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文言知识总结
一、 文体知识
1、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世称“杜樊川”(因其晚年居住于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 “杜司勋”(因其曾官至司勋员外郎)。其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独树一帜,人们将他与杜甫相比,称其为“小杜”;又因其和晚唐另一大诗人李商隐(小杜牧约十岁)齐名,故又称其二人为“小李杜”(区别于“李杜”)。著有作品集《樊川文集》。杜牧所处的时代正值晚唐多事之秋,他曾立志安邦济世,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的繁荣与昌盛,然而现实未能使他一展抱负,因而在其诗文中多有指陈时政之作。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绝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 2、关于赋 ①渊源:以《诗经》《楚辞》为发端,至战国荀况始有定名(荀况著有《赋篇》),出现于战国后期,至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其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战国)、汉赋(两汉)、骈赋(两晋、南北朝)、律赋(初唐)、文赋(唐宋,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由骈而散,代表作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 ②特点: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3、题解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 “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4、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 跋扈,吐番、南诏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二、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 4、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 ..5、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今多指行走) .
三、词类活用:
1、六王毕(形作动:灭亡)四海一(数作动: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名作状:从骊山;向北;向西)
3、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名作动:飘来云彩;出现蛟龙;出现彩虹) 4、辇来于秦(名作状:乘辇车 ) 5、尽态极妍(名作形:姿态的美好)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作状:把宝鼎、把宝玉、把黄金 把珍珠)(名作动:当作铛 石 ....块 砾)
7、族秦者秦也(名作动:灭族)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1
9、朝歌夜弦(名作动:奏乐) 10、廊腰缦回(名词作状语,像缦带一样) .11、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窝) ....
四、文言句式 ①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后置)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判断句) 五、一词多义
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的样子。)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 而: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北麓建构,折向西面。)
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夫: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六、课文理解
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
2
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2、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来历、宫人的生活情景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难点理解
1.“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这时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天来使用,但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这句话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3、第三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4、第四段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本国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5、写作特点:①想象、比喻和夸张②描写、铺排与议论③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七、对比探讨:关于秦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何不同?
相似:1 、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己,都有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2 、都受到赋的影响,甚至本身就是赋。 角度不同:1、《过秦论》以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以“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2、《过》以秦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3、《过》作为政论文重在说理,《阿》作为一篇赋重在讽喻现实。 八、总体感知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