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
2010-05
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
个人社会化与文化认同
□任春平
李晓
徐长嵩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个人社会化也就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延续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转移过程。在此意义上,个人社会化也是个人被动接受和能动选择社会的文化教化以实现自己的社会性的人生发展的全部过程。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时刻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文化认同的形成提供了个人的道德素质基础以及实现文化认同的一个现实的途径。因此研究个人社会化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关键词:个人社会化文化文化认同
一概念界定
(一)个人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这一概念,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上应用都比较普遍,而且对于其内涵的描述和界定各有不同。研究个人社会化,最基础的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及其实质。
在国外,关于个人社会化内涵的研究,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三种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以及社会结构的角度。文化的角度视个人社会化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与延续、转移过程。个性发展角度则将个人社会化定义为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发展自我的过程\"[1]。而社会结构角度将个人社会化当成个人获得社会角色、维持社会结构完整、完成世代交替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研究的这三种角度都有其独到之处,但是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把个人社会化当作是一个过程、一个连续的过程。这对我们研究个人社会化颇有启发。
在国内,对个人社会化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规定与界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2];2.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将自然人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3.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4];4.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学者对个人社会化的研究也很注重社会化的过程性,但是并没有揭示出个人社会化的本质内涵,没有涉及人到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性,忽视了个人在社会中的选择、发展以及创造社会文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科学地界定个人社会化的内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个人社会化内涵的界定就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不能脱离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否则只会离真正揭示个人社会化的本质与内涵越来越远。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理解个人社会化
的内涵:
从本质上讲,个人社会化是个人的社会性的形成、发展和实现的过程。要想弄清个人社会化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必须知道人的本质是什么,必须把个人社会化的本质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人的本质在于其自然性,而在于其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社会性是人之为人以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而人的社会性正是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个人社会化过程,即人的本质的现实化过程。从内容上讲,个人社会化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教化过程。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一个有着特定文化的社会环境。个人无论怎样成长,都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环境,都自觉不自觉的受到特定文化的渗透于教化。文化教化是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所必需的。从方式上说,个人社会化是个人被动接受与能动选择社会的文化教化的双重过程。个人在世不能替换就随意的选择社会化的历史条件和生长的具体环境。这就注定了个人不能逃避社会的教化与改造,表现出个人社会化的受动性的一面。同时,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又不同于动物的群体化,人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实现过程,是一个主动获取的过程,这又表现出个人社会化过程的能动性的一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地贯穿于个人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从结果上讲,个人社会化首先获得的是个人的人格与自我,培养了个人的社会角色。进一步而言才是实现特定文化的转移与延续,完成文化的世代交替。从时间上讲,个人社会化不是一个短暂的一次完成点,而是贯穿于人生发展的全部过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各种社会角色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个人社会化具有终生性。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基本的社会化过程完成,并不意味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终结,继续个人社会化是整个个人社会化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当今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主要的生活抉择在整个成年时期都是未定的,社会化不再局限于童年,而是一个无线的,自我定向的过程\"[7]。个人社会化贯穿了人生的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
综上所述,个人社会化是个人被动接受和能动选择社会的文化教化以实现自己的社会性的人生发展的全部过程[8]。
(二)文化认同要想理解什么是文化认同,首先要明确
什么是认同。最近几十年,认同(Identity)一词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那么什么是认同?\"认同\"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涵义: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9]。不管学者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认同概念,无论是个人身份的确定,还是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归根到底还是要夹杂着情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将认同界定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10]。认同,即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间基于共同之处而相互承认、认可和赞同,并自觉地以所认可对象的规范要求自己,以所认可对象的规范为行为准则而行事。就其类型而言,认同包括种族认同、民族认同、社会或者群体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等,但核心是文化认同。
那么作为认同的核心的文化认同又该怎样准确把握呢?对文化认同概念的理解必须建立对认同的理解之上。认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们彼此之间认可共同的对象,并因为认可同样的对象而感到彼此之间有一种亲切感;二是人们自觉地遵循共同认可的对象的规范和要求,即人们有了共同的行为规范。那么文化认同使主体获得了共同认可的对象:文化。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此意义上,文化认同就是人们对一定文化(尤其是该文化的价值观)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过程,并且人们将一定文化价值观内化为自己坚定信念、形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文化认同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从理念到心理的选择过程,是一个在特定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特定心理的选择过程。
二文化与人的社会化个人社会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个人社会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延续过程,实质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转移过程。\"[11]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社会化也就是\"个人被动接受和能动选择社会的文化教化以实现自己的社会性的人生发展的全部过程。\"[12]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时刻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人的社会化过程与文化紧密相关。一方面\"知识就是力量\",人们通过表现
6
NO.05,2010
青年科学
2010-05
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忘记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国家。
(2)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期。研究表明,3到6、7岁的幼儿期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皮亚杰也认为从出生到四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化内容主要是通过游戏而获得的。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不但扩大了知识面、掌握了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技能,而且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创造性、耐力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最初的智力和社会认知多半是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并得到发展的。随着智力的发展,个性也开始形成。\"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合,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13]虽然个性的基本形成是在17岁左右,但是幼儿时期却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意识单纯、行为习惯不固定,容易受到成人尤其是父母的行为举止、思想品质的影响,在其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家庭成员、邻里成员、幼儿园教师等的道德、精神和心理因素的熏陶下,他们逐渐成形了是非善恶好坏的最初的观念,初步学会了如何人与周围的人和事相处。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时期,把握好做人的方向,奠定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基础对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化,采取游戏和形象化的教育,将文化的价值观念渗透在幼儿的游戏和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过程中。
(3)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培养期。六七岁到十二三童年期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六七岁的儿童基本上结束了幼儿园的生活,开始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了。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这一巨大转变,儿童在承受环境转变的压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心理品质的巨大飞跃。正规的学习生活,儿童成了自己学习的主人。小学阶段是打基础、培养学习品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关键时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道德品质也在形成。儿童开始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自觉纪律品质形成并逐步发展。在这一时期施加的文化教化,要遵循人类道德认识发展的先他律后自律的规律,先教导儿童遵守既定的文化要求的行为规范。而后随着认识的发展逐步接近成熟,儿童会慢慢的逐步的将文化价值与规范内化成自己的自律性道德认识,进而成为自己行为的规范。
(4)自我意识发展期。十二三岁到十四五岁的少年期,是个人社会化中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少年期是人生中从童年到青年转变的重要的过渡期,是一个成熟与幼稚并存、独立与依赖交错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学时代和青春期的开始,学习生活
为知识与工具形态的文化意识到自己的主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体地位,自觉地适应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皮亚杰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文化又是一套价值、观念、规则体系,人们通认为,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过文化相互联系、交流与沟通。
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时时处处透露着文化过程。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四个
即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化的影子、显示着特定的文化价值。个人社阶段,
儿童会化实质上就是特定社会的文化的教化的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在各个阶段,
过程,是特定的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前道德阶段
,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程。人一出生进入到的就是一个特定的经(1-2岁)
无任何规则意识,也世代创造积累与传承下来的文化环境。个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
他律道德阶段(2-8人是不能随意地选择这种文化环境的。个无所谓有没有道德观念;
时期儿童主要表现为服从成人的他律道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文化教化岁)
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社会化又是个德,
人被动接受与能动选择社会的文化价值、规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如果违背成人的范与准则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相统一的过程。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
自律道德(8-11、12这种受动性表现为,人不能随意地选择社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
阶段儿童思维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的文化环境、不能逃避社会的文化教化。而岁)
而是以\"平等\"的观能动性又表现为个人积极主动获取人的本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
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质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另一个意念为主要特征,
义上而言个人社会化不仅使得个人获得自人权威的支配地位。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
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我与人格、培养社会角色,而且还是一个文证共同利益、
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开始以动机化的转移与世代交替个过程。简言之,特定则,
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的文化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到的是\"化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人\"的作用。文化不仅为个人提供社会化的好的。关于惩罚,
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儿童文化价值与规范,还造就了个人的心理与人合理的;
格模式。在文化化人的过程中,培育了个人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
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的身份、地位的认同,使其成长为特定的社跃,
会角色。在此意义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他们基于公正
感作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同时也形成了对特定文化的认同。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将规三搞好个人社会化过程,奠定文化认同定关系,
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基础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有一个著名\"木桶原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虽然个人社会化不单单是道德的发展,理\",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决定木
我们桶盛水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最长的板块,而但是从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即个人社会化过程是其最短的板块。现在,我们将其稍微的变可以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同阶段的个人社会化各有化一下,这就是:木桶的长久储水量,还取决也是分阶段的,
要关注和抓住社会化于木桶各块木板的配合的紧密性。如果木侧重面和发展关键期,
以恰当的时机与方式施以文化教板之间的粘合不好,出现缝隙,最终只能导的关键期,
促成文化认同致漏水。在这里我们将彼得的这个木桶原化以达到最优的社会化效果,
理应用从一个组织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也的生成。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以及是同样的道理。个人是构成社会木桶的一
个人社会化过程的以下块块儿的木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必须关注并重视起来:木桶的各块木板的配合的程度。如何使社的关键期,
(1)语言发展期。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会木桶的各个木板都长?又如何增强社会
木桶的各块木板之间配合的紧密性?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外在表现。语言不但是人们
而且还是人们认识成果与是研究个人社会化过程以及社会成员的文之间交流的工具,
思维成果的结晶。1到3岁的婴儿期是语言化认同的意义所在。
婴儿经历了一个人社会化的作用不光是要加长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
由说得少到说得多木桶的各块木板,更重要是要通过形成文化个由不会说话到能说话、
基本上掌握了语法规则,成为一个认同来粘合社会木桶的各块木板,增强社会的过程,
伴随语言发展的木桶各块木板之间的凝聚力使其\"不漏水\"。颇具表达能力的\"谈话者\"。
个人社会化不仅是生存技能与生存能力的过程的还有婴儿的自我意识。婴儿从不认
他物,开掌握和培养,还包括文化的教化的一面,从识自己到可以分清楚\"我\"与他人、
而使个体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始通过自我意识来调节自己在周围环境中
我们就化因素,以其渗透力直接或者间接地支配和获得平衡。在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化,
而不是灌输思制约着个人的成长,使个人的一切言行举止要选择作为文化外壳的语言,
也会在不都深深地映射出特定文化的价值与规范,即想价值体系的时候。学会了语言,
慢慢的接受该文化的价值与所谓的\"文化烙印\"。搞好个人社会化对于文自觉的情况下,
规范体系。比如说华裔,从小就不仅学习在化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的就是在那么如何搞好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呢?所在国的语言同时也学习汉语,
7
NO.05,2010
青年科学
2010-05
论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
□于
婷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对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认识决定着税收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进而决定着税收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正因为税收法律关系具有如此的重要性,对该问题的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介绍了各学者对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深入分析研究之后,笔者认为税收法律关系应该是一种以公法上的债务关系为中心的法律关系。关键词: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税收权力关系税收债务关系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概念
发生在国家征税与纳税人纳税之间的行政法。
依照奥托・梅耶的观点,税收的课征,的划分为权力关系和债务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税收法律关系中包括各种类型的法律税收分配关系,在形式上仅仅体现为一种税原则上可以通过所谓\"查定处分\"这一行政收关系,一种利益分配关系,通过税法确认、行为而进行。也就是说,\"查定处分\"是纳税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之后,才上升为义务的创设行为,而不单单是纳税义务内容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税收法律关系。因的确定行为。
此,税收法律关系就是在税收活动中由税收2.税收债务关系说
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以税税收债务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另一位法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德国税法学家阿尔巴特・亨赛尔。他将税二、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理论收法律关系定性为国家对纳税人请求履行(一)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争论税收债务的关系,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是法1.税收权力关系说
律上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权力关系说以德国行政法学的创始人且是一种\"公法\"上的债务关系,是一种法定奥托・梅耶为代表。他主张:税收法律关系之债,同时,他否定了传统权力关系说中由是依靠财政权力而产生的关系,国家或地方征税机关的\"查定处分\"这一行政行为创设公共团体享有优越于人民的权力。行政权纳税义务的观点,提出只要满足税法规定的起着主导作用,作为纳税人则处于行政法律课税要素,税收债务即纳税义务就随即产关系中的行政客体位置,必须服此种权力。生,征税机关的行政行为仅具有确定具体的因此,从性质上看,税收法律关系是一种典纳税义务内容的效力。
型的权力关系。进而认为税法与其他行政3.金子宏的二元学说法在性质上没有差异。所以税法属于特别金子宏教授认为,将税收法律关系单一的变化、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促成了少年期习生活中其支配作用、占支配地位。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新觉醒。此时的少年提出诸多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确立,使得学生能够树立的关于自身的问题,意识到要客观的剖析自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己、分析自己的个性、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力,激励着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这一规划自己的人生并付诸实践。正如前苏联时期的文化教化,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大知识面、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通过是过渡年龄的精髓和主要成果\"[14]这一时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动机教育与思想品德教期的文化教化,在充分尊重少年的独立性、育,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更加自自尊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其自己教育自觉地将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祖国的复兴、社己的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作品的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优秀形象教育少年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通过把握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各个关善个性,以助于其社会化的实现。
键时期,根据这不同时期的不同的侧重点,(5)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期。心理学家来施加适当的文化教化,使得个人社会化的的研究发现,早在小学阶段,儿童就已经开过程,也就是特定文化的价值与规范内化成始对人类、自然和社会现象发生兴趣产生疑个体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从而问了,只是尚未形成价值观。少年时期开始也是文化认同形成的过程。
对人生意义作零零散散的追问与探索,价值当然个人社会化过程到此并不意味着观萌芽。而到青春初期,即十四五岁到十七已经结束,还有一个继续社会化的问题。不八岁,是价值观的成型时期,亦即价值观形过继续社会化问题不是此次研究的重点,不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再详述。而个人社会化过程在形成文化认会、人生问题根本观点与看法。它的形成决同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引起定于人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环境,同时与人我们的充分的重视。
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等个体因素密切相注释:关。进入高级中学学习的青少初期的学生,[1]「美」L・布替姆,张杰等译.社会学社会接触面、生活阅历以及文化知识不但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的增加而且有了质的飞跃,自我意识的发展[2]杨心恒,宗力.社会学概论[M].群众以及理论思维的形成,使得青年初期的学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开始深入思[3]方桐主编.社会学教程[M].华中师范考人生、开始将个人的学习生活目标与社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发展的总体方向联系起来。代替童年与少[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M].中年时代的单纯的好奇心的是理想信念在学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
关系,只能理解为有些属债务关系,有些属权力关系。因此,金子宏教授主张区分对待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即把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从二元关系的角度予以把握,在税收实体法上,要具体区分是权力关系,还是债务关系,同时认为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基本的和中心的关系仍为债务关系。
4.北野弘久的债务关系说
北野弘久教授继承了阿尔伯特・亨赛尔的债务关系说,并通过对金子宏教授二元论观点的批判,提出了关于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理论。他认为,税收法律关系可以分为税收实体法律关系和税收程序法律关系,但是如果只是割裂的将税收实体法律关系归为债务关系,将税收程序法律关系归为权力关系是无法对整个税收法律关系作出令人折服的总结性结论的,同时,也不能回答税收法律关系的中心是什么。最后,北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税收法律关系可以分[5]费孝通主编.社会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7]风笑天.论人的社会化过程之特点[J].湖北社会科学198,(03)
[8][11][12]陈成文.个人社会化:一个概念的再探讨[J].求是学刊,1997,(02)
[9]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04).
[10]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13]童矫胜.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02)
[14]郑毓信.由\"熟能生巧\"到自觉学习:搞好数学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1999,(02)
作者简介:任春平(1982.2--),女,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李晓,(1983.1--),女,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徐长嵩(1982.2--),男,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