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谣言成因及传播路径探析
2023-03-12
来源:步旅网
亘塞……………………………………………………………………………… 食品安全谣言成因及传播路径探析 ◎陈 屿 【摘要】据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统计,食品安全传闻已占互联网谣言传播总量的45%。排名 第一。食品安全关乎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面对谣言,新闻媒体有义务进行澄清.让 公众摆脱食品安全谣言的“梦魇”。 【关键词1食品安全谣言 成因 传播路径 美国的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 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 迷离的事件,它是一群人智慧的汇总. 生活息息相关。面对谣言,新闻媒体 但这个谣言每逢西瓜上市就四处传 播,甚至导致无籽西瓜出现滞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 网站于4月18日连续发布4批20个 有义务进行澄清,让公众摆脱食品安 全谣言的“梦魇”。 以求对事件找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重要、信息不对称、公众关注度 高,食品安全无疑具备了谣言生成的 几个重要因素。据中国社科院研究报 食品安全成为谣言“重灾区” 近年来,“避孕药无籽西瓜”“小龙 虾吃尸体长大”“牛排是用胶水粘起来 的”等各类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已屡 见不鲜。例如“避孕药无籽西瓜”,其 中的“避孕药”实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汇总内容囊括 谣言内容、谣言传播轨迹、媒体辟谣情 况以及谣言的危害等。这些传闻中。 存在肉食、水果、饮料、蔬菜、食用油、 告统计,食品安全传闻已占互联网谣 言传播总量的45%,排名第一。 食品安全关乎身体健康,与日常 茶叶等诸多食品类别,有三大特点: “致癌”成为造谣传谣者“包装”谣言的 因素缺失而略显单调,影响传播效果。 同时.在法治案件中,当事人作为 节目的后期制作中,则能够通过后期 动画特效方式加以弥补。例如将画面 全屏模糊、当事人面部打马赛克、声音 变调处理,放大细节等方式。 4.将真实案例改编演绎 事改编演绎再创作的代表栏目。 综上所述,电视法制节目由于其 节目性质的特殊性,在制作报道过 程中.必不可少地会涉及到当事人 的个人隐私问题,但是通过提高从 业者和当事人的法律意识.灵活运 其中一方,大都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不 同程度的伤害,有些当事人甚至不愿 重提或者重现事发经过,这种情况下, 运用“情景再现”手段,邀请群众或者 虽然真实故事最能打动人,但是 办案民警进行案件重现,编导则可根 据案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拍摄,既 避免当事人隐私暴露又保证了案件情 节完整性。同时,在当事人的隐私保 护中,对于光影、声音、具有意象的景 致的运用也不容忽视。央视法治栏目 节目制作中,笔者也发现存在这样的 选题即案件具有典型代表性,对社会 具有普遍教育意义,但当事人联系或 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出镜,只能由办案 用电视制作技术手段和法制故事再 创作.能够有效地避免隐私曝光,做 到真实展示法制案例与保护个人隐 私的完美契合。 注释: 人员代为表述.例如电信诈骗、婚姻诈 骗、传销诈骗等涉及面广、持续时间 长、情节隐蔽的选题。如果仅由办案 《天网》中,《蝙蝠洞里的秘密》这期节 目制作中,就灵活地将夜晚在房间里 厮打的两人,通过灯光投射在墙上的 剪影作为模拟画面。夜晚、昏黄的灯 光、厮打的人影…一种种单一的意象通 过画面拼接.即可在观众脑海中营造 出一幅月夜凶杀图。 一…1曹茹:《电视访谈节il与公众隐 f私问题》,《新闻记者}2007年第9期 『2】高利、史晓静:《法制电视节目 <魅力12.4>系列报道之明星隐私该 人员描述案情,不仅无法用细节还原 诈骗过程.消弱警示于民的作用,还会 在讲述中泄露当事人隐私。面对此类 选题,编导即可将多起案例进行整合 改编.请人再进行演绎,既保留故事涉 法违法的内容又保护当事人隐私。央 不该被曝光》,《民主与法制时报》2O11 年1O月24日.第D03版. f3]Karen Sande ̄:《道德与新闻》,复 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湖北广电台电视经济频道) 些节目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没 视《社会与法》频道的普法栏目剧以及 有刻意注意保护当事人隐私,那么在 安徽卫视的《非你莫属》就是将法制故 学术 常用词汇;在时令季节,西瓜、黄瓜、柿 1000亿元。 从腾讯新闻发表的《‘‘塑料紫菜” 谣言惹祸厦门商户卖出紫菜惨遭退 “掌握”了的信息或者情况来“分析”和 “探索”,自认为还原了信息的真相。但 很多时候,大众只不过是被营销机构蛊 惑或者利用的“棋子”罢了。 综上所述.一次食品安全谣言的 子、枣等果蔬经常无辜“躺枪”;虾、蟹、 鸡等肉类常常被造谣者冠以变种、变 异的噱头,在网络上疯狂传播。 如今食品安全领域已成为网络谣 货》新闻来分析,关键词“紫菜”、“塑 料”、“谣言”字体最大,颜色最深,出现 次数分别达48次、21次和17次,是 舆情的重点,也是该报道的焦点。 言的重灾区。这些谣言都有其规律:造 谣者不顾客观事实,肆意捏造所谓真 相,并一手导演,制作出图片视频等在 网络上传播:造谣者断章取义.对部分 事实进行夸张和放大,频繁使用“有 传播,实则涵盖了三方力量,即:网络 推手、各类媒体和大众。在新媒体信 息的海洋里.各类媒体发布各自认为 是“新闻”的信息,大众用个人的情感 与理性判断信息的真伪.并拼接起自 福建晋江“塑料紫菜”舆情的采集 构成媒体类型图中,采集占比最高的 是新闻,数据量2,131条,占比 42.06%。排在第二位是是微信,数据 912条,排在第三位的是微博,数据量 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的语言, 误导公众的认知:造谣者以最新的食品 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 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新瓶装 己的信息世界,而推手们自编、自导、 自演各种吸引人和不吸引人的剧目, 827条。网络媒体和主流媒体相互合 作,共同推动了该舆情的传播,但是就 总的数量而言,网络媒体微博微信在 此次舆情的传播中,推动力度很大。 由此次事件,可以大致推断出食 品安全谣言的发酵“脉络”。 1.网络发轫。 一目的是将媒体与大众都卷人自己的剧 本,并且按照自己的剧本来演绎角色。 旧酒,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以欺骗大 众: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利用互 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 毫无疑问,媒体的责任和发布确定性 信息的难度更加增大,也更加有价值 和意义。嘲 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 某些谣言还会以“国外研究”的名 义造谣,内容仅部分属实,整体结论与 食品安全谣言背后的“传播 危机” 食品安全谣言被任意传播.其背 个谣言信息的制造过程,离不 原研究背道而驰。此外混淆专业名词、 炮制错误概念.也都是造谣者的常见 开谣言指称事件的各个“点”,也就是 说,要制造一个媒体事件,首先要制造 多个可以被串联或者被联想到一个事 件的“点”,并且往往由不同的“推手” 发布,再由专门人员将这些“点”串联 后隐藏着的是食品安领域的“信息危 手段。其中最简单、最科学的信息含 量最低的谣言,就是使用“食物有害”、 “食物相克”等说法造谣。这样的谣言 机”。食品安全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 者们,抓住了社会上普遍的心理“痛 点”,利用了公众在食品安全知识上的 利用民众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往往 带有“紧急”、“震惊”等字样 l1 _近观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频见 起来,编成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 的事件,最终成为被精心策划的谣言。 网络推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将编辑 好的虚假或者真实的信息瞬间推送到 多个用户,以由下而上的自发形式,助 推形成“舆论”。 2.媒体助推。 “盲点”,并且寻求到了信息传播中的 “漏洞”,使得谣言在传播中从“一人传 谣”发展到后来的“三人成虎”。 诸报端,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塑化剂 等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 会影响,扰乱了公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总体看来,对于食品安全谣言,受 众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痛点”: 1.从众心理。 事实上,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其自身并未 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其引发了市 场恐慌,对行业造成严重损失。[2/ 在1956年,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 网络“舆论”波澜的侵袭下,传统 媒体难以独善其身,并在不知不觉中 被卷入其中。当被各社交化媒体平台 或网站热帖炒作起来的事件渐炒渐 了一项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结果表 明,即便事情真相显而易见.为了和多 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个体也会说“白 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路径 今年2月中旬,一个名为“紫菜是 谎”。随着信谣人数的增多.谣言会引 起恐慌,带来心理上的“碾压效应”,信 谣群体规模也会扩大,从而引发更多 的从众。 2.宣泄心理。 热,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后,不论是传 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总之大众媒体为 了自身利益考虑以吸引大众眼球,或 者为了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来澄 废旧塑料做的”的视频开始在网络上 广为传播,并逐步形成了舆论热点。 虽然这则视频存在着不少漏洞.相关 领域的专家和政府部门也出面避谣. 乃至还有一些企业负责人亲手做实 清事实,都会跟进事件,继而采访事件 当事人或者相关者,往往将对事件的 关注推向高潮。 3.大众参与。正是因为大众有了随 当前整个食药监管系统还处于体 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有些食药监管的 重难点尚还有待突破。虽然食品监管 验,以证实所谓塑料紫菜本不存在.视 频发布者买到的只是比较老的紫菜。 但是,这一传言却不断发酵,不少紫菜 生产企业的产品被投诉要求下架。普 通养殖户、批发商更是遭受重创.该事 件对国内紫菜主产地福建省损失近 水平显著提升,但食品安全形势依然 严峻。一些网民在看到不法分子发布 时参与公共事件的平台,有些事件才更 加容易进人大众视野,也更加容易被热 炒。而更多时候,正是因为信息的不对 称,大众往往只是凭靠自己自认为已经 的揭露食品领域阴暗面的谣言时.就 给潜意识中的不良情绪找到了“火山 喷发口”,在谴责的同时大肆传播,无 2017年第6期59 I__I 百家 ………………………………………………………………… ……… …………………………………一………………●……… ● 形中就成为谣言传播者中的一员。 贴近某一主题。而媒体进行反击的重 3.探求心理。 让媒体成为“谣言终结者” 要方式,就是对事实进行“还原”。谣言 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真 由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 信息被简化放大之后,其本身就缺乏逻 实的内心需求,而通过造谣传谣这种 特曼提出的谣言公式,在传播学者克 辑性,媒体工作者应具备“火眼金睛”, 行为,人们在个人层面得以消除焦虑. 罗斯发展后提出,谣言=(事件的)重 善于发现这类充满疑惑的“蛛丝马迹”。 在社会层面可以获得认知、缓解矛盾。 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 各类媒体在报道中,应有效提供被谣言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在信息获得 力。通过使用科学的传播策略,加强 遮挡的重要信息,同时避免个别细节被 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而这也有助 公众对信息的储备.拥有抵抗谣言的 过度放大,并强化信息之间的逻辑联 于人们自身去获取相关知识.以此做 能力,加之政府、官方保持畅通的环 系,让谣言不攻自破 c)] 出自己的判断。[51 境,从而杜绝谣言滋生的可能。 在报道内容上要注重“权威性”和 4.认知“盲点”。 因此客观公正的媒体报道可以有 “连续性”。谣言止于智者。与食品安 给不良信息带来了广阔的“发挥 效揭穿食品安全谣言,在舆论场汇聚 全相关的权威人士和专业人士往往 空间”。重庆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大 起一股正能量。那些既有专业性又充 是辟谣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除了相 学生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其中设置 满良知的报道,可以帮助公众解决信 关监管部门要“发声”外.还应运用好 了20个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在经 息不对称的难题,促进公众全面参与 该领域的专家、智库人士和独立第三 统计分析后,发现平均正确率达 监督,并成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 方的信息源,通过权威和专业的解读, 37.65%,错误率的平均值达21.39%, 要组成部分。 来为报道“纠偏”。新闻报道要紧跟舆 问题存疑率达40.96%。由此可见,作 从媒体定位上来看,应建构新闻 情,根据辟谣之后谣言的变化以及公 为社会中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 专业主义,加强媒体从业者素养。随 众情绪的变化,再次甚至多次进行解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信息虽有一定的判 着新闻的不断发展,新闻专业主义逐 释和回应。在很多重大食品安全的舆 断力,但对其了解还是偏少,对食品安 步成为行业的标准。其核心曾被多次 情中,谣言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连续变 全信息的辨识度比较差。{61 剖析解释,但总的来说仍属于戴维 化,甚至会在辟谣之后出现新版本的 食品监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 德・卡尔(David Carr)归纳的专业主义 谣言,相关媒体应该及时“补漏”。 题,因为食品行业是典型的信息不对 五个标准范围.即“提供一种重要的 称行业。由于单个消费者不可能全面 服务;既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背景的 注释: 掌握有关食品的全部信息。而目前我 专门技能(expertise);有特别的伦理 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尚是以政府部门 维度(dimension),一般都明确写在实 【11潘毅:《揭“爆款”谣言传播规 为主,公众的参与程度还有待提升。 践规范中:有组织和内部约束的规则 律食药监总局研讨治理食品安全谣 并且食品安全更是一个专业领域,涉 :职业人员要有较高程度的个人自 言》,央广网4月17日 及食品科学、监管制度、企业管理等, 治一独立判断权力。”在当下环境, 1赖泽栋、杨建州:《食品谣言为 其中每一项的专业性都很强,这种略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新闻专业主义,并 什么容易产生?——食品安全风险认 显“生硬”的专业面孔,对普通消费者 根据里面的基本原则,即新闻专业主 知下的传播行为实证研究》,《科学与 而言,并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 义的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自由性 社会))2014年第1期 从另一方面来看,食品安全信息 来约束自我。同时新闻从业者都应该 [3】雷霞:《“信息拼图”在谣言传 传播上的漏洞也广泛存在: 遵守并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此外, 播中的作用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 加强公民个人的媒介素养也是十分有 2014年第7期 一些不严谨的媒体.包括个人自 媒体。传播了一些食品安全谣言,对媒 必要的,根据谣言传播机制,谣言的 [4]李泽鹏:《浅析网络谣言的受 体公信力造成了损害,加剧了公众对 传播与公民的判断力是成反比。那么 众心理》,《才智))2016年第8期 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当前法律制度 提升其媒介素养,会使得受众更加智 『51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 还不完善,相关机构的监管还不到位, 慧,不会盲目跟风。 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 再加上网络环境纷扰无序.给造谣者 在报道手法上要注意证伪,相关 反思》,《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 以可乘之机.形成了食安谣言的“破窗 报道要具备更明确的针对性。奥尔波 (6】万凌云、桑超凡、李晓峰:《大 效应”:此外由于在过去,食品安全信 特和波斯曼将谣言的歪曲过程分为三 学生群体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认知以 息公开制度尚待完善。相关部门对食 个阶段:“磨平”(Lev_Ielin譬)——内容简 及科学传播策略初探——以重庆大 品安全谣言带来的突发事件缺乏相关 化、大量原始细节被抛弃;“锐化” 学大学生为例》,《新闻及传播研究》 经验。导致处理不力,发布的信息不够 (Sharpening)——谣言中的某些细节 2015年第8期 全面和客观.使得人们宁可相信谣言 被突出,变得更有冲击性和吸引性;“同 『71黄晓耘、周庆安、吴坤:《新闻 也不相信专家,宁可相信网络也不相 化”(Assimi—lati0n)——谣言的变化遵 发布如何回应谣言》,《政务传播}2016 信传统媒体。 循着人们的某种立场和情感,变得不断 年第4期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