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贷款的现状分析与防范策略
作者:朱春梅
来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01期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校园贷”这种新奇且特殊的贷款形式涌现在了大学校园中,其贷款业务专门围绕大学生,仅凭一张身份证、一张学生证,甚至是一个手机号码,大学生就可以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贷到数万元。然而正是这种低门槛、零首付的贷款方式,造成许多没有金融风险意识的大学生负债累累,最终走投无路走向极端,酿成了多起校园悲剧,因此一直被社会关注甚少的校园贷款一下成了社会的焦点。本文对大学生校园贷款的现状以及危害进行了阐述,并且针对高校大学生校园贷问题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贷;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07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3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最频繁的群体之一,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就使大量金融单位瞄准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将业务蔓延深入大学校园之中。大学生利用所贷款项,提前消费商品满足购买欲望,或进行创业,随之而来的便是还贷煎熬和信用问题,这就导致网贷引起的纠纷和恶果越来越多。因此,引导大学生意识到校园贷款的危害,高校应严格把控大学生的校园贷款行为,将其纳入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范畴。 一、校园贷款相关概述
校园贷款是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解决暂时消费需求的行为,目前主要是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校园贷从2016年开始就备受关注,起因事件是2016年河南某高校郑某从不同的校园贷款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数十万元,当无力还债时被迫跳楼自杀。近段时间,各地大学生深陷“校园贷”危机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撰写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当生活费用不足以支撑消费需求时,有8.77%的大学生会选择使用贷款缓解资金压力,其中网络贷款约占50%。只要利用在校学生的身份,通过网上提交资料、审核、支付手续费等过程,就能获得贷款。 二、大学生校园贷款的现状
从网络贷款出现以来,在校大学生一直都是众多金融企业和商家抢食的“肥肉”。近年来,以大学生为业务对象的各类网络贷款平台、网站大量涌现,他们普遍以零利息、低利息、易审核为幌子,在校园里进行野蛮式推广。当代的大学生们,由于涉世未深,容易受到社會不良观念影响下,特别是易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的侵蚀,出现攀比消费、冲动消费、从众消费等不良现象。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超过3700万,网贷的针对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体日益庞大。大学生贷款门槛极低,曾有一个针对11家网络借贷平台的调查,根据这个调查显示,只有1家平台的1个项目要求借款人是985、211院校的本科、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并且需要拿到毕业证才可,其余所有平台的申请资格基本上只有一个就是:“在校大学生”。 在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网上贷款消费模式已成为大学年轻人潮流。据调查,校园贷依附各地经济发展趋势,市场主要分布在二线和三线城市,当三线和四线城市、农村地区的孩子们考入大学后,考虑到部分家庭定会无力承担孩子在城市生活、学习甚至是创业的资金需求,这会促使或迫使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寻找资金来源,这就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但是,不论最初出于何种目的,一旦这种消费模式形成就很难彻底遗弃,导致大学生最终因利滚利,无法偿还债务,进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观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校园贷是由于购物需要(买服饰、化妆品、手机等)。由此可看从校园贷借款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由于盲目需求进行消费、资金不充足超前消费,而并不是因为家庭贫困而导致的生活需求无法满足,在消费观念上有很大的问题。 三、校园贷款的危害 (一)用户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校园消费贷款平台的风险管控措施差别很大,学生身份被冒用的风险在不同的网贷平台广泛存在。不少校网络贷款平台要求大学生在网络申请资料时,除了要如实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并上传身份证外,父母、身边同学、辅导员的电话号码等信息也都是必填项目,缺少一项都无法通过验证。在大数据环境之下,这些私密数据随时面临被窃取、泄露和篡改等风险。如,2016年湖南18名大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贷款50余万元”事件;同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前,“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接到许多用户对“趣分期”平台的投诉,其中就有与身份信息密切相关的。 (二)利率高且不透明
从表面上看,大多数校园贷平台的贷款额度较小、利率较低,比如贷款额度大多在一两千元左右,月利息也都在1%~2%范围内,似乎都在大学生的可负担范围以内。但这些平台除约定的利息之外,会利用法律法规的监管漏洞,大幅度提升贷款的服务费、罚息等费用,变相增加偿还总额。2018年1月,据媒体透露,一名在校大学生在校园网贷平台成功借款三笔,共计28000元,但是到期还款总额高达6万元。在其他报道中甚至还出现了“大学生借款3万,利息70万”“裸贷偿款”等惊人事件。所以,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往往会被这些看似十分合理的手段所迷惑,落入网络贷款的“高利贷陷阱”。 四、校园网贷问题的防范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蚂蚁金服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结果显示,在满分为100分的测试中,受访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而且近一半的测试学生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陷阱。由此可见,虽然对于校园贷,学校和社会舆论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校园网贷贷款的危害不是通过一天的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是植根于学生思想中的,防范校园网贷危害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协作建设、共同努力。 (一)加强有关“校园贷款”的法制建设
校园贷款具有两面性。校园贷款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备受重视的背景下,大学生通过贷款可顺利读书毕业,或者有机会创业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总会有不良分子亵渎校园借贷平台,采取隐瞒实际资费标准、降低贷款门槛等手段,诱惑学生陷入“高利贷”陷阱,其负效应同样给自身、社会、校园、家庭造成了不利影响。之所以校园贷领域问题频出,和我国目前对这一新兴领域缺乏相关法律规定不无关系。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大学生负责、对金融企业负责的态度,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公安、工商等多部门协同协作,规范校园贷款市场秩序,让网贷平台种种具有正能量的口号不成为空话,为学生带来福祉。
(二)推进大学生金融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理财意识
虽然网络平台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是校园贷款的强大支撑手段,但是学生群体的自身消费观念也十分重要。适度的超前消费虽然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对于还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群体来说,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合适。特别是当面对各类奢侈电子产品、高端服饰的诱惑时,极易产生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导致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盲目消费,远远超出自身真实经济水平,所以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要适时推进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贷款和各类金融产品树立清醒的意识,还可邀请正规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网信安全等相关专业人员,在校内开展讲座,普及网贷诈骗防范措施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企业以及监管部门也应积极发力,通过不定期举办“开放日”等活动,促进学生走出校门、进入金融,切身体会了解前沿动态。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能建立起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合理规划生活费用,即便需要网贷,也能够选择正规的金融或网贷公司,确保不被不法分子侵害。
(三)高校应加强校园网贷案例的分析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因网贷产生的悲剧不胜枚举,虽然有关部门和学校都发出过警告,学校也组织过相关的教育,但是往往这些事没有引起大学生本人的关注,很多学生认为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疏忽大意,一旦出现问题,又由于涉世未深,难以完美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工作者提前做好校园网贷的预防工作。尤其是离不开与学生联系紧密的高校辅导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他们始终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辅导员可通过建立学生信息库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给困难学生予以适当帮助,尽量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可向学生发放校园贷风险告知书并签字确认,定期开展校园贷款风险预防教育活动,通过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提醒,让学生时刻谨记不良校园贷款的危害,自觉远离不良校园贷款。
(四)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互助合作机制
社會要借助舆论的力量,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预防、抵制各类非法网贷形式进入校园,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校园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地方,高校各级工作者要建立德育树人的管理机制,教会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家庭方面,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经济状况,并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牢记中华民族的勤俭美德。如若发现子女有校园贷款情况,不要立即斥责子女,要了解真实的借贷情况,包括原因、金额、条款等,并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与老师共同做好孩心理疏导工作,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在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动之下,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必会日益深厚,理性消费意识逐渐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