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方面思考

2020-01-05 来源:步旅网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方面思考

导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日益发展,用地紧张,单位面积的土地将会集中更多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不达标,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这也是要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作为建筑物结构设计中重要指标的重要原因。

1、抗震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1.1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

施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程度明显不同。因此,要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尽量避开不好的抗震场地。如微风化、中等风化的基岩,密实的砂土层和不含水的粘土层都属于有利的场地。当无法避开不利的建筑抗震地段时,应根据地基液化,湿陷性黄土等级、抗震设防类别,分别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来加强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湿陷性黄土沉陷,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当建筑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新近填土、软弱粘性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当估计地震时造成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加固桩基、地基的措施以及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处理措施;对于地震时可能导致崩塌、滑移、地裂或地陷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固措施,此类不利地段不经处理,不宜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1.2没有处理好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之间的关系

建筑设计是在建筑施工之前就需要完成的工作,设计图纸就像一张标注明确的地图,因此建筑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张建筑图纸就相当于工程量完成了三分之一,但是由于目前的技术有限,建筑师还不能很好的将抗震设计融人到建筑设计中去,不能使两者更好的协作。因此说不能协调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的关系是抗震设计常见的最根本问题。

1.3缺乏实践

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一些建筑师盲目的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生搬硬套地将这些所谓的先进前沿技术强加于一些本不符合的建筑物上,没有起

到应有的抗震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弄巧成拙,更严重的还会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建筑物的作用。因此建筑师这种急于求成缺乏实践精神的建造理念,不会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4建筑设计问题

第一,建筑体型的设计,目前人们越来越追求建筑美感,因此将部分建筑的外立面都涉及成凹凸不平或者一些没有规则的不光滑表面,如果发生地震对这种建筑物的破坏是最大的,表面平滑的建筑则相对可以减少地震对他的破坏。第二,平面设计,对于一些建筑物人们会使用一些柱子、内墙进行装饰。但是在确定柱子的数量与距离上就需要好好的下功夫去研究,不对称性、不协调性对抗震起到了负面的作用。第三,竖向布置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型商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很多商场现在都是高层建筑,下层一般柱子相对较多、墙体较少,但是高层一般柱子较少、墙体较多,如果柱子与墙体分布不合理,这在地震中会起到特别不好的作用,也会加大对人们的伤害。下层柱子与上层柱子应该互相对齐,对稳定整个商场的空间结构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措施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强弱同建筑物业主及周边环境有非常直接的联系,笔者通过自身多年的亲身实践与切实观察,对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具体阐述如下:

2.1谨慎选择抗震结构审慎

选择抗震结构是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保障,通过选择强度较优、刚度较高的建筑主体结构设计方案,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结构的变形概率,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另外,设计员要认真仔细的分析抗震结构,部分非结构构件也要在分析中得到体现,尤其是注意对非结构构件的刚度和强度等方面的分析。针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短柱部位要进行相应的措施,防止安全问题的出现,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统筹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

2.2合理布局减少地震能量

在防震设计中采用以位移为基点的结构设计和定量分析能有效的减少地震灾害的能量输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效果。通过对设计的定量分析,反复核算构件的总承载力,控制强震感下建筑下层的位移延性比,满足建筑物在受地震侵害

时的结构变形要求。在建筑施工中地基要尽量选在坚硬的场地,要尽量避开地震的活跃周期范围,减少余震同建筑结构的共振,降低建筑物对地震能量的输入。

2.3设置多重抗震

防线进行抗震设计时设置多重抗震防线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侵害带来的危害。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可以将一些延展性能良好的构件纳入到抗震防线体系中,将其视为第一道抗震防线,将另一些建筑构件作为第二、第三道防线,在第一道抗震防线遭破坏后,利用其他防线抵抗地震的后续冲击力,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2.4隔震措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者在考虑地理环境和建筑物尺寸设计的同时,对建筑物基础、抗震装置、以及抗震位置进行科学的设计说明,在建筑结构比较关键的位置设置隔震层,来消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冲击。根据不同的位置,隔震层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地基隔震、基础隔震、间层隔震和悬挂隔震。

2.4.1地基隔震措施

地基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礎底部与土层接触位置设置缓冲层,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进行吸收和反射作用力的作用,以此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基础和建筑物整体的破坏作用。在我国最为常见的地基隔震层主要采用沥青原料的隔震层。

2.4.2基础隔震措施

对于建筑物的基础设计是对整个建筑物的承载和荷载的传导作用,所以设计基础结构对于抗震措施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为了减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抽奖破坏,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位置接触处设置隔震层,它是防止地震力由地基处向上部结构传播的防震措施,从而减低上部结构的破坏,效果显著。这种抗震措施更适合多层建筑施工。基础抗震装置一般采用混合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和夹层橡胶隔震装置。

2.4.3间层隔震措施

间层隔震是为了吸收地震冲击余力而设置,目的是再次消减震力的作用,一般在原始结构层上安装隔震层,对于早期建筑采取抗震措施使用普遍,施工过程简单易操作。

2.4.4悬挂隔震措施

悬挂隔震措施就是将建筑物的全部或者部分悬挂起来,起到隔震的作用,也叫悬挂结构。这种抗震措施在大型钢结构建筑中使用较多。在地震发生时,震力需要介质传导,悬挂结构主体受到地震作用,但子体受到的作用就会减轻,使地震产生的破坏力不能进行大面积的传导,有效的进行隔震作用,减轻破坏。这种隔震措施正在逐渐被采用在钢结构建筑中,设计者也会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优化悬挂隔震措施。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在进行具体的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要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建筑抗震方法,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另外,具体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物对地震的抵御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岳磊.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3.(68). [2]黄鹤.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