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2022-07-31
来源:步旅网
、 垒垦 ! l 垒 皇茎 浅谈美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刘顺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哲学专业,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美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终极的思考之一,历代哲学大师也曾在其中耗尽毕生精力,为人类的文明中注入了深深的关 怀和思考,东西方两大哲学渊源的脉络流通的其实是相同的追求,他们的探索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那么鲜活和深刻,仍然哺 育的今人并带领着人类走向未来。 关键字: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一、哲学谓美 洲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西方重逻辑和演绎是理性的顶峰,东方重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统一和和谐是感性的海洋。侧重求真的西方文明,偏于向善的东 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 方文明,分别占据了知性和德性的高峰,相得益彰又各有千秋, 畏: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人类文明发展树立 这是上帝的安排还是人类的选择?更大的程度上笔者相信这是 起一种整体的气质一在敬畏中思考。亚里士多德在著作《形而上 文明自身的选择,就像我们面对世界的第一选择是惊讶一样。 学》中说,哲学起源于惊讶。而问题则是一惊讶的对象一自然万 在事物的发展中,有一个原选择的现象,即随着时间的推 物和我们自身。换言之,人类的文明是起源于惊讶,在自身和世 进,事物在最初选择彰显出来的影响会愈来愈大,以此观之,我 界两条轨道中逐渐形成脉络清晰的两条轨道。星空中我们不断 们将眼光投向两种文明的源头。看看在那里我们先辈是如何在 探索“是何”一世界的真知一这便是“真”,内心的道德法则中我 发展中把人类从此岸世界带往美的彼岸世界的。 们不断追问“为何”一人类的灵性一这便是“善”。但人类是一个 (一)希腊三贤 整体,那么真善在世界中发展,在我们人类的灵性中汇合一美一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今人公认的“希腊三贤”,他 由此而生。这便是今天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美的境界,也是哲学 们的选择代表了西方文明的整体走向,而三人又形成了各具特 的高度。 色的理论。 二、脉络文明 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才能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美是 文明的河流粗略上可划为以东亚为核心的东方文明和以欧 什么?他主张要从事物的效用去看美,有用为美,无用为丑。他 萧红通过运用这些动物性的意象来对应女人,真实地揭露 在生活中历尽艰辛和坎坷的萧红,在作品《生死场》中以她 了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的悲惨处境,同时深刻揭露了男权中心 强烈的性别意识和清醒的女性立场,通过对一系列受苦受难的 文化的罪恶。 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对农村各种愚夫的批判性刻画,部分还原与 三、《生死场》中的各类愚夫形象 回归了男性的真实面貌,真实地展现了长期以来被男权文化有 在萧红的笔下,男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公认的那种高大、无 意或无意忽略、掩饰、扭曲了的女性的真实处境,也很好地批判 私、勇于牺牲、保护弱小等的光辉形象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 与消解了男权中心文化。 的是粗野、自私、麻木、冷漠和无情。她在小说《生死场》中塑造了 参考文献: 很多男性形象,如形象委琐、胆小自私的二里半、胆小糊涂的老 …萧红.生死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杜,2005. 赵三、粗暴冲动的成业、冷酷无情的月英丈夫等,他们构成了萧 f2】肖凤.悲情女作家萧红[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红创作中特有的男性群体形象。 【3】黄晓娟.雪中芭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在落后的北方农村,神圣的爱情 f4J鲁迅.《生死场》序【A】.萧红文集:第一卷it].舍肥:安徽文艺出 已被掏空了内涵,女性也只是被视为一种性的符号,根本就没有 版社.1997. 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在《生死场》中,成业开始时用歌声唱 [5】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fM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开了少女金枝的心,接着就一次次粗暴的占有了她。在金枝怀孕 注释: 后。他也完全没有关心她的身体状况。尤其在金枝即将生育时, ①萧红:《感情碎片》,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9月,第 他还不管她的死活,在她生育的前夜强行和她做爱。而且,仅仅 500页。 是因为一时的愤怒,他就灭绝人性地将刚满一个月的小金枝给 ②骆宾基:《萧红小传》,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 摔死了。月英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在她患了瘫病之后,他的 87页。 丈夫几次请神烧香就觉得对她尽到了责任。从此便对她不闻不 ( 林贤治:{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9年,第91页。 问。在月英胯下生蛆快死的时候,他不仅不去找医生帮妻子看 ( 林贤治:{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病,而且还骂她、打她,不给她饭吃,就连水都不端给她喝一口, 社,2009年,第93页。 最后还把她用来垫背的被子抽调换成了硬砖头。而二里半除了 ⑤林贤治:《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天天看着他的老山羊,只会打自己的老婆…一 社。2009年,第105页。 在萧红的笔下,女性不但受着精神的压迫与贫苦生活的折 ( 林贤治:{1932--1942莆红十年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磨。同时还要受到男性的奴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男性 社,2009年,第116页。 直接地摧残了女性的身体健康,泯灭了女性的生命活力,践踏了 ( 林贤治:(1932--1942萧红十年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她们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 社.2009年,第125页。 皇茎 说:“凡是合乎目的既是美的东西,根据同样的理由也就是善”, “合乎目的的一切东西,从那目的来说,是善的也就是美的;反之 背离那目的时,就不得不认为是恶的丑的”。 苏格拉底还认为美在善,善即美。所谓善即对人有用。有用 的就是美的。还提出过“美善”的概念。今天看来,苏格拉底的观 点似乎没有进入形而上的境界,但这种原始的思考却对后来 者一柏拉图一产生了重大影响。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一样,都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谈和认 识感兴趣,他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把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分 成两种:意见与知识。所谓意见,即寻常百姓的看法,而知识则是 看法中不易的真理。柏拉图还在无知一知识一意见划分的基础 垒垦 ! ! 垒 活道路的描述。也就是孔子本人对“美”追求。“十有五而志于学” 到“四十而不惑”是求学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是 他成圣的过程。“知天命”是对“天”一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也是 “求真”的范围,“天”也是他认知的对象,“六十而耳顺”即意指六 十岁可以明辨是非。“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始到万物一体的 境界。《论语》讲:“子谓诏,‘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 尽善也。”’可知孔子的美是由“知真”、“得美”而进于“安而行之, 不勉而中”的“圆满至善”的境界,即由“真”而“美”进而“善”。 老子的美则是道对人生的一种解释,《道德经》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的最高目的是效法 “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德经》又说:“视之不见,名日夷; 上把人们的认识分成四类: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 两种是意见,后两种是知识,四中以外就是无知。而前两种意见 反映的是可感世界,后两种包括人的可知领域,比可感世界更高 级,人不可能仅用感官认识他们,要运用理性与大脑。幻想是一 个人的想象。信念则是人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最高的知 识一理性知识则既不需要感觉,也不需要前提,它是纯粹的知 识。这就是哲学。 柏拉图认为人们通过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断从意见上升到知 识,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最终到达认识世界的本 原一善。柏拉图美的议论主要在《大希庇阿斯》篇、《国家》篇、《斐 多》篇和《斐德罗》篇中。主要的观点一是美的本质,二是美与真 善的关系。 首先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但现象美则是不明的。尤 其面对生活美现象前,他说“美是难的”。因为现象美会“因人而 异”,有时是因为它是“恰当”。柏拉图始终认为,美的现象会是美 的,都是因为美的事物中具有美的本身,是因为美的现象“分有” 了美本身,本质或“美的理念”。《会饮》中他说:“美是永恒的,无 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因为这种美不会因人而异,因地 而异。因时而异,它对一切美的崇拜者都相同…它不存在于其它 物中,它自存自在,是永恒的一。其他事物都是对它的分有”。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在形式不是在超感性的理念世界,而 是在客观现实中。美的范围包括神和人、人的躯体、社会、实物、 行为、自然.亚里士多的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 了模仿他的艺术的真实性,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认为艺 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他认为美是客观的,美自身就具有价值 并给人以愉悦。同一事物不可能既美好又不美好,因而具有客观 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部分排列要适当;二 是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规模,因而美必须具有的可观性和整 体感.可观性指其使人易于观察,与人的视觉或听觉相吻合的东 西。整体感是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的一大贡献.挪动或删减整体的 任何一部都会使美松裂和脱节。他区别了美与善,解脱了把美学 判断与道德判断混淆起来的倾向。他意指所有的美都是善,但并 不是所有的善都是美,只有善且愉悦的才是美的。 (二)承圣体无 较之以希腊三贤的针对不同角度在碰撞中探寻美的真正, 东方的探索更显得有些朦胧,但这种朦胧绝不是肤浅,而是一种 天人一体的博大精深。 “天”与“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天人合一”是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天人之界里华夏先圣以他们的智慧 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光耀千古的绝唱。内圣外王的孔子,万法自 然的老子,体认并追求的美都不是像西方那样分立的,他们都把 美深深的嵌入自己的人生境界中,求真向善成美以成圣,进而印 证自己的人生追求。圣人体无而言有,老子去有而向道,状似南 辕北辙,实却殊途同归。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他一生的生 听之不闻,名日希;博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 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 状之状,无物之像,谓之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可见,道是万物之源。 存在之根,是万物的法则。“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人悟 “道”也就掌握“真理”,因此,“同于道”是老子的最高追求,他说: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所以“同于道”只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一种超越世俗的“得道”的境界。老子的“道”的特性是“无为”。所 以也把“无为”作为“善”和“美”的标准。’《道德经》说:“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有道德的人其性如 水,水对万物都有却与万物而不争,它处于在下地,故近于“道”。 “几”,近也,这说明有道德的人只是接近于“道”的境界,而不是 “同于道”的境界。 可以看出自然无为的事物在老子那里才能看成是“美”。一 切自然而然,有做作则损其“美”,无做作才可存其“美”,“美”是就 言词说,“善”是就行为说,“知”是就智慧说的。“真知”高于“真 善”,又高于“真美”,这构成老子美的序列,也是老子美的尺度。 三、美的归宿 综上所述。在探寻美的道路上,中国传统哲学偏重于人自身 价值的探求,所注重的是追求一种美的境界,而西方哲学则注重 在建立一种论证真、善、美的价值的思想体系。前者可以说是觉 悟中。普遍和谐”、“内在超越”、“内圣外王”之统一。而后者则是知 识,理性。辩证的结合。故而中国式的思维可站在道义的高峰上 俯瞰西方的知识的浮云如海,这是中国哲学的幸运,也是中国哲 学的不幸。 关于美的本质的追求在不同的国度中有着相同的渴望,站 在历史的这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膜拜我们的文化先贤,去敬 仰他们为我们今天的文明所做出的贡献,而站在今天我们的文 明山顶。我们的脚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笔 者相信关于美的思考在哲学诞生的那天即伴生了,这是哲学让 我们在灵性的帮助下成长,趋于“天人合一”的世界给我们无限 的向往和动力,东西文明的河流笔者相信终有一天会融合,因为 这是我们先天秉性。也是文明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书简》[M卜北京出版社一2004 【2】《安徽大学学报》田《西方古代美学:范式与历 ̄- ̄-))2006年第3 期 【31【意】托马斯・阿奎那著,苏隆编译《亚里士多德十讲》[M】中国 言实出版社2003年1O 【4】汤一介《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7月 【5老子《道德经》【5]M】金盾出版社,2009年1月 作者简介:刘顺(1986一),男。汉,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 学院2007级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