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怎样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24-09-14 来源:步旅网
怎样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育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现实中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的科学,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数学家就是一群人整天坐在桌子前面,在纸上算啊算。太枯燥了!”在这样的认知情况下,学生哪有动力去进行自我探索并体会数学的美呢?在我国,很多学生一直都是接受的应试教育,所学的数学知识无不与考试有关,对这些学生而言,哪有可能去感悟数学的美呢? 作为数学教师,需要不断的反思.光有好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他们自己要学数学,把数学变得有趣,这才是每个数学教师的重大课题。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希望知道数学的魅力在何处,它的作用有多大,若能做到这点,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了. 本文试图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不同出发点略做论述. 一、以数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1.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知识及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从初一代数起,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而小学数学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的度过这样一个转变?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可以利用部分时间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怎么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当然,不能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结论了.

初一代数首先出现代数式。这时教师就可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用字母代替数。幼儿学数时总是和量连在一起的.比如: 2只苹果、 3支铅笔。到了小学已经不满足于具体的量了,而喜欢学比较抽象的数.这时 2不仅可以表示“ 2只苹果”,还可以表示“ 2本书”、“ 2个孩子”等等,它的意义更广泛了。所以,从量到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到了初中,我们不满足于具体的数了,需要进一步抽象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超越具体的数量,一般地表示某个量。这时,一般的表示比具体的表示具有更重要更普遍的意义。例如,乘法交换律可以用公式 a*b=b*a来表示,这里 a、 b表示什么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还可以是 0。数是用一个单位去量它的同类量而得到的结果.它的特点是抽象,正由于抽象所以用处就更大。而字母又是数的进一步抽象,它可以更加一般地表示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规律。如果说一个数可以表示无穷多个有实际内容的量。那么,一个字母就可以表示无穷多个有实际意义的数,它的作用可以是无限的。代数,不妨理解为“用字母代替数\",这正体现出代数比算术高明的地方。 另外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和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于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如教材中的函数在经济工作中的应用举例(货币的时间价值,收入成本利润,库存与费用,供应与需求),集中反映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介绍数学史,数学家的轶事等,培养数学兴趣。

在平时的学习中,向学生生动的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向往.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古巴比伦遗留下来的平方数表;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等等。这些数学史话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

而数学家们的轶事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祖冲之这位从 5世纪至 15世纪,世界上最具数学才能的数学家的故事当然一定要向同学们介绍。因为在千年之中,祖冲之一直保持着圆周率七位小数近似值的记录。他在数学、天文历法上的伟大成就以及他勇于革新,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崇敬。陈景润一生的梦想与事业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呢?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 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 6=3+3, 8=3+5, 10=3+7, 12=5+7……人们验证了许多的偶数,结论都成立。但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大偶数这个结论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把问题的解决推到了最边沿。遗憾的是,他也未能彻底给出证明,留给我们或我们的后辈去解决了.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草稿纸就写了几麻袋,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数学的教学对象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从我工作的这三年多的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对教学对象的把握尤为关键。因为教学对象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刚开始的教学里我把自己高中里上课的一套理论拿出来,课堂上常常由一个知识点引出多种题目。自己讲的时候觉得他们应该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在我看来一题多解、举一反三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然而几次课下来,才发现学生们对此并不领情,反而觉得我讲的太难了。事后,自己仔细想了想,觉得主要原因是我太主观了,而忽视了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学习状况,自然也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我所面对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他们看来,数学是基础课也是最没有用的课,只要过关就可以了。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数学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畏惧和抵触情绪,所以数学在他们眼里毫无乐趣可言。根据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要先从消除恐惧入手,再慢慢培养一定的兴趣。当然,这些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持之以恒。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应该要以基础题为主,适宜“从浅入深\"的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的简单分析,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学对象的把握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忽略的步骤.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作调整,很好地把握重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减少学生的负担.从而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并不是很难,进而让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另一方面,调整教学手段,尽量创造较为轻松的教学环境,并采取较为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最近讲到立体几何部分,由于不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是很好,所以制作一些小的模型能很好的帮助教学。至于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也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并不代表不可能。记得在讲“角度制及三角函数\"部分,有许多特殊值需要记忆,所以我采取小游戏式的问答方式,每个人都会被提问到,学生们的热情很高,每个人都能认真的背。可见,一些小小的改变有时候也会得到不错的效果.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和别人的认同感,如果在数学的学习中能够得到这种成就和认同,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使得我在教学中必须尽量能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就拿我上学期教的两个班级来讲,它们整体的学习气氛就很不一样.一个班级的学生比较活跃但是很多学生学习很不塌实,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较为用功,但略微沉闷。所以即使一个相同的题目,在前一个班级适合大家一起讨论,而在后一个班级则适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加以提示。

数学兴趣是数学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起着巨大推动和内趋作用.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并把数学兴趣导向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和发展,使数学兴趣与数学思维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共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