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和平板划线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
B.转换划线角度时,需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接种环后直接进行划线 C.沾取菌液和划线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D.划线时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 答案 C
解析 培养基需灭菌后再分装到培养皿中,A项错误;转换划线角度时要先灼烧接种环,待冷却后再从上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进行划线,B项错误;为防止杂菌污染,沾取菌液和划线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C项正确;划线时,为筛选出单个菌落,最后一区的划线(细菌数最少)和第一区(细菌数最多)的划线不能相连,D项错误。
2.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 ℃恒温培养24~48 h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答案 D
解析 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3.若将某种细菌置于有营养的物体上,它会繁殖并形成细胞群。以下用来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效果的对照实验,最恰当的分组设计是( )
答案 C
解析 要检验某种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必须将抗生素与细菌一起培养,观察细菌繁殖情况。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抗生素,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因此,应该设计一个有细菌无抗生素的对照组和有细菌有抗生素的实验组,C项正确。
4.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有无荚膜、隆起程度等肉眼可见的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B.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时一般采用平板划线法
C.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通过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蓝,则表明筛选到了尿素分解菌 答案 C
解析 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隆起程度等肉眼可见的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但是有无荚膜通过肉眼无法辨别,A项错误;统
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时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项错误;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项正确;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变红,说明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D项错误。
5.为验证土壤微生物能分解农药,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蒸汽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B.向a、b组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检测敌草隆被分解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敌草隆被部分分解
D.只用砂土的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的好 答案 D
解析 实验组是利用特定条件处理的组,对照组是不做处理的组,a组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为实验组,b组没有做处理,为对照组,A项正确;两组中均喷入等量敌草隆,然后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B项正确;a组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砂土中没有微生物,预计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不灭菌,砂土中有分解敌草隆的微生物,敌草隆被部分分解,C项正确;只用砂土,微生物种类少,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
型土壤混合的实验效果差,D项错误。
6.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与分离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将待灭菌物品放在灭菌桶中(不要装得过满),盖好锅盖,按对称方法旋紧四周固定螺栓,关闭排气阀后,加热灭菌
B.在倒平板过程中,如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应立即用无菌纸擦拭干净备用
C.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将1 mL菌液转移到灭菌后的甘油瓶中,充分混匀后,放在-20 ℃的冷冻箱中保存
D.在标记培养皿时,应在培养皿皿盖上注明培养基种类、培养日期等信息,避免出错 答案 C
解析 将待灭菌物品放在灭菌桶中(不要装得过满),盖好锅盖,按对称方法旋紧四周固定螺栓,加热灭菌锅,打开排气阀,待锅内的冷空气排尽后,关闭排气阀,灭菌,A项错误;在倒平板过程中,如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则此平板不能再用来培养微生物,B项错误;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在3 mL的甘油瓶中,装入1 mL甘油后灭菌,将1 mL培养的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20 ℃的冷冻箱中保存,C项正确;在标记培养皿时,应在皿底注明培养基种类、培养日期等信息,避免出错,D项错误。
7.如图是研究人员从红棕壤中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细菌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配制步骤②③的培养基时,应先调pH后用高压蒸汽灭菌 B.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获得单细胞菌落
C.步骤③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并需向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
D.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种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 答案 C
解析 在配制步骤②③的培养基时,应先调pH后用高压蒸汽灭菌,A项正确;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获得单细胞菌落,B项正确;要筛选出能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所选用的培养基要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但牛肉膏和蛋白胨中都含有氮元素,因此步骤③所用的培养基中不能含有牛肉膏、蛋白胨,C项错误;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种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D项正确。
8.下列有关细菌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 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 C.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 D.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答案 D
解析 菌落是由单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故只含一种细菌;青霉素是抗生素,可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但对真菌不起作用;破伤风杆菌为严格的厌氧型细菌,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可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黑色。
9.(2016·江苏高考改编)漆酶属于木质素降解酶类,在环境修复、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如图所示为分离、纯化和保存产漆酶菌株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是分离产漆酶菌株的首选样品 B.选择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漆酶催化反应的底物,通过菌落特征挑出产漆酶的菌落
C.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再通过平板划线进一步纯化 D.斜面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营养物,可短期保存菌株 答案 A
解析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但不一定含有产漆酶的菌株,A项错误;选择培养基中需加入漆酶催化反应的底物,通过菌落特征挑出产漆酶的菌落,从而获得产漆酶菌株,B项正确;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可通过平板划线进一步纯化,C项正确;斜面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营养物,可短期保存菌株,D项正确。
10.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表中Ⅰ、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粉状硫10 g K2HPO44 g FeSO40.5 g 蔗糖10 g (N44)2SO40.4 g H2O100 mL MgSO49.25 g CaCl20.5 g Ⅰ Ⅱ 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培养基中加入了这种物质,“-”表示培养基中没有加入这种物质。
A.甲、乙、丙都是异养型微生物
B.甲、乙都是自养型微生物,丙是异养型微生物
C.甲是异养型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型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型微生物,丙是异养型微生物 答案 D
解析 Ⅰ培养基缺少氮源,Ⅱ培养基缺少碳源,Ⅲ培养基营养全面。氮元素是微生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每一种微生物正常生长都需要氮元素,但自己能够固氮的微生物可以生活在无氮培养基上。甲能在Ⅰ上
正常生长繁殖,而乙、丙都不能,说明甲是能够固氮的微生物;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而甲、丙不能,说明乙不需要培养基为它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碳源,乙一定为自养型微生物;丙只能在Ⅲ上正常生长繁殖,为异养型微生物。
11.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富含难降解的有机物苯甲酰肼,是当前焦化行业环保治理的难点。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可通过微生物降解方法处理焦化厂污染物。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应该从农田土壤中筛选目的菌
B.配制以苯甲酰肼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 C.利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对初步筛选出的目的菌进行纯化
D.逐步提高培养基中苯甲酰肼的浓度可以得到能高效降解污染物的优质菌株 答案 A
解析 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富含难降解的有机物苯甲酰肼,应从焦化厂活性污泥中筛选能降解苯甲酰肼的微生物。 12.在农业生产研究上,常需要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下面是某培养基的配方中的部分成分:NaNO3、KH2PO4、Na2HPO4、MgSO4·7H2O、KCl、
H2O。在实验室里进行微生物培养时,进行的接种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图采用了平板划线法对微生物进行接种
B.每次划线前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冷却后从上一区域划线末端开始划线,首尾区不重叠
C.若此培养基用于培养分解尿素的细菌,则除去NaNO3成分即可 D.若用于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加入纤维素粉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可知,若此培养基用于培养分解尿素的细菌,则应除去NaNO3,另外还需加入葡萄糖和尿素,分别补充碳源和氮源。为达到把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这一目的,平板划线操作时应注意每次划线前要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上一区域划线末端开始划线,首尾区不重叠。
13.某种细菌菌株需要亮氨酸才能生长,且此菌株对链霉素敏感。实验者用诱变剂处理此菌株,想筛选出表格中细菌菌株类型,则配制相应选择培养基类型正确的是( )
筛选出不需要 筛选出抗链 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 亮氨酸的菌株 霉素的菌株 L+ S+ L- S- L- S+ L+ S- L- S- L+ S+ L+ S+ L- S- 且抗链霉素的菌株 L+ S- L- S+ L- S- L+ S+ 选项 A B C D 注:“L”代表亮氨酸,“S”代表链霉素;“+”代表加入,“-”代表不加入。 答案 B
解析 筛选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时培养基中不需要添加亮氨酸;筛选抗链霉素的菌株时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链霉素;筛选不需要亮氨酸且
抗链霉素的菌株时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链霉素,但不添加亮氨酸。 14.科研人员利用实验室保藏的酵母菌及市场上出售的面包酵母菌,设计了相关实验,成功培育出能在-20 ℃条件下冷冻保存56天,存活率达到90%以上的耐冻性面包酵母菌菌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能利用蛋白胨作为碳源与氮源
B.在配制培养基时可选择添加适宜种类和浓度的抗生素
C.应将不同来源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后置于-20 ℃条件冷冻保存56天
D.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分别测定冷冻培养前后的活菌数 答案 D
解析 蛋白胨为含氮有机物,可为酵母菌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生长,但对酵母菌生长无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宜种类和浓度的抗生素可以防止杂菌污染;将来源不同的菌种接种到培养基后,置于-20 ℃条件下冷冻保存56天,以筛选耐冻性面包酵母菌菌种;微生物接种的常用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其中只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对活菌进行计数。
15.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
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
答案 C
解析 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同时还应当有针对性地提供选择培养的条件,A项正确;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项正确;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灭菌,C项错误;尿素分解菌合成的脲酶能将尿素分解为氨,筛选分离时必须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D项正确。
16.微生物接种方法很多,平板划线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如图是平板划线示意图,下列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
A.平板划线后培养微生物时要倒置培养
B.不能将第5区域的划线与第1区域的划线相连 C.在1~5区域中每次划线前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D.灼烧接种环后立马对菌种划线 答案 D
解析 用平板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为防止水蒸气凝集后滴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应将平板倒置培养,A项正确;划线时要避免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因为最后一区细菌最稀少,而第一区细菌最致密,如果连在一起则有可能影响单个菌落的分离效果,B项正确;在1、2、3、4、5五个区域中划线前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C项正确;灼烧灭菌后的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后才能用于划线接
种,D项错误。
17.为了保持菌种的纯净,需要进行菌种的保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B.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 C.临时保藏的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D.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放在-4 ℃的低温环境中保藏 答案 D
解析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采用甘油管藏法,即在3 mL甘油瓶中加入1 mL甘油后灭菌,将1 mL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20 ℃的冷冻箱中保存。
18.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原理和技术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时,接种后的培养皿应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B.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每隔12 h左右打开瓶盖一次,放出CO2 C.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若细胞为无色透明,可调节通光孔使视野暗一些
D.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想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的稀释度合适 答案 D
解析 分离有机废水中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时不需要光照培养,A项错误;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每隔12 h左右拧松瓶盖一次,放出CO2,
不能将瓶盖完全打开,B项错误;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若细胞为无色透明,可通过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暗一些,C项错误;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比例合适,使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在30~300之间,D项正确。
19.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结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培养基中的添加物 100 μg/mL蛋白质H 20 μg/mL青霉素 2 μg/mL青霉素+100 μg/mL蛋白质H MRSA菌 生长正常 生长正常 死亡 A.细菌的死亡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 B.第2、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可杀死MRSA菌 C.实验还需设计单独用2 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 D.此实验设计不能揭示蛋白质H的作用机理 答案 B
解析 细菌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因而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其是否死亡,A项正确;第2组和第3组对比说明使用低浓度青霉素和高浓度蛋白质H的混合物可杀死MRSA菌,B项错误;由于第2组的青霉素浓度是20 μg/mL,而第3组的青霉素
浓度是2 μg/mL,所以实验还需设计单独用2 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C项正确;此实验设计只发现低浓度青霉素和高浓度蛋白质H的混合物可杀死MRSA菌,但不能揭示蛋白质H的作用机理,D项正确。
20.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可生产乙醇,生产过程中可采用微生物将秸秆水解或用酶水解,其主要技术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秸秆―→秸秆碎屑―①―→反应罐水解―②―→压滤除渣―③―→酒精发酵―④―→真空分馏
A.可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过程①所需的纤维素分解菌 B.过程①加入的纤维素酶是葡萄糖苷酶 C.酒精发酵接种的酵母菌需在无氧条件下发酵 D.酒精发酵前需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答案 B
解析 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采用刚果红染色法,A项正确;纤维素酶为复合酶,至少包含三种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B项错误;酒精发酵需在无氧条件下进行,C项正确;对培养基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60分)
21.自生固氮菌能够利用大气中的N2,并将其还原为氨。某课题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自生固氮菌,并制成菌肥,施于土壤中以增加土壤肥力。请回答相关问题:
(1)自生固氮菌能将N2还原成氨,利用氮元素可合成体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物,答出两种即可)。
(2)在分离土壤中自生固氮菌时使用的培养基一般应含有的营养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在这种选择培养基中其他很多微生物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种自生固氮菌时可采用平板划线法,在进行第二次及之后的划线时,应从________________开始划线。且每次划线前,都要对接种环做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平板划线培养可形成自生固氮菌的菌落,菌落是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选择培养时,能够“浓缩”所需自生固氮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TP、蛋白质、核酸、磷脂等(答出两种即可)
(2)水、碳源和无机盐 选择培养基中无氮源,其他很多微生物又无法利用大气中的N2
(3)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灼烧接种环
(4)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可以让适应
这种营养的自生固氮菌迅速繁殖,而不适应这种营养的其他微生物的繁殖受抑制(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氮元素可以参与细胞内ATP、蛋白质、核酸、磷脂等物质的合成。(2)分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含有水、无机盐和碳源等营养成分,由于该培养基中不含氮源,其他很多微生物又无法利用大气中的N2,因此无法生存。(3)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的过程中,在进行第二次及之后的划线时,应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并且每一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4)菌落指的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选择培养可以让适应这种营养的自生固氮菌迅速繁殖,而不适应这种营养的其他微生物的繁殖受抑制,从而起到“浓缩”所需自生固氮菌的作用。
22.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实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单菌落,可用________法或________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 (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用________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在37 ℃培养箱中培养24 h,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________;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________;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选用抗生素________。 答案 (1)平板划线 稀释涂布(或涂布)平板(两空顺序可颠倒) (2)涂布平板
(3)敏感 不敏感 该致病菌对抗生素C的敏感性比对抗生素A的弱 耐药菌 (4)A
解析 (1)微生物的常用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2)能够使菌落均匀生长、布满平板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3)(4)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敏感;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不敏感;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C的敏感性比对抗生素A的弱;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排除杂菌污染),说明该致病菌可能对抗生素D产生了耐药性。根据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选用抗生素A。
23.如图1表示微生物的接种实验中的一些步骤。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中接种工具的名称是________,制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将接种工具冷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所示接种方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取三个平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三种细菌(E·coli、S·albus、B·subtilis),然后在培养基上打出直径为3 mm的孔,并在孔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甲抗生素,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可以在孔的周围观察到一圈清晰区,这是甲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导致的。测量清晰区的直径(如图2所示),数据如表所示。
不同浓度甲抗生素条件下清晰区直径/mm 细菌 5 μg/mL E·coli S·albus B·subtilis 7 - 5 7.5 μg/mL 10 5 7 10 μg/mL 14 8 9 15 μg/mL 16 13 14 20 μg/mL 16 17 19 ①比较10 μg/mL甲抗生素和20 μg/mL甲抗生素分别在控制E·coli和S·albus方面的作用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种细菌中对低浓度甲抗生素最不敏感的是________。
③有人因感染了B·subtilis而患病,医生使用甲抗生素给予治疗,试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为什么用25 μg/mL的甲抗生素治疗该病人是不明智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接种环 先调pH,再灭菌 (2)避免温度过高,杀死菌种
(3)通过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经培养后获得单个菌落
(4)①在控制S·albus方面,20 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大约是10 μg/mL甲抗生素的两倍;在控制E·coli方面,10 μg/mL甲抗生素和20 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差异不大 ②S·albus ③滥用抗生素可能会使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
解析 (1)图1中的接种工具为接种环,制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时,需要先调pH,再灭菌。(2)步骤②中,需要先将接种环在火焰旁边冷却,避免温度过高,杀死菌种。(3)图1所示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该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经培养后获得单个菌落。(4)①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
控制S·albus方面,20 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大约是10 μg/mL甲抗生素的两倍;在控制E·coli方面,10 μg/mL甲抗生素和20 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差异不大。②分析表格中5 μg/mL甲抗生素和7.5 μg/mL甲抗生素对三种细菌的抑制程度可知,S·albus对低浓度甲抗生素最不敏感。③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若有人因感染B·subtilis而患病,用25 μg/mL甲抗生素治疗该病是不明智的,因为表中数据不能证明25 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比20 μg/mL甲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好;高浓度的抗生素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滥用抗生素可能会使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
24.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
(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 (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____________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________(填“无机碳”或“有机碳”)。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________观察,可能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菌后,35 ℃培养24 h,液体培养基变混浊,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____________,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 h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混浊度比对照组________(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④对排除的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①高压蒸汽灭菌 有机碳 ②显微镜 ③可疑菌大量繁殖 等量生理盐水 低 ④吞噬细胞、浆细胞
解析 (2)①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在配制后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由于炭疽杆菌是异养型微生物,故培养基中应添加有机碳作为碳源。②炭疽杆菌呈竹节状排列,需借助显微镜观察。③接种可疑菌培养后,液体培养基由澄清变混浊,应是可疑菌大量繁殖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实验组加入由生理盐水配制的澄清噬菌体液,对照组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若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则培养6 h后,实验组中的炭疽杆菌由于噬菌体侵染而大量裂解死亡,液体培养基的混浊度会明显低于对照组。④接种疫苗后,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此相关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和浆细胞。
25.漆酶是真菌、细菌中的氧化酶,可用于有毒化合物的生物消除。某研究小组为提高产漆酶菌株(C1)的产酶量,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
Ⅰ.培养基成分的优化研究:为确定最佳的营养成分组合,科研人员配制了9组以A、B为主要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并添加0.04%的愈创木酚(被氧化后呈红褐色)。接种C1培养后,结果如表所示:
营养成分 实验组 A(20 g/L) 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 蔗糖 蔗糖 ? 麦芽糖 麦芽糖 麦芽糖 培养结果/mm B(2.84 g/L) 蛋白胨 (NH4)2SO4 KNO3 蛋白胨 (NH4)2SO4 ? 蛋白胨 (NH4)2SO4 KNO3 显色圈直径 37 49 23 25 52 32 58 56 55 1 2 3 4 5 6 7 8 9 (1)实验组6中的成分A、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培养结果分析,营养成分的最佳组合是实验组________,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培养基pH的优化研究:选取最佳营养成分组合,配制成pH为3.0、5.0、7.0的三种液体培养基,接种等量C1并培养一段时间,定期取样测定培养基中漆酶量(以酶活性表示),结果如图所示:
(1)调节培养基的pH应在________(填编号)进行。
①灭菌前 ②灭菌后倒平板前 ③倒平板后接种前 ④接种后 (2)据图分析,为获得最多的漆酶,最佳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经过一系列培养环境的优化,C1产酶量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要获得产酶量更高的菌株应用到生产上,可采取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突变的不定向性角度预测观察到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Ⅰ.(1)蔗糖、KNO3
(2)7 显色圈直径最大,说明被漆酶氧化的愈创木酚最多,C1产酶量最高 Ⅱ.(1)①
(2)将C1接种于pH=5.0培养基中培养,并于第6天提取漆酶 Ⅲ.将诱变得到的C1培养在含有麦芽糖、蛋白胨和愈创木酚的pH=5.0的培养基中,选出显色圈大的菌株作为生产用菌株 在培养基中
可能有显色圈较大的菌株,也可能有显色圈较小的菌株
解析 Ⅰ.(1)根据题表可判断实验组6中的成分A、B分别表示蔗糖、KNO3。(2)根据题表可判断实验组7的显色圈直径最大,说明实验组7中被漆酶氧化的愈创木酚最多,C1产酶量也最高,即实验组7是最佳的营养成分组合。Ⅱ.(1)调节培养基的pH应该在灭菌之前进行。(2)分析曲线图可知,将C1接种于pH=5.0的培养基中培养6天,获得的漆酶最多。Ⅲ.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C1后,将诱变得到的菌种培养在含有麦芽糖、蛋白胨和愈创木酚的pH=5.0的培养基中,选出显色圈大的菌株作为生产用菌株。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在培养基中可能有显色圈较大的菌株,也可能有显色圈较小的菌株。
26.经人工诱变后,部分细菌由于某种酶被破坏,其细胞中某些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就形成了营养缺陷型菌株,这在工业生产上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下是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和____________等,除此之外,制备如图所示的培养基还需要加入________。
(2)制备培养基时调节pH应该在灭菌________(填“前”或“后”)进行,培养基的灭菌方法一般为______________。过程①的接种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根据用途分类,图中基本培养基属于________(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
(4)进行过程②培养时,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________(填“基本”或“完全”)培养基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不同培养基中同种菌株的接种位置相同,为了完成对初检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实验人员应挑取________(填“菌落A”或“菌落B”)进行接种培养,并进一步鉴定。 (6)科研人员用放射线处理目的菌获得两个突变株C和D,然后对突变株C和D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接种的菌种 C D C+D 一般培养基 不生长 不生长 能生长 实验处理及结果 添加营养物质甲,能生长 添加营养物质乙,能生长 不添加营养物质甲、乙,都能生长 突变株C不能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突变株C和D混合在一起,接种于一般培养基上,都能生长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氮源、无机盐 凝固剂(或琼脂) (2)前 高压蒸汽灭菌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选择
(4)基本 防止基本培养基中混入特定氨基酸 (5)菌落A
(6)突变株C缺乏合成营养物质甲所需要的酶 突变株D可以提供突变株C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甲,突变株C可以提供突变株D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乙
解析 (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等,图示培养基上最后都长出了菌落,说明为固体培养基,因此制备培养基时还需要加入凝固剂,常见的凝固剂是琼脂。(2)制备培养基过程中注意应该先调节pH,再灭菌,以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基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经过程①接种后形成的菌落均匀分布,因此该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3)基本培养基不含特定氨基酸,导致氨基酸缺陷型菌不能生长,故根据用途分类,图中基本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4)进行过程②培养时,为防止特定氨基酸混入基本培养基中,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5)比较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可知,菌落A为氨基酸缺陷型菌株,因此需要挑取菌落A进行接种培养,并进一步鉴定。(6)突变株C的生长依赖于营养物质甲,突变株D的生长依赖于营养物质乙。不添加营养物质甲和乙,二者混
合培养时都能生长,最可能的原因是突变株C为突变株D提供了营养物质乙,突变株D为突变株C提供了营养物质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