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经济学导论本章经典案例⼤炮与黄油
经济学家们经常爱谈论“⼤炮与黄油”问题。“⼤炮”代表军⽤品,是保卫⼯作⼀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品,是提⾼⼀国国民⽣活⽔平所必需的。“⼤炮与黄油”的问题可以引出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个社会如何配置⾃⼰的稀缺资源。
任何⼀个国家都希望有⽆限多的⼤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限性。但任何⼀个社会⽤于⽣产⼤炮与黄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临的稀缺性。因此,任何⼀个社会都要决定⽣产多少⼤炮与黄油。这就是社会所⾯临的选择问题。作出选择并不是⽆代价的。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产⼀单位⼤炮,就要少⽣产若⼲单位黄油。为多⽣产⼀单位⼤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产⼤炮的机会成本。“⼤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各个社会都要解决“⼤炮与黄油”的问题。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炮不要黄油”,实⾏国民经济军事化。第⼆次世界⼤战后,前苏联为了实现霸权与美国对抗,把有限的资源⽤于⼤炮——军事装备与⽕箭的⽣产等,这就使⼈民⽣活⽔平低下,长期缺乏黄油——匈⽛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称之为“短缺经济”。第⼆次世界⼤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于⽣产“⼤炮”。⼤炮增加,黄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管制。⽆论出于什么⽬的⽽更多地⽣产⼤炮,都要求经济的集中决策——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或者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这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为达到某种⽬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美国的反法西斯。但代价是黄油减少,⼈民⽣活⽔平下降。
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炮与黄油的⽣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整个经济学都是在解决“⼤炮与黄油”的问题。本章关键概念
经济学,稀缺,选择,机会成本本章重点思考题
1.重商主义者(14—15世纪)认为交换产⽣财富,财富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流通和贸易是强国之本、富裕之路。今天有⼈⾼喊着“交换万岁”,认为我们每个⼈都没有理由拒绝交换、拒绝市场,交换和市场⽬前仍然是中国最⼤的需求。你以为如何?2.上个世纪上半期,德国实⾏国民经济军事化,要⼤炮不要黄油,⼆次⼤战后的前苏联和美国为了军备竞赛,把有限的资源⽤于⼤炮,⼈民⽣活⽔平下降,黄油减少;⽂化⼤⾰命后,邓⼩平提出和平与发展主题,注重给⼈民带来实惠,把更多的资源⽤于⽣产黄油。请问为什么⼤炮与黄油是⼀种此消彼长、你多我少的替代关系?⼈类是如何解决“⼤炮与黄油”问题的?为什么“⼤炮与黄油”的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本章要点
1.西⽅经济学从产⽣⾄今,⼤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当代西⽅经济学四个主要阶段。
2.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的科学,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是稀缺性假设和选择性假设,因为资源稀缺以及选择的必要产⽣了经济学。机会成本、⽣产可能性曲线、市场经济体制等等都与选择有关,所以,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学问。
3.在解决资源配置与利⽤问题时,⼈类社会采取了传统、市场、计划三种形式,形成了三种经济体制,现代社会主要采取市场经济体制。
4.这⾥讲的经济学是指理论经济学,它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知识点: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解两个基本的经济模型和资源配置与利⽤中的基本问题及解决⽅式;掌握经济学的⼗⼤原理。
能⼒点:知道稀缺性、选择性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概念,了解学习经济学对个⼈、企业及政府的意义,会⽤机会成本概念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学虽然只有⼆百多年的历史,但却是近代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被经济学泰⽃萨缪尔森称为“最古⽼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它作为社会科学王冠上的明珠,成为众多精英追逐的⼈类⼤智慧。凯恩斯说:经济学家的思想始终左右着这个世界——不管它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学习经济学是⼀项⾼效率的智⼒投资,让我们⼀起来领略这些⼈类历史上重要的智慧遗产。第⼀节经济学的历史与未来⼀、经济学的历史
经济学的许多思想由来已久,但它真正作为⼀门科学是从16、17世纪开始的,在18、19、20世纪获得了极⼤的发展。1、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史前史
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侧重于经济政策,如反对⾼利贷,保护关税,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扩⼤出⼝,限制进⼝,其研究领域侧重于流通领域。早期的经济政策研究虽然没有形成⼀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在主张政府⼲预、保护贸易这⼀点上特征突出,经济学家把这⼀时期(15—17世纪)的经济研究概括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产⽣于欧洲地理⼤发现的冒险时代,那是⼀个崇尚英雄、冒险家、商⼈、航海家的新时代。许多重商主义者相信,通过扩⼤出⼝、保护关税、海外殖民能导致⼀个国家的繁荣。他们的观点被当时的统治者普遍接受,许多重商主义者是王爷们的顾问。重商主义者的代表⼈物有早期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尔斯(他在16世纪写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中提出的“货币差额论”,也称为“货币主义”,后来他移居法国,最早⿎动政府创造货币来制造繁荣,此⼈既是学者,⼜是流氓和骗⼦)、晚期重商主义者有英国的托马斯·曼(他于17世纪所著的《英国得⾃对外贸易的财富》是重商主义的代表作)、法国学者安·德·孟克列钦(他著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最早使⽤政治经济学⼀词,它使经济理论从⼀开始就贴近政策)。2、古典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到⼤卫·李嘉图)
亚当·斯密(1723—1790)出版其《国富论》(1776)的那年可以认为是经济学真正诞⽣之时。亚当·斯密试图把经济运⾏从封建统治制度的政府⼲预中解脱出来,他也极其不满贵族⽼板的伪善矫饰,指出“阁下有⾯包、葡萄酒和⾁吃,靠的并⾮⾯包师、酿酒⼯、⾁⾷店⽼板的好⼼,⽽是他们对⾃利的追求”。
亚当·斯密理论如此巨⼤的影响,是因为他揭⽰了资产阶级的时代精神,即斯密向当时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提供了适合于他们利益要求的理论,⾃由竞争、⾃由放任的理论告诉⼚商们,照顾好⾃⼰的企业是上帝的旨意。斯密把个⼈利⼰⾏为与社会财富和经济福利内在地统⼀起来,由此⽽得出价格调节(市场竞争性价格)经济是⼀种正常的⾃然秩序的结论。
《国富论》出版以后的半个世纪中,经济学家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年青时代功成名就的马尔萨斯牧师(1798年22岁时写成《新⼈⼝论》),他预⾔,⽣产率每前进⼀步都会伴随着⼈⼝⽆节制的增长。马尔萨斯成为那个时代悲观主义的代表⼈物,托马斯·卡列尔给经济学以“恐饰的科学”的称号。马尔萨斯提醒后⼈,⼈⼝增长必须有经济增长相适应。
从1820年到1870年,整整半个世纪中,李嘉图使经济学者和政治家们着了迷。李嘉图的成名作是《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来源之⼀。3、新古典经济学
1870年前后,世界上有三个⼈同时⽽独⽴地提出了边际效⽤价值论,引发了经济学上的“边际⾰命”,开创经济学这⼀新时期的经济学家是英国的W·S·杰⽂斯、瑞⼠洛桑学派的法国⼈L·⽡尔拉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
与古典经济学强调成本、⽣产费⽤和供给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发现和分析了需求、效⽤和偏好,特别是在⽡尔拉斯的深奥的数学分析中,⼀般均衡的分析得到完成。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和最早的经济学折衷⼤师阿弗⾥德·马歇尔(1842—1924)出版了《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综合了供求论、边际效⽤论、边际⽣产⼒论、⽣产费⽤论形成均衡价格论、价值论、分配论、局部均衡论、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等各种经济理论。马歇尔是庇古、凯恩斯的⽼师,早年学习数学、物理学,他把达尔⽂理论引进经济领域,提出⾃然不飞跃的经济进化论,其剪⼑均衡价格论把供给和需求曲线神奇地综合在⼀起,使经济学向简单化、直观化、定量化迈进了⼀⼤步,建⽴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学科体系,他也使经济学⾛出了象⽛塔,成为倍受政府和社会重视的学科。20世纪的经济学就是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当代西⽅经济学(1)凯恩斯⾰命
在凯恩斯之前,微观经济发展到如此成熟的程度,以⾄于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宏观经济分析。20世纪30年代⼤萧条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麦克⽶伦公司,伦敦,1936年)之后,经济学就不再是以前的经济学了。作为⼤萧条之后亦学亦商亦仕的⼈物,凯恩斯的影响是深远的,为了恢复第⼆次⼤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他⼒主建⽴世界银⾏、国际货币基⾦组织,他的《通论》开创了⼲预主义时代,⼀直到今天,当代经济学始终与凯恩斯的名字联系在⼀起。
(2)后凯恩斯主义时期——主流经济学
战后⼀段时间,凯恩斯主义流⾏于西⽅各国。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等⼈把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混合在⼀起,他们认为这是对混合经济制度的最好概括,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理论,该理论在政策实践中被⼴泛运⽤。
(3)新⾃由主义对主流经济学的反攻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在西⽅国家的“滞涨”使经济学家重新审视凯恩斯主义。弗⾥德曼、哈耶克、西蒙斯、卢卡斯是新⾃由主义的代表⼈物,货币主义、⾃由放任、理性预期是他们与新古典综合派⽃争的理论武器。新⾃由主义使政府实施⼲预政策时更加慎重,它提醒决策层:应该让市场价格制度发挥作⽤,如果忽视市场价格制度的作⽤,社会将受到惩罚。
对主流经济学提出挑战的还有J·K·加尔布雷斯。他在1957年著的《丰裕社会》、1967年出版的《新⼯业国》是最畅销的经济学著作,他的⽂笔优美和好发惊⼈议论使之获得了艺术学者的称号。他认为,现代公司追求增长最⼤化⽽⾮利润最⼤化,他把战后出现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归⼊“计划体系”,并认为美国国内“市场体系”中的1200万个分散企业⽆法与“计划体系”中的少数千余家⼤公司相抗衡。⼆、西⽅经济学与中国
西⽅经济学系统地研究经济运⾏已经有⾄少两百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它被认为是西⽅市场经济运⾏的经验性总结。即便这样,西⽅经济理论和经济学家在⾯对现实经济难题,也时常感到⼒不从⼼,在运⽤西⽅经济理论、数学模型、分析⼯具来设计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案时或制订政策时,其艰难程度当然会⽐市场化国家⼤得多。
充分地考虑中国在经济制度、结构特征、发展⽔平、⼈⼝状况、社会政治、历史传统等⽅⾯与市场化国家的巨⼤差异是⾮常正确的。西⽅经济学,尤其是现代西⽅经济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个参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中国⼈民银⾏将银⾏利率连续多次降低,没有出现投资和出⼝的增长,也没有使储蓄和存款⼤幅度下降;2006年4⽉、7⽉中国⼈民银⾏⼆次提⾼准备⾦,也没能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民币,同⽐增长29.8%,没办法中国⼈民银⾏在8⽉15⽇再次将存款准备⾦率上调⾄8.5%。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作出宏观经济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结论,⽽应该⾸先分析我国⾦融体制改⾰和市场化程度,考察我国融资体制和经济结构离市场经济要求有多远,简单地对西⽅经济学下轻率的结论都是不妥的。因为,错误的结论可能在思想上造成混乱,严重时导致政策失误。
深⼊理解西⽅经济理论,搞清其理论的假设条件,⾃然就会看出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从⽽建⽴起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模型。通过这⼀学习、探索、⽐较、修正、重建过程,我们就能掌握西⽅⼈经过⼏百年连续不断的研究总结的⼀整套研究⽅法和分析⼯具,这⽐我们⾃⼰从头去摸索要好得多。
西⽅学者⾯对和讨论的许多问题,对我们来讲具有超前性。例如,我们今天正在努⼒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便为劳动⼒流动、⾃由竞争和企业重组创造条件。⽽西⽅市场化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诸如“如何评价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它会引起效率损失”、“普遍的社会保障接近于对懒汉的奖励”等问题。西⽅学者有关“国有化部门”的研究结论,虽然不如我们这样深刻、具体、实际,但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研究。研究发现,与“国有化”倡导者的设想相反,国有化后职⼯并没有天然地产⽣劳动和经营积极性,⽽是出现缺乏责任⼼、市场竞争压⼒不⾜、雇佣⼼理状态、⼯资刚性要求、⼯会罢⼯等等⼀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这些粗浅的结论对西⽅各国的“⾮国有化”政策没有影响。对于“⾮国有化”的负⾯影响,经济学家敏锐地捕捉到了:把已经“国有化”的部门转为私营部门,会引起社会⼼理的不协调,引起⼯会的反对和社会的动乱,最终将使得这些部门的状况⽐“国有化”阶段还要糟糕。西⽅学者把这概括为制度创新成本或制度变迁成本。
关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的预测结果为何很少灵验,西⽅学者也有研究:他们认为,经济学毕竟不是⾃然科学,社会经济不等于实验室,是不可假设不可控制的,经济活动太复杂了,不确定因素太多了。现实经济运⾏,经济因素不独⽴起作⽤,还包括⽂化、政治、国际、战争、传统等⾮经济的和不可预测的因素。例如,1968年美国政府增加了联邦税,减少了消费者的收⼊,然⽽,消费者的⽀出却维持不变;1970年美国政府降低了税收⽽使消费者收⼊上升时,消费者却不增加购买;利率上升储蓄不变,利率下降,储蓄反⽽增加;即使存在着⾼额的个⼈所得税率和遗产税率,但⼈们仍然拼命攒钱,他们把财富作为“成就”的象征。这些现象使经济学家⼤跌眼镜,美国经济学家问:“是⼈们合理还是经济学家错了?”这促使经济学家不仅着眼于经济变量的分析,还开始注意兴趣、爱好、道德、影响、偶然因素等⾮经济变量。三、经济学与经济⽣活1、政府已经离不开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已经成为各国总统或总理的经济顾问。政治⽇程表上充满了经济问题:发达国家⾸脑的经济会议、税收⽴法、预防酸⾬、南北会谈和经济制裁。政府⾸脑的⾝边必须有经济顾问,以保证他们的政治直觉不⾄于把国家引⼊歧途。所有的国
家事务都需要有经济学⽅⾯的知识才能在处理它们时取得进展。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就不具备⾜够的条件思索国家事务。为了做出事关重⼤的经济决策,政府领导⼈本⾝当然不必是职业经济学专家,但他必须是经济学家提供给他的经济政策建议的明智的“消费者”。温斯顿·丘吉尔是⼀个伟⼈,但是,在他整个⼀⽣中,⼀碰到经济学上的问题,他就像⼀个在树林⾥迷路的孩⼦,以致他在经济问题上屡错屡犯。1925年,他不顾专家们的反对和警告,把英镑与美元的⽐价定为¥4.87,从⽽使20年代的英国未能从经济停滞中恢复过来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祖凯恩斯在他1936年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说:“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般所设想的要更有⼒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左右着,讲求实际的⼈⾃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者的俘虏。……不论早
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是思想。”想⼀想,亚当·斯密的⾃由主义思想200年来的影响;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作为⼀种思想被付诸实践长达80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给西⽅经济带来的震动。这些⽆不证明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以及经济实践的巨⼤影响,以⾄于萨缪尔森《经济学》开篇第⼀句话就是“骑⼠制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之⽽来的是诡辩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经济学被称之为社会科学之王——是最古⽼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2、企业也离不开经济学
经济学通常以提⾼⽣产单位的管理效率为已任。西⽅经济学在不同的程度上构成许多管理学科和部门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的学科和课程有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融、公司财政、货币与银⾏、投资银⾏学、有价证券分析、管理经济学等。即使以技术⽐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论,也不能脱离西⽅经济学,如技术经济学、西⽅会计等。对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分析,有着明显的实际⽤途,收⼊增加3%,或者价格下降10%,对汽车销售有何影响,是5%的增加幅度还是20%的下降幅度,经济学者和统计学者已经拥有研究这种预测的种种⽅法。
对于企业管理⼈员和投资者来说,正确地预计国民经济的波动,判断经济有没有下降或转向衰退的危险,对避免严重损失、获得⼤量利润极其重要。经济学把国民⽣产总值或国民收⼊和就业量联系起来进⾏综合分析,这种“收⼊和就业分析”为我们把握经济循环波动和国民经济流程提供了便利的⽅法和⼯具。很多⼤公司,发现雇⽤⼏个经济学者搞这类看经济风向的⼯作,⼗分划算。
3、每个⼈都离不开经济学
在你的整个⼀⽣中——从摇篮到坟墓——你都会碰到经济学的严酷真理。经济学对经济问题和经济运⾏的描述,⼏乎涵盖了我们⽣活的⽅⽅⾯⾯。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济学,你就⽆法认识和理解你周围的世界:(1)长⼤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就业机会?上⼤学值得吗?上⼤学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有多⼤?(2)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你作何选择?假如预期⼀次通货膨胀即将来临,你会采取什么办法保护⾃⼰?(3)有⼈说“爱国容易纳税难”,你怎么看?(4)是消费还是储蓄?买股票还是买住房?钱不够⼜想拥有汽车怎么办?钱多了怎么办?是储蓄⾦钱还是储蓄健康?(5)如何才能稳妥地经营⼯商业?有技术找不到⼯作的⽇⼦何时出现?(6)⽣存与发展,何者重要?为何现在富⼈吃野菜、穷⼈吃烧烤?等等。
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济学,就⽆法认识和理解你周围的世界,⼈们在报刊杂志和个⼈⽣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价格、择业、失业、利润、利率、⾚字、债券、股票、定价决策、购买原则、经营决策和竞争策略等,都能在经济学理论中找到答案。掌握经济学知识,懂得经济事务,是现代⼈有教养的标志之⼀。学习经济学理论虽然①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6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不会保证你成为⼀个天才,但没有学习它,你肯定会吃亏并感到缺憾。在经济学理论中你会发现和了解⼏代经济学⼤师的学说: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萨缪尔森、弗⾥德曼、托宾、卢卡斯、舒尔茨和布坎南等。
⿊格尔讲,不善于理论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有的⼈睡了⼀辈⼦觉,却仍不会很好地睡眠,到严重失眠时,他们才想起医书或医⽣。经济理论的学习还可以帮助你不受情绪⽀配,不做感情、成见、偏见、习惯的俘虏,处事为⼈更多些理性和客观。崇拜太阳的地⽅不可能产⽣热⼒学,对上帝顶礼膜拜的⼈难以探究出神和宗教产⽣的根源。
经济理论学习对个⼈的最⼤影响是对事物有⼀个⽐较客观、深⼊、全⾯的把握。
例如,没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由于陌⽣感,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动向把握不住或没兴趣,读报纸和期刊杂志,只看⽣活版,对许多事情看不透,只缘⾝在此⼭中,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后,报刊杂志的70%~80%将是经济类,今后你将通过每⽉每季甚⾄每周的统计资料了解我国的经济情况:物价上涨指数、银⾏存款利率、货币发⾏量、汇率变化、股市⾏情、招⼯信息、物品和房屋租赁等等,若没经过系统的学习,你会在经济⽣活的海洋中茫然⽆措。
有⼈说,我不从事经济活动,⽽是投⾝于政治、法律、历史、⽂学、哲学活动。我国著名经济学者樊纲认为:政治和法律是为了解决经济利益冲突⽽存在;历史说到底是经济发展得过程;⽂学探讨⼈的“偏好”得多样性、复杂性及它在⼈得⾏为中得作⽤;哲学研究“形⽽上”,解释“⼈的起源”,但亚当、夏娃⼀旦⾛出伊甸园,他们⼀定会按经济规律办事。因此在许多国家,经济学是每⼀个⼤学⽣的必修课。
经济理论的学习还可以帮助你正确地认识社会。许多⼈看问题从个⼈经验出发,认为对个⼈有利的事对社会也有利。其实不然,以物价为例:低价供应⾷品对于每个⼈都有利,殊不知价格越低供给越短缺,长期供不应求中的低价政策,导致短缺——排队——定量配给——⿊市交易——价格控制——短缺……,所以,低物价对个⼈有利,对社会不⼀定有利。⼜如,粮⾷丰收对个别农户是好事,收⼊会增加,但如果所有的农户都丰收,就会出产量增加收⼊下降的情况(增产不增收)。
⼈们常说:认认真真做事,明明⽩⽩做⼈。深厚、凝重的经济学将有助于你做⼀个“明⽩⼈”,帮助你铸⼀把利剑,练⼀双慧眼,透过枯燥的概念范畴去领悟理论逻辑的⽆限风光,去感受那常绿的⽣活之树。
经济不同于经济学。许多著作等⾝、声誉如雷灌⽿的经济学家却是⽣意场上的失败者;相反,商业上成功者的经济学知识也是靠不住的。思想与⾏动是两回事,就像教练员与运动员,不能要求⾜球教练同球员⼀样去踢球。
⼀些急于求成者总是问:经济学能教会我如何赚钱、怎样经营⼯商业和银⾏吗?如何最明智地花钱,或者如何在股票市场上迅速致富?我们说,掌握经济学需要的是逻辑,从经济学中我们能得到许多启发,经济学者注意的是整个经济制度的作⽤,其⽬
标是社会与国家的政策,不是某个⼈的政策。个⼈能从经济学中得到许多活动的逻辑解释、描述和判断,个⼈也可以从中领悟⼀些东西,并进⼀步升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不经过经济学的系统训练就⼀事⽆成。绝⼤多数⼈的经济⾏为是遵循经济原理的,正如我们之中许多⼈⼀辈⼦都是“出⼝成章”却既不知道也不会写出好⽂章⼀样,许多⼯商业者对他们的经济⾏为可以经受系统的经济分析,也会感到惊奇。这种不知不觉并不⼀定值得惋惜。懂得空⽓动⼒学并不会对垒球的投⼿有好处;不了解浮⼒定律不⼀定学不会游泳;如果我们意识到如何才能扣上衬⾐的扣⼦,我们反⽽会觉得难于扣上它。
在你阅读了经济学或经过⼀学期的经济学学习之后,你会感觉和⼀前不⼤⼀样,我能肯定经济学的阅读与学习是⼀项有效率的投资,出发吧!四、经济学的前景
从苏格拉底、亚⾥⼠多德和亚当·斯密到凯恩斯和加尔布雷斯教授的2250年的历史发展中,⼈类社会的绝⼤多数⼈从物品匮乏时代进⼊了丰裕社会,经济学是对⼈类的提供种类浩繁物品和劳务⽅⾯的⽇常事务的研究。尽管⼈类社会仍然承受着失业、通货膨胀、沉重债务、持续贫困的困扰,然⽽,经济学家不再相信对⼈类经济增长的马尔萨斯式的悲观预测,托马斯·卡列尔关于经济学是“沉闷的科学”的断语已失去市场,⼈们重新相信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皇后”的说法。
⼤约68年前,现代经济学之⽗凯恩斯透过⼤萧条的阴影,为⼈类描绘出⼀种令⼈惊异的经济前景:假设⼀百年以后,我们所有⼈的⽣活……要⽐我们现在……好上百倍,如果没有⼤战,没有⼈⼝的巨⼤增长,那末经济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那时,经济问题不再是⼈类的永久的问题。那时,⼈类将⾯临的问题是,怎样利⽤越来越多的闲暇,过着智慧、和睦、美好的⽣活。当⼈类富裕以后,最深层的经济问题不再是⽣产什么、如何⽣产、为谁⽣产,⽽是为什么要富裕、为什么⽬的⽽活着,“⼈的价值”、“选择的⾃由”、“平等”、“公平”等将取代效率。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只是预⾔,它除了说明⼈类经济命运会不断好转外,什么也说明不了。凯恩斯要告诉⼦孙后代的是:那是未来,经济学应该关注现在,在⼀百多年的过程中,⼈类仍要把某些令⼈憎恶的品质(如占有货币的偏好)奉若神祗。当我们试图理解经济和经济学的现在和未来时,可以仔细品味加尔布雷斯教授在《丰裕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关键性评价:⼀个贫困交加的社会必然崇敬⽣产,⽽丰裕社会则应将注意⼒转向其他⽬标;当私⼈财富得到保证时,社会福利便成为可能;我们正从对物的投资转向对⼈本⾝的投资。第⼆节经济学及其⼗⼤原理⼀、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资源⼀般分为资本、劳动、⼟地、企业家才能四种。经济学讲的资源是经济资源——必须付出代价(成本)才能获取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途之间进⾏分配。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是稀缺性假设和选择性假设。1、资源稀缺
稀缺是指相对于⼈类多样⽆限的需要⽽⾔,满⾜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感到⾝边稀缺的存在:收⼊有限、上班族时间不够⽤、政府财政紧张、住房短缺、交通拥挤、能源危机等。⼈们的欲望产⽣需要,西⽅经济学家认为欲望是⼈对⽣活资料和服务的不间断的需求。欲望和需要具有⽆限性。⼈需要空⽓、⾷物和⽔以维持⽣命并领悟⽣命的意义,需要适于所处⽓候的⾐着和住所,需要⼀个属于⾃⼰的家和⼀块属于⾃⼰的空间,即使基本欲望满⾜了,其他更⾼级、新的欲望还会⾃⾏出现:要有更舒适的家、娱乐、教育、交通、⽣活环境,⼈们的欲求不断增加、⽇趋复杂、千头万绪。所以,⼈类欲望和需要就长期和总体⽽⾔是毫⽆⽌境、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满⾜这些欲望和需要的资源始终是稀缺的。资源稀缺性⽆论是贫穷的⾮洲还是富裕的欧美都同样存在。2、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们如何利⽤既定的资源去⽣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类偏好。⼈类不断⾯临选择是因为资源稀缺和需要多样性。幸⽽资源虽然有限,同⼀资源却可以有多种⽤途,需要虽然多样,却也可以分出轻重缓急。煤炭既可⽤于发电、炼钢烧炉,⼜可⽤于做饭取暖;有限的时间⾥,你既要安排⼯作、学习、吃饭睡觉,⼜得考虑郊游、锻炼、聚会;⼀定的⼈⼒资源既可投⼊军⽤品⽣产制造,⼜可去⽣产黄油,⾯
包和精神⾷粮。就像钢铁既可制造飞机⼤炮坦克,⼜可⽣产汽车、轮船、⾃⾏车⼀样,同⼀资源可满⾜不同的欲望。由于资源的稀缺,⽆法满⾜⼈们的多种多样的、⽆限的、不间断的需求,⼈们不得不权衡取舍,在进⾏成本与收益⽐较后,努⼒做出选择。
经济学研究如何选择稀缺资源以满⾜⼈类多样化的需要。经济学是选择的学问。选择是痛苦和困难的,选择意味着放弃。你选择了⼀个⼯作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作机会;选择继续攻读研究⽣学位,就要放弃⼯作、挣钱和积累⼯作经验的机会;教授调整⼯作规划时,准备增加科研时间争取出更多成果,但备课时间减少会影响授课质量。但是,选择的痛苦是⼀种⾃由和进步,有选择⽐没有选择好,亚当和夏娃没有选择,⽽现代青年都⽐亚当和夏娃幸运,恋爱⾃由、选择⾃主。学分制有许多缺点,但它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由,所以,它是⼀种进步。
选择有两种:⼀种是⾮此即彼。⼀⼼不能⼆⽤,今夏选择去了四川峨眉⼭、云南⼤理、东南亚七⽇游,与此同时就不能去吉林长⽩⼭、西藏布达拉宫、新疆天池祖国边陲⼀周游;另⼀种是多与少的权衡取舍。⽐如收⼊或时间,⽤于A种⽤途多⼀些,⽤于N种⽤途就会少⼀些。你有⼋⼗万元⽤于股票、债券、储蓄、邮票、住房和完成MBA学位,你会发现进⾏选择不是⼀件简单的事。幸好《西⽅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你做出明智的选择。记住,经济学简单地讲就是稀缺资源配置(稀缺资源选择)的学问。【案例欲望的层次】
⼈的欲望是⽆限的,但有不同的层次之分。美国著名的⼼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在《动机与⼈格》⼀书中把⼈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
第⼀个层次是⼈的基本⽣理需要,包括对⾐⾷住⾏等基本⽣活条件的需要。这是⼈类最基本的欲望。第⼆个层次是安全需要。主要是指对现在和未来⽣活安全感的需要。这种欲望实际上是⽣理需要的延伸。
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种⼈作为社会的⼈的需要,主要指在⾃⼰的团体⾥求得⼀席之地,以及与别⼈建⽴友情。这种欲望产⽣于⼈的社会性。
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包括⾃尊和来⾃别⼈的尊重。⾃尊包括对获得信⼼、能⼒、本领、成就、独⽴和⾃由等的愿望。来⾃他⼈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地位、名誉和赏识。这是⼈更⾼层次的社会需要。
第五个层次是⾃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成长、发展、利⽤⾃⼰潜在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实现⾃⼰理想与抱负的欲望。这是⼈类最⾼层次的欲望。
不难发现,⼈的欲望是⽆穷⽆尽的,⼜是有层次的,在较低的层次得到满⾜之后,⼜会产⽣更⾼层次的欲望。相对⽆穷⽆尽的欲望,我们在⼀定时期内⽤来满⾜欲望的⼿段却是有限的,这样就产⽣了如何满⾜欲望、先满⾜哪些欲望的问题。⼆、表⽰资源配置的两个经济模型1、⽣产可能性边界
资源配置意味着选择或取舍,这可以⽤⽣产可能性边界图来表⽰。⽣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个社会⽤其全部资源和当时的技术所能⽣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数量的组合。
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时,增加⼀定量的⼀种产品的⽣产,就必须放弃⼀定量的另⼀种产品的⽣产。整个社会⽣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的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产的可能性边界。下⾯,我们举例说明⽣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
假设⼀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于A和B两种产品的⽣产。那么⽣产可能性边界可⽤图1-1表⽰。
图1-1⽣产可能性边界曲线(a、b、c、d、e、f的连线)表⽰⼀个社会在资源有限、技术⼀定的情况下(想想稀缺性假设)所能⽣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不同产量组合,它规定了在既有资源约束下所能达到的产量组合边界。如果选择b点,则社会得到的B产品多于A 产品;如果选择e,则A产品增加,同时必须放弃部分B产品。在曲线上的任意⼀点都表⽰全部资源被利⽤时,社会可接受并得到的产量组合(选择性假设)。曲线以外是产量达不到、不能成⽴的,因为没有⾜够的资源;曲线以内虽可以达到,但没有有效利⽤资源,所以⽣产可能性曲线⼜叫⽣产可能性边界。①⽣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三个概念:
资源稀缺性:边界以外⽆法达到的组合意味资源的有限性;资源选择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
机会成本:曲线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要想获得多⼀些的A产品,必须以放弃或牺牲B产品为代价,所以,机会成本⼜叫选择成本。
②⽣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不同的资源配置取向
如果所有的资源都⽤在⽣产奢侈品上,⽣活必需品则为零,反之奢侈品则为零。如果资源既⽤于⽣产奢侈品,⼜⽤于⽣产⽣活必需品,则⼆者的不同组合就是AB线上的所有组合点。例如,C点表⽰较多的奢侈品与较少的必需品组合,⽽D点表⽰较少的奢侈品和较多的必需品组合。AB曲线上的点表⽰既定稀缺条件下所能⽣产的奢侈品和⽣活必需品的最可⾏的组合,在曲线之外的点则是达不到的,曲线之下则表⽰虽可⾏但不理想、缺乏效率的组合,见图1-2。
AB曲线上的不同组合代表了不同的选择或资源配置取向:经济不发达,总收⼊偏低、温饱型⼈均收⼊⽔平,多为D点选择;经济较富裕的国家多为C点选择。
③⽣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抉择的机会成本
⽣产可能性曲线向下倾斜并呈凸型表明当全部资源都被利⽤时,要想获得更多⼀些的奢侈品,就必须牺牲或放弃越来越多的必需品。即随着奢侈品⽣产的增长,其选择成本或机会成本也越来越⼤。选择成本或机会成本递增规律在许多重要的选择中都存在,例如,政府发现本国需要更多的农产品时,为获得更多农产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业品。
换句话说,为得到更多农产品⽽不得不⽀付越来越⾼的成本。企业发现技术升级越来越困难,需要⽀付的各项费⽤越来越⾼。个⼈在实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时也存在这种交替关系。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个⾮常重要的概念,它是资源有限性的函数,它是直接由选择问题引伸出来的概念。它的涵义是做出⼀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另外多项决策中的潜在收益最⾼的那⼀项决策的潜在收益。例如,某⼈有10万元资⾦,开商店可获利2万元,炒股票可获利3.5万元,买国债获利1.8万元,如果他选择了开商店,则机会成本就是3.5万元。【案例上⽹聊天的经济学】
在当今的⽹络世界中,上⽹聊天已经成为我们中许多⼈⽇常⽣活的⼀部分,这种状况在⾼等院校的学⽣中尤其普遍。根据统计,平均每个学⽣每天
上⽹时间达到2⼩时,这⼤概相当于我们可以⽤于学习的时间的1/5左右。并且有调查表明,平常平均每⼈每天的上⽹时间3⼩时左右,⽽在考试期间,上⽹的时间会明显减少,每天不⾜1⼩时。
另外⼀项调查表明,由于电脑显⽰器的强电磁波辐射,经常上⽹的同学得眼病的⽐率⽐不经常上⽹的同学要⾼出5个百分点,并且许多喜欢上⽹的学⽣放弃了⼤部分户外的娱乐活动,导致他们⾝体的发病率上升,⾝体素质下降。由于上⽹聊天和打游戏,同学之间的⽇常交流也明显减少。
我们并不想对上述现象中的统计来源进⾏辩论,我们感兴趣的是其中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先,我们⼀天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时间这种资源是稀缺的,我们何尝不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在⽹上聊天或玩玩游戏,但我们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其次,时间的相对有限性迫使我们选择。或许我们在⽹上玩得兴起时可以不考虑时间,但从⽹上退出之后却往往会有⼀丝悔意,因为我们感觉到还有其他事情没有做。所以说,上⽹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或许因为你能使⽤公共的校园⽹络资源⽽变得不很明显,但上⽹挤占了你学习或做其他事情的时间确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上⽹也会对眼睛造成损害,上⽹造成了锻炼时间减少、⾝体素质下降等,这些都构成了上⽹的机会成本。第三,机会成本与选择所获得收益之间的⽐较是你决策的依据。的确,上⽹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这是收益,但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上⽹的机会成本。你在不断地调整你的上⽹时间,以便获得⼀种最佳组合,考试前上⽹时间缩短就是例证。经济学⽆⾮是将你的选择表述出来⽽已。【案例时间分配的经济学】
某⼈⼀天⽤于学习⼯作和消遣的时间总共16⼩时,周⼀⾄周五每天的时间分配组合选择A点;周六周⽇则选择B点组合。选择B点组合时,为新增加6⼩时消遣时间⽽放弃6 个⼩时的学习⼯作时间就是周末消遣时间增加的机会成本,某⼈时间分配的⽣产可能性曲线。见图1-3。2、市场运⾏图
⽐较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式——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会发现,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运⾏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尚不具备,它不能解决诸如信息问题、动⼒问题、失衡问题、配置成本问题、条块分割和政企不分问题,因此,当今世界绝⼤多数的国家都选择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下配置经济资源的体制,它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以及市场机制构成。
所谓市场,简单地说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有形的场所,如商店、贸易市场、证券交易所、展销会、订货会;也可以是⽆形的场所,⼀个电话或某个场合签订的合同便可完成商品或劳务的交换,⽆需固定的场所。市场除了有形和⽆形的划分外,还有其他的划分⽅法,如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和地区市场(范围);消费品市场、⽣产资料市场或⽣产要素市场(商品的⾃然性质);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流通⽅式);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市场(交易时间),等等。
市场的参与者称为市场主体,即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它包括⾃然⼈、家庭、企业、社团组织、政府、经济组织的法⼈。市场主体以买者或卖者⾝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或供求双⽅的关系,还会有买⽅之间,卖⽅之
间的关系。供⽅为市场提供商品、劳动⼒、房屋、⼟地、资⾦、技术、信息,为争取更多的买者和更⾼的价格,以获取更多的盈利,供给者之间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如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提⾼货物和服务质量、降低价格、利率、租⾦、⼯资等,吸引购买者;需求⽅同样为争取到⾃⼰需要的产品、劳务和⽣产要素展开竞争,谁出价⾼,谁就在竞争中获胜;供求双⽅的竞争导致价格上下波动并趋近于价值。因此,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卖者之间的竞争和买卖双⽅的竞争。市场客体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对象,体现着市场交换中的经济关系,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物质承担者,这包括商品、劳动⼒、⼯资、技术、资⾦、信息等。市场主体与市场客体是构成市场运⾏的两⼤系统。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实现资源配置的⼀套有机系统,其核⼼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
市场机制作为价格、竞争、供求、利率、⼯资等诸如市场要素形成的机制体系,主要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利率机制和⼯资机制等。
如果抽象掉政府、外贸、银⾏,市场经济体系中就有两个部门,⼀个是公众(居民或家庭),⼀个是⼚商(企业),两个部门的相互关系,既可以说明国民经济的运⾏、循环,也可以说明市场经济的运⾏。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它是竞争性价格、市场供求、市场体系等⼀系列市场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图1-4对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供求关系、市场体系、价格机制及市场经济的运⾏作了全⾯的概括。
⾸先考察图1-4左⽅公众的⽅框,公众为了从消费中取得最⼤的效⽤,所以到该图上⾯的圆形所表⽰的产品市场上购买消费品,供给这些物品的是图右⽅的⼚商,⼚商之所以供给这些物品,⽬的在于取得最⼤利润,⽽为了取得最⼤利润它必须把⽣产费⽤降低到最低⽔平。因此,图上⽅圆形的产品市场上形成两条曲线: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产品市场上的供求相等意味着:社会能以最优的⽅式(最低的⽣产费⽤)使⽤资源来使消费者得到最⼤的满⾜(最⼤的效⽤)。
为了进⾏⽣产,图右⽅的⼚商必须在图下⽅圆形的⽣产要素市场上进⾏购买,从⽽,⽣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曲线代表为了满⾜消费者需要⽽造成的引致需求。为了取得收⼊,图左⽅的公众也必须在图下⽅的要素市场上出卖⽣产要素。在这⼀市场的供求相等或供求曲线相交的交叉点意味着各种⽣要素(劳动、资本、⼟地)都得到了它们的⽣产上的贡献的报酬。三、价格机制
市场运⾏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实现,价格机制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中价格机制处于核⼼地位。价格机制是指商品或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同价格变化诸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具体地讲,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的竞争使该商品的⽣产者竞相提价销售,市场价格上升,并使其他部门的⼚商把资⾦、⼈⼒、物⼒投⼊该种商品的⽣产。于是,该种商品供给增加,当增加到超过市场需求时,卖者会竞相削价出售商品,该种商品价格下降,⽣产者抽出资⾦,最终供给会下降。价格变化与⽣产者供给的产品量呈同⽅向变动,⽽同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呈反⽅向变动。
供求、竞争、价格的相互作⽤最后会使商品的供求趋于⼀致,形成相对稳定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价格机制是⼀种没有上级指令的⼯作系统,它的运转不需要⼈们⽤语⾔传达命令,不管
彼此是否喜欢,价格是⽆声的语⾔、⽆⾊的指挥灯,它通过⼀系列供求、竞争的联系,发⽣⽆意识的协调作⽤。⼈们把价格机制⽐喻为⼀架精巧的机器体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却解决着牵涉到数以万计的、关系复杂的问题。任何⼀个⼤城市,⼈⼝成百万甚⾄上千万每天要消费难以计数的粮⾷、果品、⾁类、蔬菜,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去购买电器、⾐物、⽇⽤品,这就需要有物品的流进流出,但是,每天有多少种不同的产品被多少个⽣产者⽣产出来,⼜被多少个不同的批发商分给多少个不同的零售商,再转卖给多少个收⼊、爱好各不相同的消费者?每天消费的⼤⽶、⽩⾯、蔬菜、鸡蛋⼜是经过多少道环节才到消费者⼿中?如此庞⼤⽽复杂经济流程是如何进⾏的?这⼀切,都是在没有任何⼈设计、指导和计划下⾃⾏完成的,是市场机制这只神奇的“看不见的⼿”创造出来的。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有四⼤功能或作⽤:
第⼀,传递信息的功能。商品短缺的信息,会⽴即通过价格上涨传达出来,价格上涨使该商品的消费者减少需求,⽽使该商品的⽣产者扩⼤⽣产规模、增加产品供给;商品过剩的信息通过价格下跌来传递,并引起消费者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使⽣产者撤出资⾦、缩⼩⽣产规模,引出该商品供给减少。
价格传递的信息是多⽅⾯的,⼀切影响供求变动的因素的变化,都会在价格波动上得到反映。例如,消费者收⼊⽔平的变动、社会收⼊分配平等程度、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社会⼈⼝数量及构成的变动、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技术⽔平变化、⽣产要素成本以及宏观产业政策,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并通过价格波动反映出来。这些信息如果通过价格以外的途径去全⾯搜集、捕捉、分析是⾮常困难的。只有价格才能综合地传递这些因素对供求的影响。对⽣产者和消费者⽽⾔,他们恐怕不知道价格涨跌的原因,他们也不需要知道价格为什么涨跌,他们只要了解价格变化趋势并做出相应反应就够了。
以股市价格变动为例。经济学家⾄今还不完全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直接导致股市的⼤起⼤落,这恐怕是因为影响股价涨落的因
素太复杂、太微妙了。但是在规范化的市场中,股价的波动传递着⼀个重要的综合性信息:股市⾏情看涨,说明投资者信⼼⾜、预期乐观、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较好;股市⾏情看跌,说明投资者对前景悲观、经济政治环境变化微妙。所以,股市价格(股票价格指数及成交额)被视为⼀国经济状况的“晴⾬表”,它传递的信息是综合性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商或居民⽽⾔,知道股价涨了或跌了就⾜够了。
第⼆,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就是对各种有限资源按照社会⽣产的内在联系,进⾏各种⽤途的分配,并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以盈利最⼤化为⽬的,哪个部门商品价格上升,意味着该部门的⽣产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社会资源就会流进这个部门;反之,哪个部门商品价格下降,资源就会从该部门退出,流到市场价格⾼、利润⾼的部门中去。当某部门资源投⼊过多、产品供过于求时,其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利润减少;反之,当某部门资源投⼊过少、产品供不应求时,其市场价格会上升,利润增加。资源在价格变动引导下在部门间的流进流出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调整,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提供⽣产动⼒和促使企业竞争的功能。每个⽣产者和⽣产要素供给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这种供给对价格做出的反应(供给价格弹性)表明价格能提供⽣产动⼒(激励)并促便企业间展开竞争:⼀旦预期到某种商品价格看涨或发现某种商品价格开始上涨,⽣产者就会增加⽣产、扩⼤规模以赚取利润。价格的激励作⽤使其他⽣产者也从事该种商品的⽣产。当社会上该种产品供给量增加并超过市场需要时,价格开始下降,⽣产者为保证⼀定的利润,就不得不努⼒降低成本、采⽤新技术、提⾼产品质量;当该⾏业竞争激烈,供给量⼤量增加,价格继续下降,这时⽣产该商品的部分⽣产者就会把资⾦抽出投向别的⾏业。激烈的竞争使商品越来越丰富,最终达到要素或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影响或决定收⼊分配和收⼊⽔平的功能。市场中,⼀个⼈收⼊的多少取决于他拥有的⽣产资源(⼟地、⽣产⼯具、劳动⼒、资⾦、技术专利、企业家才能等)以及这些资源的市场价格。某种资源或要素市场价格的涨跌实际上影响拥有该种资源或要素的⼈的收⼊,进⽽相对地降低或增加了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收⼊。所有要素市场价格都平衡地或同⽐例地涨落,⼀般不会影响到⼈们的相对收⼊;⽽各种要素市场价格⾮平衡或不同⽐例的变动,会引起⼈们相对收⼊的变化。
物价总⽔平的变化也会影响⼈们的收⼊分配。以物价上涨为例,它会减少债权⼈、⼯薪阶层、现⾦持有者、出租⼈、退休⾦领取者、固定收⼊阶层和抚恤⾦领取者的实际收⼊,⽽相对地增加债务⼈、雇主、持有黄⾦者、不动产和实物拥有者、承租承包者的实际收⼊。所以,价格变动引起⼈们相对收⼊⽔平的变化,从⽽起着利益分配的作⽤。四、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的表达⽅式
经济学源于经济⽣活,只要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它毫⽆神秘之处。每个领域都有⾃⼰的语⾔和⾃⼰的思考⽅式,供给、需求、弹性、消费者和⽣产者剩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国民⽣产总值、充分就业——这些术语都是经济学家语⾔的⼀部分。经济学家还运⽤假设、图形、公式、代数等⼯具来理解、解释现实并简化经济⽣活。
许多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常常因为其特殊的表达⽅式产⽣畏惧。经济学著作中存在的把经济问题复杂化、数学化、公式化、神秘化倾向,使得初学者对其望⽽却步,这也招来⼀些有识之⼠的批评:其实,可以使每个⼈都成为经济学家,只要没有数学分析。这有些偏颇,但并⾮毫⽆道理。其实。经济学可⽤四种表达⽅式:普通散⽂、简单⼏何、代数、算术。选择哪⼀种,取决于个⼈的偏好。经济学不像量⼦⼒学那样要求有深厚的数学技术,领悟经济学的美妙只需要简单的逻辑推理,只要你愿意动脑筋,努⼒思考就⾏了。但是。熟悉⼤多数经济学家的语⾔⼜是必须的,它的价值是能够为你提供⼀种关于你所⽣活的世界的新的、有⽤的思考⽅式。⾯对繁杂⽆序、冲突顽固的现象和⼒量,经济学提供了⼀个扎扎实实的观念体系。
正如你不能在⼀夜之间成为⼀个数学家、⼼理学家或律师⼀样,学会像经济学家⼀样思考也需要⼀些时间。为了尽可能缩短读者掌握经济学的时间(经济学家指出学⽣的时间是稀缺的资源之⼀),本节⽤通俗、⽣动的语⾔介绍在整个经济学中反复出现的⼀些重要原理,如权衡取舍原理、机会成本原理、边际决策原理、激励反应原理、⽐较优势原理、“看不见的⼿”原理、“看得见的⼿”原理、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原理、收益递减原理,它们是经济分析的基础,同时在不涉及数学分析的条件下介绍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旦熟悉和掌握了经济学⽅法和术语之后,你应该学会像经济学家⼀样去思考。2、经济学⼗⼤原理(1)权衡取舍原理
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产甲产品,必须以少⽣产⼄产品为代价。“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有得必有失”、“⽢蔗没有两头甜”、“鱼和熊掌不兼得”,等等,这些谚语表达的都是资源约束下的权衡取舍。经济⽣活中⼈们⾯临⼴泛的权衡取舍:①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多了,会计学、⼼理学、⼈⼝学上花的时间就少了;新增加5个⼩时的学习时间,就要放弃本来可⽤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打零⼯的时间;②是打⼯挣钱储蓄货币呢,还是⼲⾃⼰喜欢的事储蓄健康和快乐感受?③⼀国资源更多地⽤于⼤炮⽣产(军需品)还是更多地⽤于黄油(民⽤品)⽣产;④任何社会都需要在效率与平等之间进⾏权衡取舍,为了平等,保证了每个⼈的医疗保健就会牺牲效率、降低⼯作激励。(2)机会成本原理
上⼤学的成本是多少?明星如何计算⾃⼰的成本与收益?经济学讲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称选择成本,它是指做出⼀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资源运⽤带来的潜在收益。通常⽽⾔,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必须放弃另⼀样东西,这被放弃的东西,经济学家称为机会成本,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①上⼤学除交纳学费、书费外,实际上还存在时间成本——把这段时间⽤于
⼯作可以挣到⼯薪(⽐如每年两万元),四年⼋万元是上⼤学的机会成本;②体育明星(⾜球、排球、⽹球)从事职业运动,⼀年能赚上百万元,他们认识到上⼤学的机会成本极⾼,所以他都是在退役以后再去上⼤学。(3)边际决策原理
边际决策是指⼈们经常要对现有⾏动计划进⾏增量调整,这种增量调整被称为边际决策或边际变动。例如,①当⼈⼝骤增⽽此时粮⾷⼜歉收时,农业问题就成为边际问题,需要放在突出的位置;⽽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业劳动⽣产率⼤幅度提⾼时,农业问题可能会让位给交通问题、电⼒问题、环境保护问题……;②吃糠咽菜的年代,肥胖是富态,⽽富裕年代,肥胖则是病态,减肥成为时尚;③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坐到⼀起讨论⼈权时,发展中国家更关⼼⼈权中的发展权、⽣存权,因为,他们⾯临的边际问题是脱离贫困;④消费者和⽣产者⼏乎⽆时⽆刻不在考虑边际量,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只有⼀种⾏动的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理性“经济⼈”才会采取该项⾏动。
边际分析⽅法。当⾃变量发⽣微⼩变动时,因变量就随之变动,这就是边际分析,它⽤于变动趋势分析。经济学的“边际⾰
命”是数学⽅法的⾰命,是从常量数学⽅法转向应⽤变量数学(微积分)⽅法,英国的杰⽂斯认为,经济学是快乐和痛苦的微积分。
(4)激励反应原理
激励反应实际上就是利益原则,即⼈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们会⽐较成本与收益从⽽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们的⾏为也会改变。例如:①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意味着购买者成本上升,⼈们会做出减少购买⽽选择其他替代品的决策,反之,当价格下降时,⼈们对该商品的购买会增加。同样,该商品的⽣产者也会根据价格的升降做出相应决策,因为,价格的升降意味着出售商品的收益的增减;②经济学发现,⼴泛地提⾼税率反⽽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因为税率提⾼降低了对⽣产者的激励,从⽽其⽣产活动减少。罗纳德·⾥根描述过征税的激励反应:第⼆次世界⼤战期间拍电影,演员赚过⼤钱,但战时附加所得税达90%,演员只要拍四部电影收⼊就达到最⾼税率——90%,所以,演员们拍完四部电影就停⽌⼯作,并到乡下度假。⾼税率引起少⼯作,低税率引起多⼯作。所以,1980年,当选总统施政计划的重要内容之⼀就是减税,这⼀激励政策被称为⾥根经济学——供给学派的经济学观点。(5)⽐较优势原理
⽐较优势原理⼜叫交换(贸易)原理,它说明了交易能使每个⼈状况更好的道理。即使⼀国在所有物品上都有绝对优势,也不可能在所有物品上都有⽐较优势。相反,即使⼀国在所有物品的⽣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它也会在某些物品的⽣产上具有⽐较优势。
两个⼈的交换能使双⽅获益,两个国家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即双赢。贸易促使⼈们专门从事⾃⼰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物品和劳务。(6)“看不见的⼿”原理
“看不见的⼿”原理是指家庭或企业受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指引,决定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何时购买,决定⽣产什么、⽣产多少、如何⽣产、为谁⽣产,他们时刻关注着价格,不知不觉地考虑他们⾏动的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通过市场在⼤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化。
“看不见的⼿”原理最早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17和18世纪是资本主义形成和
发展的初期阶段,⽣产规模还相对狭⼩,经济⾃由竞争还受到各种限制。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对经济⾃由竞争、⾃由贸易进⾏了详尽的阐述,斯密表述了使他欣喜若狂的伟⼤发现(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这⼀发现与⽜顿的伟⼤发现相提并论):动机良好的法令和⼲预⼿段,不能帮助经济制度运转,不要计划,利已的润滑油会使经济齿轮奇迹般地正常运转,市场这只“看不见的⼿”会解决⼀切。每个⼈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样,他受⼀只“看不见的⼿”引导他去促进⼀种⽬标,⽽这种⽬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他追逐⾃⼰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
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现,这是⼈们对市场经济描绘中最经典、最清楚的⼀段⽂字。斯密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以及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斯密把个⼈利已⾏为与社会经济福利统⼀起来,由此得出价格调节经济是⼀种正常的⾃然秩序——“上帝”的旨意的结论,使后来的新⽼⾃由主义者相信,通向地狱的道路是⽤良好的愿望铺成的,这使⼈们时刻警惕⼲预主义被滥⽤。
(7)“看得见的⼿”原理
“看得见的⼿”原理是指在“看不见的⼿”失灵或市场失灵的领域和时期,政府⼲预或宏观调控就不可避免,政府⼲预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不能解决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市场失灵包括:①失业和经济周期。尽管⼀百多年前马克思就科学地说明了经济⾃发性、盲⽬性导致的危机和失业,后来的西⽅学者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承认失业是⼀个普遍现象,并且⽤有效需求不⾜、三⼤⼼理规律说明失业的原因。凯恩斯提出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总需求措施并在第⼆次⼤战盛⾏⼀时,凯恩斯主义(⼲预主义)⼜叫需求管理;②公共产品领域(国防、路灯、公路、公共设施、基础研究、⼴播电视、教育卫⽣、医疗
保险等)具有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使市场机制⽆能为⼒,需要政府出⾯提供这些产品或采取措施保护公平竞争、限制垄断;③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包括有益外部性(新发明、播种疫苗、教育投资、助⼈为乐等)和有害外部性(环境污染、汽车尾⽓、噪⾳释放等)。解决有益外部性需要政府的奖励和专利保护以及慈善机构和社会公益团体参与,解决有害外部性靠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税收政策或权利界定;④平等问题。市场配置会导致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需要政府采取公共政策,消减或缓释残酷的市场竞争后果,如累进所得税、社会救济、福利再分配等政策增进社会经济福利,但前提是不降低社会经济效率,争取把社会“经济馅饼”做⼤。
“看得见的⼿”作⽤必须建⽴在市场基础上,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作⽤。由于信息不完全、政策程序等原因,政府⼲预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它总能促进经济福利。(8)⽣产率差异原理
⽣产率是指⼀国⽣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各国⽣产率的不同导致各国⼈均收⼊和⽣活⽔平的差别。1993年,墨西哥的⼈均收⼊为7000美元,尼⽇利亚的⼈均收⼊仅1500美元。⽣产率⾼低⽤⼀个⽣产者⼀个⼩时所⽣产的物品和劳务量来衡量。在那些⽣产率较⾼的国家,⼈们会拥有更⾼的电视机、汽车、营养、医疗保健、教育和更长的预期寿命;⽽那些⽣产率较低的国家,⼤多数⼈必须忍受贫困的⽣活。
(9)通货膨胀与失业短期交替关系原理
通货膨胀是指⼀国经济中物价总⽔平的持续上升。货币量的迅速增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和⽣产率的⼤幅度下降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失业是指存在没有⼯作但仍在积极寻找⼯⼈的成年⼈。许多国家都遇到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出现的问题,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此消彼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经济学家菲利浦斯把这种交替关系划
成⼀条凹型曲线——菲利浦斯曲线。这条曲线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10)收益递减原理
收益递减是⼀条⼴泛观察到的经验性规律,它的内容是指当保持其他投⼊不变时,连续增加同⼀单位的某种投⼊所增加的收益(或产量)越来越少,⼜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收益递减的原因是:随着某⼀种投⼊,如劳动的更多单位增加到固定数量的⼟地、机器和其他投⼊上,劳动可使⽤的其他要素越来越少。⼟地变得更加拥挤,机器超负荷运转,所投⼊的劳动也变得较不重要了。
边际收益递减的另⼀⾯是边际成本递增。在短期内,当把可变⽣产要素⽤于不变的⽣产要素就表现出收益递减的倾向,这就意味着边际成本有上升的倾向。如果最初存在着收益递增,那末,边际成本就下降,但在⼀定时间后,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总会出现。成本的“∪”型变化规律和收益的“∩”变化规律对企业和⼚商来讲意义深远。第三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经济学的精髓
⼀百多年来,经济学卓有成效地运⽤现代数学⼯具或统计⽅法,极⼤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现代数学中的线性规划、数理统计、⾮线性动态分析、控制论、博弈论等,都从经济学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但是,经济学的成功和荣耀并不仅仅是数学⼯具的运⽤,其成功在更⼤程度上得以于它的简洁。
有⼈曾经嘲笑经济学家,说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可以在两个星期内掌握。我国著名学者汪丁丁评论说:⼀门可以在两个星期内掌握的科学,⼀定是简练到优美地步的学问,其基本定律⼀定如此有效以⾄于根本⽤不到更多的假设和辅助定理,就⾜以解释整个世界了。
通俗地讲,经济学的精髓是研究“给定条件下的最⼤化”。理性经济⼈追求给定成本(价格、收⼊或付出)下的收益最⼤化(具体化为效⽤最⼤化、产量最⼤化、利润最⼤化)。⽀撑经济学的“最⼤化分析”可以浓缩为⼀个公式:MUi/Pi=λ(叶航,《经济学家茶座》2003、2)。MUi为每增加⼀单位i商品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即边际效⽤,Pi为i种商品的价格,λ为⼀常数,当边际效⽤递减的情况下,MUi/Pi=λ是消费者理论中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原则)或消费者效⽤最⼤化公式。i=1,2,3,…n,代表不同的商品,它的展开式为:MU1/P1= MU2/P2 = … = MUn/Pn= λ。)例如,消费者选择两种商品x和y,当MUx/Px⼤于MUy/Py时,他会增加x商品或减少y商品,直到每单位货币得到的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相等,即MUx/Px = MUy/Py 。我们可以根据推出其他⼀些重要的微观经济学中的理论或定理。
(1)需求定理。MUi/Pi=λ公式中,如果MUi不变,Pi下降⼈们会增加商品i的消费,反之则减少商品i,即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变化引起需求量相反⽅向变化,得到需求定理。
(2)供给定理。把公式MUi/Pi=λ换成MRi/Ci=λ,边际收益与成本之⽐,假定Ci不变,MRi上升,供给增加,,反之减少,得到供给定理(其他条件不变时,供给量随价格或收益同⽅向变动)。
(3)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如果把MUi看作投⼊i种要素获得的边际效益(MRi),Pi看作投⼊要素⽀付的成本(Ci),固定投⼊不变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存在时,⽣产者实现收益最⼤化和要素最优配置的条件是MRi/Ci=λ。
(4)分⼯和交易原理。我们还能从MUi/Pi=λ得到交易、分⼯和贸易原理,不同消费者对不同商品⽽⾔,边际效⽤(MUi)是不同的,这就产⽣了交换的必要。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成本(Ci)不同,就产⽣了分⼯和贸易。
(5)寻租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寻租”和“设租”的理论基础也是基于MRi/Ci=λ公式中成本(Ci)与收益(MRi)的⽐较分析。
(6)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成本(Ci)收取上的困难以及收益(MRi)分担上的不对称产⽣了搭便车、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市场失灵问题。
总之,经济学中的重要原理,包括边际效⽤递减规律、边际收益(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成本递减规律、要素最优投⼊组合、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利润最⼤化原则、寻租与设租、公共产品、搭便车、外部性、市场失灵,等等,这样⼀些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是从经济理性、“给定条件下的最⼤化”,也就是MUi/Pi=λ这个公式中推演出来的,经济学在预设的简洁性和逻辑⼀致性上达到了炉⽕纯青的地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与资源配置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
第⼀,⽣产什么。由于资源有限,⽤于⽣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多⼀些,⽤于⽣产另⼀种产品的资源就会少⼀些。⼈们必须做出抉择:⽤多少资源⽣产某⼀种产品,⽤多少资源⽣产其他的产品。
第⼆,怎样⽣产。不同的⽣产⽅法和资源组合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同样的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资源组合(劳动密集型⽅法或资本技术密集型⽅法)。⼈们必须决定:各种资源如何进⾏有效组合,才能提⾼经济效率。同样的产品⽣产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劳动⽣产率,所以,⼈们还必须决定,资源配置到哪⾥最有效。
第三,为谁⽣产。产品如何在⼈们之间进⾏分配,根据什么原则,采⽤什么机制进分配,分配的数量界限如何把握,等等。2、宏观经济学与资源利⽤的问题。
当出现失业时,意味着经济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经济学家不仅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还研究资源利⽤。所谓资源利⽤是指⼈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产出更多的物品。资源利⽤也涉及到三⼤基本问题:第⼀,失业问题。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如何解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第⼆,经济波动问题。经济产量为什么会波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第三,通货膨胀问题。如何对待“通货膨胀”?
由上可见,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且还引起了资源利⽤问题。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的学问。
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与利⽤中的六⼤基本问题:●⽣产什么商品(包括⽣产多少?何时⽣产)?是多⽣产军需品满⾜安全需要,还是多⽣产民⽤品满⾜消费需求?●如何⽣产?是⽤⽯油和煤炭发电,还是⽤风⼒,瀑布和原⼦能发电?是⼿⼯操作还是机器⼤规模⽣产?是⼤型私⼈公司还是国营公司?由哪些⼈使⽤何种资源、何种技术?谁去打猎?谁去钓鱼?●为谁⽣产物品?谁来享⽤这些物品和劳务?社会产品怎样分配给不同的⼈和家庭?是按照体⼒还是按照智商给予酬劳;●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通过什么⼿段消除失业以及资本与⼟地的闲置?●如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现代经济社会中,在解决失业、通货膨胀⽅⾯有什么办法?
解决以上六个问题,过去传统社会中主要依靠习惯和传统,⽽现代社会经济中,则通过两种基本的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体制,即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资源配置与利⽤问题。⽣产什么?由市场竞争性价格决定,企业总是⽣产哪些价⾼利⼤的商品;如何⽣产?企业使
⽤成本最低的技术和成本组合;为谁⽣产?⽣产要素价格或要素供求决定⼈们收⼊的⾼低,产品的分配取决于⼈们的货币选票或消费决策;资源的⾼效率充分利⽤,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也主要通过价格的调节与刺激、间接经济⼿段来实现。(2)计划经济体制,即主要通过计划来解决以上问题,中央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决定⽣产什么(军需物资或民⽤消费品数量及⽐例)、如何⽣产(⽣产要素统⼀调拨、按计划供应、产供销“⼀条龙”、计划缺⼝的平衡与调剂)、为谁⽣产(产品分配由⾃上⽽下的组织及制度决定,计划中⼼起着⽀配作⽤。前苏联和东欧资源配置和利⽤都由计划中⼼来安排)。⼤多数国家采取的经济体制是⼀种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资源配置和利⽤中所采取的经济决策⽅式和经济运⾏⽅式。四、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企业⾏为
1、企业利润最⼤化⾏为分析
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假定你要推出⼀种新产品,如太阳能变速运动鞋,你⼀定会对⾃⼰提出⼀系列问题进⾏思考,然后分步解决。
第⼀步,你会考虑投产所必需的条件:市场需要量,每双鞋的成本,销售价格盈利多少。你在考虑这些因素时,已经是⼀个踏进经济学门槛的⼈了。
第⼆步,如何使利润最⼤化?不⽤翻阅⾼深的经济学著作,你会想到:(1)降低成本⽽质量不变;(2)提⾼价格但市场需要量和销售价格不变;(3)降低价格但必须扩⼤销量(薄利多销)。以上说明市场需求、成本、价格和产量是经济分析的对象的要素。
第三步,接下来你应做出决策了:提价?降价?还是价格不变、降低成本?实际上,你凭经验就能做出选择:(1)太阳能鞋并⾮⽣活必需品,价格太⾼没⼈买;(2)太阳能鞋替代性强,涨价会降低需求,会把顾客推到销售⽪鞋、布鞋、旅游鞋和汽车的商场;(3)涨价与否还要考虑⼈们的收⼊⽔平、太阳能变速运动鞋售价占社会平均收⼊的⽐重、其他相关商品价格等,你在做出选择时,实际涉及到的是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分析。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率。需求有弹性的商品(奢侈品、耐⽤消费品、旅游和旅游纪念品等)适合降价多销,使总收益和总利润增加;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活必需品、替代性弱的商品)适合提价销售,这时,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变化不⼤,总收益和总利润会增加;需求⽆弹性的商品(药品、各种管理收费等)更适合涨价销售,但会受到政府的⼲预和管制。
需求价格弹性是经济学中⾮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使我们知道需求是价格的函数,⽽且进⼀步对其量化,知道需求量变动程度的⼤⼩。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因素包括:收⼊⽐重(某商品价格占消费者预算⽀出的⽐重与需求弹性成正⽐);替代程度(某商品的替代品越多,其需求价格弹性就⼤);时间长短(时间长短与商品需求弹性成正⽐);需求程度(⽣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奢侈品需求弹性⼤)。
第四步,你在确定了价格⾼低之后,接下来应对产量多少做出选择。确定产量时,你会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且很快会明⽩,只有变动成本才与产量有关,你每增加⼀单位产量,成本和收益也会增加(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当每增加⼀单位产量的收益⼤于成本(MR=MC,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时,你会继续增加产量,反之则会减少产量,直到每增加⼀单位产量的收益等于成本(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利润最⼤原则)时,这时的产量⽔平所获得的总利润最多。你会奇怪,最后⼀双鞋成本与收益相等,那⽣产这双鞋有意义吗?你回头翻翻书会明⽩:⾸先,它确定了⽣产规模(产量)的⼤⼩;其次,这时的产量⽔平所获得的总利润最多;最后,最后⼀个单位产品的成本与收益相等,不等于你没有得到利润。西⽅经济学称成本与收益相等时的利润为正常利润,它包含在成本之中:最后⼀双鞋的卖价200元(收益)= 200元(成本 = 外在成本+机会成本,即成本 =180实际⽀出 + 20未⽀出的机会成本)。读者可以计算⼀个学⽣上⼤学的实际成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