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2021-08-03 来源:步旅网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1月9日上午】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鲁迅少年时期的老师,而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期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一睹这位藤野先生的风采。【板书:藤野先生】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学生默读,交流讨论: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明确: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的学者形象。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朗读,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明确:①添改讲义———认真负责;②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③关心实习———热情诚恳;④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板书:添改讲义———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关心实习———热恳;了解裹脚———求实】

2.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篇回忆性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赞美了他正直热情、治学严谨、没有狭隘

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经历,文中洋溢着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板书:怀念、赞美】

3.通过这几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四)拓展延伸

交流分享,说一说让你们印象最深刻的老师。

【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感受了这份跨越国籍的师生情。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布置作业:鲁迅先生一定有很多话想要和藤野先生说,请你代表鲁迅先生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引导环节,你设计的依据与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主题。首先我设置了问题: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学生通过认真读文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然后我便紧接着提问: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学生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答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读了作者的文章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部分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紧紧跟随上一个“整体感知”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导,答案都在文本中有明显体现,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紧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本环节,从而更好理解文章的主题。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简要介绍一篇教材内选取的鲁迅先生的其他散文作品。 【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篇课文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致各异的两大

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形象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左拉曾经这样评价一个人:“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他所说的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作者莫泊桑,大家对莫泊桑有多少了解呢?(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引出课题)【板书:我的叔叔于勒】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明确: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再读课文,思考: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那么围绕于勒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明确:本文主要写“我”一家人,对于叔叔于勒败家后,变富又变穷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重视金钱、淡漠亲情的情形。

(三)深入研读

1.在这一选段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呢?结合文中重要语句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明确:遇于勒——躲于勒。态度变得厌恶、冷漠。【板书:遇于勒、躲于勒】

2.分析以下两个句子,说说体现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理态度?作者塑造了菲利普夫妇什么样的形象。【板书:菲利普夫妇】

①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②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

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明确:①通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神态异常,语无伦次,内心极度恐慌。②通过描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体现出了母亲极度厌烦叔叔于勒,从她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泼辣、刻薄的女人。【板书:慌张、惶恐;自私、冷酷】

总体而言,菲利普夫妇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们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

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板书:虚伪势利】

3.作者塑造菲利普夫妇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什么?结合写作背景和人物形象,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确: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这对小人物展现了社会大现象。反映了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在菲利普夫妇心中的天平上,他们倾向了金钱,漠视了亲情。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若瑟夫,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明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读文本,我们从菲利普夫妇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一些弱点,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旨。

作业: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继续感受其小说的魅力。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以小见大:从家庭琐事中反映人际关系,证实了《共产党宣言》中有关资产阶级把家庭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的论断。

②描写细致,生动传神。通过描绘菲力普夫妇的言行、语词和神情,“烛幽索隐,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隐蔽的内心世界”。

③情节曲折,结构精巧。倒叙引起悬念。循着“盼——遇——躲”的线索,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作品贯穿着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化,暗线是于勒的遭遇,二者汇聚在轮船上。

④运用对比。菲利普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对表现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新课标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置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①学会解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②朗读文本,结合重点语句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③体会小说情感主旨,感受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结构。

初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的讲授、引导,基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的教学重点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特征。教学难点是品味语言,体会小说情感主旨。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同学们肯定都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整体感知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找出本文中不理解的文言词语,共同交流。

明确: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左右,近臣。期(jī)年,满一年。孰,通“熟”,仔细。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

1.文章主要内容为劝谏,在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而邹忌得到的答案都是自己比徐公美。【板书:比美、邹忌】

2.事实真的如妻、妾、客所说的吗?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妻子认为邹忌比徐公美是因为爱他,妾是因为怕他,客人是因为有求于他。他悟出的道理:自己受到了蒙蔽,那么高高在上的君主受的蒙蔽就会更厉害,需要大臣去进谏,才能更好地帮助君主治理国家,国家才能繁荣。【板书:进谏、齐王】

3.学生读文,小组讨论。邹忌向齐王进谏的结果如何?你认为齐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邹忌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广开言路,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最终齐国繁荣,使得“四国朝齐”。齐王是一个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邹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文中邹忌由比美而推及向君主进谏,这种方法是设喻说理。【板书:设喻说理】

(四)拓展延伸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造福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想想,邹忌如果生活在当今社会会做什么?

明确: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可结合邹忌的进谏精神作答。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学习完今天这篇课文,也要懂得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错要马上改正的道理,并在生活中践行。

布置作业:搜集《战国策》中其他的故事读一读,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结合《战国策》品析这篇文章的特色? 【参考答案】

文章生动地刻画了邹忌与徐公的比美,通过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揭示了一个人容易受蒙蔽的原因,找到了向齐威王进行讽谏的理由和依据,塑造了邹忌这一鲜明形象,也揭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战国策》的文章,语言简炼,笔锋犀利,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生动,还善于借用各种故事,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本文也具有这些写作特点。本文的艺术技巧,更突出的是在三百多字的短文中运用了六次排比,每次排比都是三层照应,每层照应又运用灵活多变的句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印象,如:叙述邹忌分析众人称赞他美的不同原因,一是妻的偏私,二是妾的畏惧,三是客人的有求于他;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一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二是“朝庭之臣莫不畏王”,三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本节课你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你是如何使用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运用了谈话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方法。

在导入环节,我以同学们较为熟悉的电视剧《封神榜》作为话题,和学生们谈论大臣进谏的故事,由此引入我的课堂。谈话法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课堂的展开。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解决文中难理解的文言词语,帮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大意。为接下来深入分析齐王、邹忌的人物形象,讲解本文说明的道理奠定基础。

在深入研读环节,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邹忌向齐王进谏的结果如何?你认为齐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邹忌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最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从而突破重点。 【1月9日下午】

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如:柳宗元的《江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感受北方天气的严寒。在中国的北方有一座城市,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景象,反而能使人感到温暖的春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丽景色。【板书:济南的冬天】(二)整体感知 1.解读作者。

明确: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品有《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2.学生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老师进行讲解。 明确:响晴:天空晴朗无云。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3.速读课文,归纳文章脉络结构。

明确:总分结构:①写济南冬天总的特点;②-⑤分写济南冬天的山景;⑥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三)深入研读

1.同桌交流讨论,第一自然段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北平→没有风声;伦敦→响晴;热带→温和。 2.读文并思考,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明确:通过三组对比,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奇迹”“怪事”“害怕”引出“宝地”,文章紧紧抓住天气这一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这些对比来自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受,来自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爱。【板书:温晴】

3.小组讨论,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睡着”“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在阳光照射下的暖和安适,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板书:山:可爱】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保准暖和。”

明确: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又通过“放”和“低声地说”的话赋予小山以人的动作和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的可爱、温晴,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4.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特点:水的绿;水的清、亮;手法:拟人的手法,把水藻、水、垂柳都人格化了,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冬天里孕育着无限朦胧春意。比喻的手法,突出水的清亮。【板书:水:绿、清、亮】

5.文章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收尾,有什么好处?

明确:强调冬天,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的时间里总的感慨,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相照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板书: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能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美丽的画面? 明确:①仔细观察;②用心揣摩;③情感投入。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师生共同总结,你收获了什么?

布置作业:仔细观察自己家乡冬天美丽的景色,运用本课学习的手法,写一篇小短文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语文教学中朗读重要吗?

我认为朗读非常重要,因为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能力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的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文教学应该努力突出朗读的地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领悟,以读感悟,整体把握。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齐读,个别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细读等方式,把课文的情感逐步呈现出来,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课文的画面感。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为题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直接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而不是其它地方的冬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疑惑:作者为什么要写济南的冬天?是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吗?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整篇文章围绕“济南的冬天”展开,脉络清晰,线索明了。通过对突出景物的主要特点的描写,作者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初中语文《木兰诗》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导入语: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杨门女将、刘胡兰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大家观看的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故事,大家知道吗?这就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木兰!【板书:木兰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停顿,注意字义。

明确:傍:靠近,临近。走:跑。 2.检查课前预习,介绍《木兰诗》。

明确:《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乐府诗集》收集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共一百卷,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齐读本文,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诗中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

1.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由此可见木兰的勤劳和对父亲的担忧。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体现出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体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④“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体现出了木兰的机智、谨慎。⑤“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体现了木兰的不贪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的品质。

综合以上语句可见,木兰是一个勤劳孝顺、忠孝两全、勇敢坚强、机智谨慎、淡泊名利的人。【板书:勤劳孝顺、勇敢坚强、机智谨慎】

2.《木兰诗》曾广为流传,这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人们对木兰的敬佩、赞美之情。【板书:敬佩、赞美】

3.简析本诗艺术特色。

明确: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

如果“感动中国”栏目组要为古代的女英雄木兰颁巾帼英雄奖,请你给木兰写一段颁奖词。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出木兰的勇敢及拳拳家国情怀。 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全诗;请同学们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一封家书。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评价一下木兰这个人。 【参考答案】

结合本文《木兰诗》来看,木兰是巾帼英雄。她是一个勤劳孝顺、勇敢坚强、机智谨慎、淡泊名利的人。她的勤劳从诗歌开头木兰织布可以看出。她的孝顺体现在,皇帝要父亲出征,她愿意放弃闺阁自由生活,代父从军,忍受行军之苦。她的勇敢坚强可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句话看出,木兰渡过涛涛的黄河,随军翻越重重山峰,忍受北方夜晚的寒气,身穿铠甲与敌人作战。她的机智谨慎体现在:伙伴与她共同作战十多年,竟然没有看出她是女子。如原文中“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她的淡泊名利体现在,虽战功赫赫却没有要一官半职,没有要金银财宝,而是愿意回家陪伴自己的父母姐妹,可见她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概括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小组讨论,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们对木兰的赞美、敬佩之情。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精练,没有现代文容易理解。学生对木兰了解甚少,对这一人物形象也没有全面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木兰跃马横枪、

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让学生通过对各段故事情节的简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木兰是一位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女英雄。

初中语文《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些事令我们刻骨铭心,有些事只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模糊的影子,但它们都是生活给我们的礼物。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身边写起,写眼前之景,写眼前之事。【板书: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二)写作指导

1.小组讨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作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选材呢?

明确:①从家庭生活中选材。在家庭生活中多和家人沟通,从中找到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②从校园生活中选材。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校园中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每天都能发现同学身上的微妙变化。把这些落实到纸上就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写作素材。除了这些还可以从学科中挖掘,一节精彩的生物实验课,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无一不是作文的好素材。③从社会生活中选材。走进大自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都会有不同的美景,这些美景都能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也可以关注社会生活,看新闻,听广播等等。【板书:从生活中选材】

2.多媒体出示《少年闰土》中月下捉猹的段落内容,自主思考:有了素材,在写作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明确:《少年闰土》在写闰土月下捉猹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体现了闰土的机智勇敢和少年气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闰土的敬佩与羡慕。由此可见,生活化的场景要注重细节描写,选取的素材角度要小,写作时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别人。【板书:真情实感】

3.多媒体出示《穷人》中的片段,思考从中获得的写作启示。

明确:《穷人》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丈夫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的故事。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塑造了宁可自已吃苦,也要帮助邻居的渔人夫妇的高尚形象。这启示我们,讲故事时要善于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关键内容要详细描写,才能绘声绘色,描述生动。【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三)自主写作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写一个小片段。

(四)写作评析

1.小组成员之间互评作文,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评价要求: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每个小组选出一篇写得最好的作文。

2.教师将小组推荐的作文放在多媒体上分享并点评。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将课上的作文片段补充完整,并依据老师及小组成员的评价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写作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肖像描写。指的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

(2)语言描写。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

(3)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

(4)心理描写。心理是指人物内心的活动,例如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是无声的语言。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思想。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说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答案】

第一,注重平时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可以写见闻,也可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就有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在写作时写出真情实感。第二,学会观察,吸收素材。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敲门砖。要引导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中有意义、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校园、家乡、社会的变化,来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

第三,多样化的写作练习。写作实践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写作条件,减少学生写作束缚,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写作能力就能逐渐提高了。同时,练习后还应不断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 【1月10日上午】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法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学习过的诗文形式和记忆最深刻的篇目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什么呢?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板书:天净沙·秋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请学生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元曲,以及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明确: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本文就是小令。

2.教师范读,学生划出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本曲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凄苦。 (三)深入研读

1.再次朗读诗歌,思考:作者选用了大量意象,哪些意象突显了悲凉凄苦的氛围?

明确: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到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情,营造了凄凉无比的氛围。【板书:正衬】

2.小组讨论,诗中其他的意象对氛围的营造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小桥、流水、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

人”更添悲愁。这里用的是反衬,以乐景写哀,使得悲意更浓。【板书:反衬】

3.男女赛读,读出“悲凉之感”,与同桌交流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明确:全诗仅28个字,言简而意丰,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板书:白描】

4.全班齐读,思考: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作者表达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孤寂凄苦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板书:孤寂凄苦、思乡】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身处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之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极高之佳作。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布置作业:根据你的理解,发挥想象,将这首小令扩写成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元曲。 【参考答案】

元曲是汉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初中课文中涉及到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而高中语文中的《窦娥冤》属于杂剧。元曲作者数不胜数,其中以“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的成就最高。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和唐诗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元曲又有它独特的魅力,既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又显得直白泼辣,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你的作业是让学生将元曲改成文章,你认为实际教学中可行吗? 【参考答案】

我认为是可行的。元曲一向以精炼著称,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我认为同样适用于元曲。《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

虽然篇幅短小,但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基于这些特点,要求学生将元曲改成文章在实际教学中也是可行的。当然,我也会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适当地提出对文章的要求。比如字数不必太多,三百字左右的小短文即可;另外题目和文体也可以不加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其实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类似续写和改写的小练笔,比如小学的《牧童》这首诗歌,就曾经要求过学生改成小故事,所以改写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初中语文《海燕》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法。教师播放有关《海燕》的视频,并加以描述。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面,飞翔着这样一种海鸟:它有大海赋予的坚硬的翅膀,它有大海赋予的不屈的灵魂。它经常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上,勇敢地搏击风浪,笑傲长空。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俄国作家高尔基的这篇充满激情的文章《海燕》,一起来感受高尔基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最强音。【板书:海燕】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诵音频,圈点勾画出生字词。 明确:呻吟、翡翠、蜿蜒。

2.齐读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几幅画面来展现海燕的形象的?

明确:第一幅,风卷云集;第二幅,暴风雨迫近;第三幅,暴风雨降临。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板书:来临、迫近、降临】

(三)深入研读

1.再读课文,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这三幅画面展现了海燕怎样的形象?

明确:①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是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海上高傲地飞翔。②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是一个搏击风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

暴风雨到来的形象。③暴风雨降临时,海燕是一个顽强呼唤大无畏的战斗者的形象。【板书:勇敢乐观、自信迎接、顽强呼唤】

2.小组讨论:结合背景,说说文中出现的事物都有什么含义?

明确:①大海的波涛:象征革命高潮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②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和风暴。③乌云、狂风:象征反动势力。④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⑤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3.分小组朗读课文后思考:通过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赞美海燕勇敢乐观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惧困难的战斗精神。【板书:战斗精神】 (四)拓展延伸

结合实际谈一谈该如何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暴风雨”。

明确: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小结,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海燕一样,不屈服于暴风雨、困难。 布置作业:课后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篇2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本篇课文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本篇课文主要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方法。本篇课文中,出现了大海、海燕、海鸭、雷声等多个意象,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沙皇反革命的黑暗势力。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式,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着,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以及与其他形象的对比,讴歌了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答案】

①营造良好朗读氛围。第一,结合课标,教师可以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第二,恰当发挥范读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我让学生带着一定任务去读课文,这样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培养语感。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散文诗的学习离不开对于文本的阅读,本节课的内容更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培养良好的语感体验。

③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文、配乐朗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读等。

初中语文《天下国家》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播放《战狼》电影片段。各大影院热映的《战狼》,是一部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战争影片。特种兵们为保护同胞而热血奋战,展现了中国军人面对外敌时的铁血豪情。今天也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下国家”,一起来分享中华民族英雄事迹,以及流传千古的爱国诗词、名言。【板书:天下国家】

(二)揭示主题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电影台词让无数观众为之热血沸腾,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家、国、天下的关系。

(三)实践探索

1.学生通过教科书、报刊杂志及网络,收集、查找爱国人物故事或名言,进行分享。 2.自由结为小组,选出小组长,汇总各组资料,并进行分享。

(四)展示交流

1.“群英会”【板书:群英会】

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交流,再由小组成员投票选举组内“故事王”。接着,配以图片、视频,进行全班分享。如:

(1)陈天华遥寄血书 (2)清末抗英名将关天培 (3)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 (4)有气节的外交官杨儒

评分细则:每组推举1位评委(共10人),从人物事迹选取、故事加工程度、语言表现能力等三方面进行评判,每人10分,优秀8-10分,良好5-7分,一般5分以下,累计得分。

2.名言会【板书:名言会】

评分细则:以小组为单位,10小组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每组1位选手参赛,并有2人组成智囊团,以抢答的形式进行,5分钟内说出名言数量最多的加20分,第二名15分。

名言示例: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秋瑾

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羡林

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莎士比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朗诵会【板书:朗诵会】

朗诵篇目在课前由班内推荐、评选,共5篇。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贺《南园》、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闻一多《一句话》、艾青《我爱这土地》。

评分细则:每组1位选手参赛,以抽签的形式决定朗诵篇目。每一组比赛时,任选三组(每组1位评委)进行打分,从内容熟悉度、语调抑扬顿挫等方面进行评分,优秀8-10分,良好5-7分,一般5分以下,每个参赛选手的最终成绩取平均分。

(五)拓展延伸

教师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小组活动中的配合度,评选“最佳展示奖”。 (六)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用手抄报、绘画、书法作品等形式,将整理出来的爱国故事、诗歌、名言在班内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参考答案】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朗诵,了解朗诵的基本要求。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情感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读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为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朗诵时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停顿、重音、语速、句调。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在课堂当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诵时,教师应根据以上朗诵的要求做出一定的朗诵指导。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介绍一个爱国诗人及他的爱国作品。 【参考答案】

陆游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更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就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历任隆兴府通判等职,因为坚持抗金,多次遭主和派排斥。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就连去世前所写的《示儿》也是希望看

到收复沦陷的国土。但是陆游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书愤》全文如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月10日下午】

初中语文《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温故知新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并说说景物有什么特点?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出春的清新明朗;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春江水暖,生机勃勃的意境,以此导入新课。【板书: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在聆听、观察画面中理解课文意境。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明确: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3.概括本文的结构特点和各部分内容。

明确:总分总结构。各部分内容分别为:盼春、绘春、赞春。【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三)深入研读

1.阅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小草、果树、风、雨、风筝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绘景物的?结合喜欢的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的“钻”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草破土而出的蓬勃之势写得生动俏皮,展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就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的使用也使文章更加有韵律之美,更细致体现了春草的生机勃勃。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闹”字将蜜蜂人格化,非常贴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出声响,隐含着一片喧闹沸腾,更寓意着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句运用了叠音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叠音体现了声音美和语感美。“在雨里静默着”是将房屋人格化,将蛰伏了一冬的房屋描绘得更富有灵性,装点着烟雨初春的乡村。【板书:修辞手法】

3.小组讨论:除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作者还调动了各种感官。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如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调动触觉,让人觉得非常亲切且生活化,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的特点。又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是调动了嗅觉,写出了春风清新的特点。又如作者写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是调动了听觉,这些是春天特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动听的春日交响曲,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板书:调动感官】

4.课文的最后三段,作者是如何赞美的?

明确: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用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形象突出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以此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板书:喜爱赞美】

(四)拓展延伸

举办朗诵比赛,看看谁读得更有感情。

明确: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包括重音、节奏、停顿、语气等方面。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老师总结,作者通过运用多种手法描绘春天,表现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作者描写春天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初中教材中还选有朱自清的哪些作品?请简单介绍一篇。 【参考答案】

初中教材中还选有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篇散文,开头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在回忆往事中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接着抒发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态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腐,后来才转变为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从艺术性来看,这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也是朱自清先生一贯的文风。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授课中你是如何引导学生品评文章阅读的语言美的? 【参考答案】

①分析语言美,要重视整体把握。一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二是整体把握文章语言风格和语言美的特色。

②分析语言美,要重视微观解剖,要重视修辞现象。对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要能指认其名称,熟悉其一般性的特点和在文章中显示的特点。例如本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的“钻”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草破土而出的蓬勃之势写得生动俏皮,展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就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

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的使用也能够让同学们读来体会到韵律之美。

③分析语言美,要重视训练和积累。学语文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品味语言美也是如此。 初中语文《芦花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白洋淀的优美图片,同学们,这张图就是我们现如今的白洋淀,谁来描述一下这张图里白洋淀的景色?(学生发言)白洋淀风光是非常迷人的,春季芦苇丛生,满湖青翠;夏季荷花初绽,风光旖旎;秋季芦花纷飞,鱼鸭满淀;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然而,这么美丽的白洋淀,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板书:芦花荡】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故事发生在哪儿?主人公是谁? 明确:河北芦花荡;老头子。

2.默读课文并思考,大苇塘的环境是怎样的? 明确:阴森黑暗的。【板书:阴森黑暗】。

3.文章中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同桌交流)

明确: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展现当时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烘托了气氛,

也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做好了铺垫。【板书:环境描写;营造气氛】

(三)深入研读

1.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描写“老头子”是从哪几方面入手的? 明确:从外貌、语言、动作。【板书: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

2.小组合作交流:作者是从这三个方面怎样描写老头子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外貌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体现了老头子的精明能干。老头子年龄近六十岁,但是芦花荡养育了他,造就了他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性格。

②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写出了老头子的这种自信来自他对环境的熟悉、高超的水上功夫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③动作描写:“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也表现了老头子的乐观。

3.“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他是一个干练结实、志勇双全、过于自信自尊、老当益壮、具有高度爱国热情的“老头子”。【板书:干练、自信、自尊】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你们的脑海里有没有和文中的“老头子”特别像的人,那么说说具体像在哪里?

明确:小兵张嘎。在敌人面前,嘎子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逃了出来,他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了革命战士,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小侦察员。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老头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当益壮的豪迈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现在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写一篇400字的随笔——《我心目中的英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2.在本节课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师一定程度的引导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的学习。学生课前对课本中生字词以及主要内容的感知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描写手法以及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探究,从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知人物的描写手法为外貌、语言、动作。然后再次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文中老人的形象特征这一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寻找文中描写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老人的性

格特点——干练、自信、自尊、爱国。在这样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文章内容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言语交流的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应对》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据说,歌德在公园散步,遇见了一个傲慢的批评家,双方在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路里僵持着,批评家说:“我从不给蠢货让路。”面对这样的情况,歌德该说什么呢?同学们猜一猜?他说的是,“我正好相反”。批评家听了之后哑口无言。这就是机智地、完美地应对。如何才能机智地应对他人呢?让我们走进口语交际课《应对》。【板书:应对】

(二)揭示主题

1.教师提问:所谓“应对”是指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应对就是对别人的话做出回应,对别人的提问予以解答。本课我们讨论的是在一些调侃、质疑、诘问、挑衅等场合中化解尴尬的应对方式。

(三)要点指导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陈太丘与友期》中陈元方有理有据地应对的视频,以及周总理面对外国友人关于敏感话题的询问时诙谐机智的应对视频。请学生观看并思考,在我们巧妙应对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明确:①判断对方的态度;②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③掌握一定的技巧。

2.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以下事例,学生小组合作,说说这些人物应对时使用了什么技巧?

(1)一位年轻的画家拜访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彩尔,向他抱怨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张画只需要一会儿功夫,可卖出去却需要整整一年。”门彩尔认真地回答他说:“如果你用一年的时间去画一张画,那么只需要一天功夫就准能卖出去。”

明确:归谬,指不直接对对方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式进行正面驳斥,而是按照对方的逻辑和思路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使其论点不攻自破;针锋相对,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板书:技巧、归谬、针锋相对】

(2)一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希望加入爱迪生实验室。他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有一个理想,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解剂——它能溶解一切物质。”“万能溶解剂吗?”爱迪生吃了一惊,“那你打算把它放在什么容器里?”

明确:转换话题。采用节外生枝的方式,转移话题。【板书:转移话题】 3.除了运用技巧外,机智应对的语言通常有什么特点?

明确:机智应对时要注意语言诙谐文明、充满智慧、直击要点。【板书:语言、诙谐、文明、智慧】 (四)展示交流

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给5分钟时间讨论,选定教师给的两个情景片段其中的一个,并以情景剧的形式演出来。

明确:

1.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很简朴,常常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路人嘲笑他:“你脑袋上边是什么?算是帽子吗?”

应对:你帽子下边是个什么呢?是充满智慧,能够创作童话的脑袋吗?

2.去剧场看话剧时,你坐错了位置,坐在了话剧演员的位置上,此时嘉宾误认为你就是话剧演员之一,请求你签名。你怎么办?

应对:不好意思,是这个座位误导了您。目前我只是话剧粉丝,还没有成为演员,不过我是未来的话剧演员。希望等我成为演员的那一刻,您能支持我,那时我一定给您签名,谢谢!

(五)评价反思

1.评选最佳表演组。全班对上台表演的小组进行投票,选出最佳表演组,并给这一小组全体成员加5分,其他参赛者的小组成员加3分。

2.点评。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将票投给他们,给点评的学生加2分。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表演和点评做出总结性点评。

小结反思

小结:学生总结。请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搜集一些机智应对的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再讲两个巧妙应对的事例。 【参考答案】

①第一个是50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接见傲慢的麦克阿瑟将军时发生的故事。见面过程中,麦克阿瑟拿出烟斗,装上烟丝,然后把烟斗叼在嘴里,取出火柴。当他准备划火柴点烟时才停下来,对杜鲁门说:“我抽烟,你不会介意吧?”显然,这不是在真心征求意见。在将军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如果杜鲁门说介意,那就会有失风度。面对这种挑衅,杜鲁门看了一眼麦克阿瑟,说:“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这时,傲慢的麦克阿瑟慢慢地把火柴放回了火柴盒,并取下嘴里的烟斗放在了桌子上。

②第二个是小学语文课文《杨氏之子》。讲的是一位梁国的姓杨的人家,家里的儿子十分聪明,一天,有一个姓孔的人到他家拜访,就问这个小孩“这杨梅是你家的吧?”小孩用巧妙的语言回答对方“也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啊!”。

两个故事都使我们体会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在本课教学中多次运用小组合作,你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首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带来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并在交流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评价他人时也学会反省自己。

其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潜质。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需要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往往能实现创新学习。

最后,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合作学习可贯穿于课堂内外,贯穿于整个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时时不忘合作精神,时刻处于团结合作的氛围当中,逐渐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如此一来,就能在生活当中相互合作、共同促进,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氛围,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