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黄元御与《黄氏医书十一种》
2022-12-28
来源:步旅网
◎ I’-, I C 哼厦为现代远程教育HINES ̄MEODCIINIE: MOD ̄ERH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 ̄iA 第7卷第3期总第7l期 200九年三月・己丑年 曩冀 一薯 警 l姿 毕 山;哿、潍坊枣|政协 、 薯 关键词:黄元御;名医;《黄氏医书十一种》 doi:IO.39690.issn.1672-2779.2009.03.058 文章编号:1672—2779(2009)一03.0158—03 黄元御先生生平:黄元御(1705 ̄1758)名玉路, 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出生在“东 莱都昌”,即现在山东省潍坊市辖内昌邑市都昌街道办 事处黄家辛戈村。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九月十八日 申时,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九月十七曰戌时。享年 五十四岁。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黄元御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黄运贞,廪贡生, 候补训导;其父黄钟,邑痒生;兄德润、德淳,为增 生、监生。其堂兄黄德静,为增生。元御素有才华, 聪明过人,且勤奋好学,“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 入耳瓦解”。加之受其家庭熏陶,故幼时“常欲奋志青 云,以功名高天下”。但是,事与愿违,其三十岁时, 不幸患目疾被庸医所误,左眼失明。清代科制,五官 不正,均不仕禄。无奈之下,只好“委弃试帖”,告别 仕途。悲天怜人,而致力于“岐黄之术”。并发愤日:” 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为实现这一高远 目标,他克服损目及“中虚”等困难,从头做起,自 此“抱杜钦、褚照(均眇一目之古代名士)之痛,……上 溯岐黄,伏读《灵》《素》,识其梗概,乃悟医源”。进 而“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以其聪惠的 天资,渊博的学识,加之运用从源到流、居高临下的 正确习医方法,“探赜索奥,烛微察隐”,未几即登入 中医药学之奥堂,致“幽理玄言,往来络释”,医术日 臻提高,医名因之大盛。 黄元御于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四月,“北 游帝城,考授御医”。并以其精湛的医术,博得乾隆帝 青睐,“亲题‘妙悟岐黄’四字匾额,悬挂太医院门首“, 以示褒奖。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二月,乾隆帝首 次南巡,黄氏即“随驾武林(今杭州市),著方调药皆 神效”。 黄元御学问深湛,著作宏富,先后写成《伤寒悬 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 药解》、《伤寒说意》、《素灵微蕴》、《玉楸药解》、《素 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等医书十一部, 计98卷。前8部被后人收入《黄氏医书八种》,汇刻 于咸丰年问。后3部见于《黄氏遗书三种》,传现于同 治年间。1990年又在进一步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由人 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合称《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1999年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日《黄元御 医学全书》。另尚有《周易悬解》、《道德经解》、《玉楸 子堂稿》3种文史类著述未刊行。 1黄氏医书十一种简介 1.1 《伤寒悬解》 十四卷,成书于乾隆十三年戊辰 (1748年)。 从此书《自序》中得知,黄元御自雍正十二年甲 寅(1734年)损目后,除“上溯歧黄,伏读《灵》《素》” 外,即开始研习《伤寒》。“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 《伤寒》”。“掩关静拱,据梧凝思,……十载忧思,三 月而就”。撰成诠释《伤寒》旷世之作。 黄氏诠释《伤寒》,错简重订,“复其次第之旧”。 且以气化解六经,日:“人有十二经,伸景《伤寒》,但 立六经,从六气也”。此书不但于卷首设气化专篇,且 于每经篇首,亦均以气化开论,持论颇高,实为诸家所 未及,也是此书精湛之一端。书中力驳“传经为热”之 论,日:“风寒之伤也,不能为寒,不能为热,视乎人 之里气而为变者也”。“里气非平,而表邪外束,腑阳盛 者则阳郁而生内热,腑阴盛者,则阴郁而生内寒”。强 调里气、阳气在伤寒发病、传经、治疗、预后中的重要 性,是其抉仲景《伤寒》之秘奥的心得结晶,亦是其朴 素的辨证唯物观点在治伤寒学中的具体体现。 1.2 《金匮悬解》 二十二卷,成书于乾隆十三年戊 辰(1748年)。 黄氏诠释《金匮》,是在研习有年,心得甚丰之时, “乃参伍悦研,三载于兹”。“凝思眇虑,……又告成 功”。 在此书中,黄氏破《金匮要略方论》之旧卷,重 新撰次,分为脏腑经络、外感、外感杂病、内伤、内 伤杂病、外科、妇人七类,每类前撰文述其概略;每 节经文后均予诠释。释文深入浅出,扼要精当。鉴于 饮食宜忌等三卷,有方无论,黄氏未加妄释,仅作二 卷录之。 《四库全书》评价说:“元御谓张机著《金匮玉函 经》,以治内伤杂病,大旨主于扶阳气,以为运化之本。 自滋阴之说盛,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迄无解者, 因推明其意,以成此书。于四诊九候之法,言之颇详”。 1.3 《四圣心源》 十卷,成书于乾隆十八年癸酉 (1753年)。 黄元御精研《内》、《难》、《伤寒》、《金匮》近二 十年,为“继先圣之业”,乃融贯黄帝、岐伯、越人、 仲景四圣之旨,抉其奥赜,积其心得,撰此“解内外 第7卷第3期总第71期 二oo九年三月・己丑年 ◎ 卫解、脏候解、五色解、五声解、问法解、诊法解、 百病原始要终”之作,使“四圣”“薪火”得以世传。 但它不似《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一气呵成,而是断 医方解十篇,归纳阐释四圣所述人之生理、病理、疾 病、诊疗等基本理论,兼及前人论述、诊疗之得失。 后两卷,包括靳喘解、吐血解、惊悸解、悲恐解、飧 泄解、肠滞解、脾胃解、火逆解、消渴解、气鼓解、 噎膈解、反胃解、中风解、带下解、耳聋解、目病解 断续续,在乾隆十四年己 ̄(1749年)至乾隆十八年癸 酉(1753年)这五年之内,抽暇撰著润色而成的。 此书是一部以论述临床病证为主,且与基础理论 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医著。前三卷,卷一,“天人解”, 论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营卫、经络等。 卷二,“六气解”,论述了六气名目、从化偏见、本气 衰旺、六气为病及治法等。卷三,“脉法解”。是其基 十六篇,以其经治之病历及自身所患之目疾为本,阐 释内科、妇科、五官科十六种病证之原始要络,以概 其内伤杂病辨证施治之理法方药的建树。既属医案, 础理论部分,后七卷“劳伤解”、“杂病解”、“七窍解”、 “疮瘁解”、“妇人解”,论述内科、外科、妇科病证之 “原始要络”。 《四圣心源》乃黄元御“诸书之会极”。是黄氏学 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后人评价甚高。清・张琦云: “世之为医者,能读黄氏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 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天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 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下可除河间丹 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生人之大卫,不亦懿哉!” 1.4 《四圣悬枢》 五卷,成书于乾隆十八年癸酉 (1753年)。 此书前四卷分别论述温病、疫病、痘病、疹病之 原始要终,均以六经辨证;卷五设为问答,补述前四 卷之未详者,使“疫疠之义,元之又元”。其于治疗, 温病、温疫、疹病,注重透表清气、凉营泄热、益阴 伐阳;痘病、寒疫,强调其寒因,力辟混同温病、瘟 疫、疹病之讹,痛斥苦寒攻痘、戕伐阳气之谬。书中 黄氏自拟方亦颇多,审其源流,亦均宗四圣之旨,立 方旨意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卓有 良效,实论述急性传染病诊治之实用之作。 1.5 《长沙药解》 四卷,成书于乾隆十八年癸酉。 此书乃取《伤寒》《金匮》所载药物162种,每药 之下,首述其气味归经,性质功用,继录《伤寒》《金 匮》凡用此药之方,是方治证,以印证其功用。名为 药解,实为论药释证,抉其机理,以药系方,以方言 证,参病机辨证于其间,对比类同之药于其内,理法 方药相贯,以彰药物功用之作,为后世本草所不及, 羽翼《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之佳作也。 1.6 《伤寒说意》 十卷,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 (1754年)。 此书亦如《四圣心源》,系抽暇写成,而非一气撰 成者。黄氏精研《伤寒论》有得,既撰《伤寒悬解》之 后,深觉言犹未尽,乃复撰《伤寒说意》。是书不在于 诠释《伤寒》之经文,而在于彰显《伤寒》之微意。对 《伤寒论》一理、一法、一方、一药、一脉、一证,逐 一剖析阐扬,强调里气的重要意义和阳气的主导作用, 更具有独到见解。与《伤寒悬解》一纵一横,相互羽翼。 1.7 《素灵微蕴》 四卷,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 (1754年)。 此书前两卷,包括胎化解、脏象解、经脉解、营 又非同一般医案。于病因、病机、诊断,据四圣之旨, 探讨分析的至精至微;于治疗,宗四圣之旨,调理中 洲以治其本,升清隆浊以理其乱,而达阴平阳秘,气 血调和,祛病延年之目的。全书一脉相承,理论临床 相得益彰,其精识卓见,非同凡响。 1.8 《玉楸药解》 八卷,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 (1754年)。 此书乃黄氏撰《长沙药解》之后,取仲景未用而 临证常用之药291种,按类分部,为正错讹而惠将来, 以己之验,并参以前人论述,正其性而释其用者也。 此书分为草部、木部、金石部、果部、禽兽部、 鳞介鱼虫部、人部、杂类部八卷。每药之下,亦首述 其性味归经,继述其功用治症,除个别药物引录《本 经》之论及前人论述外,均系黄元御之心得见解。结 合病因病机阐述药物功效,注重分析对比以别药物异 同,强调药物配伍以明相辅相成,力主用药求本以使 获得良效,力辟服石求仙滥用剧毒药物,依据临床实 践而述独到见解诸端,为其他本草所不及。乃羽翼《长 沙药解》之佳作,堪资临床之珍籍也。 1.9 《素问悬解》 十三卷,成书于乾隆二十年乙亥 (1755年)。 此书之作,乃黄氏撰成“新书八部”后,本无诠 释《素》《灵》《难》之意,因门人毕武龄一再恳请, 才不顾“精力衰乏”,“而笺释《素问》”,而且继之又 诠释了《灵》《难》以及《道德经》《易经》。 黄氏据其精研《素问》二十余年之心得,错简者 移正之,讹误者订正之,阙字者明示之。重新编次, 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 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而复《素问》八十一篇之 旧。除极个别经文,因其意甚明,无须诠释者外,每 段经文,均予诠释。释文探赜索奥,抉其微旨,条分 缕析,融会贯通,内容宏富,文笔精练,特色鲜明。 1.10 《灵枢悬解》 九卷,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丙 子(1756年)。 此书亦如《素问悬解》,重新编次,为刺法、经络、 营卫、神气、脏象、外候、病论、贼邪、疾病九类, 错简者移正之,讹误者订正之,……。“正其错乱,发 其幽杳”。“古圣心传,昭然若揭”。 1。11 《难经悬解》 二卷,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丙 子(1756年)。 妫◎傀毫内经》之难经》系撮《难经》既因《黄氏诠释《灵枢悬解》素问悬解》《要抉其奥赜之作解之则与《难经》述作未能究其指归交相辉映又因前之《灵》之微蕴素》《释文探微溯源发《穷其理致融会贯通扼要精当被清冯承熙称为青萍结绿,、觥远程擞育第7卷第3期总第7l期DLSTAi4CE。DUCAI~ONOFC。IN&,CINEMODE~;二oO九年三月己丑年,“”,,,“”。,,“”,。,“阳春白雪之作”。黄氏学术思想撮要黄元御著述宏富其高超的理论广博的学识超人的学术见解令人赞叹不已!因篇幅所限谨撮其要黄氏认为自岐伯立21正本求源独尊四圣之作言仲景立法之后唯孙思邈作千金之方尚不失古圣心源而外其余百家著述竞无线微通为正本清源及毕生精黄氏尊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2,,,,,。.,黄氏于内伤杂病之治疗首在调理脾胃顾护中气升清降浊兼及四维其谓: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征之临床此法不但是治疗内伤年之法莫妙于此杂病之的法亦是内伤而兼外感疾患之主法为此黄氏创制了黄芽汤以调中气方由人参甘草茯苓干姜组成总以人参配干姜以建崇阳补火之功甘草伍茯苓以生培土泻水之效方仅四味配伍恰当法度森严深得伸景组方之秘堪供24.土湿水寒主张扶阳抑阴,,,,,。“,。,,,,,,,,”,。,,。“”,,、、、。,,,,,,、,一,。,“”、、、,难仲景之学对四部经典逐反复推敲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创新发挥终于写出了多种有独昭先圣之大德作人生之大卫到见解的传世之作22内经》天黄元御倡《易医同源倡言天人合人合哲学思想谓为医者未识天道焉知人理日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太极即原始混沌之气《易经》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人身太极则日力于内一、、,。,,“”,,。一“.,一”“”,,。“:,,,,”。,“”,,。“祖气””,是为“阴阳未判”,”呈“混茫。可见黄元御深谙医易同源之至理“一状态之气如此将天人合。”“之至理阐释的至精至微,,为其他医著所少见“。水火升降重视脾胃中气黄元御对脏腑之生理病理尤重脾胃中气之升降顺逆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其于生理日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其于病理谓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火上热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心肺肝肾)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历代医家对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都很少提及到它们运动变化的基本动力和主宰而黄氏却以阴阳水火的升降为核IL中气为主宰对其作了精辟23.,。,”“,。,:,,,,,……,。,”“,。,:,,,”“,。、、、”“,。,,,”,,。。一,“”,临床参考扶应该指出黄元御所说的补火之火泄水之水抑阴阳之阳系指脾阳之阴是指水湿之邪与其后之火神派所说之阳乃肾中之阳有所不同25博采众长注重辨证施治医界公认黄元御为温补学派的佼佼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便认为黄氏是全盘温补论者因为他能兼采众家之长临症强调辨证施治审因处方黄氏认为伤寒和温病虽然皆属热性病范围但有寒热之分;至于温疫则是感予岁气之偏乡里温疫亦有寒热之分其中热性温疫传染证状皆同多见并且与温病同属于热病治疗绝不能等同于伤寒他主张热病阳有余而阴不足故泄其阳以补其温病之家阳盛阴虚津枯血槁最忌汗下火攻阴由此可见黄元御并没有认为任何疾病都属于中气虚衰而无阳热实证也没把他的扶阳抑阴崇尚温补的论点概无原则地搬用于临床其于内伤杂病多以阳衰土湿水寒木郁火金壅滞立论所以立方遣药注重健脾和胃疏肝平胆理气降逆扶阳抑阴也实非专司崇阳补火业精于勤纵观黄元御先生生其从源到流居高临下的读书方法不频暇以消闲之日的诊疗活动爱惜分阴的撰著立言是其终成建树至丰的代名医之主要原因他的学术思想有待有识之士学习探讨继承弘扬他的志向毅力治学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师法!。“”“”“,、”“”“”“”“”,,、“”“”,。“”,。.,。,。,,。,,“、,”,。,,,“。,”“”,,,。,一,,一,。,、、,,、、、,。一,,、“”,“”一,,。,、,,,的论述。(收稿日期:2009D2—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