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评曾国藩

2024-02-27 来源:步旅网


浅评曾国藩

摘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曾国藩为人为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评价。曾国藩的政治观,曾国藩的治军观,曾国藩的外交观,曾国藩的文化观,曾国藩的人生观,最后对曾国藩进行了整体评价。

关键词:曾国藩;中国近代史;政治观;治军观;外交观;文化观;人生观

前言: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以为引人注目,广有争议的人物。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但百年以来,誉之者褒为“一代完人”,毁之者却又贬为“千古罪人”。因此。对曾国藩的评价,一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一、 曾国藩的政治观

在政治上,曾国藩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同时,又受一定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学习一切学问的目的,都是用以解决统治阶级所面领的政治问题。他一方面时时以“诚”字相标榜,处处以儒学的卫道士自居,同时又主张“应时切要,择长而用”。在面对眼前整个统治阶级之最高利益和兴衰安危,他对治学无门户之见,只要是对巩固统治阶级有用的一切知识、学问,他会主张接受,融会贯通,但同时,他又会有选择性的接受。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礼治”。总之,曾国藩在政治上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但会同时选择性接受一些西方比较先进的对本国有发展作用的政治思想。

二、 曾国藩的治军观

1

在治军观上,曾国藩显然受了理学的影响,非常强调人的作用。他懂得用兵之道在于人而不在于武器的差异,因而他主张以“礼”治军,他喜欢在无形之中达到恩威明辨的目的。曾国藩还非常重视对士兵的政治思想训练和军官的选拔培养,用封建伦理观念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在军队的日常管理当中,用父子、兄弟、朋友、师生等封建论理等级将士兵的士气凝聚在一起,大大减少了军队内部摩擦与抵制,是大多数士兵能够心怀信仰,心甘情愿地为统治阶级卖命,在大量关于曾国藩的书籍里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论证依据。但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曾国藩是凭借他亲手组建的湘军达到了人生的辉煌顶峰,却也因湘军后期的内部腐败等问题使其陷入一个尴尬境地。

三、 曾国藩的外交观

曾国藩的外交政策,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被人认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但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现在对他的外交观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新的认识,因为他的外交观是在稳固的儒家文化和特定的历史环境的感染下催生的产物。曾国藩从小接受的就是正统的儒家文化,因此在他身上总会浸染了太多的儒学元素,儒学讲究的是圆润,是敛藏,是以柔制刚,是蓄势而发,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他的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的环境,借助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器和军事思想,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辱的目的。曾国藩能够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因此,曾国藩的外交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礼、信、和、争。

四、 曾国藩的文化观

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从他的为人为事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一点。但对待西方文化,他既不是不分良莠全盘拒绝的顽固派,也不是不顾中国国

2

情对其一律照搬的所谓“全盘西化”派,而是有选择性的接受,主张中西文化相结合,互补优势。曾国藩在宣扬儒家文化的同时也比较推崇理学,因此他能够摒弃中外文化中的糟粕,只取其精华加以利用,但限于当时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和他自身的局限性,在他将其运用在现实当中时,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他只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主要的首创者,自然还存在许多缺陷,但我们不可否认,他的文化观,在当时那样一个时代里还是比较先进的。

五、 曾国藩的人生观

曾国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复杂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能够想象的范围,当然,他的人生观也是极其复杂的。他明用程朱名分,暗效申韩法势,杂用黄老儒学,抽练湘军,兴办洋务,力破义军,功成身退,终老一身,这点点滴滴,无不显露出他人生的复杂与险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为人处事的经典模式,对于一个深受儒学熏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对其显然是恪守不殚。然而他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还受到程朱理学等其他学术的影响,因此,在不违反儒家正统理念的同时,他又不会循规蹈矩,照章办事,他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懂得学习儒学之外其他先进的文化与先进的技艺来武装自己,他兴办洋务,他兴造坚船利炮,他提出“官督商办”,他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处处体现了他另类的人生观。

六、 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曾国藩戎马一生,事功之大,誉称“中兴名臣”,创办洋务,首次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不愧为洋务派领军人物。重视国事,治军有方,软硬兼施,攘外安内,拥兵而不自重,在内忧外患之时,能够审时度势,灵活运用中西文化与智谋,楷称军事政治界一朵奇葩。修身养性,立德立言,戒骄戒躁,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少有之人。虽然在其历史上有过过错,

3

但种种功德与处世智慧,亦然无法撼动其历史地位,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参考文献

【1】 徐泰来.全面评价曾国藩.湘潭大学学报,1996(2)

【2】 黄晓梅.千古罪臣,谁与评说.社会科学战线,1998(2)

【3】 郭超,夏于全,张桦,等.曾国藩全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文泉,刘天路,等.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茅家琦.关于曾国藩评价的几个问题.江苏大学学报.2002,3(4)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