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儒家仁学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2023-10-22 来源:步旅网


儒家仁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摘 要:儒家仁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中国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仁学思想对社会成员的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调节人际关系、增强家庭亲情以及对当政者推行“仁政”、“德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字:儒家、仁学、和谐社会

1 引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哲学伴随着中国文化产生、发展、不

断完善、逐渐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儒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推崇的伦理道德观是以人格自我完善为指归,以仁政德治、国泰民安为目的,其基本框架就是“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对中国社会发展,乃至世界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现下我们主要谈论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仁学思想,以及它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仁学思想,涵盖面广,内涵丰富,极具科学性与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潮中,仁学思想对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处理人与人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规范公民行为意识等和谐社会建设各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作用和意义。

2 “仁”的主张

“儒”当为士之一类,其特征为懂知识,晓礼乐,擅长司仪教化。儒学创始

人孔子即为一儒,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仁”这一思想处于核心地位,是全部道德规范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揭示“仁”的内涵,确立“仁”学的价值指向,这是孔子“仁”学的理论核心,也是我们研究“仁”学的价值所在。

2.1 仁学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人也。从人二”。许慎是从字形上来解说字义,不可否认,这极其形象的说明了仁者的本义,也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说起“仁”,我们会想到“义”,是为“仁义”。明朝儒子何心隐扩展为:“人则仁义,仁义则人,不人不仁,不人不义。不仁不人,不义不人,人亦禽兽也。”“人推广其居以象仁,以人乎仁,正其路以象义,以人乎义,以操其才,以养其情,以平其气,以存其心。于居之广,路之正,以人乎仁义,则仁义其才也,仁义其情也,仁义其气也, 仁义其心也。仁义人也。人岂易易而人哉?”(《何心隐集·原人》) 也就是说,只要是一个人,就应该知仁明义,由此可见仁学的重要性。

根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答曰:“爱人”。由此可见,孔子明确规定了“仁”为“爱人”。有人又会问:什么为“爱人”呢,又当如何去“爱人”呢?前面我们从“仁”的字形解说上知道“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者爱人”,所谓“爱人”,指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和相合。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仁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深一层的阐明,“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立,就是立足社会,有所成就之意;达,就是事遂人愿,大显身手之意。自己求立,并使人也立;自己求达,并使人也达。也就是说自己努力不止,同时也善于为他人着想,简言之就是成己成人。换个角度讲,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2 仁学的发展与推衍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发展到孟子的对“仁”的进一步推衍“亲亲、仁民、

爱物”,孟子对仁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将他们确定为一种关系,由近及远、由浅及深、逐渐递进,恰好构成“仁”引申的现实具体过程。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孔子所提出的“仁者爱人”理论,经过历朝历代的儒家学者的阐发与推进,一直到宋代,在张载,程颢、程颐等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大力倡导下,“仁”被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程颢在《识仁篇》首句讲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仁”是“全体”,它“涵义、礼、智、信”,他称为“四支”,即它是一切美好德行的总概括。由此可见,由先秦讲“仁”强调博施济众的人道主义,到宋代将“仁”本体化,显示了儒家“仁”学思想历史地位的不断提高。有史可鉴,中国许多朝代以儒学为指导治理国家,追求“仁”的境界,大力实施“仁”政,成效甚好。仁学的价值与意义凸显,其主导地位得以确立。

2.3 仁学的指导性

从孔孟到历朝历代儒家代表关于仁学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出,仁学思想颇

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方面,仁学讲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追求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以及行为的修养。在齐家方面,仁学讲求孝弟之道,追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对于治国,在经济上,孔子主张:养民,惠民,富民。他还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帮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在他看来,人有恒产,方有恒心,而人无恒产,则无恒心,无恒心,则放僻邪纵。在政治上,孔子讲究“德政”,对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人民,盘剥人民的行为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孟子在孔子德政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主张,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同时,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孟子著名的民贵君轻,民为国之根本的思想。平天下,在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上,以仁学思想为指导,稳定天下创建太平,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轻而易举之事。“仁”爱体现了孔孟及历朝历代儒家代表“博施济众”的真谛,从爱人的角度出

发,满足广大人民各方面的需求,才是真正的“仁者爱人”。

3 儒家仁学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与意义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得以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世界进入一体化阶段,经济影响趋于全球化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在中国,领导人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可持续发展观”。而今,更是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构建“和谐”社会,这是非常贴近实际的一个政策。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给予东部非常多的优惠政策,导致东西部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少数人掌握社会大多数财富的情况开始出现,矛盾逐渐显化出来,人民不满情绪暴涨。社会中,“矿难”事件时长发生,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情况也屡禁不止,失业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开始显现,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人民生活没有保障或者保障水平很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住房、教育、医疗成为新的“三座大山”压在人民的头上,社会稳定与和平表象有破裂的痕迹,社会秩序受到挑战。

我国政府领导人在了解了这些事实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措施与政策,为了解

决人民内部日益激烈的矛盾,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和谐社会是一种自人类思想意识、政治观念成熟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社会,是一种千百年来可欲而不可得的社会。这在中国思想史上,表现得尤为显然,其中更以“大同”思想为最,即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如此等等。中国许多学者和思想家为建立“大同”社会而奋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百家学说中,儒家学说尤其是它的仁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支撑作用。

3.1 仁学之修身

“仁者,爱人”,仁学中讲求爱人,这是目的。爱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

一点的,首先,你必须是一位“仁者”。怎么成为一位仁者, “为仁由己”,注重公民自身道德文化素质与思想品行的修养。每个人都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遵照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不逾越规范相对应的准则,努力从善,身体力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塑造出良好的个人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在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的基础与前提下,我们的言行、思想觉悟有所规范。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以礼相待,至诚至性,社会人际关系融洽,天下一片和平景象。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及为关键与基础的一步。孔子仁学思想特别注重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认为要成为一个“仁者”,首先需要修正自身,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达到“仁”这一最高人生境界不是通过外在的强制性手段就能凑效的,它需要借助内在的“克己复礼”。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道德修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具体道德修养上,孔子提醒人们把才德的追求放在职位之前。“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另外,孔子也要求人们要做到言行有信,那是“立身之道”“立政之本”。言必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要坚守诚信这一美德,“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只有做到诚信,别人才会信任你,也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此,社会主体的个体的

道德修养达到了非常高尚的品质后,社会成员会主动的遵循社会行为规范,也会自然的形成爱人这一良好的社会现象。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就形成,诸多社会问题也迎刃而解。

3.2 仁学之齐家

齐家,培养家庭成员间的亲善感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齐家,主要讲求“孝弟”之道。孔子解释“仁”的根本涵义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一种将自己与父母结为一个连续的生命整体的那种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基本内涵是以敬的心情赡养父母,尊敬长辈;弟就是弟对兄要恭敬。孔子认为“孝弟”是“仁”的出发点,是其他品行的发端,因为一个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其他人的。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孔子的弟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在家中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敬,那么他在外就会对工作尽职,对国家尽忠,遵守社会规则不做危害社会秩序的事。有若从“孝弟”与“忠”的关系入手,说明了“孝弟”是“仁”的根本,君子的其他德行都是“孝弟”的延伸和演化。从此可见,仁学中讲求的齐家思想、孝弟之道其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作用。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构成的,家就是社会的细胞。人民在仁学孝弟思想的指导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善和谐相处,导致社会问题减少,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3.3 仁学之治国、平天下

治国,实施仁政,关心百姓所需。在经济上主张,“养民,惠民,富民”。在政治上,注重民心的向背,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关心普通民众心中的隐痛和难以言说的疾苦,为政者要从爱民的立场出发,实行祥和的政治,要导之以德,教化民众,让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要使民有恒产,要有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要使民众安居乐业,衣食饱暖,不饥不寒;要薄其赋敛,少派徭役,减轻民众的负担,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旗帜下,执政者实施仁政德政是非常必要的,孟子曰:“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历朝历代的农民被皇粮国税压迫,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国虽然也得以长足发展,但是“三农”问题却日益凸显,农民的不满情绪日渐暴涨。中国当政者在了解人民到农民的困境,取消

了压迫中国农民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出台了相关的诸多惠农政策,“三农”问题逐渐解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这类事件还有很多,如抓紧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等。执政者想民之所想,关注社会矛盾,出台相关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思想是道德建设的基本依据,对社会成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调节人际关系、增强家庭亲情以及对执政者推行“仁政”、“德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在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个社会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我们要充分珍视儒家仁学思想发挥其重要作用,使全国人民在儒家仁学的指导下齐心协力、同心同德、讲究礼仪、遵守道德、刻苦进取、与时俱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儒家仁学的核心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现代及未来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整个社会建设中都将焕发出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郑万耕.中国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从彩娥,杨世谷.儒家仁学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N].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

[3] 张惠,张明镜.儒家“仁”的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N].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

[4] 桂祖武.传统伦理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以儒家仁学为例[J].科学教育研究,2007

[5] 谢树放.弘扬儒家仁学思想精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N].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 [6] 吴海文.儒家“仁”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2005 [7] 戴兆国.儒家仁道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N].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8] 孔慧红.儒家仁教及其现代重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8

[9] 阎钢.儒家仁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10] 吴立群.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N].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1] 张文彦.先秦儒家的“仁”与建立和谐社会[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