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新型同业业务发展探讨
2022-03-23
来源:步旅网
【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 2013年第9期(总第435期)上 商业银行新型同业业务发展探讨 白 娟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经过近年的发展创新,新型同业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谋求利润增长的重要手段。由于此类业务复杂度高、 地域和行业跨度广、风险隐蔽性强等特点,给监管带来挑战。本文通过解构各类新型同业业务合作关系,以授信银行核心 合作方发挥的作用为划分依据重新划分运作模式,深入剖析各类运作模式实质并揭示其异化发展的本质。 关键词:新型同业业务;异化;规避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24—0111—02 近年来,在外部监管约束日趋严格、信贷规模不断紧缩及 对以往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信贷投放重点领域的政策限制 趋紧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为谋求新的增长点,积极创新同业业 务,创设出一系列迥异于传统同业业务的新型业务,由于此类 形成资产端带动负债端的发展模式。五是业务结构复杂。随着 新型同业业务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合作对象数量、业务操 作环节均明显增多,经过层层嵌套或嫁接各种产品或计划,使 业务结构和操作流程更趋复杂和隐秘。 (二)主要运作模式 新型同业业务中,业务发起银行通过与其他银行、信托(或 同业业务可规避多重监管约束、风险较隐蔽、拉动规模增长等, 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突围经营困境的选择并得到快速发展。但此 类业务创新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逐步凸显,值得深 入思考。 一证券、保险、租赁公司)等机构合作,形成出资方、通道方、信用 风险承担方、回购方等参与主体,构建形成复杂的合作关系和 业务结构。其中,有两个参与主体起着关键作用:一是业务发起 、发展现状 银行,起着业务发起、业务模式设计、组织协调各参与主体、信 用风险承担等重要作用,其他参与主体均属于其合作方。二是 传统同业业务主要是以银行同业客户为服务与合作对象, 以同业资金融通和支付清算为核心的各项业务,近年商业银行 创新发展出的新型同业业务已完全脱离了原有传统业务基本 特征,已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利用同业资金或理财资金,调整配 置资产与负债结构,调节信贷规模、节约资本占用、扩展业务规 模、拓宽利润来源的重要着力点。 核心合作方(一般为商业银行),起着为企业融资提供过渡性资 金或融资资金、回购基础资产等作用。业务发起行建立与核心 合作方的合作关系是整个新型同业业务的先决条件,业务发起 行只有建立了与核心合作方的合作关系,才能发起新型同业业 务。尽管新型同业业务结构复杂多样,但其本质均是商业银行 以规避监管约束为动机,以向借款人(一般为发起行授信客户) 融资获取收益的最终目的,最终的风险承担者均是业务发起 (一)主要特点 一是总量增速快。2012年全国16家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同 业融资资产同笔增幅超过50%的达11家,远超同期上市银行 资产增速。截至2012年末,中资银行“卖出回购”与“同业往来” 行,其他金融机构仅收取一定手续费和管理费,不承担任何风 险。根据核心合作方作用不同,新型同业业务可分为以下三类 运作模式: 两项合计12.21万亿元,同比上升21.7%,“买入返售资产”与 “同业往来”合计为15万亿元,同比上升15.47%。二是跨行业 合作范围大。相对传统同业业务,新型同业业务跨行业合作不 断扩大和深化,合作范围已从银行间扩展到信托、证券、基金、 其一是为融资提供过渡性资金。核心合作方将自有资金委 托给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设立信托(或资 产管理)计划,用于向借款人融资。核心合作方将信托(或资产 管理计划)受益权转让给发起行,发起行将其作为投资类资产。 该运作模式中,发起行作为实际出资人以核心合作方为通道向 借款人融资,将传统信贷业务转变为向同业的投资业务,将信 贷资产转变为信托(或资产管理)计划,不仅实现了向借款人融 资目的,也避开了信贷规模限制。 其二是提供融资资金。发起行将自有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 租赁、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 本市场。三是创新频繁。与传统存贷款业务不同,新型同业业务 具有市场化定价机制灵活、跨行业合作范围大等特点,给规避 传统存贷业务管制约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较大空间,加之降低 资本占用、弥补资金不足等内在动机,新型同业业务创新活动 日益活跃频繁。四是资产端带动负债端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 均是先确定理想收益的资产,再寻找低成本负债,同业资金成 为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资产运用逐步降低对存款的约束,已 收稿日期:2013—08—10 (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设立信托(或资产管理)计划,用于 向借款人融资。发起行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核心合作方(一般 作者简介:白娟(1982一)女,山东济南人,经济师,研究金融产业组织理论及应用。 【金融市场】FiIla|1cial Market 2013年第9期(总第43,5期)上 为其他银行),并与其另签署协议约定由发起行承担最终信用 赖同业信用,而对企业信用产生的风险不够敏感。四是资金支 风险。该运作模式中,发起行在不实际占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 付控制不严。未按照自营贷款的要求,对资金实行受托支付,也 通过同业合作以信托计划等形式为借款人对接出资方,实现为 未要求企业在支付款项时提供各类交易凭证等基础资料,无法 授信客户融资的同时,还规避了信贷规模、客户准入等限制,降 确保资金按审批要求使用。 低了资本占用。 (四)增大了监管难度。一是同业风险的传染性较大。新型 其三是回购基础资产。委托方(银行或企业)将自有资金委 同业业务参与方多,产品结构复杂,极易造成风险的交叉传染; 托给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设立信托(或资产管 加之不计人贷款科目,业务开展不受信贷规模限制,易导致业 理)计划,用于向借款人融资。委托方、发起行和核心合作方签 务规模急剧扩大,一旦融资客户风险暴露,将引发多方的连锁 订三方协议,委托方将该资产受益权转让给发起行,由核心合 反应并成倍数放大。二是部门间监管协调难度较大。与传统的 作方(一般为其他银行)承诺业务到期前回购。发起行与核心合 信贷业务“银行一客户”点对点的简单关系不同,新型同业业务 作方另签署协议约定由发起行承担最终信用风险。该运作模式 具有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特征,内部关系比较复杂。 中,通过同业合作以信托计划等形式为借款人对接资金,将传 统信贷业务转变为买人返售业务,不仅规避了信贷规模等限 三、加强同业业务监管的思考 制,还降低了资本占用。 (一)完善新型同业业务监管体系。一是修订完善监管制 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度。制订适用于新型同业业务的监管制度,引导其规范有序发 展;对银行机构与信托、保险和证券合作的创新型业务,实行准 (一)规避多重监管约束。一是规避资本监管,造成资本计 人管理,严禁借创新之名规避监管。二是完善监管指标。通过增 提不充分。新型同业业务主要在“买入返售资产”、“投资”和“委 设有关新型同业业务的监管指标,或者调整现有指标统计口径 托投资”等科目核算,未按照债权项下相应的风险资产权重计 等方式,对新型同业业务实行指标控制。如将实质为授信的新 提资本,资本计提不充足,影响了资本充足率指标的真实性。二 型同业业务,纳入存贷比指标和贷款集中度指标,并足额计量 是规避拨备计提,造成风险抵御能力下降。商业银行绕道同业 风险加权资产和计提拔备。三是加强统计分析。完善统计报表, 业务进行实质性融资,承担了实质性信用风险但未计提风险拨 建立健全全口径的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统计数据,加强对融资类 备。三是规避贷款集中度限制,造成超额授信。新型同业业务未 理财和结构化融资等新型同业业务的数据应用和分析,跟踪掌 纳入统一授信和集中度管理,极易造成对授信客户的过度授 握银行机构业务发展规模,及时提示和预警风险。 信,信用风险过度集中。四是规避流动性指标限制,造成流动性 (二)引导新型同业业务审慎创新。一是完善内控制度。督 指标失真。新型同业业务并不纳入信贷规模,存贷比指标较实 促银行机构建立适合自身风险防控需要的管理制度,明确部 际情况略低。 门、岗位的分工与职责,制定具体的业务操作规程,相关操作要 (二)减弱了宏观调控效果。一是规避信贷规模限制。新型同 求不得低于自营贷款标准。二是准确会计核算。严格按照监管 业业务成了银行规避信贷规模控制、向客户绕道融资的主要渠 规定,做好资产人表、资本和风险准备计提等工作,真实、准确、 道。二是规避信贷调控政策约束。银行利用新型同业业务绕道向 公允的进行会计处理,全面反映业务风险。三是加强风险管理。 平台、房地产和“两高一剩”等国家限制性领域提供融资。三是抬 对于实质为授信的同业业务,应严格按照自营贷款的标准,进 高企业融资成本。新型同业业务成为传统信贷业务之外,企业的 行投前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投后管理,不得降低客户调查、审 又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同时,多数新型同业业务由于通道方等 批、放款的监管要求。四是强化支付控制。严格执行“实贷实付” 参与主体的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和“受托支付”的规定,确保资金用途符合政策要求,严禁资金 (三)风险管理基础薄弱。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银行 绕道同业进入宏观调控限制行业。 未制定完善的新型同业业务管理制度,也未对业务产品设计、 (三)加强新型同业业务监管协调。一是建立跨部门监管联 岗位职责和风险管理机制等进行系统化管理。二是缺少信息系 动机制。建立并畅通国家和省、市三级的金融监管联席制度,共 统支撑。部分银行未建立新型同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日常业 同研究有关跨行业合作的监管问题,统一监管标准和监管政 务的发起、审批、放款等完全依靠业务部门和风险中台人员的 策,加强协调配合,防止监管套利。二是加强银行监管系统内的 手工台账进行简单的统计,难以保证业务记载的准确、完整、及 协调配合。建立属地局和异地局间的横向监管协作机制,以及 时。三是基础资产管理薄弱。部分银行机构没有比照自营贷款 省局、分局之间的纵向工作联动机制,明确各监管主体的权利 的标准,对新型同业业务的基础资产进行尽职调查和管理,部 和责任,建立系统同协调配合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分基础资产潜在的风险点调查分析不够到位;风险管控盲目信 (责任编辑:陈丽敏) CHINESE&FOREIGN ENTREPRENEURS 1 1 2