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2019年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详案

2023-12-10 来源:步旅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能背诵默写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品味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他是谁呢?他就是苏轼。

二、预习检查

1.同学们,说一说你以前学过的苏轼写的诗歌吧? 例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请同学们介绍下苏轼的情况吧。

苏轼,字子瞻,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老师提升:

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全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自成一派,开豪放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还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3.读准字音。

(1)念无与(yǔ)为乐者。

(2)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门,单扇的门曰户) .

(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3)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4)相与步于中庭(院子里) ..(5)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9)遂至承天寺(于是) .

5.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初读感知

1.师:苏轼人生前半部分也是春风得意,可他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似乎更在意自己从朝堂之上被贬民间之后的人生际遇,而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便是作者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哪位同学能读一下,看看我们能否体会其中的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停顿、韵味等方面进行评价。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学生评价。

2.老师配乐朗读示范,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 感受。

师:你听出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 生:我读到了快乐的心情,在文中是“欣然起行”。

3.师:很好,同学们能够读出快乐之情,那我们小组内互读互听,体验一下作者的情感,并互相探讨一下除了快乐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情感。 生:我读出了寂寥之情,在文中是“念无与为乐者”。 多媒体展示全文翻译: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悄悄照进门里(十分幽美),(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合作探究

在了解了文章之后,我们要深入品析一下这篇蕴藉深厚的美文。 1.请赏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中蕴含着一瞬间的选择与期待: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我”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共赏美景的人,自然是快乐的。 2.赏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句。

“亦”字是恰巧的意思,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悠闲画面,与友人共赏月色,也是让人快乐的。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波澜:庭院里的月光恰似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水中仿佛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尤其是其中的“盖”字,一种推测,一种惊讶,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体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悠然自乐的愉悦。 4.作者赏月之愉悦心情溢于言表,这种喜悦之情来源于作者怎样的状态呢?文中是怎样体现这种状态的。 “闲”的状态。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不忙碌的,忙碌的人晚上不会睡不着觉,也不会“起行”赏月;而“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在深夜悠闲地散步,可见其“闲”的状态,而能将月光观察得如此细致,可见苏轼心中没有纷扰,是内心淡泊宁静的“闲”。

五、拓展延伸

1.理解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 (1)“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2)“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 多媒体展示作者背景知识: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弹劾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这“闲”首先是被皇上贬谪之后的“闲置”,是不得参与政事的无奈的“清闲”,但也是一种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生活的“悠闲”,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不仅是一种“闲趣”,更是一种“闲雅”,一种“闲志”。 2.面对在困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想说什么?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吧。 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和内心的愉悦、满足、陶醉。 这就是苏轼: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难以发现感知的美……他的一生是豁达向上的 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心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六、达标检测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藻、荇”是指竹、柏的影子,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见作者没有公务缠身,是个“闲人”。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性情的旷达……种种情感尽在其中。

七、课堂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这两本书: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东坡志林》。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