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王》教学设计_公开课教案

2021-08-05 来源:步旅网


《老王》教学设计

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李卫丽 何卫华

预习内容:

1. 读准字音

伛( ) 荒僻( ) 攥( ) 塌败( )

取缔( ) 骷髅( )滞笨( ) 愧怍( )

惶恐( ) 绷( ) 绛( )

2. 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作者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

3)、作者回忆了老王的哪几个生活片段?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1

4)、作者一家人又是如何对待老王?

5)、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发表有独创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40岁的意大利探险家蒙塔尔于1996年7月29日只身进入一个2000多米深的地下溶洞,他要进行一项与世隔绝的独居生活实验。一年后蒙塔尔重返地面,这时他的体重减轻了21公斤,脸色苍白如纸,免疫功能降至最低点,且情十分低落,不善与人交谈。面对记者,他走出洞口的第一句话是:

2

“这场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奥秘,就是生活的美好就在于与人相处!”

感悟:这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来自生命深处最真实的呼唤,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人交往首先要真情实意,互相关心,诚挚待人。 并在相处中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快乐。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检查字词预习

四.朗读思考探究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

文章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

画说老王:

2、作者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

姓名:老王

职业:蹬三轮的

家庭成员:有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便就没了

外貌特征: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家庭住址: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

地位卑微

谋生手段的艰苦

孤独终老 苦

生理缺陷

4

居住条件恶劣

3、作者回忆了老王的哪几个生活片段?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1)给我们带送冰块,冰大车费减半 最老实

2)“文革”时送我先生看病,不肯收钱,拿了钱还担心我有没钱看病

有良心,不贪钱

3)给三轮车装护栏,为顾客着想 体贴顾客

4)临终给我送香油、大鸡蛋以感谢 懂得感恩

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善

知恩图报

品味老王:

尽管在我们的眼中老王是那样的不幸,可他不怨天不尤人,真诚的面对生活。文章中一定有许多

5

地方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哪一件事?

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

①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布满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②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两处肖像描写都突出了老王身体的枯瘦和极度虚弱,让人想象他扶病到我家来的艰难,从而突出了他的善良。

③ 词语比较

怀念老王:

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作者及其一家人是怎样的人?作者对老王态度如何?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关爱和尊重不幸者

6

同情、关心、尊重

4、作者一家人又是如何对待老王?

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送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再客气也付他应得的报酬

“我”关切地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他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

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现在那些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7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自由、平等、博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作者一家都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主题探究:

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5、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呼吁我们: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不管你是幸还是不幸,应对人常怀一颗关爱之心。 让我们记住: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8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五.拓展延伸

1.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

2.图片欣赏。

六.结语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彩!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彩!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