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喜欢你 来自深圳师者情怀 00:00 03:33 编者按如何评课?这是一个见仁见智、人人有话说但均难以服众的话题。“语文味”教学流派创始人、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教授说:“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情怀君要说:"上课者最高贵,评课者最卑贼。"这句话是针对那些不尊重上课者感受、自以为是的评课者。情怀君就不止一次见过类似批斗会的评课场面:一位年轻教师上了公开课,在评课会上几位所谓的老教师极尽摇唇鼓舌之能事,轮番轰炸他,眉飞色舞、唾沫飞溅,大有淹死上课者之势,诸公还美其名曰帮助年轻人成长。年轻人为了自保残存的一丁点儿自信,偶尔解释几句,立马有人当头棒喝,斥之曰不虚心、强词夺理、不知好歹。年轻人显得既无助又狼狈,我估计他此刻想灭掉这些人的心都有。这哪里是评课?分别是霸王硬上弓,我说你不行就是不行,你得听我的。当时我在一旁静听细思,发现他们之间的观点常常相互矛盾,甚至一个人的观点前后矛盾,自己都没弄明白,还要求别人照单全收,真是岂有此理,滑天下之大稽!当然我不敢当众点破,怕引火烧身,因为诸公早已结成了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若有人胆敢质疑其盟员观点,其余盟员必群起而攻之,不获全胜绝不收兵。不久之后的又一次评课会上,某盟员上了一节
公开课,自称不太满意,另一盟员竟大言不惭赞之曰达到了国家级示范课的水平,其他盟员异口同声表示支持,上课者很享受地笑而纳之。同坐的几位非盟员相视一笑,在心里惊叹其脸皮之厚。这么恶劣的评课之风绝非罕见,评课会弄成了批斗会或吹捧闹剧,原来是假听课评课、帮助青年之名,行拉帮结派、打压泄愤之实。语言伤人比刀子还厉害,刀子只伤及肉身,语言则伤及心灵,肉体的伤口很快会愈合,而心灵的伤口很难治愈,乃至后患无穷。正因为存在这种恶劣的评课现象,所以很多人害怕上公开课。我就听说许多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前后战战兢兢,寝食难安。若获认可,才算了结此事。若受批评,痛哭流涕者有之,心灰意冷者有之,一蹶不振者有之。情怀君经常有机会参与听课、评课,但评课之前我会表明态度:1.向上课者学习,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2.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我自己也未必做得到。说这些话不是为了客套,而是为了客观。另外,我会尽量挖掘上课者的优点,尽量注意用语分寸,用商量的口气与上课者讨论,决不会粗鲁到以真理拥有者身份自居。本号今天推送全国著名数学教育专家陈永明教授的近作。陈教授年近八旬,仍经常奔波在教学一线,倾其毕生所学所思,指导青年成长,实在令人感佩和钦敬!陈教授在该文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评课标准:简单明了,粗线条,教实、教活,结构、深度、风格。这些观点简短易记,一扫繁复冗长、不知所云之
陋习,引起了广泛认同与共鸣,情怀君深以为然。(深圳高级中学黄元华 投稿微信 hyh7261917)自从拙作《陈永明评议数学课》出版之后,承蒙读者的厚爱,我多次被邀和广大教师一起探讨关于评课的问题。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评课的文章,大多是专家写的,我当然受益不少,但也有些不同的看法,在此想谈谈自己的观点。
有专家讲评课的原则可以讲7-8条(诸如创新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甚至有的专家还一口气列出了23条标准。或许他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太复杂了,一线教师不可能按这样复杂的标准来评课的。所以,笔者以为评课标准宜简单明了,这是笔者的第一个观点。
再者,如果一位教师全部符合了这些标准,笔者以为,他可能是一位“没有缺点的老师”,但未必是很优秀教师,未必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因为教无定法,用统一的标准去卡,可能会抹杀教师的个性,抹杀了风格。
笔者大不敬,在此议论一下自己的老师。笔者在高中就读时,遇到过两位生物老师,都是非常著名的优秀教师。高一时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老师别出心裁,以画图贯穿全课,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在开学时就通知教导处给每个学生发一本草稿本。譬如今天讲心脏,他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我们一边听,
一边跟着老师在草稿本上画。一节课下来,看着图(甚至脑子里有一个图),什么都清楚了,没有任何记忆的负担。大家越学越有劲,以致不少同学想考医科。那时高二没有生物课,高三学习“达尔文理论基础”,授课的老师治学非常严谨,条理非常清晰,表达也非常流利,特别地,那时全国教育界都在学习苏联的凯罗夫教育理论,上课讲究五个环节,她总能够做到下课铃声响,正好课结束。学生们都认为这课可无可挑剔,可是,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兴趣,原来想考医科的,有的改了志愿了。
可见,面面俱到的老师可以是好老师,但未必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以为,评课标准宜粗线条,或者说,压根儿不要说评课标准,改称评课原则,这服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让老师有所发挥。这是笔者的第二个观点。
笔者这和一些老师探讨评数学课问题时,提出了十个字,比较简单,比较原则,便于记忆和使用。
十个字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本要求:教实、教活。 1.教实,就是落实双基或者说现在提的四基。
有的课师生互动很热闹,如果仅是表面热闹,知识技能没有落实,这不能算好课。第一看教学目标定得是否确当?这个问题常常被忽视。譬如,有一节课是高中的“函数的加减”,这实际上是为今后微积分里求导数法则作铺垫的,但是个别老师没有重视,一带而过,或者出几道偏题,玩弄技巧,而
没有突出“两个函数之和也是一个函数”这个要点。再譬如,有一节初中的“代数式的意义”课,有的老师过度发挥,过分强调了对应,上成了“函数意义”了。这都是教学目标没有把握好的例子。第二看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要看这节课有哪几个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达到了吗?笔者年轻时,教育界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笔者认为即使到现在还是正确的。哪些是重点?把握住了吗?突出了吗?哪些是难点?把握住了吗?突破了吗?譬如,合并同类项,先合并,再代数值,这个顺序是重点。个个老师都会这么讲,但是学生往往没有听进去,解题时照样直接代入数值。这就是这个重点没有得到突出。《MM教育方式》一书中有个例子。老师在板书“17xy2+337x+73x-35xy2-410x+18y2x+xy”这个题目之后,说:“我们来做个抢答游戏。这个多项式,我请一个同学给出x,y 的数值,由这同学指定另一个学生尽快算出这个代数式的值。”这个建议得到大家赞同。第一位学生给出的数值是:x=0.15,y=10,于是请了一位同学回答。不但这同学语塞,竟然全班都不能很快算出来。这时候,老师说:“我可知道,是1。5。”学生感到诧异,后来知道,原来,老师是先合并同类项做的。这样,大家对“先合并,后代数值”印象深刻。应该说,这个重点得到了突出。对于难点:其实有多种难点,譬如有的是“想不通”(抽象,全新的思维方式),如参数,极限定义,异面直线,数学归纳法,反
证法等;有的是“想不到”(灵活),如添辅助线;有的是“理不清”,顾此失彼(复杂);有的是“受到干扰”,如负负得正;有的是“准备知识不足或遗忘”;还有的是“生活经验不足”。一般说,对于难点,要分散难点。第三是科学性第四是是否关注必要的规范和细节(特别对低年级),但又不过分。
2.教活。教活有三层涵义:形式活,不一讲到底;思维活,不死记硬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要造成一个学生学得有兴趣,生动活泼的局面。
现在有些学校片面地认为小组学习,师生互动就是活,其实不然。具体说,第一是教师的教态语言是否清楚生动,是否有魅力?教师的语言,除了讲正确、讲清楚之外,还要讲生动,除了有根有据,有条有理,不啰嗦,不跳跃之外,还要有声有色。这是基本功。第二是否设计了适当的、有效的趣味性的问题、情景和活动?学生的思想能够集中7-8分钟(小学生) ,10-12分钟(初中生),20分钟(高中生),备课必须立足于学生要开小差的基础上。一定的时候要笑一笑,动一动。第三是是否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发动学生一起思考。。。特别是让学生提问题。第四,教学机巧
第二个层面是较高的要求:结构、深度、风格。 3.结构。
组织好了的材料比较容易迁移。一堂课、一个单元,都应该
有个结构。特别是习题课,有些老师“拉在篮里就是菜”,弄几道题了事。尽管有的老师讲解一道道题目时,分析得很清楚,但因为总体结构不清楚,还不容易对这些题有个总体的掌握。孙维刚老师提出的“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把多道题和解,归纳起来,形成结构。如果一节课能够整体设计,层次推进,简洁小结,一气呵成,会给人以美感,也容易让人掌握。当然这个要求比较高。
4.深度。这里讲的深度,不是知识的深度,不是题目的难度,而是指思维的深度。老师讲课不就事论事,力求思维深度,这也是优秀教师的重要特征。这种思维深度,有赖于教师自身学科素养。
第一不但知道概念法则,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要引进这个概念和法则。譬如现行教材待定系数法出现得比较早。就事论事说,待定系数法并不难,譬如某直线经过两个点(1,2)、(2,3),求直线解析式。一设(一次方程y=kx+b),二代,三解出待定系数k,b.都能懂,都能模仿。但是深层次研究一下,原来待定的系数也是未知数,点出这一点,就渗透了数学的思想了。第二不但会一题多解,而且会多解归一;不但会一题多变,而且会多题归一。笔者提出的解题模块[1],就是多题归一。第三不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注意培养直觉,发散思维能力。第四不但会解决问题,而且会提出问题;暴露思维过程。第五不但会研究具体的题目,还能够渗透数学思
想方法,特别还会思考本原性的问题,思考数学特有的问题(如确定性,不变性),当然这个要求是很高的。 5.风格
笔者在《数学习题教学研究(修订本)》里提到我国数学习题教学的五个流派。譬如强调归类,适合大多数学子的“中巧说”[2];强调“一看到。。。就想到。。。”的“反应块”思想;强调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强调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素质论”等,都是一种风格。有位老师讲平行四边形性质复习课。她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问学生“这个图形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当然有两对边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角相等,相邻的内角互补等。接着做两道简单的练习巩固一下。然后添一条对角线,又问“这个图形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再做两道简单练习。第三步再添一条对角线,再问“这个图形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第四步经过对角线交点作一条直线,再问“这个图形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笔者很欣赏这种教法,有变式训练的味道,又有反应块的思想,又形成了“下游命题的联想系统”[3],层层推进,吸引了学生。而且,这位老师正实践着“课堂高强度,课外轻负担”,提出了弹性作业等等做法,应该说,这位老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种种制定的评课标准犹如平时我们说的“木桶理论”,要补短板,这在一定程度补短板肯定必要的。强调教学风格则是强调扬长避短,把自己的长处尽量发挥出
来,把学生吸引住,把课讲精彩。教学风格,不是一时能够形成的。教学风格一定要估量自身的种种条件,然后予以强化,以致逐渐形成。这就是笔者提出的两个层面十个字,一般要求:教实,教活,是对青年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结构,思想,风格,应该是有志于成为优秀教师的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有老师说,你尽管讲十个字,第一,第二。。。条条分析,不也是很多条了吗? 笔者的意思,这十个字的刚性的,至于分析时的第一第二,仅仅是笔者举例说明而已,并非刚性的,不必机械套用,也不必记住。 参考文献[1] 接替模块,是笔者提出的一种解题教学的观点,参见《数学习题教学研究》[2] 中巧说,是张景中院士提出的数学解题教学理论,参见《数学习题教学研究》[3] 下游命题联想系统,是笔者提出的一种解题教学的观点,参见《数学习题教学研究》
(作者自负文责。未经授权,他人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陈永明,生于1940年,教授,1962年毕业于上海师大数学系。从事中学数学教学12年,任职于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负责教师培训37年。曾任上海市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副组长,教育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组成员,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徐汇区教学指导团团长,上海市徐汇区陈永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