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不失眠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
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1.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极光形成之谜
①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选在天边的巨伞……它轻盈的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②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
③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出强大的、内含大量带电粒子的带电微粒物流。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80~1200千米高空中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快而产生发光现象。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的最
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候,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⑤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两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飞向两个磁极。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网”,使之避免遭受到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入地球磁层。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
⑥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的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据史料记载,离地面1.2~3.0米都出现过极光。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道臭氧的味道。
⑦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有一定好处的。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
☆☆1.选文第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文第⑵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⑷⑸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3分)
4.选文第⑹段的加点词语“据史料记载”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5.选出下列有内容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3分)
A.极光看上去绚丽多彩,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氮、氦、氖等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粒子流作用下,发出了不同的光。
B.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但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两极地
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能观察到极光。
C.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为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
D.极光形成之谜至今还没有完全揭开,启示我们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答案:
1、(1)结构上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1分)(2)内容上提示下文内容属于对植物睡眠原因的探讨。(1分)
2、(1)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1分)(2)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1分)
3、(1)作比较。(1分)(2)把植物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1分)(3)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1分)
4、(1)逻辑顺序。(1分)(2)先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再探讨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1分)
5、D(因果倒置)
(三)极光形成之谜
①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
彩带,时而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选在天边的巨伞……它轻盈的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②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
③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出强大的、内含大量带电粒子的带电微粒物流。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80~1200千米高空中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快而产生发光现象。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的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候,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⑤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两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飞向两个磁极。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网”,使之避免遭受到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入地球磁层。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
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
⑥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的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据史料记载,离地面1.2~3.0米都出现过极光。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道臭氧的味道。
⑦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有一定好处的。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
1.选文第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文第⑵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⑷⑸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3分)
4.选文第⑹段的加点词语“据史料记载”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5.选出下列有内容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3分)
A.极光看上去绚丽多彩,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氮、氦、氖等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粒子流作用下,发出了不同的光。
B.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但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能观察到极光。
C.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为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
D.极光形成之谜至今还没有完全揭开,启示我们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答案:
1.描写了地球北极神奇而绚丽的极光现象,1分,引出说明对象“极光”, 1分,语言生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计3分。
2.下定义,1分,科学准确严密地揭示了极光的本质特征。2分,计3分。
3.第⑷段写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及极光形成的原因,1分,第⑸段写极光多出现在南北两极的原因;1分,第⑷⑸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⑶段内容一一照应,结构严谨,所以不能调换。1分,计3分。
4.“据史料记载”表明下文的内容有科学依据,起到限制的作用,1分,说明离地面1.2-3.0米出现过极光的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主观臆造的,1分,“据史料记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特点。1分,计3分。
5.C.计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