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标
1. 会写“阀、避”等⽣字。
2. 默读课⽂,了解课⽂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交流印象最深的事。
3. 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主⼈公的语⾔、动作和外貌;查阅资料,感受⼈物的⾼尚品质。4.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重点、难点
重点(A案)学⽣默读,把握课⽂内容,厘清课⽂内容;教师补充资料,加深理解。(B案)⾃读课⽂,查阅资料,完成对课⽂内容的⾃学。
突破⽅法学⽣通过默读课⽂,寻找表现时间变化的语句,填写表格,厘清课⽂内容。
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联系课外资料,加深对⼈物的理解。2. 朗读课⽂,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其好处。突破⽅法(A案)1.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故事背景资料,帮助学⽣理解。2. 学⽣在多种⽅式地朗读中感受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B案)1. 学⽣质疑后查阅资料,快速找到故事背景资料,理解⼈物当时的做法。2. ⼩组合作朗读,体会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教法与学法
教法(A案)讲授法、对话法。(B案)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A案)联系实际法、朗读感受法。(B案)⾃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组合作法。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B案)课外资料、表格、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A案第⼀课时课时⽬标
1. 会写“阀、避”等⽣字。查词典理解新词“严峻、绞刑、被难⽇”等。2. 默读课⽂,了解课⽂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交流印象最深的事。3. 朗读课⽂的开头和结尾,感受前后照应的好处。⼀、认识⼈物,⾛进故事
1. 师:预习课⽂后,⼤家知道课⽂写的是谁的故事吗?
2. 师:李⼤钊是什么⼈?(教师⽤多媒体课件出⽰资料:1889年出⽣,1927年被害,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之⼀)算算他的年龄。(38岁)他有着怎样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出⽰资料:1926年3⽉18⽇,他领导了北京⼈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威运动)
3. 师:⽂中还出现了两个与他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他们是谁?(教师⽤多媒体课件出⽰军阀张作霖和⼯友阎振三的资料:①张作霖,北洋军阀奉系⾸领,1926年3⽉率兵进关,攻占河北、察哈尔、⼭东等省,残酷镇压⾰命运动,使当时北⽅的⾰命运动受到很⼤破坏。②军阀是指在⼀个国家⾥由⾃成派系的军⼈组成的军事集团,他们划分势⼒范围,使⽤军事⼿段割据⼀⽅,并控制这个地⽅的⼏乎所有权⼒,其军事集团⼀般只服从于军事⾸领。中国历史上任何⼀个朝代的终结都出现过军阀或是军阀混战,⽐较著名的有汉末、隋末、元末的军阀混战和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中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的相互混战。③
阎振三是我党北⽅⾰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是李⼤钊的⼯友,也是共产党的创始⼈之⼀,1927年4⽉4⽇上街买菜时被捕,被捕后,被⼈⽤尽酷刑,却始终没有屈服,28⽇和李⼤钊等20多⼈⼀起被执⾏绞刑。他忠于组织,不泄漏党的秘密,不出卖⾰命同志)
⼆、把握课⽂,厘清故事
1. 聚焦课题:学⽣齐读课题。题⽬“⼗六年前的回忆”的中⼼词是哪个?关于这个课题,你们有哪些问题?(教师引导质疑课题)
2. 介绍回忆录:回忆死者⽣前做过的事情的⽂章叫回忆录。
3. 梳理内容:课⽂写了⽗亲李⼤钊的哪些故事?(学⽣交流,教师板书,引导学⽣⽤主⼈公李⼤钊开头进⾏概括)预设:局势严峻仍紧张⼯作,不幸被捕时镇定⾃若,法庭受审时沉着应变,⽗亲被害令全家悲痛等。4. 师: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的这些故事⾥,给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情?(学⽣批注,准备交流)5. 交流建议:朗读相关语句,结合实际⽣活或者查阅的资料来谈感受。
⽰范交流:李⼤钊被害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李⼤钊等昨已执⾏绞刑”,他早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样的结局,绞刑啊,多么残酷的刑罚!但是朋友劝他离开时他不⾛,⾯对凶狠的匪徒,他始终镇定⾃若。这是怎样的视死如归,怎样的⼤义凛然,他对⾰命有着怎样坚定的信念!三、朗读⾸尾,学习写法
1. 师:朗读课⽂的开头,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这⼀⾃然段只有两句话,却强调了⽗亲被害的时间,是在哪⼀天?(1927年4⽉28⽇)
2. 师:课⽂还有⼀处也提到了这个⽇⼦,在哪⾥?(最后两个⾃然段)
3. 男⼥⽣分别读课⽂的开头和结尾。师:这样写感觉重复啰唆吗?如果去掉结尾两个⾃然段或者开头这⼀⾃然段,读读看,有什么感觉?(去掉结尾感觉⽂章不完整,去掉开头感觉有点奇怪,这样写使⽂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章更具感染⼒,我们更能体会作者在这个⽇⼦⾥的悲痛)
4. 像这样在课⽂的开头提到的某个重点,在课⽂的结尾再次以正⾯或侧⾯的⽅式提到,使⽂章浑然⼀体的写法,我们叫作“前后照应”。
5. 同桌合作朗读,感受“前后照应”的好处。6. 摘抄课⽂的开头和结尾,学习这种写法。四、检查⽣字,理解词语
1. 学⽣齐读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强调后⿐⾳:苦刑。2. 学习“严峻”:
①教师⽤多媒体课件出⽰“严峻”的三个解释:1.严格。2.险峻、严重。3.神情严肃。②找到课⽂⾥的句⼦,理解“严峻”。
③再找另⼀个和“严峻”意思⼀样的词,替换后理解。
④教师⽤多媒体课件出⽰“严峻”⼀词的词语搭配:严峻的形势、严峻的考验、严峻的挑战、严峻的态度。3. 抄写含有⽣字的词语两遍。板书设计
11⼗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
局势严峻仍紧张⼯作谁的回忆?不幸被捕时镇定⾃若李回忆谁?
法庭受审时沉着应变⼤回忆了哪些事情?
⽗亲被害令全家悲痛钊为什么这么难忘?……课时作业
⼀、根据拼⾳写⼀写。yán jùn jiǎo xíng jiān ruìfěi tú(严峻)(绞刑)(尖锐)(匪徒)⼆、根据课⽂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作者(李星华)在⽂中回忆了⽗亲(李⼤钊)被害前后的事情,在开头和结尾中尤其强调⽗亲被害的(时间)是1927年(4)⽉(28)⽇。课⽂开头和结尾采⽤了(前后照应)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使⽂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更具感染⼒。第⼆课时课时⽬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关注主⼈公的语⾔、动作和外貌,体会⼈物品质。2. 查阅资料,加深对⼈物⾼尚品质的感受。⼀、复习导⼊
1. 默写⽣字词,并核对课⽂。
2. 回顾内容:课⽂按时间顺序回忆了⽗亲李⼤钊的哪些事情?⼆、品析⼈物,感情朗读
1. 课⽂回忆的是李⼤钊被捕前后的故事,其中有许多对李⼤钊同志的描写,请画出这些语句,在有感触的地⽅批注⾃⼰的想法或感受。
2. 圈出重点词语,想象词语背后的故事,联系资料作批注。3. 学⽣交流,教师点拨。
(1)语⾔:⽗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的⼯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①分析:
“坚决”⼀词看出不容商议。
“常说”可见母亲劝说的次数不少,⽗亲拒绝的次数也不少。
“现在是什么时候”,可见⽗亲知道局势⾮常紧张,他知道⾃⼰很危险,但是,⾃⼰⽣命是否安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他⼼⾥永远是党和⾰命的⼯作排第⼀。
补充资料1: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危险?1927年初,中国⾰命进⼊了危急阶段。4⽉12⽇清晨,蒋介⽯终于露出其本来⾯⽬,从背后杀向⾰命群众。仅4⽉12⽇⾄15⽇,就有300多⼈被杀,500多⼈被捕,5000多⼈失踪。“我哪能离开呢?”反问句的形式更加反映了他坚定的决⼼。
补充资料2:1926年3⽉,李⼤钊领导并亲⾃参加了北京⼈民反对⽇、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惨案,北京陷⼊⼀⽚⽩⾊恐怖之中。李⼤钊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组织坚持⾰命⽃争。
②引导体会:在当时的情势下,李⼤钊可以有哪些选择?李⼤钊⼜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你看到了⼀个怎样的⾰命者?引导思考:他本可以(),也可以(),甚⾄还可以(),但是他()。(2)动作:⽗亲不慌不忙地向外⾛去。分析:
“不慌不忙”可见⽗亲镇定⾃若,⼼中有数。
“向外⾛去”表明⽗亲的动作没有⼀点迟疑,可见他早有准备,敢于直⾯敌⼈。(3)外貌: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的平静⽽慈祥的脸。分析:
“乱蓬蓬的长头发”可见⽗亲已经受刑。
补充资料3:李⼤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钊招供,敌⼈对他施⽤了多种酷刑。
“平静⽽慈祥的脸”这是对⽗亲的外貌描写,⽽且是在被百般折磨后的外貌描写。“平静”可见⽗亲已经接受⼀切,他的信念⾼于⽣命。“慈祥”可见⾯对⾃⼰的亲⼈,⽗亲仍然是从前的样⼦,这就是真实的⽗亲:忠于⾰命,热爱家⼈。4. 有感情地朗读。
(1)师:⽗亲说这话是慷慨激昂地说的吗?是严厉批评吗?是略带责备的劝慰吗?读的时候语⽓可以低沉⼀点,慈爱⼀点,语速可以慢⼀点。
(2)师:这句话中有两个连续性的动作,我们试着⼀⼝⽓连起来读。
(3)师:⽗亲“平静⽽慈祥的脸”给了“我”⼒量。试着⽤敬佩的语⽓读读,尤其是“平静⽽慈祥”可以⼀个字⼀个字慢慢地读。5. 学⽣交流其他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6. 联系“阅读链接”,默读《囚歌》,再谈⽗亲的“平静”,感受其理想信念和牺牲精神。三、交流资料,感受品质
1. 师:在这些描写中,你们感受到了⾰命先烈李⼤钊先⽣哪些⾼贵的品质?还有哪些资料让你们对李⼤钊先⽣有了更深的钦佩?
2. 学⽣归纳,教师板书:对家⼈慈爱,对⾰命忠诚,不怕牺牲,镇定⾃若,视死如归。
3.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课⽂的开头和结尾,感受作者对⽗亲⽆尽的怀念和敬爱吧。(学⽣齐读开头和结尾)四、交流资料,感受壮烈
1. ⼩结课⽂:在作者具体⽣动的描写中,李⼤钊这位对家⼈慈爱的⽗亲、对⾰命忠诚的先烈就活在我们的⼼中了。
2. 过渡:⽆数⾰命先烈为了⼈民幸福,浴⾎奋战,前仆后继。说说你们了解的⾰命先烈的事迹,⼤家交流交流。(学⽣交流⾃⼰查阅的资料,说说了解的故事)
3. 师:他们⼀个个都在⾰命事业的道路上,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献出了宝贵的⽣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让我们⼤声朗读《囚歌》,感受他们内⼼的坚定和崇⾼吧。(齐读《囚歌》)五、布置作业,摘抄句⼦
归类摘抄⽂中描写主⼈公语⾔、动作和外貌的句⼦。板书设计
11⼗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对家⼈慈爱语⾔
动作李⼤钊不怕牺牲外貌对⾰命忠诚镇定⾃若视死如归课时作业
⼀、给⽣字组词。
峻(严峻)(险峻)刑(苦刑)(绞刑)避(避免)(逃避)执(执⾏)(执着)⼆、选择合适的语⽓。
1.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的⼯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要⽤(③)的语⽓朗读。
①慷慨激昂②严厉批评③耐⼼劝慰④坚决拒绝
2.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跟我到外⾯看看去。”这句话要⽤(①)的语⽓朗读。①平静镇定②紧张害怕③慈爱地安慰三、思考填空。
课⽂从(语⾔)、(动作)和(外貌)等⽅⾯刻画了⾰命先驱(李⼤钊)同志的形象,表现了他对⾰命(忠诚)、⾯对危险(毫不畏惧)、⾯对敌⼈(镇定⾃若),⾯对死亡(不怕牺牲)的⾼尚品质。教学反思
这篇课⽂的课后习题第⼆、三题从宽泛的感受到细致的体会,从说事件到聊细节,把学⽣⼀步⼀步带进课⽂学习中,因此我的两节课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设计,在学习内容的同时进⼀步渗透⼈物描写⽅法——具体⽽个性化的语⾔、动作和外貌描写。第四题则是与语⽂园地学习密切相关的开头、结尾⽅式的学习,因此安排了朗读、感受、认识、摘抄四个步骤,在这样的四步学习中由表及⾥感知“前后照应”的好处。
这篇课⽂是⼀个⼥⼉回忆⽗亲为⾃⼰的远⼤志向⽽从容赴死的故事。⽂中不仅表现了⼀个⾰命者对⾰命的忠诚,还表现了同时⾝为⼀个⽗亲和⼀个丈夫的普通⼈对家⼈的慈爱,这⼀点在朗读交流中不应该被忽视。学⽣通过朗读可以感知这是⼀个有⾎有⾁的⾰命者,⼀个爱⼩家更爱⼤家的⾰命者,⼀个真实的⾰命者。学⽣在这样的朗读交流中更能感受到爱的境界有⼤⼩。B案第⼀课时
第⼆课时
资料链接⾰命烈⼠李⼤钊
他是中国的骄傲,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英勇献⾝,真正做到了⾃⼰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以成之”“断头流⾎以从之”。
这位英雄叫李⼤钊,河北乐亭⼈,⽣于1889年10⽉29⽇,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体现了共产党⼈的⾼贵品质。李⼤钊早年任北京⼤学教授、图书馆主任,并参与《新青年》编辑⼯作,是社会名流。但他⽣活俭朴,“冬絮⾐,夏布衫”,⼀个⼤饼,⼀根⼤葱,常常是他的便饭。
有⼈去他府上拜访,见到他的幼⼥炎华,⾝穿红粗布⼩棉袄,外套蓝粗布⼩褂,前襟和袖⼝油光光的,⼟⾥⼟⽓的,像个乡下孩⼦,完全不像北⼤名教授的⼥⼉。
1927年4⽉,在反动军阀的⽩⾊恐怖中,李⼤钊同志在北京被捕⼊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当⽇下午秘密执⾏前,李⼤钊同志在绞刑架下,⼀如平⽇,从容不迫地发表了最后⼀次演说。他⾯对刽⼦⼿们,严正地
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会得到光荣的胜利!”
“⼈⽣⾃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虽然李⼤钊同志年仅38岁就被反动派夺去了⽣命,但他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炽热信念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限忠诚,却彪炳史册,永照千秋!教学反思
《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扩展阅读⾯,学习浏览,扩⼤知识⾯,这些都是针对课外阅读⽽提出的。阅读⾯的扩⼤不单单指阅读不同类型的纸质书,同时也包括⽹络这本⼤书。要深⼊学习这篇课⽂,需要许多课外知识的补充,需要通过多个渠道搜集资料,这对学⽣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更⾼的要求。因此,⽆论课前还是课后,都需要布置学⽣进⾏相关的阅读,从⽽更深⼊地理解课⽂。
两堂课都以学⽣的⾃主学习为主,我的表格就是为降低⾃学的难度⽽设计的。我在教学中给学⽣⼀个扶⼿,使每个学⽣都能借助这⼀⼯具⽐较轻松地进⼊这篇回忆录的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