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东校 乔巍
新课程标准传递给我们这样一种观念,语文学科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的全部意义不仅在于学语文,更在于用语文。新课程尤其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重写作而轻阅读。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基于此:我们年级自2003年9月起,着手运用《时文》这套书,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着重从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应用能力四个方面入手,希望能为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一点铺垫。
我们年级共有254个学生,初步调查,他们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存在着课外阅读量少、质差、面窄的现象。以初二(1)班、(2)班为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作了调查,其中一个结果是: 阅读调查表 书名 阅读百分比 《红楼梦》 2% 《三国演义》 8% 《悲惨世界》 4% 《简爱》 11% 《巴黎圣母院》 6% 在被调查的两个班级中,有4个学生未读过上列作品中的任何一部。由此可见:学生课外的读物层次不高。读物中的精品甚少。在当今读物数量激增,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读物的选择性不够,碰到什么随手拈来,随意性很大。还有一部分学生阅读的盲目从众,随大流赶时髦。凡是社会上流行的读物,对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以初二(1)为例,有四位女生热衷于《动漫前线》。每出一期必买到手,互相体阅。更应注意的是一些色情、凶杀等低劣庸俗的读物也时而在学生中流传。这种盲目性阅读严重戕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盲目随意阅读,关键表现在缺少阅读的指导,学生不知道读什么,该如何读 。大部分学生读书只注意写什么,而不关心作者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因此,很难从读物中受益,更不用说提高阅读水平了。
鉴于语文教学固守课文。囿于课堂的局限性,我们年级从2003年9月起首先以摆脱课本的局限,扩大现有教学时间容量为突破口,选择《时文》这套书为载体。我们之所以选择《时文》这套书的理由是:首先考虑到我们年级学生的年龄增大,生活环境扩大,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他们又要求探讨人生价值的意义。这种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时文》这套书得到部分满足。其次,进入初二后,学生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生活内容更加充实繁忙,特别是初三的中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少有充裕的时间看长篇厚本的文字小说。而《时文》这套书作品篇幅较短,可
以抽空翻阅,与学生繁忙的学习生活十分适合。更主要的是《时文》这套书构思新颖,所选的文章部分大部分都是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随笔新作、文笔兼美,有一定的时效性,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最大的益处是每一册书读本都根据文章的内容而不是体裁,分成丰富多彩的人生栏目或板块。并在目录中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稍作“导读”。这样目录部分本身就成了阅读与写作的热身训练,是学生闲时捧读的好书。从我们教师的用意,则是让学生阅读《时文》这套书,便于他们联系当前生活,学习语文,直接受到思想者的启示,更好的接受文学作品,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文字素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学习兴趣。
我们深知正确选书和读书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课外阅读得以坚持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阅读指导、提供方法是极为至关重要的。根据学生的情况,首先指导学生练好基本功,诸如查字典、词书、读目录、序跋、注释、索引等学生自行阅读的必需的基本功。其次指导学生精读于略读、朗读与默读、快速阅读、鉴赏阅读等几种主要阅读方法及其细节。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了解要领,练习纯熟。再次指导学生笔记法、抄录和摘记、批注、圈点以及心得笔记、读后感。引导学生尝试,并要求每星期上交一次,老师批阅。
阅读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因而与这个过程相应的阅读能力必然会呈现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结构。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把学生阅读能力划分为四个层面: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应用能力。这四个能力既有阶段性特点,又有内在联系。它基本上反映了阅读能力由初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成为我们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探索与实践的主线。
1、 认读能力
学生阅读中都有经历一个由文字语言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文字语言的循环往复,逐步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字。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们识字的量和质。即是否辨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识字的量和质是构成认读能力的两个基本因素。所以在阅读中要注重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技术性训练。强调积累语言材料的机械性记忆是很必要的。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勾画生字、生词,使用工具书、查解疑难字词,做到边看边查。旨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扩大识字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识字的质,也是必要的。在一年的《时文》阅读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对词义句义的领会。关键词语的把握并在习作中较好地驾驭语言文字。不少学生还能把文质兼美的《时文》中的言语化为自己的语言,建立起丰富的语言经验。一部分学生还达到了对语言文字读得真切,懂得深刻,说的准确,写的优美的水平。例如:初二(1)班孙璋同学的习作《让我有时间看看天》发表在《作文世界》2004.4期
让我有时间看看天
天,广阔无边;时间,分秒飞逝。我多么想在飞逝的时间中看看广阔的天空,让心灵放飞;让心灵在时间和空间中驰骋,遨游。可是时间为何总是滴哒流逝,让
我只能看到大千世界中的千分之一。时间啊!不要束缚我的心灵,让我有时间看看天。
我想象,在一个美丽的早晨,我望着天空。白云在蓝色的天幕上缓缓飘动,太阳时而露出笑脸,时而躲在棉花般的云后。有一束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射向远方,仿佛一条通往天上的路,灿烂无比。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空间的宽阔和时间的悠长。人无法改变时间,却能改变时间流程的种种组合。人无法抗拒生命的短暂,却能改变生命的内涵。
我想象,在一个恬静的夜晚,我望着天空,深蓝色的天空,仿佛令人臵于深海之中。云朵轻盈得像薄纱一般。月亮朦朦胧胧。是那样迷人而神秘,银色的光芒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夜景,烘托得璀璨夺目。一颗流星落下来了,在空中划出一道长长的银线。空间任凭时间的推移,它永远是那么无垠,而人却是这样的渺小。
细细想来: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生活中的碰撞以及记忆中的心酸往事,算得了什么呢?广阔的天空就是真正的答案。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心灵。‛我们为何不让我们渺小的身躯中的心灵比那天空更宽阔呢?不要总为小事斤斤计较,抬头望望天空,你会发现那种行为是低俗、鄙陋、愚钝的,而不是精致、高雅、聪慧的。
时间,让我有时间看看天,给我多一些时间;让我放飞心灵,在时间和天空这两个无形的世界中展开想象。
眼睛,让我有点时间看看天,不要在一天的忙碌后,就疲倦地闭上了;让我看看浩瀚的天,让我的思维活跃起来。
让我在时空中驰骋,遨游吧!让我感悟时空的奇妙吧!让我有时间看看天。
这篇习作接近散文诗,有诗的形式美。有些句子有书卷气,富有诗意。展示了阅读的广度。
2、 理解能力
学生对阅读材料是否理解,是阅读能不能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从认读来说,这种初步的认读行为似乎只要求识一定数量的字就可以进行了。其实不然,有好多文章不能被学生读懂多半不是因为生字多,而是因为文章所包含的内容、知识、经验超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理解能力是一种由智力、知识、经验等多种因素参与的思维活动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阅读中的理解过程主要指学生通过对读物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进而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能力还处在比较低级水平。所谓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并不是由表及里的简单反复,而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认识的螺旋式上升。所以,我们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词语、句子、篇章,进而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后再反过来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回味咀嚼。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来表达。也就是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对字、词、句、篇做一番反刍和回味。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我们年级中不少学生读了《时文》八年级下中的《今
年女神缺氧》一文后纷纷提笔疾书,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柏林盛夏的气温才到摄氏30度,幽默的市民就说„今天女神缺氧‟”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自然环境啊!而我们的环保整治已迫在眉睫。我们在为自己的祖国取得显著的进步时,在为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时,自豪时,我们是否想过国民的素质、国民的文化教育也同步上升呢?保护环境其实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位学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社会现象,为了发展经济,许多地方盲目开发野生环境。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严重破坏影响了人的生存之本。一学生写道“种种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们听到自然的哭泣。”议论中对未来的深刻思考。显示了他们的大气,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也是永远的。
3、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读物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风格特点等进行赏析和评价。并能独立的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阅读指导中,我们把评价和理解分开,是因为理解表现为对读物内容如实认识。是使主观认识逐步符合客观存在的一个思维过程。而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使客观存在经受主观认识检验的一个思维过程。把两者分开来,便于我们更加明确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评价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制约如:学生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知识准备、智力状况等等。因此不是经过短时期的训练能够办到的。但是这种能力是独立阅读所必须具备的。初中语文试题已多次出现。点评文章的人或事及写作方法的题目。所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更为必要。 我们具体的指导方法是:学生阅读文章后,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对文章作一定的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学生注意:一、要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既要“晓其世”又要“知其人”。这是对文章作出正确、全面评价的前提。二、要对文章内容作总体把握,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评价。三、是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还要根据不同文体特点进行评价。四、是要掌握由形式到内容、由具体到抽象、由分析到综合的评价规律。五、要了解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既要受客观作品的制约,也要有学生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
在一年的阅读训练中,我们年级中不少学生能自觉地正确理解原文,主动地探求文章所蕴含的各种意义,不断的介入评价,不断的提出问题,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运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进入到了一个积极阅读的可喜境地。下面是在读《范进中举》一文后两位同学对文中‚张静斋‛人物的点评。
我读《范进中举》
——剖析世间人
《范进中举》其实就是一幅画,画上的人物千姿百态,展现着自己不同的性格和内心。作者用尖锐的笔触和流畅的文字将‚画‛中人物的性格剖析得淋漓尽致。在众多的人物中,同是举人出身的张乡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这个人物的出场与范进、胡屠户大相径庭:阔气的装扮使我眼前一亮;‚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对范进热情的态度和客气的言语,把张静斋这个巴结奉承的小人物勾勒了出来。
在现实社会中,我同样可以感受到身边不乏活跃着他的影子:对于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从来都是不闻不问,甚至不屑一顾,不会关心他人的生存,更不会为他人雪中送炭。他们却会时时刻刻留意身边地位显赫的达观贵人,送礼自然是少不了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为自己日后的升官发财铺平道路。张静斋将功成名就后的范进称为兄弟,不免让我对‚兄弟‛一词产生了疑问,何为‚兄弟‛?兄弟是真正患难与共的朋友,是真正彼此关心的知己。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他人随便称为‚兄弟‛,不仅侮辱了他人,更脏了自己。
张静斋是一个极普通的小人物,但他更是一个诱饵、一个陷阱。他就像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着我们作回自己,刻刻帮助我们看请世间的人与事!
初二、(1)贾克楠
评张静斋
在《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中,张静斋是众多绿叶中的一个人物,因此,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粗读课文,不难发现张静斋是一个喜欢奉承,又爱用自己的力量取得他人信任的小人。文章只是稍用笔墨,却十分细致地将张静斋描绘得有声有色,字字句句把他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好歹也是文人出身,却在言语间时时看到他的市井气,以至于要拍后生的马屁,先别人一步,事先博取范进的信任,以方便以后官场上有个照应,不息一切拉拢关系。而范进尚未做官,就早已打起了小算盘,所谓‚放长线,钓大鱼‛,是一个典型的油头滑脑的人物。在他的所言所语中,时常能看见他抬高范进地位,想方设法贿赂他的想法。张静斋处处说是仰慕范进的才华,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实际上是看中他出仕后所掌之权,能够帮助自己一手遮天,继续延伸自己的财路罢了,这乃其一。其二,他作风并不清廉,同许多贪官污吏一样,挥金如土,正如文中所说,银子比皇帝家的还多,肉要用四五千斤,而仅仅作为一个乡绅,却靠自己所谓的‚实力‛压榨百姓之财,正应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说法,是十分令人厌恶的。这样一来,与讨好范进作对比,可谓‚权财皆收‛。张静斋外表看来仪表堂堂,实际华而不实,本文将他作为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或是社会上的吸血虫),把官场上的腐败描写得锐利至极,引起读者无限的思考。
初二(2)班 邢若琼
4、应用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应用就是学习的迁移,用我们传统的说法是‚学以致用‛。把从读物中得到的知识、经验应用于后来的学习。具体地说,学生在阅读中有两种应用知识的情况。(一)把从新读物中得来的知识、经验用于后来的学习。或用新知识、新经验充实改造旧知识、旧经验体系。(二)应用旧知识、旧经验理解新读物,或用旧经验丰富新知识、新经验体系。这两种应用的过程是互为条件的,密切联系的。为了把从新读物中得到的知识、经验应用于后来的学习,必须从阅读材料中概括出规律性的认识。这种概括水平愈高则愈有利于迁移。这是一个把书‚越读越薄‛的过程而同时把具有规律性的旧知识、旧经验应用于新的读物。从而丰富了新知识、新经验的体系。这又是一个把书‚越读越厚‛的过程。这样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地读书。虽然是一种较高水平的阅读,对我们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在中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我们在学生的习作中和期中考试卷面的分析中一看出不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已初见端倪。例如:初二(2)沈亦沁的一文。
第一次给母亲喂药
打开封闭的记忆,第一次登台,第一次成功,第一次懂得失败后再站起来,但这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淡去,惟有那第一次给母亲喂药,第一次给予我极大的震撼。
原本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好天气,我来到医院,脸上立刻充满笑意,希望不让母亲看到我脸上的愁云,看到医院花坛中的婀娜多姿的菊花,不免使我笑得更自然。我疾步来到病房,看到憔悴的母亲,一阵心酸掠过心头。恰逢一个护士进来送药。母亲艰难地坐起来,我看见她的额头沁出了汗水。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赶忙把床头抬高,扶起母亲,把药和水端到母亲嘴旁,母亲要自己来,我却倔强地帮她一点点地喂药。刹那,我的心尝试到了叩击的感觉。依稀看见小时侯的我,母亲也是这样照顾我的。一时间,我似乎明白了许多道理。‚你的动作怎么这么‘专业’?‛母亲的话把我拉回了现实中。‚恩,前面看见别人也这样做的。‛殊不知,我在家里已操练了多少遍。母亲不解得看着我,一如小时侯那般轻轻抚摸我的头。
顿时,天公变脸了,刚才还不错的天气一下子乌云密布,很快,雨在不经意间‚气势磅礴‛地下了起来,母亲说:‚有没有带伞。‛我摇了摇头,她立即示意我去取柜子中的伞。我突然想起一篇文章中的那一幕一个沿街乞讨的小男孩,得到钱后,并没有去买食物,而是买了一束花送给了早已死去的母亲。我自认为读懂了孝心。今天,我从母亲身上读懂了慈母心。偶然视线透过窗外想看风雨中的街景。猛然看见了那一群菊花。风雨中的菊花开的更艳了,我看了看身后的母亲,她脸上挂满了满足的笑容,依然慈爱地看着我。我感到菊花似乎有一个使命。它注定要见证在我的一生中,虽然会遇到许多暴风雨的阻拦,但背后有默默给予我信心,给予我鼓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