姓始祖太伯、先贤延陵季子的画像。但也有些大族的家谱收罗较多,从黄帝像到得姓始祖像,从始迁祖像到本房或本支祖像,再加上本族历代先贤的画像,排列有序,蔚为壮
观。
【图片说明:家谱中的像赞图像】 7.恩荣录
恩荣录又称告身、诰敕、赐谕等,内容主要是历代皇帝对家族成员的褒奖或封赠文字,如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制碑文、御制谥文等,此外,还包括地方官员的赠谕文字。编辑恩荣录的目的,是通过炫耀朝廷对家族及家族成员的表彰和奖励,显示家族的地位与身价。由于恩荣录被视为装饰和炫耀家族荣耀历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修谱过程中,各家族都尽力搜罗相关的内容。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家族的广东《洪氏宗谱》载有皇帝勋书、诰命、赐匾、像赞、赐诗多种。中有宋孝宗赠洪炳银青光禄大夫少师诰文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源之深者流必长,本之厚者枝必茂。惟祖宗之福泽遗及子孙,而子孙之聿修无参厥祖。尔处士洪炳忠孝名家,簪缨世胄,沉潜仁义,弗慕庞荣。种庆泽之溢洋,致孙枝之秀茁。效劳宣力,竭孝全忠。宜祐命之自天信仁人之有后。兹特赠尔银青光禄大夫少师,以昭德于九原,显为善之有报。尔当此不昧在天之灵,此膺宠嘉之命。
宋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四月十五日下
家谱中的恩荣录是我们了解本家族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的重要材料,同时也是了解帝王政治思想、治国方略的重要史料。
然而,对帝王显贵文字的过度追逐也使恩荣录的造假现象变得较为常见。如《闽林宗谱》的御制诗文中,《明世宗皇帝题谱诗》云:“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五会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进士三百腰金带,举人一千帽乌纱。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
县水堆沙。”而康熙在(《清圣祖为闽林宗谱御题》则称:“唐宋元明百千进士三鼎甲,公孙父子十二宰相五封侯。”且不说这些所谓的御制诗俚俗不雅,全然一副打油诗的嘴脸,即便是二位皇帝真的只有这点诗才,也不至于为林家如此费心尽力地清点门户,滥加颂扬,因为客观地看,当时林家并没有非常出类拔萃的人物,嘉靖皇帝和康熙大帝没任何理由屈尊干这些拍马屁的勾当。
此外,恩荣录中的圣旨、告示等官方文书也有不少是伪造的,由于纂编家谱者中大多只是下层文人,并非专门学者,缺乏专门知识和历史常识,因此在伪造圣旨、告示的过程中常常在年代、官职、地名等内容上出现常识性的错误,诸如西汉人中进士之类,明眼人一看便能识破其是伪造的。
8.先世考
先世考又称源流、宗族源流、姓源、姓氏源流、迁徙源流、分衍录、地望考等,主要用来反映宗族的历史,包括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的亲疏关系等。明清以来的家谱中大多有记载源流,是家谱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确认家族姓氏来历、迁徙源流的重要依据。
9.世系
世系是家谱的主体,分为图、录两部分。图又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等,是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家族成员的世系,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录又称为世录、齿录、世纪等,包括父名、行次、字号、生卒年月、享年、功名、官职、葬地、妻妾、子女等内容。世系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家谱的生命。家谱之所以能区别于正史与方志,主要就由这部分内容来体现。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出现在被称之为近世宗谱鼻祖欧阳修的谱中。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图”,一般原则是从高祖到玄孙这五世为一图。从始祖到五世、从五世到九世、从九世到十三世,以五世划分为一段,看起来很方便。但之后的宗谱中,有很多省去了从始祖到五世、从六世到十世、从十一世到十五世这样
的重复。还有不少从五世一图演变为三世一图、四世一图、六世一图、九世一图,十世一图等多种形式。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图片说明:欧式谱】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联,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图片说明:苏式谱】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像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给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图片说明:宝塔式谱】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用纯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图片:牒记式谱】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他的变化,在记述家族世系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是最为重要的。
一般家谱中世系的记载多遵循欧苏谱例,以五世为一表,按辈分先后排列。大族的家谱由于枝繁叶茂,为清晰起见,还要依祖先的房派或居住地分别列表,或分别远世、近世立表。有的家族世系的图录
分别记载,图中只有谱名,履历另记;有的家谱则合二为一,在世系图上附记履历;也有的家谱较为简单,只有图而无录。通过世系,从第一世始祖开始,按辈分次序排列,家族成员的代系、血缘关系、繁衍情况等均可一目了然。
世系中攀附、造伪的现象在家谱中是较为常见的,主要出现在早期祖先的世系之中,大概分二种情况:一是冒认历史名人为祖先。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始祖大多推至古代的帝王或古代的圣贤,如李姓多奉李耳为始祖、林姓上溯至比干、洪姓则自认为共工之后、钱姓则奉黄帝为始祖,至于萧姓奉萧何、张姓奉张良、袁姓奉袁绍为始祖之类的情况则更常见,即使是历史上以谨严求实闻名的谱学大师欧阳修和苏洵也未能免俗,欧阳修在家谱中将大禹、越王勾践都列为远祖,而苏洵则将颛顼、祝融都纳入先人的行列。实际上,名人始祖有些确实于史有据,有些则相当牵强。乾隆年间,江西巡抚辅德审查江西境内家谱,发现其中始祖属荒诞不经者共有1016部,有的甚至奉盘古、雷震子等神话人物为始祖。另一方面是将前代的同姓名人一网打尽,都纳入本家族的世系之中,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中,张良、张飞、张九龄、张载等历代名人都被纳入世系之中,明显与历史事实不符。另一种情况则是假造前期祖先的官职,往往是早期世系中将相云集,而近世的世系则多为普通百姓。如此之多的簪笏蝉联的体面先祖,常令后人也感到难以相信。
10.传记
传记又称谱传、家传、世传、内传、外传、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祠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并荣耀家族。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与每个家族男性成员均有的世系录不同,传记只有家族中有功名
贤能、特殊事迹或丰功伟业者才能人传,且无论男女,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之类。家谱中的传记,有的是辑录正史、方志、文集中的列传,也有的是记载家族成员言行的一般传记文,如墓志铭、祭文、行状、寿序等。有的家谱中还将传记按事迹分类,如宗德、闺仪、德行、宣淑、忠义、节孝等。明清两代的家谱中,传记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家谱中的传记数量相当大,甚至达数百人之多,规模可与正史一较高下。由于家谱中的传记遵循“书善不书恶”的原则,因此传记内容基本上都是一片颂赞之声,甚至有不少阿谀不实之辞。不过,由于家谱中的许多传记为其他史料所不载,也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11.仕宦录
仕宦录又称宦绩考、缙绅录等,内容是记载历代家族成员中官宦名人的事迹,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主要侧重于传主的功勋业绩和学术见解等方面,与传记不尽相同。有些世家望族的家谱中还列有“荐辟录”、“科第录”,专门记载有功名的家族成员。
12.族规家训
族规家训在家谱中名称各异,如家约、家戒、家法、家规、家议、家典、家范、家训、宗禁、祖训、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诫谕等,是各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制度和希望、要求。大约可分为两类,一是强制性的法规,一是诱导性的说教,内容几乎涉及家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财产继承、婚姻、职业、买卖租赁、祭祖祀宗、忠君孝亲、家庭教育、日常生活,甚至水源保护、森林保护等内容,应有尽有。如被宋真宗赞誉为“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的江州义门陈氏的家法中,仅关于吃饭问题的家规就有六条之多,从烧饭到吃饭、从日常吃饭到节日会餐都有详细的具体规定,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些族规、宗约中,对不服从者设置了制裁规定。宋代王标的《燕翼贻谋录》卷五中记载有裘承询的一族族长用代代相传的竹萆鞭挞犯错者,说明家谱中很久以前就有对犯错族人进行制裁的规定。作
为宗族的制裁办法,对于轻者,从训诫到罚跪、罚钱、赔偿、停胙、停米、不准人祠、锁祠等,一旦过失严重,就要除谱、黜族,最终发展到处死。安徽桐城地区的宗谱中尤为醒目的是在宗族中有死刑规定。《安徽省合肥风俗记》(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里也有族人在宗祠召集会议进行处分,作为处罚方式,或课以金钱酒席,或用杖责打,重者要被绞死。其他地方的宗谱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记载。对于宗族族人的制裁中,也有“送官惩究”、“禀请律究”的,甚至也有“禀官处死”的情况。但是民国初期,对这种同族裁判,国家设立了种种制约。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大理院判例,对作奸犯科,不容许私人处罚,只是对于那些玷辱祖宗名誉的,准许削谱除名。
家训、家范也叫宗训、祖训、遗训、家教、家戒等,可以说表现了作为族人人品形成的规范。家训、家范中,被称为某公家训或某公遗训的不少,由此可见有不少是根据个人意志制定的。另外,家规、宗约中,根据宗族的共同协议决定的也很多。家训、家范中,对族人教育的色彩很浓;而家规、宗约中,法制的色彩很强。有关家训、家范的制定,以著名的《颜氏家训》、《柳氏家训》、《告诸子书》、《劝亲睦》、《司马氏书仪》、《家训笔录》、《袁氏世古代私塾范》、《郑氏规范》等为主,并都参考了当时流传的家训类家谱。其中也有根据陈弘谋的《五种遗规》和司马光的《居家杂仪》等照原样采用。如《吴门袁氏家谱》把同姓的《袁氏世范》附加收集在一册里;《江都卞氏族谱》的规范录也大部分辑录了异姓现成家训。所以各家训、家范中类似的很多。《萧山渔临华氏宗谱》、《缪氏宗谱》、《余杭吴氏宗谱》记载了同样的“遗训”,就是最好的实例。
【图片说明:台北胡适纪念馆中展出的《胡氏家训》】 13.排行
排行又称班行、班次、班派、宗派、派语、字辈等,是用以记载家族成员辈行、世次的排行字语。一般情况下,同一辈分的家族成员都用事先统一规定的某个字或偏旁起头,再与其他字结合而成名字,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或偏旁,世代相传,以示不同辈分间的区别。这样,同一家族的成员即便遭遇社会大动荡、家族大迁移等重大变故,依靠排行这一线索,日后无论散处何方,相遇时只要查对名字,就可以知道是否同宗,可以重新认宗归根。而且,通过排行,可以知道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互相称呼也不会出现失礼的情况,因为,随着家族繁衍,长幼关系并不是可以简单地以年龄为标识的,民间所谓“白胡子孙子摇篮爷”的说法,正是这种情况的客观反映,排行作为一种身份的标识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
排行一般由祖先确定,或请名人拟定,有的家族由于地位特殊,排行由皇帝御赐,如曲阜孔府的排行,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先后御赐,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排行十字是:“希、伯、色、彦、承、宏、闻、贞、尚、胤”(后避雍正讳,改“胤”为“衍”)。排行的字语一般都有寓意,多用表示宗族繁荣昌盛或提倡正统伦理道德的联句。如《湖南岳阳至德堂吴氏族谱》的排行为:
“祥肇起文新世泽, 先勋自古迄腾芳, 传家之道惟仁让, 懋德千秋载宠光。”
而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人物张之洞为子孙定下的排行则为一首五言绝句:
“仁厚遵家法, 忠良报国恩。 通经为世用, 明道守儒珍。”
这既是子孙的排行,也是张之洞对后代的期望与要求。
祠堂也称为宗祠、宗庙、家祠、家庙等。所记录的“祠堂记”被叫做宗祠记、家庙记等,分祠的情况下,称之为分祠志等。祠堂除了一族聚集进行祭祀外,祭祀结束后的聚餐、族中会议、宣讲六谕、圣谕、解决宗族内部的纷争,或处罚扰乱宗规的族人,以及举行文会、购人图书进行阅读、教育子弟、处理宗族事务、编辑印刷宗谱、接待客人等活动也多在宗祠中进行。总之,祠堂是宗族活动的基地。那么祠堂的创建和重建,对该宗族的发展和维护宗族体系就成为有计划的事项。
祠堂记又称家庙记、宗祠记等,主要反映祠堂建立的过程,祠规,主要反映祠堂的各种制度,如神位、配享、祭仪等,也有对族人的要求,有时与族规有类似之处。祠产,主要记载宗族的共有经济财产,如祭田、义庄、义田、义塾、房屋等,有时还辑录有关的文书和契约。有些家族集体产业数量较多,为便于记录管理,专门设立记载族产的家谱分册,以加强对祠产的管理力度。祠堂记很多带有祠堂图,祠堂图主要反映家谱的编修、印刷与保存祠堂建筑样式。“祠规”是以祭祀为主、以祠堂为中心有关宗族管理的规程,也叫宗祠条约、祠堂条约、祠堂禁例、祭祀规条等。从广东省的宗谱来看,有不少是作为汇总祠堂记事的祠宇谱。
15.坟茔
用以记载家族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常以图、记、志的形式出现。家谱之所以要列“坟茔”,原因在于“坟墓所以藏祖宗之形骸,为子孙根本之地也”,为防备“时远世迁,桑田沧海,城郭且为之蚯墟,祖坟淹没”,便“于各传内书某山某向,而坟墓后复为绘图,葬穴冢数,了若指掌,使后人易于稽考”。《新建程氏宗谱》也载有“墓图、祖茔图”十幅。有些宗族甚至专门修撰有《坟谱》,如湖南攸邑《张氏倡修上世坟谱》即是如此。
【图片说明:山阴萧氏家乘中的彩色坟茔图】
【图片说明:汪氏振绮堂宗谱坟茔图】
坟图、墓图、坟山图主要记载墓地四至、形胜、墓位等形状;坟墓记是记载墓地和墓祭情况的记叙文字,墓地志、坟茔志则包含图和记的内容,往往还记录墓田、墓地树木、坟山的买卖契据等。由于祖墓与公共坟地对家族的内部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坟墓在家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家族甚至将这部分内容单独编制成册,以示重视。
16.艺文
艺文又称著述、文苑,主要内容是辑录家族成员的著述及由名人撰写的与家族成员有关的著述,包括奏疏、诗词、文章、简帖等各种文体。家谱中的艺文有的辑列原文,如宜春《塘霞欧阳氏族谱》就辑录了欧阳修诗文集,也有的则仅开列目录。有些家族保存的文献较多,艺文一门蔚为壮观,如《南海学正黄氏谱》所载艺文细分为经、史、子、集,并附文、诗、词、赋等,颇有“黄氏四库全书”的模样。有的家族为解决艺文规模过大的问题,将宗族的文献单独结集出版,一般称为清芬集或传芳集等。
17.五服图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五服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规定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中国古代有“五礼”,是五种礼制的合称,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丧礼是凶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凶礼在“五礼”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祭祀之礼即祭祀昊天上帝、E1月星辰、风伯雨师、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先王先公的吉礼,显示了古人“重死”的传统观念。以((开元礼》为例,可以看到唐代丧礼分60多项内容,每一项还包括许多具体的细节,极为复杂繁琐。民间丧礼固然难以实践如此繁复的丧葬礼仪,但基本制度却是依然遵守的,其中丧服制度就是一项在古代丧礼中普遍实施的丧礼制度。按照古代的规定,生者要在丧礼上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着相应的丧服,不同的丧服同时也代表穿着者应该遵守的不同的服丧时间和服丧礼仪。由于五服本身具有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表明与死者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的亲疏关系的功能,因此,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如此不仅能够保证丧服制度的正确实行,而且对于确定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和增强家族成员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家谱中常见的服制图有丧服总图、三父八母服制之图、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图等。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这就是所谓五服:斩榱(cui)、齐榱、大功、小功、缌(si)麻。
【图片说明:规定各种丧服服制的本宗九族五服图】
“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 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对“榱”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
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 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次重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 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子媳妇带三花包 头,插一小红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
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孙子、孙女的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一 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红儿”。 重孙子孝帽子上钉粉红棉球,亦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两块,亦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丁儿”。元孙肩上钉三个“钉丁儿”。
“大功”是轻于“齐榱”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最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可见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18.领谱字号
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禁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以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的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
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的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谱人的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惟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同时,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领谱字号有的套用现成的字书如《千字文》,也有的自己编写。如《铜鼓邱氏重修族谱》规定的领谱字号为:“圣人在上,天地合德,日月同光。云蒸霞蔚,凤起龙骧。政昭四海,恩善万方。舆图巩固,家国平康。宏猷炳焕,至治馨香。伦明学校,业务农桑。亲贤乐利,集瑞呈祥。咸敦礼让,屡兆丰穰。”又如《义门陈氏族谱》的领谱字号是:
天地元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胜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图片说明:义门陈氏族谱】
(义宁陈氏一族渊远流长,是唐昭宗御笔亲题的“旌表义门陈
氏”之后。陈师曾的先祖辗转迁徙至江西义宁定居是在清朝康熙、 雍正年间。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作为 客家居民的陈氏家族逐 渐在义宁立足,并且繁衍成书香门第的地方名流,一族之中出现 了近现代历史上多个成就非凡的人物,其中值得记载的有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陈寅恪以及次子陈封怀等。)
19.余庆录
又称续后篇。是在家谱后预留数页空白的纸张,留待后世子孙续写,用以显示后世子孙绵延不绝。
20.族产
记录族中集体产业,有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塾、山林、房屋等。如徽州府祁门县六都善和里程氏仁山门宗族族产十分丰厚。该家族於族谱之外,专门立有记载族产的家谱分册,“名曰《窦山公家议》,因梓以传,共为永守之规”,每十年大造之时编印一次。族产,是我们了解古代宗族经济、教育及其管理制度等项的重要资料。
21.契据文约
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及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契据文约。例如洪秀全家族的广东《洪氏宗谱》就载有“卖田出账”、“买田出标帖”、“领会写田订签”、“领会写田”、“买田立定帖”、“买田契式”、“卖屋地字”、“借银按田字”、“按田过耕字”、“卖谷子地”、“批牛字”、“写继书”、“卖小儿”、“继书式”、“娶女人字”、“赏帖”、“保领字”、“替换田字”、“兄弟分家写分单”、“立禁签字人△村”等契据二十二张。
家谱的体例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还有些家谱会有些不同的内容。比如不少家谱都有纂修人名表和捐资人名表,用以表彰对纂修家谱有贡献的家族成员。还有的家谱中设名迹录,记载与家族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合、庵寺书院等,以夸耀家族对乡里的贡献。还有些家谱专为宗族中一位或少数几位影响大的人物而作“年谱”,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其生平事迹。
三、玉牒的体例
【图片说明:清代皇家族谱玉牒】
中国历史上,最高贵、最为特殊的家谱当属皇室家谱,也就是玉牒。玉牒一词,从目前发现的史料记载看,最初出现于唐代。玉牒的主要功能在于记载宗室人物世系,反映宗室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缘远近,因此早期玉牒的内容大多比较简单。如周代的谱官称为小史,其任务就是“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也就是说,小史负责记录王室世系,区分宗室成员的嫡庶亲疏远近关系,遇有祭祀大典,则要禀告先君的忌日和谥号。小史记载的宗室世系,实际上就是周王朝的王室谱牒,可见,当时的玉牒只有世系和谥号。难怪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时感叹前代的谱牒太简单,无法从中发掘更多的历史资料。
清代的玉牒是现存最完整的、最系统的玉牒,据统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现存的清代各类玉牒有2600余册。清代玉牒规定每10年一修,每逢修牒之年,都要专门设立玉牒馆,由皇帝亲自从宗人府宗令、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等大员中选派正、副总裁,负责玉牒的纂修。玉牒修成后,要选择吉日,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玉牒馆的官员在总裁带领下,对玉牒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由宗人府和礼部组成的仪仗队吹吹打打地送人皇宫,进呈皇帝御览,文武百官于午门外跪迎,待皇帝认可后,由太监捧出,在金水桥外王公贵族的跪送下,用彩车送入皇史宸保管。清代玉牒共有二份,除送到皇史宸的一份外,还有一份要送到沈阳故宫,在玉牒运送过程中,沿途地方官员都要搭棚迎送;出山海关后,由盛京将军派人专程迎接,到达沈阳时,所有官员都要穿朝服出城跪迎,然后恭恭敬敬地送到沈
阳故宫敬典阁保存。
清代的玉牒,可以说是家谱发展史上最系统、续修次数最多的一种,200多年间,一共修了28次,平均不到10年就续修一次,可算是家谱续修之冠。
【图片说明:清代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
(清代皇族族谱称玉牒。每十年重修一次,自顺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黄色封面为宗室玉牒,记载皇帝的直系子孙;红色封面为觉罗玉牒,记载皇帝的旁系叔伯兄弟之子孙。)
清代皇族谱牒自“显祖皇帝”塔克世以下各子孙的名谱,内容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和死亡。大体同明代一致,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依次排列。例如乾隆敕撰的《钦定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八十卷,在每一姓氏下总书地名,地名下叙其得姓由来及支分派别,人名下“撮其官阶事实为传”。久隶八旗的蒙古、高丽等族也一并收录。而记载正宗帝系的玉牒与《钦定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又稍异且各代又有所不同。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二)初次纂修玉牒时,对各人的生卒、婚配时间及获罪缘由、妻父姓名、婿卒年月,有载有不载。因为当时尚未建立男女黄红名册,故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康熙九年(一六七一)重修添写玉牒时,自顺治十八年以后的官职升阶缘由、生卒婚配时间、女婿之官职品级等,都详细记
载。康熙十八年(一六八〇)重修添写玉牒时,对职官升降,只载升降时间而不载升降缘由,同时在汉字玉牒中,对康熙九年以后的宗室觉罗及其妻父或女婿的官职品级,都改译汉衔书写。乾隆十二年(一六四八)重修添写玉牒时,从前宗室无嗣而过继族人之子为嗣者,在本人下仍无嗣,此次则改为不书无嗣字样,而将承继子载于名下。道光十七年(一八三八)重修添写玉牒时,重新确定了对后妃记载的规定,即皇后无论是否有子女,都载入玉牒,其余妃嫔,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不载入。可见清代各个时期玉牒的体例也是有所不同的。
【图片说明: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乾隆五十七年武英殿刊本】
同一般家谱相比,玉牒的格式及所载的内容是要简单一些。各代玉牒尽管都保持有自己的体例特征,但其中心内容或曰重点内容则是相同的,即都是沿着周代玉牒的“奠系世,辨昭穆”纂修原则而发展来的,都是将玉牒的重点放在皇族人物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统远近的记载与分辨上,而其他则是次要内容。历代玉牒体例之所以要保持这一共同的特征,是与皇族特殊的政治地位分不开的,皇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血亲集团,更是一个有着浓厚色彩的政治团体,帝王权力的继承、分配、享受都受皇族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统
远近的制约。因此,皇族谱牒比一般家谱就更为重视,更为慎重,更加严格。
常见的四种家谱格式 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B]以上四种家谱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
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运用,总之,家谱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敦宗睦族 忠诚为人做实事 弘扬祖德 和谐网络兴家园
关于家谱编辑格式的诸多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二、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三、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四、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五、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六、像赞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七、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八、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九、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十、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敦宗睦族 忠诚为人做实事
弘扬祖德 和谐网络兴家园
中国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
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
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 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 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家训 作用。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 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 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 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
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 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 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 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 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 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 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 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 但是, 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 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 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 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 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
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
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 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 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 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家谱基本知识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一、谱名
是“明血统、防乱宗”的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二、题辞
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的题辞,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
三、目录
按次序编排以供查考的图书或篇章的名目。目录是书籍的必备工具,可以方便人们对书籍内容的查找和了解。
四、谱序
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对于续修次数多的家谱,有时新旧序能多达数十篇。此外,为了增光族望,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
五、凡例
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中心是强调家族血缘的重要性和谱书记述的真实性,内容较丰富。
六、恩荣
也称告身、诏敕、赐谕、公文,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书、诏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
七、世系图
也有家谱称世序、世系考、传实、行实、世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葬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诏、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八、先祖像及赞
遗像及像赞,载有祖先及祖中重要人物的遗像,并配诗示赞。 九、家训
族规家训,包括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规、族规、族约,是约束族人的礼仪规定,它对于族长的特殊地位、族众的行为准则、祭祀的礼仪、族产的管理等都有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
十、宗祠
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宗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十一、艺文
艺文是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文化、史料---,各式文章等。
十二、杂记
其他类不收或遗漏的均在此处叙述,大多为本家族的一些专门资料,如男女高年、争讼。田产、茔地的契约、合约、合同、诉讼文书等,范围很广、很杂。
十三、大事记
将该家族及所属支系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范围内,所产生的有重大意义、重要影响和历史价值的事件,撰写成条目,按时序排列,简明扼要记载于家谱之中,让人们读后对该家族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十四、历届修谱名目
介绍历届修谱的详细情况:修谱人、时间、地点、过程等。 十五、领谱字号
领谱字号,记载家谱的编号、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取人名。
十六、捐赠名目
详细记录捐赠人以及捐赠的款物,以表彰其功德。 十七、后记 家谱后记主要说明这次家谱编纂的经过、内容、有补充的或遗漏的问题,还有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方面、那些人的支持帮助,也可提出通过这次家谱编纂引人深思的看法,让后人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