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解读——衬托“四法”
冯为民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散文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虽然归有光散文题材狭窄,常从身边琐事,尤其是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但因环境的熏染,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项脊轩志》行文中的衬托四法颇能体现其娴熟的艺术匠心。
一、以喜衬悲 清姚鼐评《项脊轩志》说:“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作者在文中亦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中的“多可悲”处,正是用“喜”来衬托的。
作者抒发的是对世事沧桑、人生变故的凄苦悲凉的情绪,流露伤感情调,但却以“多可喜”来衬之。作者忆三代女性,突出了她们的音容笑貌,充满着女性温柔,似有感到慰藉之喜,然而这正是对悲哀情思的有力衬托。如作者写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淡淡一笔,将志趣相投,同窗切磋,小轩并坐的贤妻的真实形象勾勒了然,表现了充满乐趣的家庭生活,然而这正衬托出作者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深深的悲哀。往日的欢声笑语,安贫乐道、融洽的伉俪之情,可想而不可即,这就是最深处的悲哀。作者以喜衬悲,愈突出了其悲。
二、以景衬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衬情则更显得抒情含蓄,余韵无穷。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借景来抒发了“多可喜”之情。文章开篇是几个特写镜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动态摄影准确而清晰地勾勒了项脊轩那斗室蜗居的轮廓:旧、小、破、暗,从而突出清寒之境,借以抒发寒窗苦读的高洁情怀。下文对白日幽静、庭中夜色描写更突出了境之美好,抒发了对项脊轩的深挚眷恋之情。即使是叙事中的景点扫描,也蕴藉含蓄,委婉动人。如“东犬西畎,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几再变矣”,寥寥数笔,写尽了自己对项脊轩衰败的一种悲哀情思,字里行间流溢着“惨怛之
思”。文章的末尾之景的描写,则借以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给人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的写景是抒情的具象,观照其景,则会通作者之情。作者以景衬情而不落斧凿之痕,景中无不浸透着作者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三、以动衬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梁代王籍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原因就在于运用了“寂处有音”的艺术手法。《项脊轩志》同样用了“寂处有音”的以动衬静手法,创造了优美动人的意境。文中写道:“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这里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其“万籁有声”的点缀,正与王籍的“寂处有音”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声”是从朴素而幽静的环境中看到无穷的诗意。在幽静之处一人独居,以诗书自娱,听听万籁之音,真感声声入耳。下文写的闲庭小鸟,人来不惊,更表现了清静幽雅,饶有情致的境界。“时来啄食”的动,正衬托出迷人的静,写出了神韵,逗人遐想。最后的月夜桂影图,突出的是怡淡骀荡的幽静。皓月当空,月色如水,色调柔媚和谐,微风过处的光影摇动,幽香阵阵,更是沁人心脾。视听觉的动都是美妙静境的巧妙的衬托,能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四、以实衬虚 以虚衬实是人们常见的衬托手法,但《项脊轩志》独树一帜,以实衬虚。
作者8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正是通过老妪来轩指指点点、绘形绘声的描述表现的。明写老妪,实际是赞美母亲的品德,这是典型的以实衬虚法。母亲的遗踪,因老妪“某所,而母立于兹”的指点而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因老妪描述而响于耳际。这里的以实衬虚稍加咀嚼,即有满口的余味。实写老妪的回忆,正巧妙表现了母亲的一言一行,充满着对儿女无微不至的深情。文章的最后一节着笔于枇杷树,从而把对亡妻的怀念推向顶峰,也是以实衬
虚的范例。亭亭如盖的树,分明是亭亭玉立的人的物化,然而物在人去,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以实衬虚,能时时令人睹物思人,随事曲折,感到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
《项脊轩志》构思精巧,玲珑剔透;其衬托四法,表情传意,委婉动人,风韵疏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