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视欣赏-四百下(四百击)

2024-07-03 来源:步旅网


《四百下》

这部电影虽然与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但却是一部经典之作。与影片主人公同为青少年的我看完后感触颇深……

《四百下》是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弗朗科依斯·特吕弗1959年拍摄,是二十世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叙事手法简单、直接,有一种穿透心扉的力量。片名在法语中是“奋力抗议”的意思,指主人公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他经历的少年痛苦乃非常典型的人生历程,没有丝毫矫饰和夸大,因此能引起广泛共鸣。

在这部以特吕福自身童年经历为底色的电影中,小主人安东尼·达尼万不好好听课,在课堂上传阅美女图片,在墙上涂抹咒骂老师的坏话,……总之,他不讨人喜欢,这使得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只会说谎,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他偷了他父亲单位的打字机,没有卖掉,反而被抓获,于是被送到少管所。根据社会学家的调查分析,因为缺乏关心和爱,小孩子常常借助这些所谓的“胡作非为”来释放内在的天真,来表达无声的反抗,然而等待他却也常常不是关心和爱的出现,而是“黄荆棍”的“四百下”,是布满铁丝网的少管所。《四百下》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控诉。

在表现手法上,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便是影片结尾处三个奔跑的长镜头。长镜头本身是一种对电影本真状态的回归,让电影的真实感与观众的期待值都有所增加。第一个镜头有一分十二秒,画面中安东尼一直在奔跑,直到跑出少管所的范围,声音是同期跑步声,让观众甚至都能感受到他的心跳。第二个镜头,安东尼从画面远处向镜头右边跑来,观众能够听到海浪声。镜头开始向左摇,一直摇到岸边,刚才跑向镜头方向的安东尼现在是从镜头近处向纵深跑去,这个运动方向的转变十分自然,一共有五十秒钟。

影片的最后一个一分多钟的长镜头,表现的还是奔跑,安东尼从岸上下来,跑到海滩上,奔向大海,在海水中横着向右走了几步,回过头向镜头走来,画面定格并推向了他那双迷茫、忧郁的双眼。这长达三分多钟的一组长镜头把安东尼逃跑的过程完整化。可以看出,导演刻意地渲染了安东尼奔向自由的路途,把反叛与逃离以一种略带强制性的手段传达给了观众,让观众不得不去思考青少年在压抑中反叛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电影手法虽然平实、质朴,其反映青少年内心世界的主题却颇为深刻。正如著名的电影人戈达尔评论的那样,“《四百下》平直的叙述方式中蕴藏着一种博大的张力。”影片开场是巴黎一组街道景观的拼接,交代了历史背景,也奠定了整个影片存在的社会意义。特吕弗所想反映的青少年问题通过主人公安东尼•达尼万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出来。在学校里,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可以随意剥夺学生们的权利,对学生们进行惩罚。虽然原因通常是孩子们天真或者无知的行为,但教育的方式只有责骂。也正是因为老师对待安东尼的不公待遇,让他在影片开场不到3分钟就表现出了第一次强烈的反抗——摔掉黑板槽上的东西。在家中,母亲的态度十分冷漠,总是用挖苦与使唤的口吻对安东尼说话。而当母亲偷情被安东尼无意中撞见后,又试图用金钱来收买他,这些无疑都成为了安东尼诸多叛逆行为的原因。这也就揭示了所谓反叛的原因即对自由天真的灵魂的压制。

虽然整部影片中充满着轻松诙谐的成分,但是整体上依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压抑与寂寞的氛围。特吕弗用这样一种方式,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巴黎的家庭问题,以及教育、经济等社会问题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同时也从始至终表达了孩子们对自由的纯真向往。安东尼最后跑向他一直向往的大海,便是对破除束缚、追求自由的最好诠释。

“ 特吕弗在拍摄一种生活,一种真实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生活。”正是通过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特吕弗把青少年内心中的反叛现象以及其深层根源真实而残忍地剖析了一番,同时对家庭与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控诉。

一个无邪的家庭诉说,一部社会的真正控诉。一段没有语言的暴力体现,一份全方位的真实记录。亲切、干净、简洁、清晰,给我们新的触感,巴黎社会的无疑暴露。

环化学院·制药082

学号:5801308068

吴孟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