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2020-06-22 来源:步旅网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孙景峰 崔宏祥 王涤非 翟大为 陈芳 董海 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21期

摘要:建立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学校依据国家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结合本校发展现状,提出了实验中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三个维度”“九方面素养”的人才培养标准,据此构建起兼具基础性与选择性、学术性与发展性的以研究为核心的特色多元课程体系,通过课程集中发展学生“善研究、长实践”的素养,为学生今后从事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研究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创新技能,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国际视野,为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研究

2016年9月,历时三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出炉,明确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路径,对今后一个时期课程标准的修订、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教育评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落实核心素养,课程是重要载体。我校依据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求,进一步统整三级课程,重新对课程实施进行设计和规划,着力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一、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素养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体悟与成长;它兼具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我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核心素养”回答了“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它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相一致的,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它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

(三)“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识,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核心素养具有复杂内涵,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

(四)“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2]。“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且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二、我校特色的核心素养要求

基于国家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深入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2],积极找寻自身历史传承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反复探讨,比较研究,提炼出了“谋学生终身之发展、育中华未来之英才”的办学理念以及“一体两翼”(以普通高中教育为主体,以艺体教育、国际教育为两翼)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将办学目标定位为“建设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严谨科学精神、浓郁研究氛围、强烈创新意识,能够引领黑龙江高中教育发展,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研究型高中”。

据此,我们提出了实验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惠及所有学生,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并在为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奠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懂得,个人发展和祖国前途命运休戚相关,要勇于担当,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提升社会责任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学校凝练出实验中学学生的培养标准。概括为“三个维度”、九种素养”、“二十四个标准取向”。其中,“二十四个标准取向”是“三个维度”“九种素养”的全部内涵[3]。 (一)价值观念维度

1. 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有感恩之心,诚实守信,孝亲敬长,自尊自律,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

2. 国际理解能力: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 (二)基本素养维度

3. 人文素养: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4. 科学素养:崇尚真知,有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勇于探究,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5. 体育与健康素养:人格健全、珍爱生命,有终身体育观念,具备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6. 审美情趣: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 (三)能力品质维度

7. 研究与创新能力:勤于实践、勇于批判、敢于创新。善于思考、总结,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

8. 沟通与合作能力:具备群体合作意识,具有协同合作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相互尊重的态度,并能在合作共赢中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

9. 规划与管理能力:善于规划,统筹,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与他人管理能力。

这其中,最为核心的特质是研究与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标准二者高度吻合。

三、我校课程体系介绍

课程是重塑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与重要方式,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二者之间关系密切,观照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会发挥人才培养的巨大作用。

学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进一步优化实验中学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素养),构建起了兼具教育基础性与选择性的有实验中学特色的多元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特点 1.四个原则[4]

一是基础性。课程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反映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科素养。

二是选择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化学习需求,突出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学科特长,并根据需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方向,并能规划好未来的人生发展。

三是学术性。课程体现优质高中独有的素养,突出学科的学术研究性,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科学辩证思维、探究创新精神、创造力、实践力,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四是发展性。课程要反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理论、新思想,使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面向未来,要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 四个特点

一是突出育人价值:凸显学科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提炼学科德育要求,并体现在学科内容之中。

二是突出核心能力:明确学科的核心能力及其具体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学科品质、学科态度和学科素养。

三是突出实践体验:设计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学生实验、社会实践、设计制作、项目研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各种实践体验。

四是突出学科关联:加强学科间,尤其是同一学科领域的有机联系,加强跨学科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5] 1. 课程体系总体建模

学校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部分组成。每部分课程分为三类课程:一类课程,即面对全体学生所开设的普适性课程;二类课程,即面对部分学生所开设的选择性课程;三类课程,即面对个体所开设的个性化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本,遵循“研究”这一主线。 2.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校本课程分为三类:校本基础课程(一类课程)、校本拓展课程(二类课程)、校本研究课程(三类课程)。 各类课程介绍:

第一类课程:校本基础课程

校本基础课程旨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包括:学校必修课程、学科必选课程和德育与公民课程。

学校必修课程与必选课程:包括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研究方法指导课程、初高中衔接课程、高中学习方法指导课程和学科思想与学科发展课程。

其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是这部分课程的的重点特色课程,包括:学业指导课程、生涯指導课程和生活指导课程。 学生发展指导课程

学业指导课程是指在基本的教学活动之外,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和研究方法指导。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课程、科学研究课程、专利申请课程等,有专门老师指导学生们如何进行课内的学业学习和课外的课题研究,例如如何进行调研、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进行研究、如何撰写各种文件及研究报告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课程活动包括主题报告、选题咨询、分层指导、经验交流等。 生活指导是指指导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本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意识;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并掌握生存技能。活动包括:校长有约、志愿服务、技能展示、消防演练、文艺汇演、专题讲座等。

生涯指导是指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教育活动。包括高一生涯起航、高二探索体验、高三生涯抉择三个阶段,六大系列活动,即认知自我、职场体验、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名家讲坛、生涯设计。 第二类课程:校本拓展课程

分层面向部分具有学科学习兴趣的学生开设,旨在打开学生视野,使之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社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更高端、更深入学习研究的热情。在学习上更注重知行合一,更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发现学生潜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7]。 校本拓展课程的内容包括:跨学科综合课程、科学前沿课程、学术拓展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国际课程等。

跨学科综合课程是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学校有两类跨学科综合课程,一类是理科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即“嫩江水系水质监测调查”课程,涉及到地理、化学、生

物等学科,通过检测水质进行科学研究。另一个是文科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即“实验学子观天下讲百家”课程,涉及到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纵观天下大事,宣讲百家之言。 社团活动课程是另一个特色课程,学校现有社团30多个,包括众多学术类社团,技术类社团、文学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等。学校为社团活动提供了时间和活动空间,并配备指导老师以指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探究和发展。 第三类课程:校本研究课程

校本研究课程包括:奥赛课程、大学先修课课程、课题研究课程。

这类课程是突出个体,面向小众的精英类研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拔尖人才的培养,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教育公平。课程的原则仍然是教师进行学术引领,主要靠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自主发展,达到相应的高度[8]。 校本研究类课程中的重点特色课程是课题研究课程,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每个学生都要参与的利用休息时间或节假日进行的小课题研究。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并实施调查研究,形成研究结论,撰写调研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另一个部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有老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的长期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课题研究活动。如生物社团学生课题研究小组的《冬储地瓜含糖量测定的》课题研究,《生物组培实验》课题研究、砍瓜、吊瓜实验、玉米杂交实验、传感器使用实验等研究都是课题研究课程的内容。 各個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学校的课程建设总体框架及各类课程的分级分类标准,各个学科分别制定了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如:

学校共有十二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按照学校的课程体系总框架构建了自己学科的课程体系,并且把学校的综合校本课程落实在真实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开展扎实的教学活动。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是推动国家课程改革进入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阶段,实现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举和破题之作,是未来一个阶段,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校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有成绩,也有不足。下一阶段,学校将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课题,继续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学校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奋力实现学校“谋学生终身之发展、育中华未来之英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中国教育学刊 2016 (6) :1-2

[2]辛涛,姜宇,林崇德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中国教育学刊 2016 (6) :3-7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1〕17号 2001. 06. 08

[5]《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3〕6号

[6]《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二[2014]4号 2014.3.30

[7]崔允淳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8]崔允淳林荣凑 《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丛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型学校建设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JB1215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