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华油公司生产测井操作规程(含封面)

2022-11-21 来源:步旅网


北京华油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生产测井作业操作规程

北京华油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二OO三年十二月

目 录

前言………………………………………………………………………1 1、使用范围 ……………………………………………………………1 2、测井作业基础 ………………………………………………………1

2.1任务书…………………………………………………………1 2.2生产测井设计…………………………………………………1 2.3生产测井项目选择……………………………………………3 2.4不同系列下井仪器组合基本配置……………………………3 2.5系统配置………………………………………………………4 3、仪器的校验与标定 …………………………………………………4 4、测量井具备的条件 …………………………………………………5 5、生产测井现场操作规程 ……………………………………………6

5.1产液剖面测井操作规程………………………………………6 5.2井温测井操作规程……………………………………………10 5.3压裂井温测井操作规程………………………………………11 5.4吸水剖面测井操作规程………………………………………14 5.5磁定位验封测井操作规程……………………………………16 6、测井原始资料的录取及现场质量控制……………………………17 7、生产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22 8、生产测井解释报告与资料归档……………………………………24 9、附录…………………………………………………………………26

北京华油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生产测井作业操作规程

前言

本规程由北京华油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出并技术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北京华油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西部分公司 本规程起草人:蒋青松、王培烈 本规程审核人:胡速

为保障产液剖面生产测井安全生产,提高施工质量,确保资料录取齐、全、准,特制定本规程。现场施工人员及仪修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生产测井操作规程

1.使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生产测井的质量操作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华油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所从事的生产测井作业。

2.测井作业的基础 2.1任务书

2.1.1生产测井的任务由甲方单位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在接到任务通知后应及时明确施工井的位置、具体情况、任务要求和测井目标。 2.1.2施工小队收到任务书后,要及时依据任务书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和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2生产测井设计

2.2.1生产测井作业单位根据任务书,认真编写生产测井设计。当不能完成任务书中的某些测井项目时,应及时向甲方申述理由并通过协商调整作业内容。若甲方下达任务书的同时,已经下达生产测井施工设计,施工队伍应及时准确地了解设计的内容、测井方法、测井目的、测试井的具体情况等,当设计中的某些内容难以完成或缺少一些内容,难以达到测井目的的,应及时向甲方申述理由并通过协商调整作业内容。

2.2.2如甲方没有下达生产测井作业设计,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任务书,由主管技术的领导组织编写施工设计,并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提交,经甲方相关技术领导审批。 2.2.3生产测井设计的主要内容

a. 任务的来源和目的;

b. 作业工区的工作条件及地质概况; c. 井身结构与井下管柱结构(含修井史);

d. 施工井测井前的作业史、产量、含水等生产动态情况; e. 生产测井前应收集的相关资料;

f. 生产测井的目的、方法、测井系列和技术条件的选择; g. 生产测井作业中的相关计算和详细操作步骤; h. 提交的成果和期限; i.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措施。

2.2.3生产测井设计的具体内容应根据甲方的要求而定,设计必须经甲方主管部门审查、书面批准后生效。

2.2.3设计批准后,需认真遵照执行。如需要补充和修改,必须提出书面报告,报请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后生效。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与设计审批单位取得联系。 2.3生产测井项目选择

2.3.1产出剖面测井:可选择连续流量计组合测井、示踪流量计测井、集流式流量计测井等系列。

2.3.2注入剖面测井:可选择连续流量计组合测井、同位素测井、井温测井、连续流量计加同位素组合测井等系列。

2.3.3工程找漏、找串测井:可选择井温测井、燥声测井、连续流量计组合测井等系列。

2.3.4评价地层酸化、压裂效果测井:可选择井温、压力测井、同位素测井等系列。

2.3.5检查套管腐蚀、变形和射孔质量测井:可选择井下电视、多臂井径、磁测井等系列。

2.4不同系列下井仪器组合基本配置

2.4.1产出剖面测井连续流量计组合测井系列配置:流量计、流体密度仪、温度仪、压力仪、持水率仪、磁定位仪、自然伽玛仪。根据甲方要求可以增减配置,如:西北局要求配置示踪仪、井径仪等。 2.4.2产出剖面测井集流式测井系列配置:温度仪、压力仪、集流流量计、流体密度仪、持水率仪、磁定位仪、自然伽玛仪。

2.4.3产出剖面示踪流量测井系列配置:放射性示踪释放器与井下接收仪、温度仪、持水率仪、流体密度仪、磁定位仪、自然伽玛仪。

2.4.4井温测井系列配置:温度仪、磁定位仪、自然伽玛仪。 2.4.5吸水剖面测井系列配置:磁定位仪、自然伽玛仪、温度仪、同位素释放器。 2.5系统配置

2.5.1根据油气田开发的需要,需配备相应的生产测井设备(车或撬)、井架车、吊车、人员运输车以及专用刻度实验装置。

2.5.2生产测井地面装备包括:生产测井设备(DDL-V测井车或撬)、电缆、深度系统、采集系统、数字处理系统(DDL-V、便携式数控系统等)等。能够完成自喷井、机抽井、注水井等测井施工的需要。 2.5.3生产测井井下装备配置:根据第2.3部分(测井项目选择)中所选择的生产测井项目配置要求配置。如:杭州715所的生产测井井下仪器。

2.5.4资料处理系统配置: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所需的资料评价软件等。

3.仪器的校验与标定

3.1自然伽玛仪、流体密度仪、持水率仪、井径仪等需要做测井前、测井后的刻度校验,并记录备案。

3.2压力计、井温仪、持水率计、井径仪、 流体密度仪、自然伽玛仪应每12个月进行一次系统刻度。

3.3井温仪、持水率计、井径仪、流体密度仪、自然伽玛仪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刻度校验。

3.4自然伽玛仪、流体密度仪、持水率计应在每次测井前、后各进行一

次校验,并将校验结果附在测井校验表中。示踪喷射仪、磁定位仪、井温仪在测井前应做工作可靠性试验,对校验结果进行记录。 3.5当测井仪器进行大修、更换关键元器件及技术改造后,必须进行全面的刻度、校验和投产前的试验与鉴定,并记录备案。

3.6流体密度仪测前用空气和淡水两点刻度或用标准刻度块进行三点刻度检查,其误差小于0.02g/cm3。

3.7井温仪每测三次井或发现有异常时应用标准温度计进行校验;压力计应在每次测井前进行常压校验。

3.8流量计、磁定位仪、温度仪、示踪喷射仪下井前必须做相应的检查。 4.测量井具备的条件 4.1采油井

4.1.1井口闸门齐全,油压表、套压表齐全完好;油管内必须光滑,无变径或台阶,使用旧油管时,必须通过通井等方式处理;对注水井测吸水剖面,要求井场有放水池。

4.1.2道路畅通,井场宽阔(10×35m的开阔地)有利于车辆摆放和校验仪器。

4.1.3对结蜡、结膏、结盐严重的油井,必须在测井前采取洗井、清蜡、解盐、除膏作业。

4.1.4油管内或油套环空内存在高粘度油时,测井前必须采取降粘措施。 4.1.5测井前必须用相应通井规或油套管刮削器通井至最下一个产层底界20m以下。若产层以下无底界,则通井至目前人工井底。 4.1.6采油井工作制度选定稳产后,再做生产测井。若油井修井后,必

须在自喷或起抽15日以上,产量无波动的情况下进行测井。对泵抽井应在热洗3天后,产量无波动、含水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测井。 4.1.7测量井的井斜最好不要超过17度。

4.1.8对机抽井,最好采取环空测井,对电泵井,要求具备Y接头配套生产设备。 4.2注水井

4.2.1井口闸门齐全,油管内必须光滑,无变径或台阶,使用旧油管时,必须通过通井等方式处理,要求井场有放水池。 4.2.2道路畅通,井场宽阔有利于车辆摆放。

4.2.3封隔器必须卡在隔层上;油管、套管内外壁上不能有死油等脏物;井口各种阀门密封无泄露,水压表精度等级达到标准、工作正常。 4.2.4油管丝扣要上紧,配水器位置深度要准确。 4.2.5每次测井前必须提前洗好井。

4.2.6关井24小时后测量一条静止温度曲线。 5.生产测井现场操作规程 5.1产液剖面测井操作规程 5.1.1测井准备

a、了解测井设计有关数据要求,到相关地质部门借该井测井组合图;

b、测井电缆在定期(一季度)校验期内,电缆头完好无损; c、伽马仪、磁定位仪、温度仪、流量计等仪器在校验期(一季度)内,处于完好状态,上井要带两支以上,并且在家进行了

标定;

d、测井前在家要通电调试仪表仪器; e、井上无通井机时,联系好吊车。

5.1.2测井绞车停在离井口50m以内,车的前后轮、井口三点连一线,打好掩木,仪表车尽量靠近绞车。吊车对好井口,各支点平稳着地。如气举压风机接好连接管线。

5.1.3连接好各线路接口,固定好天地滑轮。 5.1.4现场仪器连接

a、通井时的仪器连接顺序:遥传短节+磁定位仪+变扣堵头+实心加重杆+震击器+通井规。

b、探底时的仪器联接顺序:电芯加重杆+遥传短节+磁定位仪+自然伽玛仪+压力计+温度计+井径仪。

c、产液剖面时的仪器联接顺序:电芯加重杆+遥传短节+磁定位仪+扶正器+持水率计+流体密度仪+扶正器+连续流量计。 d、联接仪器时,必须详细检查密封胶圈,在密封胶圈和丝扣处涂上硅脂和丝扣油;必须用手握仪器将仪器的丝扣上完后再用搬手上紧。

e、联接最后一支仪器前,用导线将最后两支仪器的芯线和外壳连接起来,用万用表检查芯线和外壳之间的电压,然后给下井仪逐渐升高电压供电,使下井仪电压控制在34-35V。 f、下井仪的所有外露丝扣必须上紧。

g、放射性密度计联接时,不要取掉铅封,仪器全部联接完毕并

上紧后再取掉铅封,人员尽量少靠近放射源。 h、连接好下井仪器后,下井前再调试。

5.1.5地面仪器调试及有关参数输入

a、应详细检查地面仪与下井电缆、笔记本电脑、深度、张力和打印机的联接。

b、应在测井软件中准确输入或检查下井仪参数 c、检查并更正测井日期。

d、输入各下井仪序号、长度、零长、信号类(现应为WTC)、信号通道(现规定:1、FLOW;2、FDEN;3、HYD;4、TEMP;5、PRE;7、GR;9、CCL)。

e、输入或检查所下的那个序号的压力计、温度计、密度计、持水率计、井径仪、流体密度仪、自然伽玛仪的刻度系数或刻度值。

f、输入或检查曲线参数(包括边界值、显示区域、线宽、线型及颜色等)。

g、输入或检查测井图头数据。 h、输入或检查系统参数设置。

5.1.6仪器装入井口,装好防喷盒,深度记速器都对零。仪表车发信号,产液剖面仪器串开始下井。

5.1.7产液剖面仪器下到射孔井段(产层)位置连续测量产出剖面,采用四中测速上下测量,每种测速之间间隔最小为5米/分钟。规定测速大小视井筒内流体的流动速度和流体粘度而定,基本原则是:测量速

度大于井筒内流体的流动速度。产出剖面测井第一测量回次必须带有井温、磁定位、自然伽马等下放测量。 5.1.8仪器下井及校深

a、仪器下放时应密切注视张力及磁定位曲线的变化,若有遇阻显示,不允许超过遇阻深度8m;通径规不能下入时,应与现场监督商量请示有关领导做出决策。

b、在测自然伽玛曲线进行校深时,在现场至少回放50 m曲线,回放曲线与原始记录的“校深曲线”仔细对比,其形态与深度一致,否则,必须补测。并尽量选原始“校深曲线”中自然伽玛曲线变化比较明显的井段进行对比校深。

c、测井深度与工程给定深度允许误差不超过1‰,当超过允许误差时,须在现场查明原因并予以正确处理。

d、若遇井底砂面淹埋产层,测流量曲线时的最大深度必须小于砂面深度3m(一般流量传感器在最下端,下测时以流量传感器的深度为准),严防涡轮碰底。

5.1.9上提仪器.上提至井口100m卸掉防喷盒丝扣、离井口20m停止机动,手拉电缆将仪器提出。

5.1.10测井资料按SY/T5132的规定执行,现场回放资料,进行格式转换,并把原始及转换后的资料拷到磁盘上,确保资料存储转换无误。如发现资料有问题,须重新进行测试。

5.1.11测完井各岗检查清洗工具、仪器、并摆放规格化。测井队长全面复查后方可离开井场。

5.2井温测井操作规程 5.2.1测井准备

a、了解测井设计的有关数据要求,借原始测井组合图。 b、测井电缆在定期(一季度)校验期内,电缆头完好无损。 c、井温仪在校验期(一季度)内,处于完好状态,上井要带两支以上。

d、测井前在家要通电调试仪表仪器。

e、井上无通井机时,联系好吊车,需气举时,联系好风汽机。

5.2.2测井绞车停在离井口50m以内,车的前后轮、井口三点连一线,打好掩木,仪表车尽量靠近绞车。吊车对好井口,各支点平稳着地。如气举压风机接好连接管线。

5.2.3连接好各线路接口,固定好天地滑轮。 5.2.4连接下井仪器,下井前再调试。

5.2.5仪器装入井口,装好防喷盒,深度记速器都对零。仪表车发信号,井温仪开始下井。

5.2.6起下速度均匀,最高速不大于6000m/h,测井段速度不大于600m/h. 5.2.7测量井段

a、地温梯度:自井口至人工井底测一条静井温线。

b、井温找水测静温、流温、静温三趟曲线。静温线在作业完静止4小时后开始测,自油层顶界测至人工井底,并必须测有电缆双记号。流温线是在开井生产稳定后,在使井筒温度发生变

化后(同深度与静压线温差相比大于1℃)在流动过程中测得的温度曲线。一般说来,自油层顶界100m测至油层下界100m.但实际测井过程中,必须要求现场工程师根据温度异常情况,实时确定测井井段,一般需要测2-3条流温曲线。测完流温曲线后,为进一步验证测井准确性,再进行一次静温线测井,要求在关井4小时后开始测,自人工井底测至正常井温梯度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在仪器起下过程中密切注视非测井段井温变化,如发现温度异常(非液面处),异常处(段)上下各测50m,同找水一样测取三条线,并有一条测有电缆双记号。

c、井温找漏找窜测量井段按设计要求,同找水一样测三条或三条以上曲线.

5.2.8上提仪器.上提至井口100m卸掉防喷盒丝扣、离井口20m停止机动,手拉电缆将仪器提出。

5.2.9测井资料按SY/T5132的规定执行,现场回放资料,进行格式转换,并把原始及转换后的资料拷到磁盘上,确保资料存储转换无误。如发现资料有问题,须重新进行测试。

5.2.10测完井各岗检查清洗工具、仪器、并摆放规格化。测井队长全面复查后方可离开井场。 5.3压裂井温测井操作规程 5.3.1测井准备

a、了解测井设计的有关数据要求,借原始测井组合图。 b、测井电缆在定期(一季度)校验期内,电缆头完好无损。

c、准备耐高压高温的下井仪,采用工作压力124MPa,工作温度190℃的井下仪器。井温仪在校验期(一季度)内,处于完好状态,上井要带两支以上。

d、测井前在家做好测试前的车间高压试压工作,采用高压井口防喷装置,车间试压75MPa无渗漏。

e、增加阻流管数量。为减少防喷头的漏失,通过增加阻流管数量来增加阻流管长度。

f、配备足够加重杆。测井采用直径5.6mm电缆,按井口压力50MPa计算,对电缆的上顶力就需加重杆144kg,考虑防喷头阻力及液体浮力,实际下了6根钨加重杆,其质量达182kg;虽然下井仪外径38mm,为尽量减少防喷管的长度,加重杆外径采用45mm;由于下井仪器串有遥传筒、磁定位仪、自然伽马仪、井温仪和加重杆,长度近12m,仅加重杆就达8.6m,为利于起下,加重杆之间采用万向节连接。

加重计算:压后测井温的井口压力按50Mpa计算,下井电缆直径为5.6mm,防喷头的阻力按20kg计算,则加重至少为:

F=20+π·d2/4·50·9.8=144kg

考虑液体浮力及密封脂阻力,设计加重180 kg。

g、尽量减少下井仪接头。在控制仪器数量的同时,尽量减少下井仪接头。在三参数压裂井温测井中,尽量不采用电芯加重杆,全部用实心加重接在下井仪下部。

h、优化施工工序。根据测试井的实际情况,优化测井施工工序,

保证以尽快的速度,最小的时间、最好的质量完成测井任务,一定要做到“以井为本、对井施法”的作业优化。从下井仪器次序、种类、地面系统、测井速度等综合考虑,保障测井的及时性,减少因可能的仪器故障或漏液等原因导致的资料解释误差,确保测井取得一次成功。

i、井上无通井机时,联系好吊车,需气举时,联系好风汽机。

5.3.2测井绞车就位,拉紧手刹,垫好掩木。测井绞车停在离井口50m以内,车的前后轮、井口三点连一线,打好掩木,仪表车尽量靠近绞车。吊车对好井口,各支点平稳着地。如气举压风机接好连接管线;将电缆穿过控制头,然后做好电缆头。 5.3.3连接好各线路接口,固定好天地滑轮。

5.3.4连接下井仪器,下井前再调试,给下井仪供电,检查下井仪工作是否正常。

5.3.5组装电缆作业井口装置,仪器装入井口,装好防喷盒,深度记速器都对零。仪表车发信号,井温仪开始下井。

5.3.6测井温基线。把下井仪下至目的层上部100m,控制测井速度在500m/h开始正常测井,直至到井底取得遇阻曲线;现场打印出曲线,校正深度,以同样的测井速度上提测完测井井段。

5.3.7小型压裂后井温测井。井温基线测试完后,上提电缆,将井下仪器上提到防喷管内。进行小型测试压裂,在压裂施工后24小时内,当井口压力降低到50MPa以内后,下放仪器到油层上部100米处,测温度恢复曲线,控制测井速度在500m/h开始正常测井,按设计测井

井段要求施工。每20-30分钟上下测井一趟次,恢复曲线总数不得少于3条。如果测井过程中温度出现异常,测井井段一定要测过异常段上(或下)50米。

5.3.8加砂压裂后井温测井。小型压裂测试完后,按设计要求或甲方临时通知测加砂压裂井温曲线后,上提电缆,将井下仪器上提到防喷管内。进行加砂压裂,在压裂施工后24小时内,当井口压力降低到50MPa以内后,下放仪器到油层上部100米处,测温度恢复曲线,控制测井速度在500m/h开始正常测井,按设计测井井段要求施工。每20-30分钟上下测井一趟次,恢复曲线总数不得少于3条。如果测井过程中温度出现异常,测井井段一定要测过异常段上(或下)50米。 5.3.9上提仪器.上提至井口100m卸掉防喷盒丝扣、离井口20m停止机动,手拉电缆将仪器提出。

5.3.10测井资料按SY/T5132的规定执行,现场回放资料,进行格式转换,并把原始及转换后的资料拷到磁盘上,确保资料存储转换无误。如发现资料有问题,须重新进行测试。

5.3.11测完井各岗检查清洗工具、仪器、并摆放规格化。测井队长全面复查后方可离开井场。 5.4吸水剖面测井操作规程 5.4.1测井准备

a、了解测井设计有关数据要求,收集施工井的井身结构,射孔情况,各小层数据,注水情况等有关井史数据。

b、测井电缆在定期(一季度)校验期内,电缆头完好无损。

c、伽马仪、磁定位仪在校验期(一季度)内,处于完好状态,上井要带两支以上。

d、测井前在家要通电调试仪表仪器。 e、联系好吊车。

5.4.2测井绞车停在离井口50m以内,车的前后轮、井口三点连一线,打好掩木,仪表车尽量靠近绞车。吊车对好井口,各支点平稳着地。 5.4.3连接好各线路接口,固定好天地滑轮。 5.4.4连接下井仪器,下井前再调试。

5.4.5将施工井注水闸门关闭,并将油、套闸门打开放空。

5.4.6仪器装入井口,装好防喷盒,深度记速器都对零。仪表车发信号,仪器开始下井。

5.4.7施工方式采用上测法,所测的第一条伽玛曲线又称为基线,测量井段应为井底至射孔顶部以上100m。

5.4.8测完基线后,再上提仪器100m,然后关闭放空闸门,打开注水闸门,对释放器供电释放同位素。(这时候应尽量加大注水,从而使同位素快速进层,并保证同位素离子牢固地贴在各吸水层的表面。)将仪器下到人工井底,从地面仪器监视同位素情况,待进层后开始测井,测出两条以上幅度接近、曲线形状一致的同位素曲线。

注:计算施工井需要的放射性同位素用量,派专人将同位素倒入释放器内。一般是按20m射孔层有效厚度配一个强度当量的同位素(例如:某一口井的射孔层段有效厚度为15m,所使用的同位素强度是12个强度当量/1千克,即1个强度当量=1/12千克,那么该井所需同位素用量

=(15/20)*(1/12)=0.0625千克。)。

5.4.9测完后,停注、放空,打开井口,起出仪器,整个测井过程结束。 5.4.10测井资料按SY/T5132的规定执行,现场回放资料,进行格式转换,并把原始及转换后的资料拷到磁盘上,确保资料存储转换无误。如发现资料有问题,须重新进行测试。

5.4.11测完井各岗检查清洗工具、仪器、并摆放规格化。测井队长全面复查后方可离开井场。 5.5磁定位验封测井操作规程 5.5.1测井准备

a、了解测井设计有关数据要求,到地质所借该井测井组合图。 b、测井电缆在定期(一季度)校验期内,电缆头完好无损。 c、伽马仪、磁定位仪在校验期(一季度)内,处于完好状态,上井要带两支以上。

d、测井前在家要通电调试仪表仪器。 e、井上无通井机时,联系好吊车。

5.5.2测井绞车停在离井口50m以内,车的前后轮、井口三点连一线,打好掩木,仪表车尽量靠近绞车。吊车对好井口,各支点平稳着地。 5.5.3连接好各线路接口,固定好天地滑轮。

5.5.4测试前,操作员根据所用井下仪器,加载服务表,检查服务表内容,对仪器零长、横向比例等进行相应调整。另外,对图头进行相应的修改。

5.5.5连接下井仪器,下井前再调试。

5.5.6仪器装入井口,装好防喷盒,深度记速器都对零。仪表车发信号,仪器开始下井。

5.5.7起下速度均匀,最大速不大于5000m/h,测井段速度不大于700m/h.仪器下至遇阻点,上提测试,至测试工具以上100米,并参照组合图,如测试井段不好对图,可适当增加测试段。另外,可以选择有标准层的井段进行复加测试,分别进行对图,确保无误。 5.5.8上提仪器.上提至井口100m卸掉防喷盒丝扣、离井口20m停止机动,手拉电缆将仪器提出。

5.5.9测井资料按SY/T5132的规定执行,现场回放资料,进行格式转换,并把原始及转换后的资料拷到磁盘上,确保资料存储转换无误。如发现资料有问题,须重新进行测试。

5.5.10测完井各岗检查清洗工具、仪器、并摆放规格化。测井队长全面复查后方可离开井场。

6.测井原始资料的录取及现场质量控制 6.1测井原始记录要求

6.1.1主要包括:测井图图头、测量前后刻度校验表、测井主曲线、测井重复曲线、测井数据记录盘。

6.1.2原始数据记录盘(带)应贴上标签,标签上必须标注井号、测量日期、测量井段、测井项目、记录方式、文件名、施工队等内容。 6.1.3测井数据记录盘(带所记录的那同与所提交的原是测井资料内容应完全一致。

6.1.4每幅有效记录的图面整洁,曲线、深度码、专用标记清晰、齐全、

完整。

6.1.5技术说明用钢笔在现场及时填写,要求做到:准确、齐全、清晰。数据不允许涂改、如有错误,只能划改,并保留其原来字迹。 6.1.6曲线刻度校验值的相对误差,均须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 6.2测井曲线文件名的规定

6.2.1文件名应有井号、测井类别、序号;测向(上测或下测)、测速(该项增加扩号)。

6.2.2测井类别表示方法:通井,TJ;探底,TD;测流量,CL;三参数(自然伽马、磁定位、井温),SC;补测,BC(该项冠在其他测井种类的前面)。

6.2.3测向表示方法:下测,D;上测,U,其后标数字,表示顺序号。 6.2.4测流量时有测速表示。

6.3必须严格按施工设计规定的测井井段进行测井。 6.4必须记录电缆张力、测速曲线,测量速度符合规定要求。 6.5在动液面和油(套)管鞋处须测量持水率曲线。

6.6曲线的形态及数值变化正常,不得与井下地质情况无关的限幅、跳动、大段平直等现象。

6.7同一次测量各曲线间的深度必须保持一致。

6.8产液剖面曲线的深度比例采用1:200。在同一测井文件中,不允许中途改变测井曲线的比例尺或补偿值。

6.9探井底砂面及三参数(自然伽马、磁定位、井温)测速规定为400m/h。保证上、下各测一条曲线符合要求,且测速相同。

6.10各射孔层间必须点测流量、持水率、流体密度,规定点测时间大于1 min。 6.11流量计测井

6.11.1测流量曲线时,测速应按设计规定,特殊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测速调整,保证有不同速度4上4下的合格流量曲线。而且,测速必须保持稳定。

6.11.2产出注入剖面测井仪下到射孔井段(产层)位置连续测量产出、注入剖面时,采用四种测速上下测量,每种测速间隔最小为5m/min。 6.11.3流量曲线在解释评价层段不得出现畸变及两处以上的跳动。 6.11.4零流量井段涡轮响应曲线平稳,涡轮转速与电缆速度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8,无法测量零流量时曲线时,须点测流量。

6.11.5在井下条件允许时,零流量曲线须记录到最下一个射孔层段底部以下10m,总流量曲线须记录到油管喇叭口上部15m以上。 6.11.6产量稳定时,其在同一测点、统一测速条件下,测量重复误差小于2%。

6.11.7测量的总注入量(产出量)与井口注入量(产出量)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0%。 6.12持水率测井

6.12.1测前记录空气和淡水的校验值。

6.12.2现场空气校验之与称见刻度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 6.12.3在死水段测得持水率数值稳定可靠,重复误差小于5%。 6.12.4曲线在油气水产层处有明显的变化。

6.12.5测井解释的含水率与井口化验分析含水率其误差小于10%。 6.12.6每一个产液层的上部必须定点测量,按时间驱动方式记录2秒钟以上。

6.13流体密度测井

6.13.1测前用空气和淡水两点刻度或用标准密度刻度块进行三点刻度,其误差小于0.02g/cm3。

6.13.2曲线在井底的死水段应有全水显示,曲线抖动幅度小于5%。 6.13.3压差密度测量曲线在喇叭口位置应用明显变化。 6.13.4流体密度曲线变化正常,曲线重复误差小于10%。 6.14自然伽玛测井

6.14.1测前、侧后刻度校验误差不超过5%。 6.14.2曲线能正确反映地层岩性,重复误差小于7%。

6.14.3示踪与直径25.4mm自然伽玛仪测量值要达到便于准确读数。 6.15磁定位仪测井

6.15.1接箍曲线不得出现畸变,峰值信号明显、清晰。 6.15.2干扰信号幅度小于接箍信号幅度的1/3。

6.15.3接箍曲线不得连续缺失两个接箍信号,管鞋位置反映明显。 6.16压力测井

6.16.1压力梯度曲线变化正常,不得出现跳动。

6.16.2按要求定期进行车间刻度,并有车间刻度数据表记录。 6.16.3石英压力计测量测重复误差小于0.0352MPa,应变压力计测量得重复误差小于0.07MPa,

6.17温度测井

6.17.1井口读值与实际温度读值其误差不得超过1.5度。 6.17.2温度曲线变化正常,不得出现与井下情况无关的畸变。 6.17.3曲线重复误差小于0.5度。

6.17.4井温曲线用于检查压裂效果失,压裂前必须先测基线,压裂施工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井温测井,每20-30分钟测一条温度恢复曲线,恢复曲线总条数不得少于三条。 6.18放射性示踪测井

6.18.1测量的曲线上必须表明测点深度。当射孔层(或产层)的层间间隔小于3m时,可不进行分层测量。

6.18.2一般情况下,示踪测量要求总产量大于10m3/d或单层产量大于3m3/d,并在射孔层(或欲测产层)顶部重复(追踪)测量3次。 6.18.3测量时若显示的同位素峰值没有位移的趋势或位移速度缓慢,则采用追踪测量法测量。

6.18.4在流量为零处的测点测量,先测出自然伽玛的本底值时,再采用追踪测量法进行测量。

6.18.5当上下测量点层的示踪测量值出现矛盾时,必须重复测量两次以上。

6.18.6同位素示踪曲线峰值,无明显峰值的示踪曲线不能作为合格的示踪曲线。 6.19三臂井径测井

6.19.1测量前井径仪器进行三点刻度,其刻度校验误差小于2.5%。

6.19.2测量的套管值与实际套管值误差小于0.05英寸(1.25mm)。 6.20按如下要求提交原始测井曲线图 6.20.1测井图头记录完整。

6.20.2仪器车间刻度,测井前、后刻度数据齐全。

6.20.3测井下井仪器型号、仪器编号、仪器深度延迟数据。

6.20.4测井主曲线应符合规定要求;压力、井温、流体密度、持水率仪测井应进行整个井段的重复测量,测井图深度比例为1:200。 6.21测完井必须在24小时之内将作业原始资料传到解释中心。 7.生产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7.1原始资料处理解释要求

原始资料正规的编绘处理和解释,必须在系列配套、资料质量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未经验收合格的原始资料,不能作为解释推断的正式依据,不能用来编录正式的成果图件和提供正式的解释报告。 7.2现场初步解释

在测井施工的现场,要求现场工程师对测井曲线进行初步解释,控制测井曲线的质量标准,录取合格的资料。特别是压裂井温测井,要求现场分析、现场诊断、现场定方案,需要及时和甲方领导和技术人员沟通。测井施工结束后,解释工程师向主管部门汇报现场初步解释意见,并将甲方监督或领导的意见反馈给资料解释中心。 7.3测井资料处理需要的基础资料 7.3.1井身结构及井下管串结构; 7.3.2油气井生产动态资料;

7.3.3油藏类型、裸眼井测井资料分析等; 7.3.4油藏流体物性分析。 7.4原始数据预处理 7.4.1数据格式解编; 7.4.2进行深度校正; 7.4.3环境影响校正。

7.5生产测井解释步骤与参数计算 7.5.1单向流解释(产出、注入剖面) 7.5.1.1速度校正,求总速度(Vt)。

7.5.1.2流量计算,求总产量(Q)、分层相对产量(Qn)。 7.5.2气水两相流解释 7.5.2.1速度校正。

7.5.2.2计算气体偏差系数(Z)、气的体积因子(Bg)、水的体积因子(Bw)、气的密度(Dg)、水的密度(Dw)和持水率(Yw)等。

7.5.2.3应用解释图版确定总表观速度(Ut)、水表观速度(Uw)和气表观速度(Ug)。

7.5.2.4计算井下水和气的产量。

7.5.2.5计算地面产量,求总产量、分层相对产量。 7.5.3油气两相流解释 7.5.3.1确定流体物理性质。

7.5.3.2求取油密度(Do)、油的体积因子(Bo)、持油率(Yo)等。 7.5.3.3其他步骤同7.5.2。

7.5.4油水两相流解释 7.5.4.1速度校正。 7.5.4.2求取持水率(Yw)。

7.5.4.3油、水各种参数求取和其他步骤同7.5.2和7.5.3。 7.5.5油水两相流解释

7.5.5.1对各两相流校正、求取各参数。 7.5.5.2求取持相率。 7.5.5.3计算井下地层各产量。

7.5.5.4三相流解释模型和参数选择,可参考两相流的解释方法。 8.生产测井解释报告 8.1解释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8.1.1报告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作到:依据充分、内容详实、图表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论明确、文字简练、印刷清楚。 8.1.2插图和表格应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8.1.3文字、图、表的内容和符号应统一。 8.1.4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8.2解释报告编写的格式 8.2.1封面。 8.2.2责任表。 8.2.3报告评审意见。 8.2.4目录。 8.2.5前言。

8.2.6生产任务、生产井动态和井况。 8.2.7测井施工简况与测井资料质量评级。

8.2.8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解释油气水依据、参数换算、计算产量等)。 8.2.9综合评价。 8.2.10问题讨论。 8.2.11结论与建议。 8.2.12参考资料。 8.3生产测井归档内容 8.3.1施工任务书。 8.3.2原始曲线和数字记录。

8.3.3原始资料验收文据和有关数据表。

8.3.1成果图表、测井设计、解释报告及相关资料。

9.附录

附录1 常规生产测井测速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测井名称 油井涡轮流量计测井 持水率计测井 压差式密度计测井 生产测井组合仪测井 连续流量计测井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 井温测井 自然伽马测井 X-Y井径、三臂井径测井 磁定位测井 应变压力测井 深度比例 最大测速(m/h) 备注 1:200 点测 1:200 点测或600 1:200 600 1:200 600 1:200 1800 1:200 600 时间常数4s 1:500 1:200 600 1:200 600 时间常数选择4s、6s 1:500 800 1:200 600 1:500 1:200 600 1:200 800 1:50

附录2 38mm生产测井仪器测速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测井名称 磁定位 自然伽马 三臂井径 石英压力 井温 流体密度 横向比例(1:1单位长深度比例 最大测速 度代表测量值)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360 600 540 600 540 备注 点测 高精度流量计 1:200 流体剖面 持水率 1:200 1:200

附录3 产出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

井产出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 年 月 日

序号 层号 射孔井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油产量 气产量水产量总产液量完井解释产出剖面(m3/d) (m3/d) (m3/d) (m3/d) 结论 解释结论 制表: 审核:

附录4 吸水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

井吸水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 年 月 日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层号 射孔井段 相对吸水量 (%) 各层吸水量 (%) 备注 制表: 审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