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论语> <孟子>选读》导学案
课题:《天下国家 》 主备人:李艳丽 审核人: 王善明 使用时间: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共( ) 佾( ) 阙( )如 错( ) 圃( ) 稼( )穑( ) 襁( )褓(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
⑶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⑷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⑸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⑹“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7)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8)草上之风,必偃。” (9)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10)“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1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1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请学为圃 (14)夫何为哉? ..二、课文探究导引:
1.概括每则的主要内容:(请写在自己的书上) 2.自我思考、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思想?
三、自我拓展、发现: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则,谈谈自己的体会、看法、评价等。
四、提出疑惑: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列出来。
《天下国家》第1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论语> <孟子>选读》巩固案
课题:《天下国家》 主备人:李艳丽 审核人: 王善明 使用时间: 一、基础过关检查:
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缺的句子(名句填空): (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 !” ⑵自古皆有死, 。 ⑶ ,草上之风.
⑷名不正 ,言不顺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6),刑罚不中, 。
(7)其身正, ;其身不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⑵“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⑶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⑷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⑸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6)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7)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天下国家》第2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论语> <孟子>选读》教案
课时编号: 课题:《天下国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李艳丽 审核人: 王善明 备课时间:2012年9月 使用时间: 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教学目标 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诵读、质疑、合作讨论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政者,正也 二、初读感知、疏通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以下都先由学生解决,教师点拨): 1、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2、翻译课文。 3、文本研读: 1则【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则【评析】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3则【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4则【评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5则【评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6则【评析】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
《天下国家》第3页
个人复备
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7则【评析】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 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8则【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9则【评析】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10则【评析】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12则【评析】“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4、理解内容 (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2)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 (3)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4)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5)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6)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7)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8)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9)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
《天下国家》第4页
解了。 (10)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11)正人先正己的重要作用。 (12)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 (13)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自身。 (14)身不行道则道不行。 三、朗读、质疑、讨论 1、学生自渎,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孔子“政者,正也”的主张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 2、记诵、默写名句: ⑴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⑶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六.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思想? 板 书 提 要 教 学 反 思
《天下国家》第5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论语> <孟子>选读》教案 课时编号: 课题:《天下国家》 第三课时
主备人:李艳丽 审核人: 王善明 备课时间:2012年9月 使用时间: 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教学目标 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教学重点 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诵读、质疑、合作讨论 学法指导 教 学 过 程 个人复备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政”,请问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 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初读感知、疏通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以下都先由学生解决,教师点拨): 整体感知:孟子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1、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2、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4、翻译课文。 三、读析、讨论、质疑 1、理解内容 (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5)王顾左右而言他。 (26) 独夫民贼当杀。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文本研读: 25则【读解】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尤其是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动传神,成为了大家常用的名言。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天下国家》第6页
26则评论:此章也是孟子比较引人注目的言论。齐宣王向孟子询问“汤武革命”的事情,孟子不明白宣王的用意,所以回答得比较审慎:“ 在典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后来弄清楚宣王是谈论臣属谋害君主的问题,当即予以驳斥,认为失去民心的暴君乃是“独夫民贼、实际上已失去了君上的资格,诛杀这种人是正义行为,不能视之为谋害君主。孟子对宣王说这番话是饶有深意的,是要借此警戒宣王:如果成为了“独夫”就人人得而诛之。从本质上说,孟子的主张与传统的“天命转移”是一脉相承的,只是表述上更为尖锐一点而已。 27则:此章主要是说民心向背的重大作用。孟子虽然举军事的例子作比喻,其意义和重点决不限于军事斗争,由此所引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着一切为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28则:此章是《盂子》中最具人道主义色彩的章节之一,“民贵君轻”的名句也一直为人所传诵,朱蕉对这一句是如此解释的:“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力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之,故其轻重如此。”(《集注》)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认识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王顾左右而言他。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板 书提要 教 学 反思
《天下国家》第7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论语> <孟子>选读》教案
课时编号: 课题:《天下国家》 第四课时
主备人:李艳丽 审核人: 王善明 备课时间:2012年9月 使用时间: 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教学目标 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教学重点 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学法指导 教 学 过 程 个人复备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孔子和孟子虽然都身处乱世,但他们始终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自然他们也 愿意出仕,为当时的社会所用。如果让他们出来主政,他们将怎样施展自己的抱 负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苟有用我者 二、初读感知、疏通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以下都先由学生解决,教师点拨): 整体感知: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1、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2、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5)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6)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7)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8)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9)卷:同“捲”。 ⑽陈子:即陈臻,孟子弟子。 ⑾榱(cuī)题:屋檐下的椽子头,这里借指屋檐。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4、翻译课文。
《天下国家》第8页
三、读析、讨论、质疑 1、理解内容 (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9)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30)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 (33)史鱼真是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 (34) 孟子谈 君子何如则仕。 (35)我若得志,则弗为也。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主张?试加以评价。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⑵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种思想? 板 书提要 教 学 反思
《天下国家》第9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论语> <孟子>选读》导学案
课题:《民为贵、 苟有用我者》 主备人:李艳丽 审核人: 王善明 使用时间: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比( ) 弑( )君 粢( )盛
奚( ) 期( )月 蘧( )伯玉 榱( )题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⑴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2)王顾左右而言他( ) .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 ( ) .
(4)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 ( ) ..(5)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 ) ..(6)于传有之。( ) .
(7)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8)环而攻之而不胜( ) ..(9)委而去之( ) .
(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1)故君子有不战( ) ..(1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13)子奚不为政?( )( ) ..(14)期月而已( ) ..二、课文探究导引:
1.概括每则的主要内容:(请写在自己的书上) 2.自我思考、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种思想? 三、自我拓展、发现: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则谈谈自己的体会、看法、评价等。
四、提出疑惑: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列出来。
《天下国家》第10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论语> <孟子>选读》巩固案
课题:《《民为贵、 苟有用我者》》 主备人:李艳丽 审核人: 王善明 使用时间: 一、基础过关检查:
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缺的句子(名句填空): (⑴不在其位, 。
⑵苟有用我者, ,三年有成。 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 。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⑴ ,而言他。 ⑵ ,地利不如人和。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寡助之至, ; ,天下顺之。 ⑷民为贵, ,君为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⑵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拭君也。”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豁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⑷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⑸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6)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
《天下国家》第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