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第13课 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下) 本课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了解历史名人的兴趣,通过对敦煌雕塑、壁画、建筑等古老艺术品及对诗歌、书法、绘画的欣赏,培养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决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各项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拥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展示一名炎黄子孙的风采。
3.知识与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文化,培养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制作与教学活动相匹配的课件。 学生查找孔子、司马迁、《史记》等相关资料,能简单叙述孔子的故事。 彩色卡纸。 二、教学过程
纵横比较,感受悠久历史与文化根深。 1.纵深比较 提问:
(1)同学们,还记得四大文明古国吗?
(2)是啊,有“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奇怪,怎么除了中国,其它各国都加“古”呢?
(3)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是一脉相承的。其它三个古国都已消亡了,你有什么想发表的吗?
教师小结:四大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卓著的。尤其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被全世界人民所推崇,作为炎黄子孙更是肩负着继承和发扬的重任! 2.横向比较
课件出示:中国(约5000年) 美国(约300年) 英国(约1000年) 提问:看着这一组组数字,你想说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有着深邃的民族根基,这也正是深深吸引世人眼球的魅力之根源。
设计思路和点评:通过纵横比较,让学生感受中国在古在今,都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都无法与中国相媲美。“未成曲调先有情”,通过这一纵一横的比较,让学生的内心先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角色体验,了解《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
1.提问:中国有很多史书,你知道哪一部史书最受人推崇? 2.观看录像:三史争位
3.小组交流,委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史记》记载了我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既称得上是史学巨著,又称得上是文学巨著。有如此之建树,它理所当然地排在二十四史首位,其它各史又怎能不心服口服呢?
设计思路和点评:通过一段教学录像引起的争议,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于无形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无形中还原《史记》的丰功伟绩。教师与教材不仅要“同构”,还要“异构”,教师动态的使用教材,没有遵循教材本身的生活逻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整合,体会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与创作《史记》的艰辛。 提问:
1.知道《史记》是谁创作的吗?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史记》的吗? 2.课件出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片段,教师配乐朗读。 提问:
1.知道这段话中的名言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许正是这句话激励司马迁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2.在司马迁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坚韧、刚强、坚持不懈,正折射了我们祖先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也正是令炎黄子孙骄傲的根本。 设计思路和点评: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白辉煌的背后必然有一段艰辛的历程,正是我们的祖先承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才能留下这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的华夏子孙不仅要为这些经历风雨洗礼,历史洗劫而完好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而骄傲,更要为我们祖先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而骄傲。 (四)走进孔子
1.观看录像:孔庙 提问:
(1)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座这样的孔庙吗? (2)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孔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小结: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祭祀孔子的庙宇有2000多座。这让我们既看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以及他对华夏文化做出的丰功伟绩,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
2.观看录像:人们在孔庙祭祀孔子片段。 提问:
(1)孔子非王非帝,非王侯非将相,可是人们祭拜孔子的热情为何与日俱增呢?
教师小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对华夏民族的贡献是卓著的。
3.小组探究:中国人眼中的孔子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孔子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4.小组探究:外国人眼中的孔子 观看录像:各国著名人士谈孔子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5.课堂竞赛:孔子言论真精彩!
(1)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会留下令人深思的言论,背背孔子的言论。 (2)读了这些言论,都让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小结:回顾一下世界历史,有三个重要人物没有留下自己的“亲笔”作品,但都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是孔子、苏格拉底、耶稣,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最高声誉的孔子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们的骄傲!
设计思路和点评:本环节内含五个子环节,一环扣一环,这样的流程只为一个目标服务,那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孔子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独具代表的人物,是值得华夏子孙为之骄傲的。新课程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氛围。教师只有通过主动参与的积极引导,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 (五)名人卡片制作
在已准备的卡纸上,制作名人卡片。然后制作成展板,放在学校的艺术长廊,供全校师生参观学习。
(六)课外小调查
调查身边的名人,为他们制作宣传小画册。
教师小结:中华大地,名人辈出,他们光彩熠熠,从古至今的名人为华夏大地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是令中华儿女骄傲的资本,也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课件1 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四国历史比较。 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历史悠久。 课件2 动画录像《三史争位》 讲《史记》历史地位时使用,寓教于乐。
课件3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片段并配乐 在了解司马迁时使用,旨在让学生体会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与艰辛。
课件4 孔庙的录像片段 在“走进孔子”时使用,初步感知孔子对我们的影响。
课件5 人们在孔庙、孔府祭拜孔子录像片段 在“走进孔子”时使用,感受人们祭拜孔子的热情。
课件6 世界名人论孔子录像片段及文字材料 旨在让学生感受孔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升华情感。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1.给教师的建议:
(1)在课堂上,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引导,都应紧扣目标来进行。上一个目标的达成,正是为了下一个目标的实施,环环紧扣,最终实现整体目标。
(2)课前收集的资料要翔实、完备,上课不是为了宣读或宣讲资料,要能合理而灵活的运用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并培养学生整理、表述的能力
(3)教师不能以成人的价值观去代替、规范儿童的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决不可能靠“认识灌输或规范”进行。 2.评价建议:
(1)在“三史争位”这个教学活动中,应有说有评,教师可利用小组集体评、师评、互评等形式,把对《史记》历史地位的认识再推高峰。
(2)名人卡片制作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名人的基础上再制作,如果在本节课,也许只能制作出孔子、司马迁的名人卡片,可在课后延伸其他名人。 第2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敦煌》影片片段,三大石窟图片,其他名胜古迹的资料。 2.学生搜集三大国画家的文字、绘画作品资料。国画作品图片。 3.学国画的同学带自己作品的半成品。 二、教学过程
(一)映像敦煌 1.观看录像:《敦煌》片段,画面定格莫高窟。 提问:
(1)置身敦煌大地,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她? (2)知道最后定格的画面是哪儿么?
教师小结: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让我们屏息凝神进入莫高窟。
2.观看《敦煌》影片描写莫高窟的片段,呈现壁画、飞天的风采。 提问:这样的艺术宝库只有中国仅存,你有何感受? 3.古今对比
课件出示:各国列强瓜分、掠夺的数据。
提问:看到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你想说什么? 教师小结:莫高窟是中国的骄傲,身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而做出努力!
4.欣赏龙门、云冈石窟 课件出示:石窟图片
提问:看了这么多美妙绝伦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教师小结:中华大地资源广博,名胜古迹举不胜举,除了三大石窟,在中国还有很多文化遗产,这是令外国人惊羡的,是令国人骄傲的! 5.视角延伸
提问:仅仅游览三大石窟,对于中国的名胜古迹来说,那只是沧海一粟。中国数不胜数的艺术珍品,你还知道哪些?
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处重点介绍,评出优秀导游。
教师小结:因为同学们的精彩陈述,仿佛给大家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是啊,我们的祖国就是一幅山水画,生活在这么美的土地上,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设计思路和点评:对莫高窟的认识离不开敦煌这个大背景。因此本环节从“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三大石窟——其它艺术珍品”层层推进。以莫高窟为核心,展现整个敦煌文化。教学时应注意循序渐进,把每一个环节都上得扎扎实实,不可流于形式。 (二)名画鉴赏 1.出示图片:《虢国夫人游春图》《渔庄秋霁图》《墨葡萄图》 2.小组活动:任选一幅鉴赏,给出鉴赏词。 教师小结:《虢国夫人游春图》是杰出画家张萱所绘的名画。这幅工笔重彩卷图,是绘在细密平滑的宫绢上的。再现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妹虢国夫人及其眷从挥鞭策马,盛装出游的情景。以虚代实表现主题的衬托手法,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渔庄秋霁图》是“元四家”倪瓒的作品。重在表现作者生活的无锡太湖一带丘陵地区的特色。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
《墨葡萄图》是徐渭的作品。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便使葡萄显现出晶莹欲滴的质感。
国画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刚才欣赏的三幅国画最具代表性,透过这三幅画,也展现了国画艺术的魅力。 设计思路和点评:本环节想通过鉴宝这个活动,带动学生对名画的了解,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在感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产生更为丰富的体验。 (三)真情创作
1.现场作画,配乐营造氛围。 2.作品展示
教师小结:无论是墙壁上的绘画,还是宣纸上的绘画,都集中体现了中国绘画技艺的精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华夏子孙的骄傲!
设计思路和点评:一切设计莫过于亲身体验,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绘画艺术的精妙所在。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课件1 《敦煌》电影片段 对敦煌产生初步印象
课件2 莫高窟中壁画、飞天的欣赏 感悟中国艺术珍品
课件3 列强掠夺的数据 引起对西方列强强盗行径的痛恨及保护莫高窟的决心 课件4 龙门、云冈石窟图片 欣赏、感悟 课件5 三幅著名国画图片 欣赏、感悟
课件6 学生作品实物投影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1.给教师的建议 (1)对莫高窟的认识除了欣赏角度之外,还应有理解,有行动,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有“道德的生活”。
(2)名画鉴赏要重在赏,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国画的魅力,并培养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2.评价建议
(1)学习情感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无情感的体验与价值观的提升。
(2)学习能力与方法:有欣赏的水平,经过讨论、思考、交流,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并且有整理资料的能力。
(3)学习结果:通过写鉴赏词,现场作画等形式完成。 第3课时 一、教学准备
1.教师需要准备与书法有关的文本资料、图片资料及相关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书法的知识,搜集书法家的小故事,搜集优秀书法作品。 3.学生准备现场作画的工具。 二、教学过程
现在国际上非常流行学汉语,有很多老外热衷汉文化。这除了中国正在崛起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汉文化本身的魅力在吸引着来自各国的朋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外国朋友相当喜欢中国的书法,想感受一下外国人的书法热吗? (一)书法流行热
1.看一段外国人学书法的录像片段。
2.提问:看到外国人学书法的热情,你感受到什么?
教师小结:外国人那么热衷中国书法,看到他们像小学生一样从一笔一划学起,真是感叹中国书法魅力无穷啊! 设计思路和点评:“百闻不如一见”,学生亲眼所见胜过教师的生硬讲解。书法受世界各国的推崇,更说明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吸引力。 (二)我做小老师
1.观看录像:迈克出现在画面中:“我学书法三年了,可始终不能掌握书法的奥秒,同学们,我很想了解有关书法的知识,这样我肯定会学得更好,你们能帮帮我吗?”
2.独立思考:你准备告诉他什么?
3.小组活动:每组选一个主题,组员讨论、交流。 第一组:书法中有哪些体 第二组:书法家 第三组:书法的演变 第四组:文房四宝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如此详尽地介绍,我们相信迈克一定会非常满意的。他一定会更加热爱书法艺术,也一定会把同学们告诉他的书法知识,告诉他身边热爱书法的朋友的。同学们,在无形中,大家做了一次书法宣传员了!
设计思路和点评:课堂上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表达。只有乐于参与,全身投入才能从活动中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和领悟。因此,当学生主体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时候,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才是最直接,最真实的。 (三)书法作品欣赏 1.作品展示及赏析
2. 《千年书法 翰墨春秋》光盘解说词: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序言,不仅文采斐然,书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千余年来为书家所公认。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不仅全面精通古代各种书体,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柳体用笔方圆兼备、轻重有致、变化多端;结体中宫紧密、四周疏朗,严谨中显开阔超逸之态。《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是其60岁后所书,碑文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劲之中。 (3)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作于颜真卿四十三岁时。碑文结体严密,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与他后来所书的《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此碑最便于初学书法者临习,现藏于西安碑林。 3.收藏分享 4.体验交流 教师小结:成功的背后一定有很多心酸的故事,想知道这些书法家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吗?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 设计思路和点评:本环节旨在通过欣赏感悟书法的魅力,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完成教学目标的渗透。 讲述故事
1.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讲故事:可独自讲述,可合作讲述,可排成小品等等。 2.学生讲述书法家的故事。
3.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真是感受颇多,你从这些书法家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在这些书法家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他们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更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具有的。这些书法家身上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品质! (五)创作交流
1.学生创作,配乐营造氛围。 2.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小结:书法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表现之一,它以自身特有的魅力屹立于中国艺术之林,且璀璨耀眼。它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瑰宝,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书法的熠熠生辉而努力! 设计思路和点评: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快乐与喜悦。在这个活动中,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并通过及时肯定与鼓励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课件1 老外学书法录像片段 让学生感受到书法作为特有的中国文化而受大众喜爱 课件2 迈克求教录像片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整理、内化、讲解书法知识 课件3 优秀书法图片 欣赏产生美感
课件4 学生书法作品实物投影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1.给教师的建议
(1)书法不仅是欣赏作品,有关书法的知识点,如文房四宝等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要让学生初步形成感知。
(2)书法家的故事是情感的升华,教师不能只拘于故事的本身,更多的是透过故事渗透到人物的品质,以此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学生作品并非力求人人创作,可由兴趣而定,也可组织学生欣赏学过书法的同学的作品,也可让学过书法的同学作现场指导,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2.评价建议
(1)学习过程:应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且适当的评价。 (2)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应及时评价。
(3)学习结果: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反馈点评,真正发挥品德课的导行作用。 第4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师要准备与课堂教学相匹配的课件。
2.学生背诵唐诗并能了解唐诗背后的小故事,查找唐朝诗人的有关资料。 二、教学过程 走进诗的世界
活动一:你来表述我来猜。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诗人的名字,以小组为单位,两人一组,在一分钟内猜对最多的获胜。 体会交流
教师小结:在中国文化领域里,诗词歌赋占据很大部分,尤其是诗歌,更是文学经典中的经典,了解诗人是了解诗歌的前提和基础。
设计思路和点评:通过表述和猜的形式,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活动二:真题备考 光记得诗人名字,那是远远不够的,你对这个诗人了解多少?谁愿意比试比试?将班级分成五小队: ①必答题:“诗仙”“诗圣”“诗鬼”“白居易”“王维”
②自答题:可任选这五位诗人之外的诗人作答,内容必须翔实而详尽。 体会交流
教师小结:真是不容易,同学们居然对诗人了解的那么清楚。相信你们对这些诗人的作品也一定不陌生。那就赶快进入下一个环节吧。
设计思路和点评: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承接与深入。以诗人为核心,螺旋上升,初步形成“知识场”,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活动三:听我讲故事
1.看杜甫《石壕吏》的录像。
2.如果你是杜甫,也会奋笔疾书吗? 3.介绍杜甫的“三吏”“三别”。
4.正是由于我们拥有了这么多的爱国诗人,今天,我们才能看到类似于《石壕吏》这样的史
诗。除了反映历史事件的,你还能讲讲其它的唐诗小故事吗? 设计思路和点评:这一环节旨在对诗歌作更深入地了解,从情感出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理解了诗的意境,诗人的处境,诗人的抉择,更能体会到祖先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 活动四:唐诗鉴赏
1.课件出示:多种类型的古诗。
2.师生交流:视听觉都用上了吗?感觉如何? 活动五:唐诗擂台赛 背诗擂台赛
1.以五个小组为单位,在两分钟内,背诵流畅且数量最多者为胜。 2.请获胜同学谈谈是如何记得这么多的古诗的? 创作擂台赛
1.以个人为单位,就以咱班这节课为主题,创作五言或七言诗,时间三分钟。 2.请作品较优秀者配乐朗读自己的作品。
设计思路和点评: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活动六:诗书画个性创作
1.本节课已经是第13课的尾声了,还记得前三节课我们都领略了哪些艺术瑰宝吗?现在就让咱们来个诗书画大荟萃吧!
2.合作活动:先由学绘画的同学合作创作国画;再由学书法的同学将刚创作的优秀诗作写在画上,学民乐的同学演奏。
3.五组作品分组展示,贴在教室的“文化长廊”上。 教师小结:中华五千年文化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中华大地。诗、书、画仅是一小部分,只属于华夏大地的神秘而奇特的文化瑰宝还有很多很多。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领略一番吧!
4.课件出示(配乐):剪纸、脸谱、戏剧、民族乐器演奏、名著、少数民族等。
教师小结:同学们,老师无法在这短短的几节课中详尽地向大家介绍中国的民族文化,就让这几节课作个引子,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刻关注民族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我们的民族而骄傲,为我们民族拥有的灿烂文化而骄傲!
设计思路和点评:这个环节是对第13课的总结,有始有终,更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谐统一。应该说这一环节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比较高,但目的并不在于对学生作出比较或分等,而是想尽可能地将静态的分散的知识点整合、提升。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课件1 课件制作诗人名字 以备活动用 课件2 必答题 以备活动用
课件3 杜甫的《石壕吏》 让学生了解唐诗背后的故事
课件4 唐诗欣赏 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味 体会唐诗的意境 课件5 其它民族文化的课件 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1.给教师的建议 (1)品德与社会课的诗歌与语文课的诗歌不同,不能上成语文课。品德课中的诗歌重在赏,诗歌只是一个载体,更多的是透过诗歌感受到整个古文化的魅力。
(2)学生作诗不讲究形式,更重要的是意境与创作的兴趣,只要在作诗过程中能感受到一个小学生对诗的喜爱则可。
2.评价建议
(1)本课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发言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适当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民族古文化的魅力,为我们的祖先骄傲。
(2)在诗歌创作的设计活动评价中,教师要能发现学生创作的闪光点,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创意、合作等,可适时设立“创意奖”、“合作奖”等等。只要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就值得鼓励。 本课教学设计总体评价与反思: 一、对教材的处理:
《我们为祖先而骄傲》属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一系列的课文。这一课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明确的主题——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根据这个主题,本课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两个板块四个点。这非常符合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遵循这一条原则,笔者对教材的设计始终围绕一条情感线,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文本呈现的文化纽带为点,由点及面,层层渗透,层层深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的设计思路既符合整个课程的设计原则,又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二、对内容的处理:
内容更全面,领域更广阔。围绕一个话题,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全面而具有代表性。以本课为例,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两大板块:文化与艺术。文化的代表是孔子和司马迁;艺术的代表是诗、书、画。应该说本教材所涉及到的四个方面基本反映了中国古文化的精髓,但是品德与社会之妙处就在于如果你只是向学生干巴巴地拎起这四条线,这还远远不够,从文中的留白,从文中的一两个问题甚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关的课题,涉及的领域之广是其它任何科目都无法可比的。一个点可以拓展成一个面,如第一课时对历史的纵横比较;第二课时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材料补充;第三课时以老外学书法为铺垫等等。新课标指出:“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内容充实了,文本就可以立起来。这篇课文经常在无形中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学生不仅了解了文化名人、艺术瑰宝,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表象找到了道德归宿。 三、对活动的处理:
活动形式多样:讨论、资料调查、表演、游戏、欣赏、讲故事等等,只要能为文本服务,只要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使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获得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课堂上就一定会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教与学。以往教师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机械学习已不能适应现有的文本。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而适时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特色之一。第四课时就是以活动为牵引,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升。但是整节课的六个活动并非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层层推进,和谐统一。在活动一步一步地深入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渗透。笔者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活动,都应遵循一点——儿童的生活。如何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如何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这都是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必须深刻思考的。 四、对学生的处理: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追求。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地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一切都要考虑到儿童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形式,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活动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处处考虑到了儿童的兴趣。如在第四课时中的“诗书画个性创作”活动中,就是考虑到学生个人兴趣不同而做出的选择。甚至在课前笔者还设计了一个“兴趣爱好调查表”(附后)。并根据统计的数据设计了这一活动方式。 附:兴趣爱好调查表:
项目 书法 绘画 诗歌 乐器 声乐 无爱好 其他 比列
五、对结构的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